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亮相潘天壽紀念館

2020-12-14 瀟湘晨報

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國美院旁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一場「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正式開展。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個展,而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

「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潘韻、顧坤伯、陸儼少、黃羲、陸維釗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雲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澱。

潘天壽 羅漢圖

吳茀之 紫藤 1972年

展覽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內容,也是試圖為中國畫筆墨在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展覽中,展出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課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對研究老先生的教學理念,豐富中國畫教育史,皆具有積極意義。

此次展覽以年近八秩的姜寶林先生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展示姜寶林先生對潘天壽等老先生筆墨的理解,對他們教學方法的回憶,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筆墨傳習中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筆一墨,耀文含質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繪畫語言。所謂的「筆」和「墨」,從它的物理意義來看,是民族書畫藝術的書寫工具。當「筆」與「墨」連在一起——「筆墨」時,意義就完全不同。它成為民族繪畫獨特的語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代名詞,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藝術載體——中華民族獨有的筆墨藝術。

筆墨藝術的基本語言是筆墨,這是筆墨藝術的根本標誌。潘老認為,宋元之後,中國畫進入文學化時期,到明代筆墨的獨立審美性已達高峰。毛筆、水墨、宣紙互相配合所產生的筆墨變化和趣味,都使得中國繪畫具有了「高度藝術性的線條美」。

筆墨作為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元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嚴格的法度和規範,使中國畫成為程式的藝術。中國畫的用筆,給人的不僅是視覺形象,還包括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東西,內涵特別豐富,而這種內涵的豐富性,靠的就是中國畫的一筆一墨,一根線、一個點的嚴格規範要求。

可以說,筆墨是每一個中國畫畫家一生的功課。此次展覽將展出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陸儼少等精品、課徒稿以及蕭雲從、梅清等明清書畫家作品近60件,這些作品生動展現老一輩國畫大師對筆墨之道的理解。

關起門來做學問

1957年中國畫系開始分科教學,潘天壽院長傾其全力在國內聘請「畫得好、學問好」,能傳授中國傳統繪畫文化的畫家來任教。於是當時的國畫系由顧坤伯、陸儼少先生先後執教山水,另外還有潘韻、姚耕雲、童中燾等先生。當時系裡老先生們濟濟一堂,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和筆墨傳統在教學中得以延續。

姜寶林 賀蘭山一截 1990年

也正是此時,姜寶林先生進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科學習,在讀書期間,老先生們上課,教的就是怎樣用筆,示範的也是怎樣用筆,以此作為中國畫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儘管個性不一,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先師們無不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教筆墨技巧,更教藝術精神。時至今日,姜寶林回憶起老師們的教導依然歷歷在目:

「以前老先生給我們上課評畫的時候,一再告誡,不能劍拔弩張,但是潘老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化腐朽為神奇,因為藝術沒有定律和公式,藝術只有創造。」

「顧坤伯先生善用圓筆中鋒,圓厚蒼秀,尤擅長幹筆皴擦的積墨法,畫風特別適合山水畫初期教學,不會走偏。他上課很少講,他的授課方式就是親筆示範給學生看。」

「陸儼少先生初來浙美時,學校安排他在大華飯店吃住,他一則認為與學生脫離,二則來去不便,於是院裡安排他住進國畫系三樓樓梯上方的小房間,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兩鬥的小書桌,陸先生很開心,早晚到學生教室走走轉轉,不分年級的指導學生書畫。陸先生沒有專題講座,也不善言談,給學生的指導方式就是畫給你看。」

陸儼少 山水

「陸維釗先生上書法課非常特別。他的第一堂課,讓我們自主寫一幅作品交給他,他根據每個人的筆性,結合學生不同的稟賦、氣質,再指定他寫什麼帖。陸先生主張定了某一個帖之後,三五年不要換,因為一本帖寫熟、研究透,就基本把握了書法的基本規律。淺嘗輒止,經常換帖容易寫油,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陸維釗 書法

「吳茀之先生是當時國畫系的系主任,他一般給高年級學生上大寫意課,經常在高年級教室裡看到他的新作。他是潘老之外僅有的能講能畫的老師,每年年終陳列在走廊的學生作業,他都興致勃勃地點評。在教學上強調中國畫的以線寫形,提倡人格教育。」

當時,以潘老為代表的浙江美院的老先生們有一句口頭禪:「關起門來做學問。」說的就是藝術一定要甘於寂寞,要下苦功,每天風風火火做不了學問,必須關起門來、靜下心來,遠離功名,才能把學問做深、做透。

通過姜寶林先生的回憶,我們仿佛跨越了半個世紀回到老先生們的課堂之上,他們的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值得反思與借鑑。

轉益多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授課老師之外,姜寶林先生也向當時的大家像黃賓虹、齊白石、石魯、李苦禪、崔子範、張朋、徐生翁等先生學習,同時也收藏古代大家的作品作為研究學習,即使作品只有一個閃光點,也把它吃透消化。這樣不拘一格,兼容並蓄,才能吸收多方面的筆墨營養。

