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2020-12-22 向東向南看

國家選定普通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投票。現代的漢語普通話起源於北京,以河北長城關外的灤平縣的口音為標準音,這個地方自古就是漢地十八省的核心區,是歷代王朝的邊境之地或者主戰場,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被漢族人政權的實際控制

清朝統治中國幾百年,北方話影響力自然是別的話沒法比的,這幾百年間普及的北方話要比其他地方話使用的人數要多得多。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

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古代讀書專用的吟誦文讀音,接近於粵語,平上去入四聲分明,是文言標準音。當時之爭,是純粹的學術之爭,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推進,文讀音自然打不過白話音。一票之差輸掉的不是哪一種方言,而是文讀音。

粵語好聽但是非常難學,粵語,號稱九腔十八調,用了千年功夫,連廣東省內都推廣普及不開,更別談全國了。漢語中,只有普通話能做到一音一字,其他方言過於複雜,很多話是能說不能寫,即使強制推行也不行。中國大部分聲說的是普通話樣式,除了語音有少許區別之外,口語和書寫一摸一樣,生活中粵語是口語,書面語言和口語完全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作為官方通用的普通話全國推廣。

我個人聽著正宗粵語越聽越好聽,粵語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範圍太小了,廣東和港澳以及廣西部分地區。據我所知,廣大中原地區、東北話以及廣西桂柳話等都和普通話的發音一樣,只是調調不同。當然要以這種話為基礎做普通話。最關鍵是政治中心在北京,也決定了不可能用廣東話做普通話的。

歷代以來都是以首都的方言作為普通話的,據說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以前的方言,現在的北京腔是因為好多種語言相互雜糅形成的,所以說,粵語不管在國外影響力多大,他也不可能會成為中國本土的普通話,而且,普通話的發音與大多數方言相似,而粵語作為普通話,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會很難學。

南方方言的確是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的特徵,濁音入聲都是其一。不過作為語言的學習和傳播來說,現在的普通話更加簡單實用。至於南方人說北方官話屬於漢胡雜交或者說北方不屬於傳統漢人,這也就當笑話聽聽罷了,畢竟所謂的華夏族(諸夏)或者說後來的漢族,追尋歷史和文明的脈絡,從源頭三皇五帝開始就一直在不斷融合。

其實最有資格取代普通話的就是西南官話,四川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西南官話是秦腔楚韻,元代以前巴蜀的主體居民是秦徵服巴蜀後的秦移民後代,語言和關隴也是想通的。包括今天的西南官話依然保留大量秦音,只是變成了楚調。

「四川話」「重慶話」「成都話」本身都是非常狹隘且不科學的說法。希望西南官話區能求同存異,保留原本的方言特徵之外,能尊重各個片的發音特色,更不要以「口音」來作為評斷他人的標準。

說西南官話的地區,除了川渝,湖南常德、張家界、湘西、懷化、邵陽、婁底、永州、郴州、部分衡陽(祁東)不分湘潭(湘鄉)都是說西南官話。以前江西填湖廣,明初江西搬過來的,後面湖廣填四川,有部分湖廣省寶慶府零陵府的人搬遷到四川(金堂、大竹、達州等地)和重慶,大家可以問問老人和查看族譜。

西南地區只有西南官話一個具有壓倒性的漢語方言,下屬再分有各種小片,其他都是以方言島形式存在的。但是西南官話基本上全國人民都能聽懂,只要不用那些特有的土詞。然後成都話的確是西南官話的代表方言,這是地理教學大綱寫的。然後西南官話的確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

鄰近的湖南的話西部和南部也被西南官話夾擊,廣西西部北部使用西南官話。陝西南部秦巴山地部分也用西南官話,會普通話的仔細聽聽懂還是沒問題的。

西南官話的影響力遍及川渝湘鄂贛,這幾個地方出了很多的開國元勳。老一輩革命者都很謙虛,如果他們堅持一下,西南官話完全可以成為普通話。當年鄧爺爺說四川話,全國都能聽懂。聯合國的人都能聽懂,可見四川話多麼成功,不過現在在逐步被普通話蠶食,老一輩的四川方言詞彙越來越少了。

而且現在有些小孩根本就會說四川話了,家長從孩子剛開始說話時就教普通話。所以現在在成都和重慶的小孩一張嘴就是流利的普通話,方言不會說。個人覺得普通話要學,但是方言還是傳承下去。

普通話有幾個天然優勢,一好學,小孩一教就會;二好懂,沒讀過書的老人看電視也沒有障礙;三是字正腔圓,符合各種層次的交流。所以北京話是普通話首選。四川話,上不了高層次臺面,粵語好聽,難學。

官話是延續幾千年的一個系統,有一點小小的變動罷了,北方都是一個省一個口音,而且北方人交談都能聽懂,南方就不一樣了,要麼就是少數民族語,要麼就是所謂的古漢語,反正隔一個縣口音就不一樣。所以用北京話當普通話,東北、華北和黃土高原都能懂而且好學,如果用南方方言做普通話,那麼全國人民都不好學。

