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2020-12-03 騰訊網

其實一直有一個疑問在我們心頭,就是電視劇之中無論哪個朝代的古裝劇似乎都是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偶爾有幾個人說地方方言都會引得觀眾驚呼不已,這就是中國語言的魅力。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讓編者來為大家講解那一段語言之爭的風雲史。

並不是現在才有普通話

並不是到我們現在才有了普通話,中國曆朝歷代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官方語言。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一般那個地方是都城,就會將其作為全天下通用的官方語言,像周代基本上都是以洛陽地方的讀書人發音作為官語。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將度量衡,文字都統一了,唯獨忘記了語言,但也有人指出鹹陽人的方言就是當時的官話,到後世從漢朝到清朝,基本上都是以都城附近的方言作為全天下通用的國語。

民國初期形成了以南京話和北京話為主的國語,而新中國推廣普通話的時間是1955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其實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的,雖然說中國人寫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但每個地方的發音都有者自己的特色,說起來那也真的是差別巨大,就像中國古人為了表達方言難懂寫出了巧舌如簧和花言巧語這些詞。可是如此大的一個中國若不使用一門統一的語言,那對於各行各業和中國未來的發展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最近流行起來的粵語當年差一點成為國語的說法是靠不住的,要知道,一個國家語言的設定必先是基於絕大多數人使用且是本土語言的前期。粵語這一門語言太難了,甚至被一些人戲稱為鳥語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說現在的普通話而言,我們從小學習的人都知道只有四聲;但粵語不同,它是直接繼承中古漢語而來,保留了「九聲四調」。這裡面的難度可見一斑。我們現在推崇粵語的人大多數初心不是基於語言的保存角度,而是因為八九十年代粵語歌曲那陣風吹到現在都還沒有散去。

西南官話輸給了中原官話

當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了普通話是靠不住的。當年輸給了中原官話的語言是西南官話。

當時中國境內的官話(官方語言)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其中使用人數最廣的是中原官話,範圍可以從秦嶺淮河到湖南江西,但當時使用人數最多的官話是西南官話。也就是如今戲稱的四川話。

當時官方考慮和我們有很大差別,雖然說西南官話說的人最多,但西南官話語言大多詼諧幽默,不符合中國字正腔圓,中正且直的要求。

如果要把西南官話作為中國的普通話面向世界,很難代表中國,相反的是中原官話就具有了這些優點,能夠很好的代表中國漢語形象。再加上中原官話是使用人數最廣的一門方言,退廣起來也是相對容易的,所以中原官話在八大官話之中勝出。

所以粵語僅差一票失去國語的謠言就不攻自破了,真正輸掉國語地位的是以四川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我相信今天就算再來一次投票,依舊還是中原官話勝出。

