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掀起了一股翻拍經典的熱潮,四大名著被統統翻拍了一遍,其中這個《新三國演義》是最讓我詬病的版本,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感。本來我看新三國的時候只是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說不出來是什麼原因!直到有一天,我和一個00後的小朋友聊天,當聊到劉備的時候,他居然直接說劉備是個假仁假義的小人,滿肚子的壞水,到處招搖撞騙,扮豬吃老虎。當時這個小夥子說的一套一套的,有板有眼,結果我一問,他既沒有看過書籍版的《三國演義》,也沒有看過老版的《三國演義》,只是看了幾集《新三國演義》和一些煽風點火的評論就侃侃而談,把一個歷史上曾經創立了蜀漢政權的一代風雲人物劉玄德說的一文不值!
和他交談的過程中我恍然大悟,那種讓我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其實就是因為《新三國》潛移默化的改動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改變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陰謀論甚囂塵上,君王無情,臣子無義,爾虞我詐,機關算盡。
但什麼是陰謀論啊,陰謀論是靠人猜測出來的,毫無事實依據,但這玩意就和謠言一樣,能夠迎合一部分人性格中陰暗的一面,所以傳播速度極快,再加上羊群效應,久而久之大部分人就都相信了那些毫無根據的陰謀論。
在新三國裡面就有很多陰謀論,比如曹衝是被曹丕下毒害死的,因為曹丕害怕他奪世子之位;呂蒙是被孫權下毒害死的,因為孫權要借呂蒙之死給劉備消氣;龐統是被劉備給逼死的,因為劉備要借龐統之死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入川理由。
你看,君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完全可以不擇手段,不講君臣信義,呂蒙剛收復荊州,屬於大功之臣,但孫權為了讓劉備消氣兒,就下毒害他,自斷一臂,這合理嗎?明知道關羽是劉備過命的兄弟,明知道不管殺了誰劉備都會起兵徵討東吳,那幹嘛不留著這個有能力的大將來對抗劉備呢?先把他殺了,不是相當於告訴了劉備,我東吳沒人了,躺平了讓你欺負嗎?
再看劉備進川這一段,新三國把矛盾點放在了劉備想要佔領蜀地,但礙於蜀地是他親戚劉璋的地盤,他不想落一個漢室宗親兄弟相殘的名聲,說白了就是他既想要地盤,還想要一個好名聲,於是他借著酒局委婉的向軍師龐統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並且把自己的白馬送給了龐統,親自把他送到了有敵人埋伏的小道上面。讓落鳳坡成了龐統的葬身之地,讓龐統的死成了他名正言順入川滅劉璋的理由。你看,我當你是兄弟,你卻殺我軍師,敗壞漢室名聲,那對不住嘍,我只能入川滅了你這個不仁不義的漢室敗類。
這個陰謀論咋一看還挺合理,但也經不住推敲。你要知道,劉備24歲起兵創業,他帶著關羽張飛二人打了幾十年的遊擊戰,混的慘兮兮的,直到遇上了水鏡先生才知道自己集團缺乏的是臥龍鳳雛這樣的人才。他得到臥龍諸葛亮之後馬上事業就大有起色,那你說他捨得犧牲鳳雛龐統來換這個入川的名號嗎?沒有哪個君主會嫌棄自己手底下人才太多,尤其是劉備這樣白手起家的集團,他更珍惜人才。
想要入川為主,理由多了去了,如果非要犧牲龐統才能換來這個理由,那只能說明一點,劉備這個人確實無能無德,但他要是無能無德,為什麼關羽張飛誓死追隨,諸葛亮鞠躬盡瘁,這說不通啊。
新三國裡面諸如此類的陰謀論比比皆是,這些看似合理的陰謀論根本經不住推敲,我深度懷疑新三國的編劇壓根沒看過《三國演義》,甚至沒怎麼讀過歷史,很可能是看了幾本連環畫就以為自己懂了所謂的權謀,其實編出來的只不過是兒童級別的宮鬥劇而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為什麼我要做這個視頻,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喜歡權謀,有人喜歡精彩的打鬥場面,這些本身都無可厚非,我只是想通過這個視頻傳達一個觀點,中華歷史五千年,為什麼三國這段歷史就能夠脫穎而出,經久不衰呢?
有人說是權謀,但哪一段歷史不伴隨著血腥和權謀呢?三國和其他歷史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那麼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爾虞我詐之中還保持著一份誠信,如關羽,對劉備忠心不二,華容道上義釋曹操;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還要保持一份仁義,如劉備,面對數萬曹兵的追擊依然堅持攜民渡江,甚至把自己貼身的護衛全部派出去保護難民,導致自己的親兒子幾乎淪入敵手;如孔明,在那麼一個風譎雲詭的年代裡,大權在握卻能夠不忘初心,鞠躬盡瘁;如荀彧,支持曹操振興漢室,但為了維護漢室尊嚴,可以以死明志。
這才是我心中的三國,這些人性的光輝透過了重重的黑暗,照亮了那個時代,你能想像到嗎?一個24歲還在賣草鞋的劉備,在一間小屋子裡給賣棗的關羽和賣豬肉的張飛訴說自己的理想,這像極了馬雲當年創業的那個小屋子裡的那群人,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是一群簡單純粹的人,他們之間的兄弟情是真的,君臣之間的關係可以以命相託,從劉備到關羽到諸葛亮到姜維,他們心心念念的都是復興漢室,並且為了這個目標至死不渝,只有這樣簡單純粹的人,才能在亂世之中站穩腳跟,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