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代小說或者是古裝電視劇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橋段,那就是很多人在離開酒館之後扔下一些銀子就走了,他們也不著急讓店家找錢,並且店小二也不會去清點客人到底給了多少錢,很多人對此非常好奇,吃完飯就走,萬一客人給的錢不夠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約前2070~前1600年),那時候是萌芽階段,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統一貨幣。從最早的貝幣、貝蚌、銅貝到秦朝的「半兩錢」、漢朝的「五銖」,再到我們非常熟悉的「通寶」、「元寶」,最後是今天的紙幣、硬幣,我們中國貨幣經歷了4000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世界70多項記錄。
其實,銀子在古代價值很高,一般時候,普通人吃飯用些銅板就夠了,除非買特別貴重的東西,才會用到碎銀子。當真正使用碎銀子的時候,也不會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放嘴裡咬一下或者用手掂量掂量就算了。如果是真正能用到碎銀子的店鋪或者酒樓,他們都會有專門的戥(deng)子,類似於小型的秤,專門用來秤碎銀子。
其實,說起這碎銀子,自然就要說到白銀了,白銀在漢代的時候就有了,只不過那個時期還沒有普遍使用,大多使用的都還是銅幣,在元代進入中原後,才逐漸的開始普遍使用白銀,而店小二收到客人結帳的碎銀,卻不核對帳單的原因呢,就是古代的一些消費場所,有一個用來計量碎銀重量的「戥子」。
如果想要吃一頓好的,犒勞自己的話,很多人出門經常攜帶的是碎銀子。一頓好的飯菜上百個銅板就可以搞定了,要是拿著小元寶來付款的話,還需要店家給自己找上千個銅板,這樣拿著也是不方便的。拿著碎銀子來吃飯,這不僅對自己來說攜帶著很方便,對店家來說也是很省事的。
古代銀子也是相當值錢的。明朝一兩百銀=200元人民幣=1000文錢=1吊(貫),而1錢=0.2元。例如在清朝一兩銀子足可以買150斤高檔大米。宋朝一兩銀子買200多斤大米。《紅樓夢》裡的劉姥姥說:「二十兩銀子夠莊稼人用一年的了」 ,明代一兩半銀子夠一個老百姓用一年了。
看到這個的時候,是不是就知道了當時他們為什麼不阻攔了,更不當面查清了,因為支付的這些銀子,是值得這樣一頓飯錢的,是不是覺得古代人是很有錢的啊!古人吃飯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小二從不阻攔,更不當面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