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大俠吃完飯就丟下銀子的情景,歷史上真實存在嗎

2020-12-22 騰訊網

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相信很多同學都看到這樣的一個情節。大俠去飯館買酒吃菜,完事兒後會丟下一錠銀子,揚長而去。

那麼,古人吃完飯,是否真如影視劇那樣,不問多少錢,直接放下銀子揚長而去?店小二或老闆也不數數,客人給了多少?

其實並非這樣,影視作品只是人為誇大,屬於特定修辭和寫作方法。在真實歷史上,某些朝代,人們所使用的主要貨幣應該是銅錢,銀兩隻適用於大宗物品交易。

清朝同治皇帝特別喜歡一個人微服私訪,某日,同治皇帝溜達到北京琉璃廠,抬腿便走進一家店鋪。原來這家賣的是宣紙,專供學子書寫之用。

同治皇帝想買些上好的宣紙時,卻發現身上沒有帶銀子,只有一些金瓜子。

結帳時,同治皇帝便抓了一把金瓜子交給夥計。掌柜平日裡收的都是銅錢或者碎銀,見到同治皇帝拿出的金瓜子,還以為眼前這位顧客是不法之徒,趕緊讓夥計將同治轟出去。

從這個小故事中便能看出,明清時節,銅錢才是社會通行貨幣。

《明史》中也曾記載了一個故事:「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

這段話說的是,永樂帝朱棣命鄭和下西洋,名義上是週遊各國,彰顯國威。暗地裡卻是找尋朱允炆的下落,順帶看看西洋各國,都有什麼奇珍異寶。

可是鄭和所遊各處,皆一窮二白,跑遍30多個國家只找到些「無名寶物」。和耗費的財力人力等成本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鄭和下西洋,主要還是朱棣想打打秋風,為大明增加點額外收入。結果這麼些個國家都沒啥好東西,朱棣與朱瞻基也就停止供給鄭和經費,讓他老老實實待在北京。

可想而知,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都為五鬥米折腰,無法忍受白銀低產量的局面。好在鄭和下西洋及海外貿易獲得了大量白銀,大明王朝的白銀儲備量,才算有了一點點起色。

那麼,從這段話便能看出,至少明朝百姓們是很少使用銀子了。

此外唐朝貞觀年間,一鬥米只賣五文銅錢,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按照十鬥為一石,一兩銀子在貞觀年間能買20石大米。當時一石為59公斤,即一兩銀子相當於1180公斤大米。

以今天1.75元一斤的大米市場價計算,唐朝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

到了宋朝時期,一兩紋銀能買接近500斤大米,折合成人民幣則是800多元左右。明清時期,一兩銀子約等於今天的400-500元。

通過銀子和人民幣匯率換算,一兩白銀即使放在清朝中晚期,都約合400多元人民幣。

而那些影視作品當中,大俠們動輒便甩出20多兩的大銀錠,折合成人民幣早就突破上萬元。吃頓便飯,或是買些衣裳等其他散碎物件,也用不了這麼多。

同時,中國白銀和黃金產量頗為稀少,歷朝歷代鑄造的金屬貨幣都以銅為主要原材料。直到北宋年間,才發行了官方紙質貨幣「交子」。

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歐美商人大肆使用金銀礦石,購買我國的茶葉、大米、瓷器等,這才導致明清時期的銀子比唐宋貶值太多。

另外,《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記載:「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京城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約在2到3兩銀子。」

所以說,那些大俠們個個出手豪綽,貼身隨帶那麼多真金白銀,實在是不符合情理。明清時期的正一品官員,一年也不過只有180兩俸祿。可想而知,普通人家有多麼拮据了。

此外,吃穿用度方面以清朝為例,康熙年間普通大米每升為八文錢,肉蛋豬肉每斤約為50文。穿著方面,絲綢價格一般在每尺80文,每匹二兩銀子之間。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柴米油鹽等食品價格不貴,絲綢及其他上好布料或者奢侈品的價格比較貴重。

