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其實一點也不普通,它充斥著我們的日常,並且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設想一下,假如沒有了普通話這門官方語言,中國56個民族用80多種不同的方言交流起來,那場面會是多麼的混亂和困難,你一句四川話,我一句閩南話,簡直是雞同鴨講......
當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度量衡和文字統一標準,可見我國自古以來統一便是立國之本,是核心思想。文字的統一更是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還是人與人交流的紐帶。普通話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通用語言,它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制定的。
1955年時,普通話開始作為通用語在全國推廣,它的出現是為了能讓各地的人們更高效地交流。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早在1909年地清朝時期,「普通話」這個詞就已經問世了。當年曾有人傳言,在普通話的投票選定中,粵語僅僅以一票之差敗給了現在的普通話,差點就成為了官方語言。
其實這個傳聞可信度並不高。其說法來源是,當時參與國語討論的人中,廣東人人數過半,但實際上每個省的選舉名額有限,當年廣東省的人口也並不多,怎麼可能出現過半的情況呢?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如果說,差點取代普通話的是南京話,還倒真是「有跡可循」。
南京話,又稱作南京官話,現代南京話的使用人數大概是1600萬人。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期最長的官方標準語。其起源要從金陵雅言說起。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曾在《正文》裡說過:「雅言,正言也。」雅言其實就相當於古時候我們現在普通話的地位,是古時候統一的通用語言。
早在晉朝之前,金陵雅音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東晉時期已經發展比較完整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後,為了達成規範統一,於是南京官話就定為了通用語言。之後,明成祖朱棣上位,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平,大批人口也隨之北上,南京話自然就和當時的北京話產生了碰撞。
但畢竟天子都是說的南京話,沒辦法,全國各地的人門也不能逆著皇帝來,只得紛紛開始學習南京話。南京話也和北京話產生了奇妙的糅合。直到1728年,雍正下旨將北京官話改為官方通用語言,南京話才逐漸地退出了「主流」。
盧戇(zhuàng)章先生作為我國首位漢語拼音文字提倡者曾直接說過:「語言統一很重要。」於是我國選擇了折中的方式,將南京話和北京話進行了混合,並且提取出兩者不同的精華,這就是南京話雖然和普通話不一樣,但人們總能聽懂個大概的原因。
雖然普通話的出現是為了使各地人民更好的交流,講好普通話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也並不代表是對方言的抹殺。方言也是中華文明演變幾千年來的重要部分,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也是需要好好保護和傳承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