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是歐洲考古學家、探險隊和軍人考察亞洲地理、文化、古蹟的活躍時期,很多時候,一個人身兼多重角色,這期間充滿了冒險、欲望、徵服、鬥爭和犧牲的戲劇化故事。而這些考察隊留下的大量考察筆記,也為後來者研究當時歷史,重現當時場景提供了便利。本書單擷取了四部近期出版的探險、考察著作,展現了當時那個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世界的一角。
藍狐島:彼得大帝、白令探險隊與大北方探險;
[加] 史蒂芬·鮑恩;龍威/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4
藍狐島是哪裡?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極為陌生,但如果說到它現在的名字白令島,那可算是大名鼎鼎。它的更名,來源於18世紀時,由彼得大帝謀劃,由丹麥的傳奇隊長維圖斯·白令(Vitus Bering)上校率領的3000多人隊伍開展的北極科考行動「大北方探險」。這次行動的經費花費了彼得大帝整個帝國年收入的六分之一。而這次科考發現了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開啟了太平洋的皮毛貿易,極大地延伸了俄國的控制範圍。但它的艱苦程度也遠超想像,科考隊成員傷亡慘重,白令船長本人也病死在極寒之地一座無名荒島上,後來,白令海峽、白令海、白令島和白令地峽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本書講述的便是白令於1725-1730年、1733-1743年帶領的兩次勘察加和白令海探險的故事,並且根據探險隊員的考察筆記和回憶錄、相關檔案資料以及研究性文獻,重點描述了第二次勘察加探險最後一個階段的歷史畫面:探險隊被困藍狐島,在探險隊員被壞血病折磨得死去活來、船隻被毀、缺衣少食、藍狐侵擾的情況下如何自救如何脫險。
德國博物學家斯特勒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刻畫對象,他不知疲倦地尋找草藥、捕獵動物,治療隊員的壞血病,改善他們的夥食,最後成功地將倖存者帶出絕境。他所寫的考察筆記,不僅記述了他對北太平洋地區的原住民、動物、植物的觀察,還詳細記錄了他對考察隊的觀察,也是本書作者參考資料的重要來源。
該書最後描寫大北方探險的後果,特別是對於北太平洋海洋生物和土著的影響,在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在我們耳邊敲響警鐘:「斯特勒最具預見性的擔心是,在這次遠航中,他最重要的貢獻並不是開闢了一條去一個新大陸的路線,以便繼續獲得科學發現,而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引來了一群貪婪的獵人,要去獵取動物毛皮。他們無法無天,瘋狂掠奪,導致了一個偉大奇觀的毀滅,那本來是他希望去研究和保護的」。
中亞紀行:克什米爾、小土伯特和中亞諸地
[美] 貝亞德·泰勒;李鬱瑜/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8
貝亞德·泰勒本身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1847年開始作為記者遍遊亞洲、中非等地,後來成為美國駐聖彼得堡大使館外交官,更能接觸到俄國在中亞的探險活動。本書便是由他編纂眾多探險家的一手著述撰寫而成,至今仍被學界認為有地緣文化上重要的參考價值。這部作品初版於1874年,正值沙皇俄國徵服中亞希瓦汗國的第二年,這段時期也是西方探險家對中亞大感興趣、深入腹地考察的時期,書中也收錄了許多英、俄競逐中亞的史事。這些第一手的探險手記有著19世紀的文風,著眼風土人情和地理調研,經泰勒優美文辭的加工,兼有文獻價值和文學韻味,盎然趣味。
本書的第一章對中亞的國家做了概述性介紹,包括地理區位、氣候山川、人文歷史等方面內容,尤其突出其地緣戰略地位。第二章內容選自《馬可·波羅行記》,重點對這位威尼斯探險家自義大利,經奧克蘇斯河流域,至元大都以及在巴達哈傷、伊兒汗國等中亞諸地的所見所聞做出較為詳細的介紹。從第三章開始步入歐洲人在中亞地區的近代探險。第四章到第十七章均選自19世紀下半葉歐洲探險家(基本具有軍方背景)對克什米爾地區、中國新疆地區、小土伯特以及印度河上遊諸地的第一手考察資料,包括自然環境、河流分布、山脈走向、城市防禦、道路交通、主要城市、物產狀況以及人文風俗等,內容極為豐富。最後一章以1873年俄羅斯徵服希瓦為後記,算是對發生在19世紀英俄中亞大博弈結果的一個交待,也算是對編撰此書之目的的回應。
智慧七柱
[英] T.E.勞倫斯/著;蔡憫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10
作為「阿拉伯的勞倫斯」,T. E.勞倫斯的這本沙漠戰爭回憶錄被公認為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現代史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勞倫斯毅然放棄考古工作,進入開羅軍事情報部,負責中東地區的情報收集及戰略建議。當時英軍認為,以承諾讓阿拉伯人在戰後獨立為名,使阿拉伯建國主義者與英國站在同一陣線,由內陸起兵反抗統治他們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有助於協約國在中東地區取得壓倒性勝利。勞倫斯因緣際會於1916年底成為阿拉伯起義運動領袖之一,費薩爾陣營中的英軍聯絡官。至1918年,勞倫斯巧用機謀,在阿拉伯部落間引燃獨立建國的燎原之火,善用阿拉伯部落擅長的遊擊戰術,以及阿拉伯沙漠漫無邊際、變化難測的特性,率領三千阿拉伯起義軍,神出鬼沒,專事破壞土耳其的補給鐵路,牽制了五萬以上的土耳其正規部隊,創下歷史上代價最小而獲利巨大的戰果。他們由麥加北部出發,經過烈日無水的艱困地帶,穿越世人畏懼的內夫得沙漠,以落後的武器、匱乏的火藥與糧食,一站站攻下延布、沃季、阿卡巴、馬安,於同年10月直抵土耳其統治重鎮大馬士革,完成爭取自由的首要目標。此時,勞倫斯還未滿三十歲。
絲路探險
[德] 卡恩德雷爾/著;陳婷婷/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8
德國在亞洲探險活動在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時非常活躍,如今的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等德國主要博物館中中依然收藏著大量珍貴的絲路文物,本書作者卡恩德雷爾博士是印度語言文化研究者,從2001年起便任職於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負責管理德國四次中亞考察獲取的大量文檔與圖片資料。本書便是他對德國考察隊1902年-1914年在吐魯番時的考察筆記的彙編。吐魯番考察隊的此番考察目的是為了研究絲路北道沿途的石窟與寺院,足跡遍布高昌、柏孜克裡克、庫車、交河古城等地,通過考察過程,本書也向讀者介紹20世紀初的考古隊日常生活、新疆地區的動蕩政局以及新疆民眾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圖片資料非常珍貴,許多都不曾公開。而百年之後,當年的許多遺蹟皆已消失作土,更凸顯出這些圖片的價值。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