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今天開展

2020-12-17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劉楊 記者 章咪佳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6日——2021年1月8日展覽地點:潘天壽紀念館(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2號)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於2020年12月6日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潘韻、顧坤伯、陸儼少、黃羲、陸維釗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雲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潘天壽給國畫系花鳥班學生上課

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澱。

展覽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內容,也是試圖為中國畫筆墨在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展覽中展出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課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對研究老先生的教學理念,豐富中國畫教育史,皆具有積極意義。

以回憶的方式,記得先生;

以傳承的方式,記得先生;

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此次展覽以年近八秩的姜寶林先生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展示姜寶林先生對潘天壽等老先生筆墨的理解,對他們教學方法的回憶,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筆墨傳習中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筆一墨,耀文含質——關於筆墨的學問

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繪畫語言。所謂的「筆」和「墨」,從它的物理意義來看,是民族書畫藝術的書寫工具。當「筆」與「墨」連在一起——「筆墨」時,意義就完全不同。它成為民族繪畫獨特的語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代名詞,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藝術載體——中華民族獨有的筆墨藝術。

潘天壽《幽馨》

筆墨藝術的基本語言是筆墨,這是筆墨藝術的根本標誌。潘老認為,宋元之後,中國畫進入文學化時期,到明代筆墨的獨立審美性已達高峰。毛筆、水墨、宣紙互相配合所產生的筆墨變化和趣味,都使得中國繪畫具有了「高度藝術性的線條美」。

筆墨作為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元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嚴格的法度和規範,使中國畫成為程式的藝術。中國畫的用筆,給人的不僅是視覺形象,還包括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東西,內涵特別豐富,而這種內涵的豐富性,靠的就是中國畫的一筆一墨,一根線、一個點的嚴格規範要求。

吳弗之《紫藤》

可以說,筆墨是每一個中國畫畫家一生的功課。此次展覽將展出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陸儼少等精品、課徒稿以及蕭雲從、梅清等明清書畫家作品近60件,這些作品生動展現老一輩國畫大師對筆墨之道的理解。

關起門來做學問——以回憶的方式,記得先生

1957年中國畫系開始分科教學,潘天壽院長傾其全力在國內聘請「畫得好、學問好」,能傳授中國傳統繪畫文化的畫家來任教。於是當時的國畫系由顧坤伯、陸儼少先生先後執教山水,另外還有潘韻、姚耕雲、童中燾等先生。當時系裡老先生們濟濟一堂,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和筆墨傳統在教學中得以延續。

1965年浙江美院暑期畢業班師生合影

也正是此時,姜寶林先生進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科學習,在讀書期間,老先生們上課,教的就是怎樣用筆,示範的也是怎樣用筆,以此作為中國畫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儘管個性不一,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先師們無不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教筆墨技巧,更教藝術精神。時至今日,姜寶林回憶起老師們的教導依然歷歷在目:

「以前老先生給我們上課評畫的時候,一再告誡,不能劍拔弩張,但是潘老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化腐朽為神奇,因為藝術沒有定律和公式,藝術只有創造。」

潘天壽《羅漢圖》

「顧坤伯先生善用圓筆中鋒,圓厚蒼秀,尤擅長幹筆皴擦的積墨法,畫風特別適合山水畫初期教學,不會走偏。他上課很少講,他的授課方式就是親筆示範給學生看。」

顧坤伯《江城如畫》

「陸儼少先生初來浙美時,學校安排他在大華飯店吃住,他一則認為與學生脫離,二則來去不便,於是院裡安排他住進國畫系三樓樓梯上方的小房間,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兩鬥的小書桌。陸先生很開心,早晚到學生教室走走轉轉,不分年級的指導學生書畫。陸先生沒有專題講座,也不善言談,給學生的指導方式就是畫給你看。」

