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有一個疑問在我們心頭,就是電視劇之中無論哪個朝代的古裝劇似乎都是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偶爾有幾個人說地方方言都會引得觀眾驚呼不已,這就是中國語言的魅力。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讓編者來為大家講解那一段語言之爭的風雲史。
並不是現在才有普通話
並不是到我們現在才有了普通話,中國曆朝歷代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官方語言。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一般那個地方是都城,就會將其作為全天下通用的官方語言,像周代基本上都是以洛陽地方的讀書人發音作為官語。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將度量衡,文字都統一了,唯獨忘記了語言,但也有人指出鹹陽人的方言就是當時的官話,到後世從漢朝到清朝,基本上都是以都城附近的方言作為全天下通用的國語。
民國初期形成了以南京話和北京話為主的國語,而新中國推廣普通話的時間是1955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其實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的,雖然說中國人寫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但每個地方的發音都有者自己的特色,說起來那也真的是差別巨大,就像中國古人為了表達方言難懂寫出了巧舌如簧和花言巧語這些詞。可是如此大的一個中國若不使用一門統一的語言,那對於各行各業和中國未來的發展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最近流行起來的粵語當年差一點成為國語的說法是靠不住的,要知道,一個國家語言的設定必先是基於絕大多數人使用且是本土語言的前期。粵語這一門語言太難了,甚至被一些人戲稱為鳥語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說現在的普通話而言,我們從小學習的人都知道只有四聲;但粵語不同,它是直接繼承中古漢語而來,保留了「九聲四調」。這裡面的難度可見一斑。我們現在推崇粵語的人大多數初心不是基於語言的保存角度,而是因為八九十年代粵語歌曲那陣風吹到現在都還沒有散去。
西南官話輸給了中原官話
當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了普通話是靠不住的。當年輸給了中原官話的語言是西南官話。
當時中國境內的官話(官方語言)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其中使用人數最廣的是中原官話,範圍可以從秦嶺淮河到湖南江西,但當時使用人數最多的官話是西南官話。也就是如今戲稱的四川話。
當時官方考慮和我們有很大差別,雖然說西南官話說的人最多,但西南官話語言大多詼諧幽默,不符合中國字正腔圓,中正且直的要求。
如果要把西南官話作為中國的普通話面向世界,很難代表中國,相反的是中原官話就具有了這些優點,能夠很好的代表中國漢語形象。再加上中原官話是使用人數最廣的一門方言,退廣起來也是相對容易的,所以中原官話在八大官話之中勝出。
所以粵語僅差一票失去國語的謠言就不攻自破了,真正輸掉國語地位的是以四川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我相信今天就算再來一次投票,依舊還是中原官話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