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2021-01-14 覃仕勇講史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

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

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

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當時,教育部成立了讀音統一會籌備處,蔡元培任總長,吳敬恆(稚暉)任主任。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原則上是每省選兩人,但最後還是以教育部指定的江浙人為主,其中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也就是說,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以粵語為國語的呼聲再大也大不到哪兒去。

實際上,按照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的建議,在投票表決時,會議採取的也不是每個會員一票,而是一省一票制。

特別要提出的是,會議根本就不存在討論以哪某一個方言整體差定為國語的情形,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不約而同地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逐一審定每個漢字的「國音」。投票表決的內容主要是對某此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它的讀音。

所以說,那些說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的說法,只能當作故事聽聽,萬不要當真。想想看,如果真以粵語作為國語,那麼整個漢語系統的語法和文字必定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就會完全脫節,以後的每篇文章裡就會充斥著大量諸如「系唔系、啱唔啱,好威水、侯賽雷」之類莫名其妙的字眼,這,是無法可以想像的事。

說說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的人,還是洗洗睡吧。

相關焦點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 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
  •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最有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規定了統一文字,以小篆成為了官方的文字。 粵語也就是廣東話,它其實最開始起源也有來自北方的雅語還有楚語的說法。放在現在粵語是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的特徵,在多地也都有使用。1955年10月召開的會議中正式確定了漢民族共同語言為普通話,定義是以北京語音被標準音,北方話被基礎方言。有傳說在這次的會議上粵語只有一票之差,其實這個說法不對,在最開始白話文運動或者更早到雍正年間更有爭議的是南京話。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如果將天南地北的人群,放在一個圈子裡,說著各自的方言,卻很難彼此聽得懂,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只要差個幾十公裡遠,口音就會大有不同。 普通話的誕生,自然是結合了種種考慮下,所商討出來的結果,然而你是否了解,曾經還有哪些語言,差一點成為了普通話的參考標準呢?
  • 當年僅差一票,粵語就成國語了?其實並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當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度量衡和文字統一標準,可見我國自古以來統一便是立國之本,是核心思想。1955年時,普通話開始作為通用語在全國推廣,它的出現是為了能讓各地的人們更高效地交流。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早在1909年地清朝時期,「普通話」這個詞就已經問世了。當年曾有人傳言,在普通話的投票選定中,粵語僅僅以一票之差敗給了現在的普通話,差點就成為了官方語言。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粵語配音VS國語配音,與其相愛相殺,不如好好珍藏
    小編今天上網搜集了一些:網友@雪裡奔跑的射手:好笑,我們這裡的人,從不看普通話版的港片, 其實你覺得看周星馳的片很搞笑,我跟你說粵語的更搞笑,很多笑點普通話根本沒辦法體現出來。網友@瑪莎拉蒂暗殺部:國語版和粵語版我都看過N次,比如經典的大話西遊,各有各的味道。至少國語版看懂的人更多。網友@蒸朋出焊塞:不是這聲音,我初中看不懂粵語電影。
  • 光輝歲月粵語國語歌詞碰撞,誰能更勝一籌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首歌有了國語版,歌詞也被何啟弘,周治平改動,當然,曲風依舊是beyond風格。也許大家也有聽過,下面,小編將為大家帶來一些自己的觀點。首先,粵語版光輝歲月,歌詞大義,深入人心,用平凡的話語,表達出不平凡的思想,一句: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更是表達了家駒內心美好的願望。而歌詞改動後的國語光輝歲月,詞境也談得上層次,一點一滴記錄了奮鬥的歷程和感想,「一生要走多遠的路程,經過多少年,才能走到終點。」
  • 梁靜茹金曲獎再次陪跑,吳青峰首獲「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男歌手:吳青峰感性發言「謝謝我自己沒有被打倒」吳青峰成為金曲獎史上首位囊括最佳作詞、最佳作曲、最佳編曲、最佳樂團、最佳國語男歌手五大獎的音樂人。陳鎮川透露,吳青峰獲得壓倒性勝利,評審團第一輪投票直接過半數。評審團認為他沒有蘇打綠團體支持之下仍繼續製造驚喜,並同時掌握音樂精緻度。
  • 香港電影的維度:粵語片與國語片形成電影的脈絡
