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Nature》劍橋教授用原位核磁共振揭秘電池反應機理!

2020-12-09 孜然學術

為了可再生能源和人們消費需求的平衡,發展大規模儲能越來越重要。由廉價和可持續的氧化還原反應材料製成的有機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是一種具有極大前途的存儲技術。同釩基電池相比,更便宜且對環境的危害更小,但壽命更短且能量密度更低。因此,需要從分子水平方向去尋找提高性能的方法。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Clare P. Grey教授報導了兩種使用原位核磁共振(NMR)的研究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兩種氧化還原活性電解質中:2,6-二羥基蒽醌(DHAQ)和4,4′-二氧代(9,10-蒽醌-2,6-二基)二丁酸酯(DBEAQ)。相關論文以題為「In situ NMR metrology reveals reaction mechanisms inredox flow batteries」於2020年3月2日發表在Nature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81-7

需要改進研究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表徵方法,以提高有機和無機化學物質的性能並且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由於電解質中的一些氧化或還原氧化還原活性分子和離子具有較高的反應活性、對樣品製備的敏感性和較短的壽命,非原位表徵可能具有挑戰性。然而,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儲能和發電的脫鉤,這為原位觀察提供了不同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已經使用了原位光學分光光度法和電子順磁共振(EPR)等方法研究了醌類和釩離子液流電池,但是考慮到仍有機會改進表徵方法,以解決每種方法固有的局限性,並探討不同的現象。原位NMR已經被用於研究苯醌和多金屬氧酸鹽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化學電池。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報導了使用兩種使用原位核磁共振(NMR)的方法研究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一,當液體電解質流出電化學電池時,監測1H NMR位移的變化;其二,觀察在全電化學電池中正負極同時發生的變化。

通過水共振產生的1H NMR位移觀察到整個磁化變化和醌類共振的1H位移的譜線與荷電狀態(SOC)之間的函數關係,測量了兩個單電子對的之間電位差,確定和量化還原物和氧化物之間的電子轉移速率,確定自由基陰離子上未配對自旋的自由電子濃度。

圖1.兩個原位核磁共振(NMR)裝置的原理圖。(a)在聯機裝置中,電池包括5.0 cm2碳氈電極,其中陰極電解液和陽極電解液分別為K4Fe(CN)6和AQ,並被溶解於1M KOH的D2O中,通過磁鐵的流動路徑的體積為7.3 cm3,電解液進出時間為1.1min;(b)在工作狀態下,微型流動電池如放大圖所示,包括電池腔體(0.032 cm3)在內的流動路徑體積為7.8 cm3。

圖2.電化學循環過程中的原位2D1H NMR譜。(a)在100 mA的電流下,從100mM DHAQ和300mM K4Fe(CN)6構成的全電池獲取的陽極電解液的1H NMR譜,每個NMR的採集時間為75s,因此,每個光譜都是平均超過2.1%SOC的電化學過程的快照;(b)質子的示意與及DFT衍生的單獨DHAQ3·-的分子軌道的容積圖;(c)實驗確定的DHAQ3·-自由基的分數與SOC的函數關係。

圖3.電子轉移反應的NMR分析。(a)氧化和單獨還原AQs之間的自交換電子轉移反應;(b)總濃度為100mm的DHAQ溶液中5mM DHAQ3·-的變溫NMR;(c)電子轉移速率常數kex的Arrhenius曲線;(d)由100mM DHAQ和300mM K4Fe(CN)6構成的全電池的原位1H NMR和電壓曲線;(e)在不同自由基濃度和100mM DHAQ和100mM DBEAQ SOC下計算的kex。

圖4.電解質分解和電池自放電的原位NMR和質譜分析。(a)在100 mA充電電流下,在1.2V和1.7V之間100mM DHAQ的1H NMR;(b)在N2流動氣氛的放電實驗中,在D2O中100mM 2,6-DHAQ的1HNMR、電壓和電流曲線;(c)DHAQ4-的分解反應;(d)在一個階梯性電位保持實驗中,D2的原位質譜信號。

