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僅差一票,粵語就成國語了?其實並不是,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2020-11-26 上遊新聞

普通話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其實一點也不普通,它充斥著我們的日常,並且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設想一下,假如沒有了普通話這門官方語言,中國56個民族用80多種不同的方言交流起來,那場面會是多麼的混亂和困難,你一句四川話,我一句閩南話,簡直是雞同鴨講......

當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度量衡和文字統一標準,可見我國自古以來統一便是立國之本,是核心思想。文字的統一更是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還是人與人交流的紐帶。普通話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通用語言,它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制定的。

1955年時,普通話開始作為通用語在全國推廣,它的出現是為了能讓各地的人們更高效地交流。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早在1909年地清朝時期,「普通話」這個詞就已經問世了。當年曾有人傳言,在普通話的投票選定中,粵語僅僅以一票之差敗給了現在的普通話,差點就成為了官方語言。

其實這個傳聞可信度並不高。其說法來源是,當時參與國語討論的人中,廣東人人數過半,但實際上每個省的選舉名額有限,當年廣東省的人口也並不多,怎麼可能出現過半的情況呢?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如果說,差點取代普通話的是南京話,還倒真是「有跡可循」。

南京話,又稱作南京官話,現代南京話的使用人數大概是1600萬人。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期最長的官方標準語。其起源要從金陵雅言說起。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曾在《正文》裡說過:「雅言,正言也。」雅言其實就相當於古時候我們現在普通話的地位,是古時候統一的通用語言。

早在晉朝之前,金陵雅音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東晉時期已經發展比較完整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後,為了達成規範統一,於是南京官話就定為了通用語言。之後,明成祖朱棣上位,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平,大批人口也隨之北上,南京話自然就和當時的北京話產生了碰撞。

但畢竟天子都是說的南京話,沒辦法,全國各地的人門也不能逆著皇帝來,只得紛紛開始學習南京話。南京話也和北京話產生了奇妙的糅合。直到1728年,雍正下旨將北京官話改為官方通用語言,南京話才逐漸地退出了「主流」。

盧戇(zhuàng)章先生作為我國首位漢語拼音文字提倡者曾直接說過:「語言統一很重要。」於是我國選擇了折中的方式,將南京話和北京話進行了混合,並且提取出兩者不同的精華,這就是南京話雖然和普通話不一樣,但人們總能聽懂個大概的原因。