除了文人畫,還以民間美術為師,以外來現代藝術為師,這些學習不是生搬硬套地表面地「拿來拼湊」,而是姜寶林先生對生活感受的表達為終極目標,借鑑和轉化,最終化為自己的語言。

師心而不蹈跡1962年,姜寶林先生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正是南北相濟、轉益多師的求學經歷,塑造了其堅實而廣博的傳統筆墨訓練,紮實而多樣的筆墨技法,也讓姜寶林先生對筆墨擁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堅守筆墨書寫,同時在形式構成上銳意革新,對筆墨傳統極端『保守』,對形式創造極端『狂妄』,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個性。」

「師心而不蹈跡」,師法老師們的藝術思想,也要跳出他們的藝術風格,才是學習他們的正確方式。筆墨如何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姜寶林先生探索著自己的道路:

「我的現代探索,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有感而發的基礎上,是對生活感受的提煉和升華,不是譁眾取寵的為創新而創新。我的現代探索,是從中國傳統走出來的,同時是放在世界藝術比較的語境下,而不是在狹隘民族性的小圈子裡的孤芳自賞。力圖使中國畫向現代轉軌,讓古老的中國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藝術。」

姜寶林 金山銀山 2020年

「既要筆墨,又要現代」是姜寶林先生的藝術主張。從20歲考入浙江美院起,姜寶林先生拿起毛筆已經58個春秋。而關於筆墨的思索,也持續了58年。這些年的繪畫生涯也使他深刻了解,儘管筆墨表達有不同的方式,但筆墨藝術永遠沒有現成的答案。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的現代探索,沒有終點,沒有定式,永遠在路上。」