相關焦點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
  • 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粵語和北方/西南官話一樣,都屬於漢語。普通話屬於漢語中的官話被改造確立的標準語。當然,像「筷子」、「餃子」、「孩子」之類受官話影響的固定詞彙是存在的,比較受現代書面語官話規範。北方的一些地方話多是官話系統方言,粵語並不是官話系統內的方言。漢語語族裡,粵語和官話屬於兩條不同分支,而現代四川話就是官話支線內的分支,從屬於官話。粵語是漢語方言但不是官話集團的方言。至於四川話為何是遺落在南方的官話?還不是舊四川方言被擊潰的結果。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2000年那會,國家還出臺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將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規定寫進了法律,才成就了普通話今天的地位。 不過,坊間有不少傳言。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
  • 其實,我們粵語才是正宗
    對我這半個廣東佬來講,到南粵才明白,其實,粵語才是中原正宗。難怪取消粵語節目時遭到了當地強烈的反對,這是老廣們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我們粵語有9個音,你普通話有幾個音?粵語是唐朝時的普通話。唐詩用普通話來念反而沒有廣東話那麼押韻。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當中的「流和樓」,在廣東話中都念lou的發音,而普通話則是念流、樓,不如粵語押韻。
  •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最有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漢語早在六千年前就分化形成了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語系其實最開始是來自於中國西南部四川。在一萬年前進行了分化,但這個說法尚未被證實。上古漢語在春秋戰國之前是各說各的,《說文解字·敘》記載「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規定了統一文字,以小篆成為了官方的文字。
  • 當年僅差一票,粵語就成國語了?其實並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普通話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其實一點也不普通,它充斥著我們的日常,並且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設想一下,假如沒有了普通話這門官方語言,中國56個民族用80多種不同的方言交流起來,那場面會是多麼的混亂和困難,你一句四川話,我一句閩南話,簡直是雞同鴨講......
  • 廣西說粵語「最正宗」的城市,跟廣州話幾乎一樣,你知道在哪嗎
    粵語是廣東的通用方言,一般人叫做白話,流行於廣東、港澳地區以及廣西桂東南一帶,不過,粵語在不同地區說得就不一樣,語音上有很大差別,一般公認最正宗的粵語是在廣州以及港澳一帶,別的地方說得不是特別正宗,有個別地方例外。
  • 《劍來》:阮秀與李柳在這一世的水火之爭,將始於爭奪陳平安
    #劍來#阮秀是龍泉劍宗阮邛之女並且,從文中透露出來的零碎信息可知,阮秀與李柳存在大道之爭,且由來已久,哪怕不再是遠古神靈,哪怕已經不斷轉世為人,水火之爭也從未停止過。而這一世,阮秀與李柳的大道之爭將始於爭奪陳平安。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在語音上,粵語的聲母系統較普通話簡化,其特點是:源自古明母的微母字,在粵語依然維持在明母的狀態;粵語不存在顎化,因此也不存在尖團對立,所謂尖音、團音兩類聲母字,在粵語中依然是區分的;標準粵語疑母在細音前脫落,但在洪音前維持;標準粵語不區分平捲舌,都合流成一套,而在地方粵語上,可能存在平捲舌的區分;日母字在標準粵語只是聲母脫落,並沒有波及韻母,而普通話的日母止攝一等開口字已經韻母異化為er。
  • 八大官話!你的家鄉有多少種方言?你說的是哪種?
    2000年,我國將漢語普通話正式定為國家通用語言。但我國除了普通話之外,加上少數民族的方言,共有近200種語言。魏晉南北朝大量胡人進入黃河流域,南宋一百多年裡黃河流域都在胡人手中,變化很大。 今天有大家看一下漢語的方言分布。漢語的方言大致可分為七大方言,八大官話。
  • 揭秘華山派「劍氣之爭」的背後,少林方證大師的爆料並不準確
    一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絕非膚淺的網絡爽文,其文字的背後往往有更多值得玩味之處。這是一本很有料的小說,看點頗多,華山派「劍氣之爭」就是其中之一。據資深八卦人少林方證大師大師爆料,華山派的劍氣之爭是由一本奇書《葵花寶典》引起的。這個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我們且先來看看方證大師的爆料內容。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相傳在當年,粵語差一票就能成國語進行普及了,其實並非如此,客觀討論,粵語在各地方言當中,算得上是比較富有特色的一種,它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完全可以使用漢字書寫,是除去普通話外唯一國外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 「番位之爭」從來沒有贏家
    粉絲對自己的偶像愛豆是具有崇拜心理存在的,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偶像就是演技最好、實力最強、最努力的,所以在影視作品公布番位之後,很多粉絲會替自己的偶像抱怨不平,粉絲加入後的番位之爭小說《誅仙》連載時,就有關於「碧瑤」和「陸雪琪」誰是女主角的爭議,隨後宣布改編成電視劇《青雲志》,趙麗穎、楊紫的「女一號之爭
  • 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在不周山爭奪的不是祝融,而是這個!
    不過,按照常理來說,兩個人表面上的不合,並不足以引發一場大戰,除非發生了某件事,直接觸發了兩人心中的積怨,在記載稱共工與祝融相爭,這裡的「爭」很有意思,他們是在爭奪什麼嗎?還是在爭論什麼?據《淮南子》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列子·湯問》記載:「「天地亦物也。
  • 高考作文該不該寫文言文? 看看語言泰鬥王力教授怎麼說
    現在那些「變質的文言文」所包含的成分卻複雜得多了,其中有古代的詞彙,有現在口語的詞彙,有歐化的詞彙;有古代的語法,有現代口語的語法,有歐化的語法。總算起來,歐化的成分最多,現代口語的成分次之,古代的詞彙又次之,古代的語法最少。由此看來,現在一般所謂文言文並不是民國初年所謂文言文,後者是嚴復林紓一派的文章,是由古文學來的,前者卻是純然現代化的產品,古文的味兒幾乎等於零了。
  • 古人交流是否用文言文?漢朝人說漢語嗎,「雅言」是普通話嗎?
    但在一些現代人拍攝的古裝劇中,臺詞都是大家可以聽懂的普通話。所以要想了解古人說話時,到底是類似於現代的方言、普通話,還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就要多閱覽一些古代典籍。實際上,距離現在社會最近的清朝人,他們在說話或演講的時候,與現代人的差距並不是很大。筆者認為如果從這一點進行推測,可以得知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在講話的時候,也不可能說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