相關焦點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1955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的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到了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門正式下發了在各級學校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最有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漢語早在六千年前就分化形成了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語系其實最開始是來自於中國西南部四川。在一萬年前進行了分化,但這個說法尚未被證實。上古漢語在春秋戰國之前是各說各的,《說文解字·敘》記載「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規定了統一文字,以小篆成為了官方的文字。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那麼,諸位知道普通話又是如何成為我國官方語言的嗎? 比較官方的說法是1955年全國的首次普通話推廣。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當年僅差一票,粵語就成國語了?其實並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當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度量衡和文字統一標準,可見我國自古以來統一便是立國之本,是核心思想。文字的統一更是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還是人與人交流的紐帶。普通話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通用語言,它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制定的。1955年時,普通話開始作為通用語在全國推廣,它的出現是為了能讓各地的人們更高效地交流。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早在1909年地清朝時期,「普通話」這個詞就已經問世了。
  • 梁靜茹金曲獎再次陪跑,吳青峰首獲「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男歌手:吳青峰感性發言「謝謝我自己沒有被打倒」吳青峰成為金曲獎史上首位囊括最佳作詞、最佳作曲、最佳編曲、最佳樂團、最佳國語男歌手五大獎的音樂人。陳鎮川透露,吳青峰獲得壓倒性勝利,評審團第一輪投票直接過半數。評審團認為他沒有蘇打綠團體支持之下仍繼續製造驚喜,並同時掌握音樂精緻度。
  • 粵語配音VS國語配音,與其相愛相殺,不如好好珍藏
    隨著時代的發展,粵語配音和譯製片配音一樣,漸漸退出舞臺。國語配音,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記得小時候,電視機裡還有星空衛視,有時會播放港劇、港臺娛樂以及《海賊王》、《犬夜叉》動漫等。那時候,雖然聽不懂粵語,但對一大波港劇情有獨鍾。最喜歡的頻道是星空臺,無論怎麼換頻道,聽到的都是TVB劇的聲音。
  • 香港電影的維度:粵語片與國語片形成電影的脈絡
    粵語片,國語片,香港電影的多層脈絡主持人:剛才陳冠中老師講到粵語長片,應該是內地香港影迷最不了解的,這裡有資源、材料以及語言的原因。這本書其實也是從歷史講起。第一章就是關於「南來影人」和本土影人的。書中列了南來影人、本土影人,粵語片、國語片,左派、右派。最開始的脈絡好像是兩三股力量一直纏繞下來,是嗎?
  • 光輝歲月粵語國語歌詞碰撞,誰能更勝一籌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首歌有了國語版,歌詞也被何啟弘,周治平改動,當然,曲風依舊是beyond風格。也許大家也有聽過,下面,小編將為大家帶來一些自己的觀點。首先,粵語版光輝歲月,歌詞大義,深入人心,用平凡的話語,表達出不平凡的思想,一句: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更是表達了家駒內心美好的願望。而歌詞改動後的國語光輝歲月,詞境也談得上層次,一點一滴記錄了奮鬥的歷程和感想,「一生要走多遠的路程,經過多少年,才能走到終點。」
  • 唯一一首被國語版打敗的粵語歌,連香港人都只喜歡國語版本呢
    她既是金像獎影后,又是金曲獎最佳歌手,她一直在創造著各項記錄,所以堪稱華人女星最成功之一。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談一談他她音樂代表作—《盛夏的果實》。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聽過呢?在這首歌中充滿著人們對於愛情的思考,處於愛情中的女人,心靈的變化是反覆的,既有對愛情的勇氣又有一絲膽怯,她因為愛情時而欣喜時而憔悴。
  •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時間:2020-03-26 15:2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兄貴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兄貴(日文假名:あにき,日文羅馬字:Aniki)在日語中是對兄君或者男性長輩的尊稱,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從國語這個說法,我們就可以明確,港片的國語版本大多數都是和臺灣有關。很多人以為當年港片的國語版本,是為了方便在大陸發行,所以要配音,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港片的國語版本,本來就是特供臺灣市場放映。說到這裡,咱們就不能不說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常識了。其實上世紀8、9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那段港片的黃金時代,它的根基都在臺灣。
  • 港劇國語配音員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沒口音卻又帶港味?
    當時的國語(普通話)配音主流的還是用於電影的配音 當時香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邵氏這樣的大製片廠,可以說一直到70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掀起之前,國語片一直佔據了香港電影的主流市場。 當時內地因為還比較封閉,當時的國語片主要出產到臺灣、東南亞地區。
  • 淺談遊戲的國語配音
    或許《358》會推出國行版並不是最爆炸的新聞,那本次新加入的國語配音倒真是全球玩家震驚的事情了。但是,時間才過了沒多久,網上大量的因國語配音而引起的討論甚至漸漸演變成了撕逼,挺中派和挺日派吵得難解難分。我認為,因為這件事情而吵得不可開交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和無語。趁此機會也來聊聊關於遊戲國語配音的事情。
  • 二刷《千與千尋》,國語版
    今天有兩部經典動畫電影公映,上午看了《千與千尋》的國語版,也是公映版的二刷。晚上去看口碑看好的《玩具總動員4》。-千尋國語版還可以,不像坊間哭嚎的那麼不堪。周冬雨的千尋不錯,井柏然白龍合格,彭昱暢的無臉男和青蛙多次變換音色也是比較有難度,王琳的婆婆配的最接近精彩,對的,接近,田壯壯的鍋爐爺爺一般。《千與千尋》的日語原聲、臺版國語都聽過,當然還是原聲最好。國語比起來,無所謂先入為主,現在的大陸影院版略差,絕對不是很差。
  • 【大家】震撼日本的奇蹟國語教室
    黑巖祐治中學時代的國語老師橋本武,就是這樣一位「好老師」。但我們在拿到其他科目教科書的同時,拿到手的兩冊國語教科書卻有些異樣:一冊是巖波文庫的《銀之匙》,口袋大小的文庫版,另一冊,則是國語老師橋本武先生自己手寫自己裝訂的超厚一冊《銀之匙研究筆記》。頭一次聽說這就是以後使用的國語教科書時,我的腦子半天沒反應來。」《銀之匙》是日本作家中勘助寫的一本自傳體小說。作為一本小說,《銀之匙》當然不是日本文部省檢定通過的國語教材,充其量只能作為課外讀物。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退守臺灣島的部隊總人數在60萬人以上,而各級軍官的家眷也被先期送往臺灣,以確保部隊不會譁變。這樣一來從大陸來到臺灣的人口數量約有200萬。
  • 28.他將僅有的國語歌給了李榮浩,頂級作品都給了陳奕迅
    橫空出世創時代,鬼馬精靈始源真妙手助力新天王,萬千寵愛於一身粵語世界任縱橫,國語屈居王下臣譽滿香江寫傳奇,雄霸詞壇雙偉文香港詞壇素有林夕領進門,皈依黃偉文之說,足以見得黃偉文在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地位。粵語世界任縱橫,國語屈居王下臣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打回原形》如果世界漆黑,其實我很美《醜八怪》特立獨行的黃偉文還為陳奕迅開創性的打造出系列作品:《裙下之臣》為代表的男人玩物喪志五部曲,《陀飛輪》為代表的男人四部曲,以《打回原形》為代表的病態三部曲。
  • 如果將《千與千尋》翻拍成國語版,會對這部影片造成什麼影響呢?
    現在很多電視都有在播放,尤其是少兒類節目,但其中很少能聽到原版日語的了,現在裡面的小男主——小新的配音雖然也是儘量去模仿原著,但聽上去總感覺差了一點味道!所以有很多小夥伴都說,動畫片的精髓就是配音!就比如東北二人轉如果換成普通話來演,那肯定沒有東北話講得好;再比如天津口味的相聲,如果換成其他方言的話,味道也就變了,所以說每一部作品都有最適合它的語言!真的不是說國產的配音不好,畢竟原汁原味才是真滋味呀!但是,一定不要因為自己選擇的日語原版,就非常的牴觸國語版,不必要的。那麼,《千與千尋》的國語版,究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