此次展覽將展出姜寶林先生各個時期筆墨探索作品四十餘件,旨在通過不同階段筆墨感悟和表現的展示,引發觀眾廣泛的思考。

姜寶林先生表示,他非常願意跟大家在學術層面展開討論和交流。對於回到杭州,來到潘天壽紀念館,姜寶林先生仿佛依然是當年那個問學浙美的學子:「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裡,這個展覽是向潘天壽等先師的匯報。」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6日-2021年1月18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杭州網訊 近日,「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一樓大廳開幕。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主持開幕式,她提到此次展覽是「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的第二回,作為通過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如何在當代傳承創新的系列性展覽,去年朱穎人先生的展覽獲得了文旅部全國美術館優秀展覽的提名,說明系列展在學術視角上獲得了評審專家的認可。
  • 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今天開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劉楊 記者 章咪佳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6日——2021年1月8日展覽地點:潘天壽紀念館(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2號)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師心——「記得先生」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
  • 「既要筆墨 又要現代」 國畫家姜寶林向潘天壽等先生「匯報」心得
    12月6日,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舉辦
  • 如何記得先生?潘天壽年近八秩的學生薑寶林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創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2020年12月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此展生動地說明中國畫的筆墨探索沒有中斷,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前進,拓展形成了新的藝術境界。姜寶林的畫裡寓意著未來精神,沒有這種造詣、立意就不可能成為藝術。在肖峰看來,此次展覽和研討會是一個開始,很有價值,希望這樣的活動在潘天壽紀念館能夠繼續下去。
  • 淺析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師從張立辰、於光華、陳鵬先生。現為甘肅省美協、書協會員,甘肅省歌舞劇院書畫室專職畫家,民盟甘肅書畫院理事,甘肅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蘭州市城關區美協副主席、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中國畫一切審美形式與審美內容都是圍繞筆墨而展開的,筆墨就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最本質的東西,是有別於其它畫種的首要特徵,我國的傳統繪畫都是用筆墨表現在紙或絹上,筆墨是中國畫表現手法的主題,所以評畫離不開筆墨。
  • 儒士潘天壽——兼論筆墨作為「表徵系統」及其未來學價值
    中國畫傳統對於整個人類文化的貢獻,乃至對於人類文化當下的演進,其最有未來學意義之處就是這個三角金字塔結構,而且在這個內在的體系性結構之下,產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精英成果。筆墨是傳統中國畫演進過程中在形式語言方面的獨創,也是中國文化精英的視覺鑑賞能力的標誌,體現了這種能力的精緻複雜程度,是中國畫視覺形式語言中的精英化的特徵,也是中國畫語言體系當中的關鍵與樞紐。
  • 中國巨匠潘天壽,用中國畫驚豔世人:鐵畫銀鉤、揮斥方遒!
    潘天壽,我國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備受矚目的一代繪畫巨匠。而這位中國畫巨匠,作品卻極具西方現代藝術之特性。吳冠中先生評價說:分析潘天壽的作品,他突破傳統最明顯的貢獻是經營畫面的平面分割,因充分利用了面積而強化了視覺衝擊,出身文人家園的中國畫闖入了造型領域。
  • 高古雄渾重千鈞——潘天壽繪畫
    ——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在中國畫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大家。在潘天壽先生離開我們五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畫也隨著這個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真正的中國畫漸行漸遠,有人說中國畫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回顧潘天壽先生的偉大藝術,感受先生的跌宕命運和作品中的氣象磅礴、雄奇博大、孤寂蒼涼。
  • 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國書畫藝術,暢享經典大家筆墨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湧現出一大批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名家,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他們風格迥異、各領風騷,丹青海藏網特別策劃推出了【近現代·大家檔】系列,陸續精編整理他們的藝術簡介、藝術風格、藝術貢獻與諸君一同銘記與分享。今天帶來的是藝術大家、美術史論家、教育家——潘天壽。
  • 要畫好中國畫,成為中國畫大師,首先要過書法關
    導語:要畫好中國畫,成為中國畫大師,首先要過書法關,以吳昌碩和黃賓虹為例,吳昌碩的畫作氣息沉靜,筆墨中有金石味。黃賓虹則氣息醇厚,筆墨中有澄明之美。可見筆墨內美得之於書法用筆的功底。更準確地說一般意義上的筆墨內美得之於書法藝術中的篆隸遺韻。很多畫家經常講:「我書法不行,題款題不好。」如果書法不好,不僅僅是題款題不好的問題,而是畫中國畫都很難深入下去,也創作不出高格調的中國畫,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畫大師。
  • 潘天壽天選CP居然是他
    他仔細地看:那馬又瘦又老,似乎蹄子都快掉下來了,於是便說「沒有徐悲鴻先生的馬神氣,這馬的蹄好象拖鞋那樣拖著,難看,畫得不好!」他聽了後笑著說「不是畫得不好,而是你還看不懂。」便乘機講了中國畫的用線特色和形神兼備等問題。
  • 潘天壽VS吳冠中!中國畫百年巨匠VS中西繪畫貫通之名師
    潘天壽作品潘天壽、吳冠中皆為我國著名繪畫大師如果說潘天壽是立足中國畫本位而青出於藍極為出色、百年難尋的國畫巨匠則吳冠中乃學貫中西繪畫取其精華融匯貫通、化而為一的繪畫大家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吳冠中初學畫時的國畫老師便是潘天壽,那潘天壽和吳冠中的畫各具什麼特色呢?
  • 潘天壽《午睡》中石頭上的貓冷嗎?
    當時潘天壽的畫展在北京舉辦,一整版印的除了左上角「畫壇師首、藝苑班頭」題詞外,都是潘先生的作品。這整版的畫除《菊酒》流入市場外,其餘如今全部藏在中國美術館,大概都是這次個人展覽後入藏的。也確實,潘天壽這兩幅畫,粗看像僅用墨線勾勒了石塊和花貓這大小兩個方框而已,細看則兩者都有很多的層次感、凹凸感,點、線、面等西方現代構成上的元素,被潘先生在這樣小幅的畫上運用的靈活自如、不露痕跡,整體給人感覺又仍是傳統中國畫的韻味。
  • 山·花爛漫|繆宏波中國畫作品展在杭展出
    1958年,潘天壽先生等提出分設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實施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教學,確立了分專業教學的構想,逐步完善和形成了現代中國花鳥畫教學的學術體系。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諸先生一直以來重視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經過不懈努力為中國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提供了解決方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自在境覺國畫展開幕 百件佳作詮釋新時代中國畫精神
    4月21日,由中共蕭山區委宣傳部、杭州市蕭山區文廣新局、蕭山區文聯主辦,蕭山畫院、蕭山區美協、杭州蕭山金鷹交通設施有限公司承辦,《精英匯》雜誌社、杭州雲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杭州望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浦江宣廬文化策劃有限公司、奉化溪口剡溪畫院、四川蜀山畫院、北京京徽畫院協辦的「自在境覺·201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 潘天壽|傳統派的最後一位大師
    20世紀30年代的潘天壽1928年初,蔡元培、林風眠在杭州西子湖畔創建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原初機構——國立藝術院,並邀請潘天壽擔任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法研究會指導教師。授課的同時,潘天壽還成立了書畫研究會,組織一批愛好國畫的學生學習、研究中國畫,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中國傳統繪畫的價值。
  • 雷甲壽‖中國畫構圖藝術
    但由於文言的言簡言深,所謂章法理論,過分玄虛抽象,使學習者如墮迷陣,望而生畏,過分零散,隻言片語,如學的不到,涉獵不足,各種概念與技巧難以達成內在的聯繫,因此,對中國畫構圖學的研究就成了當代畫家的一個堪待解決的問題。以成就而論,當代中國畫構圖學,應首推於1959年病逝的呂鳳子先生。呂鳳子先生的著作《中國畫研究》,共分三章。文字簡練,言之有物。
  • 陳樂︱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
  • 美術研究|一幅中國畫的筆墨之氣,在於總體格局方面的有無變化!
    這種轉化可以說是物象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也可以說是成形之氣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對於中國畫來說,則也可以說是筆墨痕跡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由此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畫使用工具的相應改革(7),亦有可能使中國畫產生出一個新異的面貌,我以為這是中國畫發展中一個大可研究的課題,不過這個新面貌雖可以通過紙的效應的改變而使筆墨之氣的彈性伸縮機制產生相應的變化,卻並非是取消筆墨之氣的彈性伸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