普通百姓也沒什麼消遣活動,有文化的人多看書或逛逛廟會,普通百姓則是看看大戲,天黑了便睡覺解悶。

所以說,我國古代平均消費水平並不高,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放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平日裡正常消費,只需用到銅錢即可。

除此之外,即使是白銀也有成色好壞之分。比如官方製作的紋銀成色上佳,不摻其他雜質。

民間鑄造的白銀,則是稱之為底銀,較為良莠不分。況且古代也存在假幣,不良商販往銀子中摻入銅、錫、鋁、鉛等與白銀相近的金屬。

所以銀兩成色好壞,其形狀大小各異,也是制約白銀無法取代銅錢成為正式流通貨幣。

舉個例子,譬如古人吃飯時沒帶銅錢,身上只有些碎銀。付帳時,店小二還要用秤算一下這塊碎銀的重量,包括察看成色。

甚至當客人和店家對這塊白銀的實際成色,產生意見分歧時,還要鬧到官府,真可謂費時又費力。

從以上幾點來看,影視作品中隨手放下銀子便飄然而去的場景,在真實歷史上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縱然這些大俠視金錢為糞土,一餐飯吃掉幾兩銀子。那店小二為了實際收益,也要多看上幾眼,甚至還要用秤對銀兩實際重量查驗一番,包括察看成色,保證不出現差池。

再者,封建時期的貨幣制度不甚完善,更不會出現吃完飯就隨手撂下銀子,瀟灑轉身的荒謬場景了。

所以說,影視作者,只能圖個樂呵,不要較真!

