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
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退守臺灣島的部隊總人數在60萬人以上,而各級軍官的家眷也被先期送往臺灣,以確保部隊不會譁變。這樣一來從大陸來到臺灣的人口數量約有200萬。但是200萬人在臺灣當時的700餘萬總人口中還是只佔少數,原住民才是大多數。49年後國民黨當局為便於管理,在島內推行了統一的「國語」,多數原住民的口音不好改,帶著方言特色,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我們熟悉的「臺灣腔」國語,佔了島內的大多數。而發音標準的「國語」,則是和大陸的普通話一樣,以類似鄧麗君這種父輩移居臺灣的人士為代表,國語發音極其標準,在臺灣省內也是存在的。
說完「國語」的情況,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何普通話和國語的發音是一樣的。大陸人口在49年便超過了4億人,所以不用說大家也知道,發音上南腔北調,各省方言差異極大,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像粵語和各少數民族的語言,一般老百姓根本無法互通,政府在各種工作場合也有障礙。所以大陸在1956年2月開始正式推廣普通話。關鍵點來了,這套普通話的規則並不是臨時制定的,而是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進行推動。而這個「原有基礎」,就是1945年時國民政府在大陸開始推行的「國語」。
換句話說,49年後臺灣推行的國語發音,跟45年起在大陸推行的發音規則,完全是一套東西,也就是後來五十年代大陸使用的普通話。這便是臺灣人民至今講的國語和大陸百姓用的普通話高度相近(刨除臺灣腔的因素,實際是一回事)的原因了。其實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方言不通的問題自古就存在,明清時期政府已經在這方面採取措施,1909年晚清政府就曾經制定過一版統一語言的規則,而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