雖然普通話的出現是為了使各地人民更好的交流,講好普通話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也並不代表是對方言的抹殺。方言也是中華文明演變幾千年來的重要部分,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也是需要好好保護和傳承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其實不是,最有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漢語早在六千年前就分化形成了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語系其實最開始是來自於中國西南部四川。在一萬年前進行了分化,但這個說法尚未被證實。上古漢語在春秋戰國之前是各說各的,《說文解字·敘》記載「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規定了統一文字,以小篆成為了官方的文字。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如果你有機會,去全國上下轉上一圈,或許也會感慨,當年秦始皇統一文字,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各地的方言,實在是太難得懂了。 如果將天南地北的人群,放在一個圈子裡,說著各自的方言,卻很難彼此聽得懂,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只要差個幾十公裡遠,口音就會大有不同。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 香港電影的維度:粵語片與國語片形成電影的脈絡
    但是到1963年香港電視出現,就開始播很多香港的老電影,當時叫「粵語殘片」,都是黑白老片。其實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都喜歡追著看「粵語殘片」、粵語老片。因為香港1949年以後其實是雙語文化,都很繁榮。數量上可能粵語電影比較多一點,但是在階層上和製作水平上,國語電影被認為更中產一點,水平更高一點。國語電影大多是歌舞片,最大的明星是女明星,男明星都很弱。
  • 粵語配音VS國語配音,與其相愛相殺,不如好好珍藏
    隨著時代的發展,粵語配音和譯製片配音一樣,漸漸退出舞臺。國語配音,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記得小時候,電視機裡還有星空衛視,有時會播放港劇、港臺娛樂以及《海賊王》、《犬夜叉》動漫等。那時候,雖然聽不懂粵語,但對一大波港劇情有獨鍾。最喜歡的頻道是星空臺,無論怎麼換頻道,聽到的都是TVB劇的聲音。
  • 光輝歲月粵語國語歌詞碰撞,誰能更勝一籌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首歌有了國語版,歌詞也被何啟弘,周治平改動,當然,曲風依舊是beyond風格。也許大家也有聽過,下面,小編將為大家帶來一些自己的觀點。首先,粵語版光輝歲月,歌詞大義,深入人心,用平凡的話語,表達出不平凡的思想,一句: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更是表達了家駒內心美好的願望。而歌詞改動後的國語光輝歲月,詞境也談得上層次,一點一滴記錄了奮鬥的歷程和感想,「一生要走多遠的路程,經過多少年,才能走到終點。」
  • 梁靜茹金曲獎再次陪跑,吳青峰首獲「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梁靜茹再次遺憾陪跑,「最佳國語」女歌手由魏如萱憑藉專輯《藏著不等於遺忘》獲得;「最佳國語」男歌手方面,吳青峰憑藉首張個人專輯《太空人》拿下。王若琳的《愛的呼喚》收穫「最佳國語」專輯獎。本屆金曲獎評審團主席陳鎮川形容,本次得獎名單是「獨立、主流完美融合,是年輕時代要左右音樂圈的時候了」。
  •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當年我們在這些錄像廳裡,經歷了最早的觀影時光。錄像廳裡放映的基本上都是港片,其實港片在香港上映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用的粵語發音。但我們在錄像廳看到的版本,都是國語配音版本。那麼,這些國語配音版本都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吧,今天咱們就專門介紹一下這段歷史吧。1、港片為什麼會有國語版配音?
  •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時間:2020-03-26 15:2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兄貴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兄貴(日文假名:あにき,日文羅馬字:Aniki)在日語中是對兄君或者男性長輩的尊稱,與粵語的大佬或國語的大哥、兄臺相似。
  • 如果將《千與千尋》翻拍成國語版,會對這部影片造成什麼影響呢?
    因為國外影片的引進,必備的一定要有國語翻譯的版本,所以,對於多數的影迷來說,觀看時將會面臨兩個選擇,國語版與原聲版,那麼對於這一次上映的《千與千尋》,你又作何選擇呢?就像《蠟筆小新》,他本身也是一部非常受中國廣大觀眾喜愛的一部動畫片,主要是因為小新那與年齡不相符合的心智,以及他獨有的說話語氣。
  • 唯一一首被國語版打敗的粵語歌,連香港人都只喜歡國語版本呢
    她既是金像獎影后,又是金曲獎最佳歌手,她一直在創造著各項記錄,所以堪稱華人女星最成功之一。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談一談他她音樂代表作—《盛夏的果實》。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聽過呢?在這首歌中充滿著人們對於愛情的思考,處於愛情中的女人,心靈的變化是反覆的,既有對愛情的勇氣又有一絲膽怯,她因為愛情時而欣喜時而憔悴。
  • 港劇國語配音員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沒口音卻又帶港味?
    當時的國語(普通話)配音主流的還是用於電影的配音 當時香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邵氏這樣的大製片廠,可以說一直到70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掀起之前,國語片一直佔據了香港電影的主流市場。 當時內地因為還比較封閉,當時的國語片主要出產到臺灣、東南亞地區。
  • 28.他將僅有的國語歌給了李榮浩,頂級作品都給了陳奕迅
    橫空出世創時代,鬼馬精靈始源真妙手助力新天王,萬千寵愛於一身粵語世界任縱橫,國語屈居王下臣譽滿香江寫傳奇,雄霸詞壇雙偉文香港詞壇素有林夕領進門,皈依黃偉文之說,足以見得黃偉文在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地位。粵語世界任縱橫,國語屈居王下臣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打回原形》如果世界漆黑,其實我很美《醜八怪》特立獨行的黃偉文還為陳奕迅開創性的打造出系列作品:《裙下之臣》為代表的男人玩物喪志五部曲,《陀飛輪》為代表的男人四部曲,以《打回原形》為代表的病態三部曲。
  • 二刷《千與千尋》,國語版
    今天有兩部經典動畫電影公映,上午看了《千與千尋》的國語版,也是公映版的二刷。晚上去看口碑看好的《玩具總動員4》。-千尋國語版還可以,不像坊間哭嚎的那麼不堪。周冬雨的千尋不錯,井柏然白龍合格,彭昱暢的無臉男和青蛙多次變換音色也是比較有難度,王琳的婆婆配的最接近精彩,對的,接近,田壯壯的鍋爐爺爺一般。《千與千尋》的日語原聲、臺版國語都聽過,當然還是原聲最好。國語比起來,無所謂先入為主,現在的大陸影院版略差,絕對不是很差。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
  • 一人之下:國語與日語像是兩部動漫,阿威十八式失去了該有的靈魂
    而這並不是《一人之下》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真正讓大家眼前一亮的其實是《一人之下》的登陸日本。雖然因為歷史原因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喜歡這個國家,但不得不承認僅就動漫來說,日漫在前些年要領先國漫不少。不過近些年一些優秀的IP出現,讓國漫在國內能夠和日漫分庭抗禮。而《一人之下》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正是強勢的登陸了日本。
  • 【大家】震撼日本的奇蹟國語教室
    但我們在拿到其他科目教科書的同時,拿到手的兩冊國語教科書卻有些異樣:一冊是巖波文庫的《銀之匙》,口袋大小的文庫版,另一冊,則是國語老師橋本武先生自己手寫自己裝訂的超厚一冊《銀之匙研究筆記》。頭一次聽說這就是以後使用的國語教科書時,我的腦子半天沒反應來。」《銀之匙》是日本作家中勘助寫的一本自傳體小說。作為一本小說,《銀之匙》當然不是日本文部省檢定通過的國語教材,充其量只能作為課外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