參考資料:《明史》《大清會典則例》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淺議「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而不問多少錢,」是真還是非真?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個個有血有肉,鐵骨錚錚的大俠風範讓人心往神馳,浮想翩翩,看過他們的氣概,那是豪氣沖天,真的是激情澎湃.可是無論在小說,還是影視劇中,也無論在哪部影視劇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情節,那些大俠在吃完飯時,有的拿起寶刀,有的提起寶劍,還有的很酷,轉身就走,然後冷冰冰地講,銀子在桌子上,或者乾脆也不講,直接扔在桌子上就走,若店小二看到這種情況,也不數數銀子到底是多少,直接往懷裡一揣,朝外面職業性的喊了幾句客觀或者大爺慢走,有的還講句下次再來.
  • 為啥古代大俠吃完飯後,丟下錢包扭頭就走,店小二也不仔細數數?
    一代江湖大俠,從自己兜裡一文錢一文錢往外掏?欺負誰呢?在具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假設一個場景。武松剛剛打完老虎回來,前往一個小店裡面吃飯,然後坐下要了一個醬豬蹄兒,要了兩饅頭,吃完飯之後飯店小二告訴他:一共花費322錢,然後武松從自己的兜裡面掏了一大堆的散碎銀量,掏完一堆又掏一堆。
  •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從不數銀子?
    而故事當中一個個有血有肉豪情幹雲的角色令人心神往之,因此才有小時候拎上一柄木刀木劍漫山遍野的撒歡,「蹂躪」那些花花草草。 關於武俠小說,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些故事當中的大俠在一餐酒足飯飽之後,隨手拋在桌上一把銀子,而後瀟灑提劍轉身便走,留下一句「不用找了!」店小二匆匆上前看也不看便將銀子一把揣入懷中高聲道,「客官慢走。」
  •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卻不阻攔?
    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大俠吃完飯直接在飯桌上放下一錠銀子就走,是一種藝術加工形式,是為了從側面體現大俠豪氣幹雲、放蕩不羈、胸襟寬廣的非凡品質,但在古代社會中基本不可能發生,一兩銀子,當做一個人一個月的口糧都綽綽有餘,再加上民間錢銀造假行為,直接以白銀交易,過程十分繁瑣,店小二直接放走大俠,萬一出了差錯
  • 古人大俠吃完飯,為何從不問飯錢,扔下銀子就走?如果不夠怎麼辦?
    大家看到這樣場景都覺得會劇中人物放浪不羈,可是現實的古代中真是這樣嗎? 我國在最早都是用貝殼作為錢交換貨物,因為那時候貝殼比較珍貴;後來隨著歷史發展,各國都形成了不同的貨幣;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統一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也統一的貨幣。
  • 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這些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嗎?
    導語:相信有很多人都看過《包青天》 、《七俠五義》這些影視作品及小說,也許大家對裡面的一些人物都再熟悉不過了,比如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展昭展南俠,武功蓋世的白眉大俠徐良等人。那麼在中國歷史中,這些人物到底存不存在呢?
  • 古人吃完飯,為何從不問飯錢,扔下銀子就走?如果不夠怎麼辦?
    大家看到這樣場景都覺得會劇中人物放浪不羈,可是現實的古代中真是這樣嗎?我國在最早都是用貝殼作為錢交換貨物,因為那時候貝殼比較珍貴;後來隨著歷史發展,各國都形成了不同的貨幣;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統一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也統一的貨幣。但每一個朝代的物價都不一樣,貨幣的面額也和現在不同面額的人民幣有很大差別。
  • 一錠銀子是多少錢?一句「小二不用找了」,多給了多少小費
    所以經常在電視裡面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一位大俠或者有錢人,在客棧裡面或者街頭上吃完東西,隨手就丟下了一錠銀子,說了一句「小二不用找了」很多人會覺得古時候的人怎麼會這麼有錢,這樣大一塊銀子放到現在都能吃好幾頓大餐,怎麼,古時候的人都不用找零錢的嗎?一塊銀子怎麼說也是一筆小巨款,為什麼這些人都這麼豪氣。
  • 電視劇《大俠霍元甲》正在熱播 劇中許政國飾演趙文卓二弟子高奇
    近日由趙文卓領銜主演,毛林林、寇家瑞、賈宏偉、許政國等主演的中華武術正劇《大俠霍元甲》已與7月28日在央視播出。由愛奇藝、完美世界影視及完美建信聯合出品,郭靖宇擔任總監製及編劇,李蒞櫻擔任總製片人,柏杉、劉方導演的45集熱血傳奇電視劇《大俠霍元甲》講述「戊戌變法」失敗後九州蒼涼,武術宗師霍元甲如何帶領義士以武鎮魂、揚我國威,並還原一幅熱血奮進的晚清盛景.
  • 金庸筆下的郭靖大俠,在歷史裡真實存在,結局很悲壯
    其中,「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是許多讀者心目中的第一大俠,人氣非常高。那麼,郭靖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嗎?答案是肯定的。郭靖不但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還被寫進《宋史》。郭靖是南宋時期的四川人,擔任高橋土豪巡檢。巡檢是宋朝設置的一種基層武官,負責訓練甲兵、巡邏防衛等事宜,職權頗重,由所在地方的縣令節制。
