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雖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壤之別

2021-01-13 騰訊網

在2010年左右,我國以滿清為歷史背景的宮廷劇火遍了大江南北。其中《甄嬛傳》、《宮》等電視劇甚至火到了海外,尤其是《甄嬛傳》,甚至被美國網飛公司改成了網劇,為中國完成了一波文化輸出。清宮劇在熒幕上大行其道,自然是讓很多人對於滿清這個特殊的時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很多人很快就將目光從滿清時期的宮鬥轉移到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上。

很多注意力敏銳的人,就發現了滿清的士兵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們衣服上的字有著「兵」和「勇」的區別。而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與「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前,其最核心的軍隊體系——八旗軍就已經成型了。當時的滿清領袖叫做黃臺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太極。皇太極通過整編八旗軍,建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在滿清崛起之後,皇太極便建立了封建王朝「清」。之後滿清消滅了明朝在關外的勢力,然後趁著李自成推翻明朝進入關內,自此改朝換代。在滿清王朝建立的時候,滿清的軍隊體系就已經確定了,而這些士兵就被統稱為兵。

滿清的疆域就算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比較靠前的,因此這樣大的地方自然是不可能全讓軍隊駐防。於是滿清統治者當時就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組建鄉勇來進行鎮壓叛亂、民變和救災等活動。這些鄉勇就是「勇」。

一句話概括,就是「兵」是有著國家編制的正規軍,而「勇」是臨時工。基於這種身份的不同,二者的地位當然也是天差地別。畢竟就算是在今天的國家體制中,正式的公務員待遇也要遠遠高於臨時工。

不過隨著滿清的逐漸衰弱和統治力下降,以湘軍為代表的「勇」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滿清軍隊的主力。而那些以往的「兵」在長久的安逸中早已被消磨了大部分的戰鬥力和鬥志,因此在滿清後期,那些「兵」基本都是空殼子,一打就散。

在滿清被推翻之後,我國的軍閥四起,很多滿清時代的「勇」就成為了很多軍閥割據一方的本錢。可以說我國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完全就是滿清權力鬥爭的延續。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對於如何對待軍隊一直是慎之又慎的。畢竟軍隊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本錢,要是軍隊弱了就很容易被別國侵略。要是軍隊強了又缺乏引導,就很容易讓國家成為軍政府。