    張建德是馬來西亞華人,一直非常喜歡看電影,從小就看一些粵語片,後來他學了導演。沒有拍電影,到香港之後參與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工作,成為研究者,開始教電影。先到澳洲教書,後來到新加坡,所以他實際上是一個新加坡學者。這本書和一般影評書不一樣的是,裡面有特別多的關於中國電影和外國電影的對比,我覺得很像沙丹老師喜歡的思路,不知道沙丹老師對這本書有什麼感覺?
  •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時間:2020-03-26 15:2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兄貴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兄貴(日文假名:あにき,日文羅馬字:Aniki)在日語中是對兄君或者男性長輩的尊稱,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 「粵語長片」成為港人集體回憶 將被久存
    中新網7月8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如來神掌第九式-萬佛朝宗」,粵語電影《如來神掌》中的曹達華使出的這招最後絕招,成為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如今這些珍貴的回憶將被香港電影資料館永久保存。在獅子山下成長的一代港人都經歷過「粵語長片」的輝煌,馬師曾、紅線女、呂奇、陳寶珠……銀幕中的金童玉女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粵語長片」伴隨好幾代香港人成長,已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 香港"粵語長片"成為港人集體回憶 將被永久保存
    中新網7月8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如來神掌第九式-萬佛朝宗」,粵語電影《如來神掌》中的曹達華使出的這招最後絕招,成為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如今這些珍貴的回憶將被香港電影資料館永久保存。  在獅子山下成長的一代港人都經歷過「粵語長片」的輝煌,馬師曾、紅線女、呂奇、陳寶珠……銀幕中的金童玉女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粵語長片」伴隨好幾代香港人成長,已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1957年以「麗的映聲」之名啟播的香港亞洲電視在取得片主同意後,將其片庫中的416部粵語片珍藏移交香港電影資料館作永久保存,8日雙方在電影資料館舉行「亞洲電視片庫移交儀式」。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古代讀書專用的吟誦文讀音,接近於粵語,平上去入四聲分明,是文言標準音。
  • 00後:我是廣州人,我不會說粵語!如何拯救正在消失的地方文化?
    「我是廣州人,我不會說粵語!」這是很多新生一代廣州人被問到是否會說粵語時,給出很令人意外的答覆!其實,不僅是在廣州,現在很多廣東廣西說粵語方言的地方,也出現了粵語被淡化或者消失的情況!在80、90年代的風靡,粵語經典歌曲,使得全國人民對粵語的甚是喜愛,可以說一直有增無減。然而當外地人努力學習粵語時,我們說粵語的地方,很多小朋友們居然正在逐漸喪失說粵語的能力,這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重視和反思,是什麼讓傳統文化消失呢?
  • 72歲許冠傑寶刀未老,而他一手開創的粵語歌壇卻再也回不去了
    1971年,他加盟寶麗金後,在TVB特別節目《雙星報喜》中,演唱了他作曲的第一首粵語歌曲《鐵塔凌雲》,並成為代表香港文化的標誌性時代曲。許冠傑幾乎憑一己之力,將香港本土流行音樂推上了時代的舞臺。許冠傑之後,從羅文、徐小鳳、甄妮、林子祥,再到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再到陳慧嫻、葉倩文、林憶蓮,又到王菲和四大天王……一代代歌手叱吒風雲各領風騷,粵語歌壇如百花齊放,呈現出空前的繁榮,一時成為了整個華語流行歌壇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 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唯一一首被國語版打敗的粵語歌,連香港人都只喜歡國語版本呢
    這首作品以如詩一般的語言和動人的歌調,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愛情之美,再配上莫文蔚沙啞寧靜的歌聲,讓人們的心靈真的在這首歌曲裡沉醉,洗滌,升華著,所以這首歌也成為了她最成功的單曲之一。其實這首歌有三個版本:有日語版,粵語版和普通話版。然而一反常態的是比起很多的粵語歌更有港味更受追捧情況,這首歌的國語歌更加經典,相較起來,更加受觀眾歡迎。
  • 港劇國語配音員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沒口音卻又帶港味?
    第二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這一時期,粵語片開始在香港電影市場佔據了主流地位。這一時期的香港電影片商在拍片時往往都會製作國、粵兩個語種的版本。當時由於臺灣是香港電影最大的海外市場,因此為了符合臺灣人的口味,當時主流的國語片配音都交給了臺灣配音班底來進行配音。
  • 網友票選出十大粵語金曲,是否有你最愛的一首?
    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1983年3月,該劇歷史性地獲準在廣東電視臺播出,成為香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的電視劇集。該劇的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俠的"迷蹤拳"一下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遠的內地,霍元甲、陳真的名字隨著雄壯激烈的旋律,迅速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