  • 當浮一大白,金庸小說中那些大俠喝酒從不找錢,難道不怕給少了?
    不過,想來也是酒精度數不高,不然那些動不動飲上千杯的酒客早就猝死了。而在金庸小說中,大俠也往往喜歡飲酒作樂,可是,這些大俠喝酒歸去常常是丟下一塊銀子走人,他們不怕給少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酒館。自古以來,酒似乎與男兒的豪情壯志聯繫在了一起。金庸武俠的高手也偏愛以酒助興。
  • 這才是古代的銀子的真實面貌,表面布滿牙印和汙垢,看完還想要嗎
    銀子又稱為是白銀,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和裝飾品,其價值雖沒有黃金高,但是認知度要比黃金更好。白銀作為是封建時期的一種主要貨幣,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封建歷史,也見證了封建社會的變遷。
  • 古代「雪花紋銀」真實模樣:遍布汙漬和牙印,這樣的銀子你想要嗎
    通常在古代的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官員家中擺著一摞一摞的箱子,打開箱子,整整齊齊的大排的銀元寶讓人眼花繚亂。古代也常將銀子稱作「雪花紋銀」。那麼真實情況真如影視劇中演的那樣嗎?其實不然,民間流傳的銀子大多汙漬遍布,上面還全是牙印,作為現代人,這樣的銀子實在是髒的慘不忍睹。要知道古代制銀的工藝相對粗糙,製作出來以後,摻雜大量雜質。即使在剛剛印出來以後,還沒有流通過,看起來光澤度也沒有那麼亮,而是相對暗沉。經過市場流通以後,因為銀子裡面的雜質多,導致非常容易被氧化。
  • 古代人在飯店吃飯不算帳,吃完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不去攔著?
    在一些古代小說或者是古裝電視劇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橋段,那就是很多人在離開酒館之後扔下一些銀子就走了,他們也不著急讓店家找錢,並且店小二也不會去清點客人到底給了多少錢,很多人對此非常好奇,吃完飯就走,萬一客人給的錢不夠呢?
  • 《包青天》中的公孫策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他是個怎樣的人
    在影視劇中,公孫策是「包青天」的得力助手,他才貌雙全,與展昭一文一武,是「包青天」的得力左右手。那麼,歷史上的公孫策是不是和影視劇中的形象是一樣的呢?歷史上的公孫策其實並不存在。他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文學人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銀子?
    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上對錢沒概念,直接給銀子的都是小角色,很多大佬在結帳的時候會掏出幾千兩銀票摔到桌子上,而且這張銀票可以在遍布全國的大錢莊隨意兌換。 但是,影視劇和小說並不能等同於歷史事實。 我國是一個貴金屬比較貧乏的國度,大多數時間裡使用的都是銅錢甚至鐵錢,很少有人能夠拿著銀子或者金子這樣的貴金屬出去買東西或者吃飯。而且很多時期政府是禁止使用貴金屬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的。
  • 古代那麼多銀子,消失後都去哪了?考古專家說出真相
    我們經常會從關於歷史中的影視劇裡面看到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就是古時候的人在飯店吃完飯後,就放下一塊銀子來作為酒菜錢。從這上面我們知道了在古代的時候,我們用來買東西作為支付的物品是銀子。可是我們在劇中看到富貴的人家動不動就是一整箱銀子,那麼多的銀子現在卻基本上很少能見到,這到底是因為什麼緣故呢?
  • 真正的英雄,大刀王五是如何成為大俠的
    他忠肝義膽,廣結好友;他參與變法,對抗侵略;他執刀行俠,英勇就義;他就是清末武林中真正的大俠,大刀王五。一生行俠仗義的王五是如何習得一身功夫?他又是怎樣結識譚嗣同參與變法?霍元甲又為何冒死替他收屍?有些關於大俠什麼的影視作品,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當成真的歷史來看?原因在於,很多的時候,它把大俠給誇張了。
  • 《大俠霍元甲》給出答案
    由中央電視臺、愛奇藝出品,完美建信、完美世界影視聯合出品的中華武術正劇《大俠霍元甲》講述了「津門大俠」霍元甲(趙文卓飾)從武林高手成長為一代愛國武術宗師的傳奇故事。《大俠霍元甲》是在中華武術正劇這個細分題材上的一次開拓,無論是劇中情義大過天的武俠內核,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抑或是貼近歷史真實的服化道,都讓用戶看到主創在創作道路上對高品質的堅守。
  • 歷史上真正的方世玉,不僅是一個小矮人,還到處惹是生非!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他的影子,比如《少年方世玉》 、《李小環與苗翠花》、《方世玉與乾隆皇》 等,這些劇都是以他為主題演的。這些劇雖然是架構小說,但畢竟是歷史劇,多多少少都有真實歷史的題材,很多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很多事件也都是歷史上真真實實發生過的。那麼,對於這樣一個銀屏偶像人物,人們對於歷史上真實的他自然是非常感興趣的,方世玉這個人物,歷史上確有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