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左右,我國以滿清為歷史背景的宮廷劇火遍了大江南北。其中《甄嬛傳》、《宮》等電視劇甚至火到了海外,尤其是《甄嬛傳》,甚至被美國網飛公司改成了網劇,為中國完成了一波文化輸出。清宮劇在熒幕上大行其道,自然是讓很多人對於滿清這個特殊的時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很多人很快就將目光從滿清時期的宮鬥轉移到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上。
很多注意力敏銳的人,就發現了滿清的士兵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們衣服上的字有著「兵」和「勇」的區別。而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與「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前,其最核心的軍隊體系——八旗軍就已經成型了。當時的滿清領袖叫做黃臺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太極。皇太極通過整編八旗軍,建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在滿清崛起之後,皇太極便建立了封建王朝「清」。之後滿清消滅了明朝在關外的勢力,然後趁著李自成推翻明朝進入關內,自此改朝換代。在滿清王朝建立的時候,滿清的軍隊體系就已經確定了,而這些士兵就被統稱為兵。
滿清的疆域就算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比較靠前的,因此這樣大的地方自然是不可能全讓軍隊駐防。於是滿清統治者當時就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組建鄉勇來進行鎮壓叛亂、民變和救災等活動。這些鄉勇就是「勇」。
一句話概括,就是「兵」是有著國家編制的正規軍,而「勇」是臨時工。基於這種身份的不同,二者的地位當然也是天差地別。畢竟就算是在今天的國家體制中,正式的公務員待遇也要遠遠高於臨時工。
不過隨著滿清的逐漸衰弱和統治力下降,以湘軍為代表的「勇」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滿清軍隊的主力。而那些以往的「兵」在長久的安逸中早已被消磨了大部分的戰鬥力和鬥志,因此在滿清後期,那些「兵」基本都是空殼子,一打就散。
在滿清被推翻之後,我國的軍閥四起,很多滿清時代的「勇」就成為了很多軍閥割據一方的本錢。可以說我國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完全就是滿清權力鬥爭的延續。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對於如何對待軍隊一直是慎之又慎的。畢竟軍隊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本錢,要是軍隊弱了就很容易被別國侵略。要是軍隊強了又缺乏引導,就很容易讓國家成為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