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很多以網際網路為背景的行業迅速興起,在顛覆傳統生活模式的同時,也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打破實體店的線下購物模式,將購物依附於智慧型手機和PC終端的網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然而,雖然網際網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網購也已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但是,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背後,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量實體店倒閉,越來越多的店鋪掛上了「旺鋪出租」的字樣。
近年來,傳統實體店的確面臨著一定的困境。除了電商所帶來的影響外,租金上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說是電商搶走了實體店的生意,那麼房租上漲無疑是直接搶走了實體店的利潤。高昂的房租,讓不少實體店店主不得不望而卻步,辛辛苦苦一年下來,賺的錢都交了房租,完全就是在給房東打工,甚至還沒有員工賺得多。
不過,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卻有兩類實體店的數量越來越多——快餐店和藥店。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外賣也可以視為網購的一種,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外賣行業也開始愈發紅火,外賣商家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多的。
而另一類,則是藥店。或許在不少人看來,藥店本身的顧客數量並不多,但店員數量卻並不比一般的實體店少,似乎賺不到什麼錢。但實際情況卻是,藥店的客單價非常高,最常見的感冒發燒,也需要購買至少數十元的藥物。據數據顯示,我國非處方藥市場規模約為3000億,而零售藥店約佔65%的市場份額,足以見得藥店的潛力。從藥店的數量上,我們也可以略窺一二。以北京為例,北京約有1200家便利店,但藥店的數量卻超過了5000家。
同時,藥店具有不可替代性。衣服等生活用品可以在網店購買,食品飲料等也可以通過外賣進行購買。而藥店則是不同,雖然藥店同樣開設線上渠道,但並非所有人都懂醫藥知識,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應該服用什麼藥物。即便是線上諮詢,顯然也沒有線下直觀。因此,對於病情不重,又不願去醫院的人來說,零售藥店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醫藥零售行業線上線下渠道之間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站在藥品零售的角度來看,網際網路渠道的確搶走了實體店的一部分份額,應該算是實體藥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果站在合作角度,網際網路又推動了藥店銷售的便利性,提升了門店服務質量,雙方相互支持,又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助力者。
也正是因為如此,即便是實體生意越來越難做,但藥店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多。據國家藥監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藥店總數量約為52萬家,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約3萬家。門店數量不斷增加,也足以見得人們對於這一行業的看好。
曾有人問過李嘉誠這樣一個問題:房屋升值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麼?李嘉誠回答道:決定房地產價值的第一個因素是地段,第二個是地段,第三個還是地段。是的,決定房產價值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段,放在商鋪中也同樣適用。商鋪最看重的便是流量和地段,離開了這兩樣,即便裝修在豪華,服務再好,也是無濟於事。如今,隨著線上意識越來越強,人們的實體店意識反而越來越淡薄。你覺得未來的實體店還有投資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