相關焦點

  •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和「勇」,只一字之差,地位是天壤之別
    但沒人知道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滿清就憑藉著手裡上百萬的大軍穩住了大清前中期的太平盛世,說是全世界最強的軍隊都沒問題。而且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也是有史以來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只不過後面敗給了自己的驕傲自大。我們通過一些清朝宮廷劇會發現,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清軍衣服都差不多,但其實他們衣服上的字並不一樣。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何不同?身份地位有明顯區別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清宮劇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穿幫鏡頭,那就是有些本該穿「兵」字服的士兵穿上了「勇」字服,有些本該傳「勇」字服的士兵又穿上了「兵」字服,更有甚者,一支隊伍中竟然同時出現身著兩種軍服的士兵!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時期,官員腐敗的現象十分普遍,軍隊的管理也變得日漸鬆散,這導致士兵都將心思用在了收刮民脂民膏這方面。雖然晚清時期的清兵不堪一擊,但是在清朝前中期,清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不知道大家在史料記載中有沒有發現清朝士兵的衣服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有些士兵穿著寫有「兵」字的衣服,而有些士兵則穿著寫有「勇」字的衣服。
  • 清朝軍隊衣服上的字:兵和勇,只是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在許許多多的清宮劇中,人們也學習到了很多歷史知識,從清朝皇帝到清朝民間生活,現在的中國人都能夠說出一個一二。例如康乾盛世以及《尼布楚條約》的籤訂這樣的歷史知識現在幾乎是人人知曉。除了一些國家大事之外,人們在觀看清宮劇的時候也發現了,在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著一些不同,在他們的衣服上會分別寫著「兵」和「勇」字,而這兩者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有啥區別?偉人自創的成語說得很清楚
    而在清朝時期的軍隊士兵,我們經常通過電視劇中能夠看到,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他們服飾上一個大大的漢字,而且這個些字還不相同,常見的就是「兵」和「勇」,還有其他的一些字,這些不同的字代表什麼意思?是否就是不同的軍種呢?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一字之差,概念卻完全不同
    01在很多清朝電視劇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清朝士兵,有的士兵衣服上寫著「勇」字,有的士兵衣服上寫著「兵」字。如果你了解清朝,你會發現他們確實是從「馬背上收穫的天下」。作為關外遊牧民族的女真部族,別說是男人,女人都能上馬騎射,彎弓搭箭。將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讓他們世代都要當兵,這算是軍制基本成型。後來在皇太極手裡,八旗就不單單滿人的八旗了,漢人八旗和蒙古人八旗也都有了。這些人穿的衣服都是寫著「兵」字,他們算是最初的清朝軍事力量。
  • 古代士兵衣服上的「勇」和「兵」,究竟有何區別?別小看一字之差
    清朝覆滅之後,封建社會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朝也成為了新時代和舊時代的交界點,而比起那些封建王朝,清朝的特別之處就是在李自成結束明朝的統治之後沒有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之後還讓清軍將勝利果實收入囊中。自那以後,中華大地就成為了滿人的天下,一直統治了三百多年,可以說是非常的長壽了。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什麼不同?看了才知道差別真大
    任何看過清朝電視劇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小細節。在電視劇中一些當兵的人胸口的字還不一樣,這是為什麼,有些印有「兵」,而另一些士兵胸前印有「勇」。都是士兵兩者有什麼不同?
  • 「整切」和「原切」雖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看懂區別不浪費錢
    「整切」和「原切」雖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看懂區別不浪費錢!現在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了,那麼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夠知道很多的美食。就連國外的一些美食,在中國也是能夠吃得到的,牛排這種食物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
  • 古代士兵胸前「兵和勇」字,到底有何不同?說出來你別不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士兵衣服上印的字是不一樣的,衣服上有的是「兵」字,有的則是「勇」字,那麼為何同為士兵的他們,衣服上會印有兩個不同的字呢?「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你別不信,下面我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其實,這兩個字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 陝西這個景區「厲害」了,與華山「一字之差」,知名度卻天壤之別
    翠華山、本名太乙山、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 據說太乙真人在這裡修行,因此起了這個名字。翠華山以前是皇家園林,秦王嬰政曾經在這裡狩獵休閒, 漢武帝曾經在這裡設立祭天道場,唐王李世民曾經在這裡避暑。
  • 清代的「兵」和「勇」有什麼差別,為何他們在一起總是水火不容?
    在很多清代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士兵的著裝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穿著黃、白、紅、藍盔甲的;一種是馬褂前後帶有「兵」字的;一種是馬褂前後帶有「勇」字的。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形象,代表的正是清代軍隊三種建制,即八旗兵、綠營兵和鄉勇。
  • 清朝滅亡時,它的百萬大軍哪裡去了?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歷史埋葬。宣統皇帝拱手讓出江山之際,名義上仍有百萬大軍。那麼,清朝滅亡前後,大清軍隊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清朝最早的正規軍,便是從龍入關的八旗軍,他們一直被視為清朝定國的基石。直到清末,八旗軍的建制依然存在,算是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沉浮。
  • 同為封號,「一字王」與「兩字王」有何之差?解讀古代王爵等級和榮譽
    例如地位最尊貴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時候,字眼上也會有著一些細微的差別——有的封號是一個字的,有的是二字的,別看字數差得不多,實際的地位和權力差距卻很大。 一字王與二字王,這兩者都是王爵,它們的差異從何而來?王爵的加封又遵循著什麼樣的標準呢?
  • 日本武士的社會地位如何?權力雖最大,但地位只能排老3
    中國有諺語道「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由於古代戰爭中士兵往往就是炮灰存在,士兵這個職業還一度成為懲罰罪犯的刑罰手段「充軍」,因而士兵長期處於社會的底層。而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也不例外,社會分工基本遵循「士、農、工、商」的模式,圍繞天皇服務的貴族構建「公家」駕馭農工商以及兵(包括武士)。直到12世紀前後的保元之亂,那時日本執行二元的院府體制,由退位天皇稱上皇執掌的院府和天皇直轄的「公家」共同治理日本,但一山難容二虎,時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就誰為主的問題大打出手了。
  • 八旗子弟很少,清朝駐守的八旗兵是如何編制的?一地方一個兵嗎?
    像商朝,他們的軍隊編制就是什伍之制,春秋時期步兵逐漸壯大,到了戰國時期,主要以步兵為主。而在明代的時候,開始採用「營」的編制在下面的時候設立著小旗,總旗,還有百戶這些基本的編制。清朝軍隊的編制又跟以前的朝代不同,清朝在各個地方駐守的八是怎麼編制的,一個地方都是一個的兵嗎?
  • 「知縣」和「縣令」有何區別?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差地別
    古時制度是中央集權式,君王想要完全控制國家命脈,但都比較困難,官員的一面之詞可以掩蓋所有罪行,所後來有了監察御史等官職,督促官員的日常辦公行為。皇上安排去縣的官員一般都被稱為縣令,然而古代還有一種官職稱為知縣,這兩種官職僅僅相差一字,卻有天壤之別,究竟是什麼區別?
  • 呂思勉:清朝的中衰,始於乾隆時
    漢族的開拓西南,從大體上說,自然於文化的廣播有功;便苗族,也是受其好處的。然而就一時一地而論,該地方原有的民族,總不免受些壓迫,前章所述湖南永順、乾州一帶,當初開闢的時候,土民畏吏如官,畏官如神。官吏處此情勢之下,自不免於貪求。而漢人移居其地的又日多,苗民的土地,多為所佔。這一年,遂以「逐客民,復舊業」為名,群起叛亂。調本省和四川、雲南、兩廣好幾省的兵力,才算勉強打平。
  • 清朝總督和提督哪個地位高,權勢大?
    總督和提督一詞,出現於明朝,盛行於清朝,但二朝對這兩個官職的設置又有所不同。明朝是臨時設置的,當公務完畢之後,這個職位就撤銷,而清朝則是常設。下面筆者就以清朝為例,來介紹一下總督和提督。圖片來自網絡直隸總督負責的區域屬於京畿之地,能夠擔任此職的無一不是深受清朝統治者信任的名臣,如我們熟知的于成龍、李衛、劉墉、琦善、穆彰阿、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皆擔任過直隸總督。在清朝統治還算穩定的時期,清朝最高統治者對由誰擔任直隸總督並沒有滿漢之分,但是到了道光年間,隨著清政府對國家控制能力的減弱,滿人的勢力開始抬頭,出任直隸總督的滿人數量遠超漢人。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崇時尚,愈發將金錢、精力等物放在了外在穿著、打扮上。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