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國美院旁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一場「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正式開展。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潘韻、顧坤伯、陸儼少、黃羲、陸維釗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雲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澱。
潘天壽 羅漢圖
吳茀之 紫藤 1972年
展覽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內容,也是試圖為中國畫筆墨在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展覽中,展出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課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對研究老先生的教學理念,豐富中國畫教育史,皆具有積極意義。
此次展覽以年近八秩的姜寶林先生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展示姜寶林先生對潘天壽等老先生筆墨的理解,對他們教學方法的回憶,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筆墨傳習中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筆一墨,耀文含質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繪畫語言。所謂的「筆」和「墨」,從它的物理意義來看,是民族書畫藝術的書寫工具。當「筆」與「墨」連在一起——「筆墨」時,意義就完全不同。它成為民族繪畫獨特的語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代名詞,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藝術載體——中華民族獨有的筆墨藝術。
筆墨藝術的基本語言是筆墨,這是筆墨藝術的根本標誌。潘老認為,宋元之後,中國畫進入文學化時期,到明代筆墨的獨立審美性已達高峰。毛筆、水墨、宣紙互相配合所產生的筆墨變化和趣味,都使得中國繪畫具有了「高度藝術性的線條美」。
筆墨作為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元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嚴格的法度和規範,使中國畫成為程式的藝術。中國畫的用筆,給人的不僅是視覺形象,還包括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東西,內涵特別豐富,而這種內涵的豐富性,靠的就是中國畫的一筆一墨,一根線、一個點的嚴格規範要求。
可以說,筆墨是每一個中國畫畫家一生的功課。此次展覽將展出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陸儼少等精品、課徒稿以及蕭雲從、梅清等明清書畫家作品近60件,這些作品生動展現老一輩國畫大師對筆墨之道的理解。
關起門來做學問
1957年中國畫系開始分科教學,潘天壽院長傾其全力在國內聘請「畫得好、學問好」,能傳授中國傳統繪畫文化的畫家來任教。於是當時的國畫系由顧坤伯、陸儼少先生先後執教山水,另外還有潘韻、姚耕雲、童中燾等先生。當時系裡老先生們濟濟一堂,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和筆墨傳統在教學中得以延續。
姜寶林 賀蘭山一截 1990年
也正是此時,姜寶林先生進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科學習,在讀書期間,老先生們上課,教的就是怎樣用筆,示範的也是怎樣用筆,以此作為中國畫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儘管個性不一,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先師們無不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教筆墨技巧,更教藝術精神。時至今日,姜寶林回憶起老師們的教導依然歷歷在目:
「以前老先生給我們上課評畫的時候,一再告誡,不能劍拔弩張,但是潘老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化腐朽為神奇,因為藝術沒有定律和公式,藝術只有創造。」
「顧坤伯先生善用圓筆中鋒,圓厚蒼秀,尤擅長幹筆皴擦的積墨法,畫風特別適合山水畫初期教學,不會走偏。他上課很少講,他的授課方式就是親筆示範給學生看。」
「陸儼少先生初來浙美時,學校安排他在大華飯店吃住,他一則認為與學生脫離,二則來去不便,於是院裡安排他住進國畫系三樓樓梯上方的小房間,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兩鬥的小書桌,陸先生很開心,早晚到學生教室走走轉轉,不分年級的指導學生書畫。陸先生沒有專題講座,也不善言談,給學生的指導方式就是畫給你看。」
陸儼少 山水
「陸維釗先生上書法課非常特別。他的第一堂課,讓我們自主寫一幅作品交給他,他根據每個人的筆性,結合學生不同的稟賦、氣質,再指定他寫什麼帖。陸先生主張定了某一個帖之後,三五年不要換,因為一本帖寫熟、研究透,就基本把握了書法的基本規律。淺嘗輒止,經常換帖容易寫油,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陸維釗 書法
「吳茀之先生是當時國畫系的系主任,他一般給高年級學生上大寫意課,經常在高年級教室裡看到他的新作。他是潘老之外僅有的能講能畫的老師,每年年終陳列在走廊的學生作業,他都興致勃勃地點評。在教學上強調中國畫的以線寫形,提倡人格教育。」
當時,以潘老為代表的浙江美院的老先生們有一句口頭禪:「關起門來做學問。」說的就是藝術一定要甘於寂寞,要下苦功,每天風風火火做不了學問,必須關起門來、靜下心來,遠離功名,才能把學問做深、做透。
通過姜寶林先生的回憶,我們仿佛跨越了半個世紀回到老先生們的課堂之上,他們的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值得反思與借鑑。
轉益多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授課老師之外,姜寶林先生也向當時的大家像黃賓虹、齊白石、石魯、李苦禪、崔子範、張朋、徐生翁等先生學習,同時也收藏古代大家的作品作為研究學習,即使作品只有一個閃光點,也把它吃透消化。這樣不拘一格,兼容並蓄,才能吸收多方面的筆墨營養。
除了文人畫,還以民間美術為師,以外來現代藝術為師,這些學習不是生搬硬套地表面地「拿來拼湊」,而是姜寶林先生對生活感受的表達為終極目標,借鑑和轉化,最終化為自己的語言。
師心而不蹈跡1962年,姜寶林先生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正是南北相濟、轉益多師的求學經歷,塑造了其堅實而廣博的傳統筆墨訓練,紮實而多樣的筆墨技法,也讓姜寶林先生對筆墨擁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堅守筆墨書寫,同時在形式構成上銳意革新,對筆墨傳統極端『保守』,對形式創造極端『狂妄』,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個性。」
「師心而不蹈跡」,師法老師們的藝術思想,也要跳出他們的藝術風格,才是學習他們的正確方式。筆墨如何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姜寶林先生探索著自己的道路:
「我的現代探索,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有感而發的基礎上,是對生活感受的提煉和升華,不是譁眾取寵的為創新而創新。我的現代探索,是從中國傳統走出來的,同時是放在世界藝術比較的語境下,而不是在狹隘民族性的小圈子裡的孤芳自賞。力圖使中國畫向現代轉軌,讓古老的中國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
姜寶林 金山銀山 2020年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是姜寶林先生的藝術主張。從20歲考入浙江美院起,姜寶林先生拿起毛筆已經58個春秋。而關於筆墨的思索,也持續了58年。這些年的繪畫生涯也使他深刻了解,儘管筆墨表達有不同的方式,但筆墨藝術永遠沒有現成的答案。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的現代探索,沒有終點,沒有定式,永遠在路上。」
此次展覽將展出姜寶林先生各個時期筆墨探索作品四十餘件,旨在通過不同階段筆墨感悟和表現的展示,引發觀眾廣泛的思考。
姜寶林先生表示,他非常願意跟大家在學術層面展開討論和交流。對於回到杭州,來到潘天壽紀念館,姜寶林先生仿佛依然是當年那個問學浙美的學子:「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裡,這個展覽是向潘天壽等先師的匯報。」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6日-2021年1月18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