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美國。一個家庭生活富足、情竇初開的年輕男孩,在國家遭受日寇襲擊後,毅然決然地踏上參軍參戰的路。但他和其他人不同的一點是,他拒絕碰槍,更拒絕開槍殺人。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得知,主人公道斯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基督徒,耶穌告訴他不能傷害別人,一方面是在曾經的家庭暴力中,他的父親拿著槍對著他的母親,在他搶過槍之後,父親大吼:"你開槍啊!"
但是在如此殘酷戰爭中,不拿槍無異於把自己和戰友乃至整支隊伍的生死置於兒戲。可是面對戰友的侮辱、群毆和上司蔑視、反感,道斯還是堅持這一條,他甚至為此被告上了軍事法庭。
片子中,稱呼這為"信仰"。道斯的信仰最終還是成功了。他成為了一名醫務兵,奔赴前線——鋼鋸嶺。戰爭的殘酷和血腥超乎我們這些在和平年代生活的人的想像,昨天還生龍活虎你打我鬧的人,轉眼間身體就只剩了一半,或者直接倒下,瞬間就沒有了呼吸。生命的脆弱在此刻展現得淋漓盡致,"救救我,救救我,不要放棄我"成為這些平日裡的硬漢們在這個關頭對道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很難再救回來了,別人告訴道斯救他們是在浪費救其他希望更大的人的機會,但是醫者仁心,道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救起每一個有可能救過來的人,不管希望是大還是小。
槍林彈雨中的救援工作十分危險,很多次道斯都差點喪命,但是他依然堅持甚至在大部隊準備要撤離的時候,他仍然救出了很多人,把他們用繩子一一運下懸崖。
道斯用他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戰友和上司的尊重,不拿槍,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勇敢的戰士。如果在遍地狼煙中挽救生命不叫勇敢,那什麼叫呢?
這部影片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就是真實。道斯並不是虛擬人物,這段故事曾經真真切切地在二戰中發生,而那位原型,如今已是一位安居的白髮老人了。毫不遮掩的負傷與死亡畫面,剛開始沒有完全適應的時候只想捂眼睛。敵人不是手一撕就能變成兩半的東洋麵包,也不是傻不拉幾蠢壞蠢壞的菜鳥,而是真真正正的,一支訓練有素,又兇殘強大的敵人。
我想,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弱化醜化敵人也是在弱化我們自己,我們戰勝的是一個真實的,強大的侵略者,這才是我們的力量所在。
普普通通的百姓,很少有人會去渴望戰爭。戰爭這種東西,無論是對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造成的傷害都是非常巨大且永遠難以彌補的。有人利用它、控制它去實現自己的野心,腳下踏著的是無數死難者的枯骨。
我們國家和美國同為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到2016年,距離抗戰勝利已經過去了71年。七十多年過去,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回顧那段歷史?我想我們更多的文藝作品,應該像《血戰鋼鋸嶺》這部影片一樣,直面犧牲與苦難,我們的先烈不是騎個摩託車飛簷走壁一人殺入敵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的絕世大俠,敵人也不是只會中圈套出傻招然後驚呼八嘎呀路的蠢貨。是我們訓練有素的戰士用智慧勇氣和血肉之軀,擊退了同樣訓練有素的侵略者。為什麼不能正視他們艱苦卓絕的犧牲和付出呢?他們的勇氣和機智真的是通過一味弱化醜化敵人才能突顯。一味弱化醜化敵人的意義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