總之,本文通過兩種原位NMR測量技術來研究液流電池。在兩個基於AQ的氧化還原流動電池系統中直接觀察到自由基和完全還原陰離子的形成,其中它們的平衡濃度受兩個單電子轉移氧化還原過程的電勢控制。在特定循環條件下,能夠觀察到DHAQ4-分解為DHA3-/DHAL3-,但未觀察到DBEAQ4-的分解。DHAQ4-在水介質中再氧化反應和析氫反應的實時觀察表明,其他涉及溶劑水和或DHAQ4-降解副反應正在發生。同時,這些NMR技術使電解質分解和電池自放電能夠被實時監測,並表明DHAQ是通過一種電化學反應分解的,這種反應可以通過限制充電電壓來實現最小化,在理解液流電池中的氧化還原過程和其他電化學系統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公眾號合作轉載,未經許可謝絕轉發至其他平臺。

相關焦點

  • 大工石川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
    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化學學院石川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馬丁課題組、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課題組、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溫曉東課題組合作,在碳化鉬分散原子級鉑催化劑催化制氫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3月23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doi:10.1038/nature21672)。
  •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26:20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文銳團隊從調節均勻鋰沉澱和柔性固體電解質界面演變方面揭示了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 華東師大團隊復現航空發動機燃料燃燒機理!
    華東師大科研團隊運用人工智慧算法攻關航空發動機燃料燃燒的詳細反應機理他們怎麼辦到的?揭秘航空發動機燃料燃燒機制航空發動機是國防、交通等領域的核心裝備,反應一個國家的科技和工業能力。只有掌握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技術,才能使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
  • 氫氧化反應雙功能機理中吸附羥基中間體的光譜驗證
    氫氧化反應雙功能機理中吸附羥基中間體的光譜驗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30:11 廈門大學李劍鋒團隊實現氫氧化反應雙功能機理中吸附羥基中間體的光譜驗證。
  • 鋰電池的聖杯:崔屹課題組揭示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的循環機理
    然而,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循環充放電下氧化和還原的可逆性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針對這一挑戰,史丹福大學崔屹組史菲菲博士從鋰金屬的沉積和剝離著手,以兩篇PNAS論文,深入揭示了鋰金屬氧化還原過程中的形貌、結構、和晶體學特性的演化及其機理。請看知社的深度介紹。
  • 鋰離子電池安全事件起火及失效機理分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至少發生了40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插電式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那麼對應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安全尤為重要,下面就鋰電池的失效機理進行闡述。如果在高溫下工作,電池的容量會下降得更快,而且壽命也會縮短。
  • 固態電池即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蔚來|鋰硫電池|...
    2021年1月9日,國軒高科第十屆科技大會第二天,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李泓、廈門大學教授董全峰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春華就對上述三種技術的進展狀況進行了闡述。1固態電池有望率先量產蔚來日上,蔚來透露,採用的固態電池採用了原位固態化技術。
  • 固態電池即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
    2021年1月9日,國軒高科第十屆科技大會第二天,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李泓、廈門大學教授董全峰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春華就對上述三種技術的進展狀況進行了闡述。 1 固態電池有望率先量產 蔚來日上,蔚來透露,採用的固態電池採用了原位固態化技術。
  •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1:56:1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d Kisailus研究團隊發現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2020-06-0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豪慎、孫學良、郭再萍、王朝陽、錢逸泰、支春義、夏永姚教授...
