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相信很多同學都看到這樣的一個情節。大俠去飯館買酒吃菜,完事兒後會丟下一錠銀子,揚長而去。
那麼,古人吃完飯,是否真如影視劇那樣,不問多少錢,直接放下銀子揚長而去?店小二或老闆也不數數,客人給了多少?
其實並非這樣,影視作品只是人為誇大,屬於特定修辭和寫作方法。在真實歷史上,某些朝代,人們所使用的主要貨幣應該是銅錢,銀兩隻適用於大宗物品交易。
清朝同治皇帝特別喜歡一個人微服私訪,某日,同治皇帝溜達到北京琉璃廠,抬腿便走進一家店鋪。原來這家賣的是宣紙,專供學子書寫之用。
同治皇帝想買些上好的宣紙時,卻發現身上沒有帶銀子,只有一些金瓜子。
結帳時,同治皇帝便抓了一把金瓜子交給夥計。掌柜平日裡收的都是銅錢或者碎銀,見到同治皇帝拿出的金瓜子,還以為眼前這位顧客是不法之徒,趕緊讓夥計將同治轟出去。
從這個小故事中便能看出,明清時節,銅錢才是社會通行貨幣。
《明史》中也曾記載了一個故事:「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
這段話說的是,永樂帝朱棣命鄭和下西洋,名義上是週遊各國,彰顯國威。暗地裡卻是找尋朱允炆的下落,順帶看看西洋各國,都有什麼奇珍異寶。
可是鄭和所遊各處,皆一窮二白,跑遍30多個國家只找到些「無名寶物」。和耗費的財力人力等成本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鄭和下西洋,主要還是朱棣想打打秋風,為大明增加點額外收入。結果這麼些個國家都沒啥好東西,朱棣與朱瞻基也就停止供給鄭和經費,讓他老老實實待在北京。
可想而知,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都為五鬥米折腰,無法忍受白銀低產量的局面。好在鄭和下西洋及海外貿易獲得了大量白銀,大明王朝的白銀儲備量,才算有了一點點起色。
那麼,從這段話便能看出,至少明朝百姓們是很少使用銀子了。
此外唐朝貞觀年間,一鬥米只賣五文銅錢,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按照十鬥為一石,一兩銀子在貞觀年間能買20石大米。當時一石為59公斤,即一兩銀子相當於1180公斤大米。
以今天1.75元一斤的大米市場價計算,唐朝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
到了宋朝時期,一兩紋銀能買接近500斤大米,折合成人民幣則是800多元左右。明清時期,一兩銀子約等於今天的400-500元。
通過銀子和人民幣匯率換算,一兩白銀即使放在清朝中晚期,都約合400多元人民幣。
而那些影視作品當中,大俠們動輒便甩出20多兩的大銀錠,折合成人民幣早就突破上萬元。吃頓便飯,或是買些衣裳等其他散碎物件,也用不了這麼多。
同時,中國白銀和黃金產量頗為稀少,歷朝歷代鑄造的金屬貨幣都以銅為主要原材料。直到北宋年間,才發行了官方紙質貨幣「交子」。
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歐美商人大肆使用金銀礦石,購買我國的茶葉、大米、瓷器等,這才導致明清時期的銀子比唐宋貶值太多。
另外,《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記載:「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京城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約在2到3兩銀子。」
所以說,那些大俠們個個出手豪綽,貼身隨帶那麼多真金白銀,實在是不符合情理。明清時期的正一品官員,一年也不過只有180兩俸祿。可想而知,普通人家有多麼拮据了。
此外,吃穿用度方面以清朝為例,康熙年間普通大米每升為八文錢,肉蛋豬肉每斤約為50文。穿著方面,絲綢價格一般在每尺80文,每匹二兩銀子之間。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柴米油鹽等食品價格不貴,絲綢及其他上好布料或者奢侈品的價格比較貴重。
普通百姓也沒什麼消遣活動,有文化的人多看書或逛逛廟會,普通百姓則是看看大戲,天黑了便睡覺解悶。
所以說,我國古代平均消費水平並不高,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放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平日裡正常消費,只需用到銅錢即可。
除此之外,即使是白銀也有成色好壞之分。比如官方製作的紋銀成色上佳,不摻其他雜質。
民間鑄造的白銀,則是稱之為底銀,較為良莠不分。況且古代也存在假幣,不良商販往銀子中摻入銅、錫、鋁、鉛等與白銀相近的金屬。
所以銀兩成色好壞,其形狀大小各異,也是制約白銀無法取代銅錢成為正式流通貨幣。
舉個例子,譬如古人吃飯時沒帶銅錢,身上只有些碎銀。付帳時,店小二還要用秤算一下這塊碎銀的重量,包括察看成色。
甚至當客人和店家對這塊白銀的實際成色,產生意見分歧時,還要鬧到官府,真可謂費時又費力。
從以上幾點來看,影視作品中隨手放下銀子便飄然而去的場景,在真實歷史上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縱然這些大俠視金錢為糞土,一餐飯吃掉幾兩銀子。那店小二為了實際收益,也要多看上幾眼,甚至還要用秤對銀兩實際重量查驗一番,包括察看成色,保證不出現差池。
再者,封建時期的貨幣制度不甚完善,更不會出現吃完飯就隨手撂下銀子,瀟灑轉身的荒謬場景了。
所以說,影視作者,只能圖個樂呵,不要較真!
參考資料:《明史》《大清會典則例》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