陸儼少山水

「陸維釗先生上書法課非常特別。他的第一堂課,讓我們自主寫一幅作品交給他,他根據每個人的筆性,結合學生不同的稟賦、氣質,再指定他寫什麼帖。陸先生主張定了某一個帖之後,三五年不要換,因為一本帖寫熟、研究透,就基本把握了書法的基本規律。淺嘗輒止,經常換帖容易寫油,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陸維釗書法

「吳茀之先生是當時國畫系的系主任,他一般給高年級學生上大寫意課,經常在高年級教室裡看到他的新作。他是潘老之外僅有的能講能畫的老師,每年年終陳列在走廊的學生作業,他都興致勃勃地點評。在教學上強調中國畫的以線寫形,提倡人格教育。」

當時,以潘老為代表的浙江美院的老先生們有一句口頭禪:「關起門來做學問。」說的就是藝術一定要甘於寂寞,要下苦功每天風風火火做不了學問,必須關起門來、靜下心來,遠離功名,才能把學問做深、做透。

通過姜寶林先生的回憶,我們仿佛跨越了半個世紀回到老先生們的課堂之上,他們的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值得反思與借鑑。

轉益多師——以傳承的方式,記得先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授課老師之外,姜寶林先生也向當時的大家像黃賓虹、齊白石、石魯、李苦禪、崔子範、張朋、徐生翁等先生學習,同時也收藏古代大家的作品作為研究學習,即使作品只有一個閃光點,也把它吃透消化。這樣不拘一格,兼容並蓄,才能吸收多方面的筆墨營養。

任薰《花鳥芍藥圖》這幅畫一是形式感強,左邊芍藥花後面的石頭加的好,襯託出前面;二是線條的穿插構成處理得好,很有節奏,亂而有序,畫面結構嚴謹。用筆細而不弱,敷色清雅,沒有他常見的習氣,甚是佳作。——姜寶林

蒲華 墨梅隨意而不邋遢,是這幅畫最大的特點。題款書法與梅花是一種筆性,隨意、鬆動、溫厚,題款位置也很巧妙,與下面梅花形成一個平面,使畫面有松有緊。——姜寶林

高鳳翰 山水這幅畫與高鳳翰常見的風格不一樣,很有平面性,很有節奏韻律,我學習他平面中石頭的構成,有形式美感。——姜寶林

梅清 仿沈石田溪堂消暑圖梅清符號意識很強,其樹、石、山水都有固定的程式,但是從古人程式和生活中提煉而成,用筆圓厚穩健。——姜寶林

除了文人畫,還以民間美術為師,以外來現代藝術為師,這些學習不是生搬硬套地表面地「拿來拼湊」,而是姜寶林先生對生活感受的表達為終極目標,借鑑和轉化,最終化為自己的語言。

師心而不蹈跡——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1962年,姜寶林先生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正是南北相濟、轉益多師的求學經歷,塑造了其堅實而廣博的傳統筆墨訓練,紮實而多樣的筆墨技法,也讓姜寶林先生對筆墨擁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堅守筆墨書寫,同時在形式構成上銳意革新,對筆墨傳統極端『保守』,對形式創造極端『狂妄』,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個性。」

姜寶林《 賀蘭山一截》1990獲「第26屆蒙特卡洛現代繪畫世界大獎賽」大公政府獎陽光照射下的賀蘭山山石,山石紋理結構呈現抽象美,遠遠看起來都是線的節奏。我以方筆為之,凸顯西北山石的蒼勁雄姿。——姜寶林

姜寶林《空山》1993這幅畫我是用宿墨的米點積墨法,但觀念、形式和構成是現代的,追求大塊對比。——姜寶林

「師心而不蹈跡」,師法老師們的藝術思想,也要跳出他們的藝術風格,才是學習他們的正確方式。筆墨如何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姜寶林先生探索著自己的道路:

「我的現代探索,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有感而發的基礎上,是對生活感受的提煉和升華,不是譁眾取寵的為創新而創新。

我的現代探索,是從中國傳統走出來的,同時是放在世界藝術比較的語境下,而不是在狹隘民族性的小圈子裡的孤芳自賞。力圖使中國畫向現代轉軌,讓古老的中國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

