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
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
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
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當時,教育部成立了讀音統一會籌備處,蔡元培任總長,吳敬恆(稚暉)任主任。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原則上是每省選兩人,但最後還是以教育部指定的江浙人為主,其中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也就是說,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以粵語為國語的呼聲再大也大不到哪兒去。
實際上,按照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的建議,在投票表決時,會議採取的也不是每個會員一票,而是一省一票制。
特別要提出的是,會議根本就不存在討論以哪某一個方言整體差定為國語的情形,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不約而同地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逐一審定每個漢字的「國音」。投票表決的內容主要是對某此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它的讀音。
所以說,那些說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的說法,只能當作故事聽聽,萬不要當真。想想看,如果真以粵語作為國語,那麼整個漢語系統的語法和文字必定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就會完全脫節,以後的每篇文章裡就會充斥著大量諸如「系唔系、啱唔啱,好威水、侯賽雷」之類莫名其妙的字眼,這,是無法可以想像的事。
說說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的人,還是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