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奶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也是一個滿足心理需求的過程。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提起媽媽這個詞,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代表了溫暖,懷抱,安全感。提倡母乳餵養的原因,除了供給寶寶所需營養,還有就是建立母子親情。
不要覺得寶寶小小的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嬰兒不會說話,但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甚至會用哭泣,揮手等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寶寶愛動手,寶媽憂心「多動」
鈴鈴的小寶寶剛剛三個月,有了家庭以後,這位就是個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主兒,但是有一天她特地過來找我聊聊天。
第一眼我就看到她剪了留了十來年的長髮,差點我就要認不出來,鈴鈴苦笑,自己也不想剪,剪頭髮的時候還哭鼻子來著。
正是因為寶寶在吃奶的時候一點都不安分,力氣還不小,推媽媽,拽頭髮,蹬小腿兒,鈴鈴怕頭髮纏住寶寶,這才狠了狠心。
鈴鈴話鋒一轉:「誰讓我生了個不安分的娃,我犧牲點倒沒什麼,只是她這麼好動,會不會是多動症啊?」聞言我「噗」的一聲笑出聲來。
寶寶吃奶也是出於心理需求
寶寶才三個月,怎麼可能看出來是多動症,相反,很多寶媽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在吃奶時過於活躍,一點都不老實,這種情況很普遍。
寶媽也許會想,吃奶就好好吃,亂動是什麼意思?其實,寶寶吃奶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也是為滿足心理需求。
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中,分別給予幼崽奶製品和一塊柔軟的毯子,出人意料的是,飢餓的恆河猴幼仔更願意將無法哺乳的毛毯作為「母親」。
這說明了靈長類動物在幼年時期除了生理需求,對安全感的定位與需求也是與生俱來,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情感發育更為敏感和完善。
為什麼寶寶在吃奶過程中會有推、蹬等動作?
1.感到安全
嬰兒在獲得母乳的過程中,能充分接觸到母親的體溫,氣味,柔軟的觸感,這會讓他感到安全,在安全的環境下,嬰兒自然開心活躍。
就像小貓踩奶一樣,這是寶寶感到幸福滿足才會做的動作,如果弄疼了媽媽,也不要大聲呵斥,媽媽可以輕輕握住他的小手。
2. 競爭意識
看過小貓小狗哺乳場面的人都知道,很多幼崽在一起時會形成競爭關係。人類通常一胎只生一兩個,但寶寶具有天然的競爭意識。
抓,推媽媽的動作更像是宣誓主權——這是我的,別人不許動。這是一種條件反射現象,說明寶寶情感豐富,長大後也許會更淘氣一些。
3. 神經發育
幼兒在1~2月齡內,手屈肌力量大於伸肌力量,所以手指長期會處於握拳頭狀態。
從出生至3個月,寶寶的手部是蜷縮的,但是3個月後寶寶手部神經逐漸發育,可以進行自主抓握,他也會經常鍛鍊這個新本領。
抓撓,吃手,揮拳都是寶寶在感知周圍環境,鍛鍊他的觸覺,是獨屬於嬰兒的探索世界的行為,在吃奶時閒下來的小手剛好可以自由活動。
所以如果寶寶十分活潑,寶媽也不要制止,而是保持寶寶手部清潔,幫助他適應這個世界,滿足他的心理需求。
如何支持寶寶的探索行為?
1. 保持手部清潔
好動的寶寶往往會做出很多有意思的動作,讓寶媽忍俊不禁,寶寶非但不是「多動症」,反而說明大腦發育良好,寶媽要給與支持。
經常為寶寶清理小手小腳,防止寶寶吃手時吃進去髒東西。口水巾,手絹等用品經常清洗,保持乾淨,病從口入,為寶寶做好防護工作。
2. 不包襁褓
有些地區有為寶寶包襁褓,綁腿的習俗,這樣會讓寶寶不舒服,甚至影響骨骼發育,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室溫在26~28度,冬天給寶寶蓋被。
輕快的被褥可以讓寶寶睡得更香,與被褥接觸摩擦的過程,也有利於鍛鍊寶寶手部神經發育,讓他感知不同材料的觸覺。
3. 與寶寶互動
雖然寶寶才幾個月大,卻已經能初步識別媽媽的表情和情緒,與寶寶交流和聲細語,有助於培養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感。
在餵奶時或與寶寶玩耍時,爸爸媽媽可以輕柔擺弄他的小手小腳,觸撫寶寶皮膚,與寶寶進行友好互動,幫助他鍛鍊神經發育。
糖果媽媽叮囑:
不要覺得寶寶什麼都不懂,我們從一開始就要為寶寶提供溫馨的成長環境,兒童的性格,能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