姜寶林《金山銀山 》2020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是姜寶林先生的藝術主張。從20歲考入浙江美院起,姜寶林先生拿起毛筆已經58個春秋。而關於筆墨的思索,也持續了58年。這些年的繪畫生涯也使他深刻了解,儘管筆墨表達有不同的方式,但筆墨藝術永遠沒有現成的答案。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的現代探索,沒有終點,沒有定式,永遠在路上。」

此次展覽將展出姜寶林先生各個時期筆墨探索作品四十餘件,旨在通過不同階段筆墨感悟和表現的展示,引發觀眾廣泛的思考。姜寶林先生表示,他非常願意跟大家在學術層面展開討論和交流。

對於回到杭州,來到潘天壽紀念館,姜寶林先生仿佛依然是當年那個問學浙美的學子:「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裡,這個展覽是向潘天壽等先師的匯報。」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杭州網訊 近日,「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開幕。從這個時間單元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畫的傳承關係。「師心」有二層意思,既是指此中凝結著先生的心思和藝術,也包括師從的心理。而「傳承」亦有兩層關係:從師與出師,這兩層關係對畫畫的人來說異常重要。「回到今天討論筆墨核心的話語,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從法到出法,這也印證了另一句話:手摹心追。
  • 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亮相潘天壽紀念館
    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國美院旁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一場「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正式開展。「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 「既要筆墨 又要現代」 國畫家姜寶林向潘天壽等先生「匯報」心得
    12月6日,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舉辦「師心
  • 如何記得先生?潘天壽年近八秩的學生薑寶林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2020年12月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開幕現場
  • 淺析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師從張立辰、於光華、陳鵬先生。現為甘肅省美協、書協會員,甘肅省歌舞劇院書畫室專職畫家,民盟甘肅書畫院理事,甘肅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蘭州市城關區美協副主席、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中國畫一切審美形式與審美內容都是圍繞筆墨而展開的,筆墨就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最本質的東西,是有別於其它畫種的首要特徵,我國的傳統繪畫都是用筆墨表現在紙或絹上,筆墨是中國畫表現手法的主題,所以評畫離不開筆墨。
  • 要畫好中國畫,成為中國畫大師,首先要過書法關
    導語:要畫好中國畫,成為中國畫大師,首先要過書法關,以吳昌碩和黃賓虹為例,吳昌碩的畫作氣息沉靜,筆墨中有金石味。黃賓虹則氣息醇厚,筆墨中有澄明之美。可見筆墨內美得之於書法用筆的功底。更準確地說一般意義上的筆墨內美得之於書法藝術中的篆隸遺韻。很多畫家經常講:「我書法不行,題款題不好。」如果書法不好,不僅僅是題款題不好的問題,而是畫中國畫都很難深入下去,也創作不出高格調的中國畫,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畫大師。
  • 東城青聯讀書會之委員汪海華 中國畫要師古人師造化師心
    字石一,號飲霞道人 、春在堂主人,汪倫第五十六世孫,世居徽州桃花潭畔,中國文人畫藝術家,師從書畫大家吳悅石先生。筆墨當隨時代,畫風文人氣濃鬱,兼具禪意,高格品逸,應物象形。2018年 為故宮《千裡江山》AI補畫點景人物七十六位。以下為訪談實錄:1、小孩子從多大開始學畫比較合適?
  • 自在境覺國畫展開幕 百件佳作詮釋新時代中國畫精神
    4月21日,由中共蕭山區委宣傳部、杭州市蕭山區文廣新局、蕭山區文聯主辦,蕭山畫院、蕭山區美協、杭州蕭山金鷹交通設施有限公司承辦,《精英匯》雜誌社、杭州雲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杭州望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浦江宣廬文化策劃有限公司、奉化溪口剡溪畫院、四川蜀山畫院、北京京徽畫院協辦的「自在境覺·201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 陳樂︱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