    因此,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馮新亮教授課題組對FPMSCs的製造與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和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對FPMSCs的重要器件特性和性能指標進行了定義,通過對微加工技術和電化學性能的評估,總結了近年來FPMSCs的製備進展。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再登nature雜誌 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發明新光伏...
    日前,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北伊利諾伊大學(NI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效的新興光伏技術,用於隔離鈣鈦礦光伏電池中的鉛,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19日的nature雜誌上。晶矽組件含有鉛焊料,但鉛不溶於水;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吸收層中含有少量的鉛,鈣鈦礦中使用的鉛可以溶解在水中。
  • |史丹福大學夏巖團隊最新《Nature...
    在今日發表的《Nature Chemistry》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夏巖教授課題組和Noah Bruns教授課題組,以及來自美國東北大學的Steven A.2020, 12, 302),對機械力誘導的共軛高分子製備的合成條件、反應機理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闡釋。  簡要來說,在機械力(例如超聲)的作用下,聚梯烯骨架中的高張力的四元環可以通過逆向[2+2]反應逐級打開(圖1c),形成全反式的聚乙炔片段,並且這一構型特定的開環過程是其他化學試劑或反應條件無法觸發的。
  • 劍橋教授日記:我給學生的面試建議
    自2006年年初以來,我已經堅持寫了六年博客,題名為「一個劍橋教授的生活」(A Don's Life),定期評論一些我認為重要的事情——從古老的笑話到高級水平課程考試(A levels),從政治騙局到拉丁校訓。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員團隊成功揭秘蝗蟲聚群成災機理的重大科研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鑑定發現蝗災「罪魁禍首」4VA   中科院13日在北京就這項成果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 鋰離子電池中石墨/粘結劑界面機械失效機理
    鋰離子電池的電極主要由活性物質、粘結劑、導電劑和集流體等部分構成,其中粘結劑主要起到將活性物質、導電劑和集流體粘接在一起的作用,雖然粘結劑在電極中的佔比很小,但對於維持電極結構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粘結劑一旦失效會引起活性物質的剝落,導致電池容量的衰降。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OA)旗艦刊Small Science近日發表了來自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Jing-Liang Li教授和清華大學曲良體教授的最新評述論文。為了生產具有反應活性的石墨烯材料,通常會摻雜一些能改變其電子結構的吸電子元素,如氮、硼、磷或它們的組合。研究發現,在燃料電池中的氧還原反應(ORR)中,摻雜石墨烯的效率與鉑基催化劑的效率相當,甚至更高。  增強的機理是摻雜的原子可以改變鄰近碳原子的電荷分布,從而促進氧的吸附和電荷轉移到被吸附的氧上。然而,摻雜原子通常需要苛刻的反應條件,如高溫(如300-800°C)。
  • 《Nature》子刊:科學家揭秘蜘蛛絲的...
    但是蜘蛛好像不是按這個套路去做的,因為蜘蛛紡絲是在室溫下進行的,也沒見哪個蜘蛛紡絲的時候屁股後面放個火爐,所以不會有熱傳遞的發生,同時蜘蛛也沒有用交聯劑,所以蜘蛛絲也不是靠交聯來固化的。這種獨特的固化方式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這說明蜘蛛絕對是一個纖維加工領域的頂級「專家」,它能以一種異常節能環保的方式製造出優異性能的纖維。
  • 劍橋大學漢學研究的見證人——訪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
    ■3月10日下午,魯惟一教授在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接受訪談。 作者/供圖魯惟一(Michael Loewe,1922— ),英國著名漢學家、秦漢史專家、劍橋大學榮休教授。1月31日下午三點三十分,在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一樓會議室,我有幸聆聽了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的主題演講:漢代的「孔子」與「儒生」。這是我初到劍橋出席的首場學術講座。看著眼前這位98歲高齡的演講者,我心中很是感慨和感動。自1990年退休以來,魯惟一教授就這樣孜孜不倦於自己的漢學研究,樂而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
  • 二茂鐵機械響應性聚合物的遠端構象鎖引導反應途徑以增加機械化學...
    二茂鐵機械響應性聚合物的遠端構象鎖引導反應途徑以增加機械化學反應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27:10 近日,美國杜克大學教授Stephen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