  • 「化機在我求自由」——程大利的筆墨文心
    展覽共展出40餘件作品,系程大利先生自2015年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問墨》展之後的新作。展覽通過師傳統、法自然、融匯東西三方面,集中體現近年來藝術家涵精執要的思考及其筆墨實踐的探索。展覽將持續至10月26日。 縱觀展廳中程大利40件不同時期作品,尤其是近兩年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 【藝海拾貝】何海霞先生談中國畫如何用墨
    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同入川作畫。1936年曾與齊白石、于非闇、張大千舉辦四人作品聯展。1956年後歷任西北美術家協會畫師、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專業畫家。 對於中國畫而言,筆、墨是其基本技法。前人用「骨、肉」來形容筆墨在中國畫中的靈魂地位。
  • 美術研究|一幅中國畫的筆墨之氣,在於總體格局方面的有無變化!
    這種轉化可以說是物象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也可以說是成形之氣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對於中國畫來說,則也可以說是筆墨痕跡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由此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畫使用工具的相應改革(7),亦有可能使中國畫產生出一個新異的面貌,我以為這是中國畫發展中一個大可研究的課題,不過這個新面貌雖可以通過紙的效應的改變而使筆墨之氣的彈性伸縮機制產生相應的變化,卻並非是取消筆墨之氣的彈性伸縮機制。
  • 張建國︱懷抱古今——當代中國畫中堅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於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鑑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劉樹允:學術性體現中國畫的藝術價值
    畫家應從心感形,觀形立象,依象立意,因意立法,託法營境,通境歸美,聚美見心。常說繪畫藝術要講學術性,提高學術內涵,我在創作中不斷思考什麼是學術性?一開始,認為畫畫得有古意了,就有了學術性。源自元代趙孟曾提出的認識:「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 講的是畫要追師古人,只有畫出古意才叫好畫,若無古意白浪費時間一點益處也沒有。
  • 漫畫與中國畫的「跨界」,難在哪裡?
    漫畫家李二保先生對她有句著名的定義:「用齊白石的筆墨,畫魯迅的思想。」雖然知道漫畫家畫的筆墨和思想都應該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但我們理解他這句話的內涵,就是說,要有好的筆墨技法和深刻的思想,這就說到了水墨漫畫的根本。
  • 清風寫心·李志國中國畫作品展
    而由先天的靈氣這與生俱來的活水,最後源源不絕地主導創作,畫由境生,筆隨心出,只要人在、心在,思緒與畫意就會永遠被激活,落筆染墨,如有神助。因此,哲人稱畫家的最終能力在於才情與學養,而技藝早已歸為從屬的地位。志國的花鳥畫之所以能步入逸品一格,當然在於他自身的審美、筆墨功夫、勤奮好學、樂此不彼,以及有詩情畫意的情趣所致。
  • 雷甲壽‖中國畫構圖藝術
    中國畫講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似與不似之間而謀共,文以大吾心,畫以適吾意之傳神,暢神的意象思維,展現出具有形成美感的特有意境,具體措施就是,經營位置,置陳布勢(構圖)「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唐張彥遠語)而中國畫的「經營位置(構圖)」是以「以布置競象為第一」(明 李日華語)其主題展現,意境的創造,全在「尚意」,而構圖又重在取勢達意。
  • 「為中國畫」——同心共力,為中國人物畫當代再發展而吶喊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在開幕式中致辭 展覽開幕式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致辭:此次展覽是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物畫的一次檢閱,展示了當前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專業人物畫專業的一個整體面貌,也是對各個院校教學內容
  • 雅人深致 穆如清風 ——吳士娟和她的中國畫創作
    在多年的學習和創作中,吳士娟沿著傳統中國畫的藝術道路,系統認真地研究物象的基本結構和特徵,勤奮求索於古訓典籍和田園自然,打下了堅實的筆墨功夫和造型基礎,漸漸拓寬自己的藝術領地。和所有國畫家的成功道路一樣,吳士娟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掘用功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