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史達林與羅斯福私底下確定了朝鮮問題的基調
1945年的2月,二戰三巨頭聚會於蘇聯小城雅爾達。此時二戰還沒有結束,三巨頭就開始討論戰後怎樣瓜分世界的問題了。
每個人都是那麼的道貌岸然,都是以和平的口號聲嘶力竭的爭吵。一時間居然沒有達成有價值的協議。
表面工作做完之後,巨頭們私底下開始利益交換,背地裡抽著煙、喝著酒就在兩兩之間把世界給劃分了。關於戰後朝鮮的問題,還有中國東北的問題,就是羅斯福和史達林私底下達成的。
在遠東,蘇聯的力量是大於美國的。羅斯福沒有底氣。只希望能夠儘量爭取利益。美國獨佔日本,這個底線不能動搖。朝鮮嗎,希望能分一杯羹,作為日本與蘇聯之間的緩衝。
這二位聊了香菸、聊了庫頁島、千島群島,還聊了外蒙古,滿洲鐵路,大連港口等問題。史達林的提議,羅斯福都表示贊同。這二位沒經過中國的同意,就這麼愉快的達成了一致意見。
話鋒一轉,羅斯福提到了朝鮮問題。羅斯福認為戰後的朝鮮是沒有獨立政府的能力,需要一個美國代表,一個蘇聯代表,一個中國代表進行託管。託管期需要至少二三十年。羅斯福的這個提議延續了1943年11月《開羅宣言》的相關協議。
史達林沒有反對,只是希望託管期越短越好。
朝鮮問題的基調,史達林和羅斯福在三言兩語中就這麼定下來了。
朝鮮問題能夠這麼快的取得一致意見,也說明此時的朝鮮價值很小,兩個巨頭都沒怎麼放在心上。
蘇軍進展神速,超出美國人的預期
1945年7月-8月間,三巨頭(1945年4月羅斯福去世,此時為杜魯門)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舉行會議。會議期間,蘇聯通報將於8月8日對日宣戰。
蘇聯人打算進攻朝鮮,問美國人是否參與。美國人則表示在日本沒有被摧毀之前,不打算在朝鮮登陸。
美國人也是有自己的如意算盤的。美國人與日本人在海島爭奪戰中吃盡了苦頭。他們認為此時登陸朝鮮半島,美軍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美國人的首要目標是奪取日本。就讓蘇聯人跟日本人在朝鮮打個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人之利,說不定還能輕鬆拿下整個朝鮮半島。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戰局完全出乎美國的預料。
此時駐紮朝鮮的日軍只剩下些老弱病殘,有戰鬥力的都去了中國和東南亞。
蘇聯人一路上勢如破竹,日軍面對鋼鐵洪流,根本撐不住,美國人想像的消耗戰根本沒出現。除了地面作戰,蘇聯還實施了登陸作戰,很快就佔領了朝鮮北方的羅津和清津兩個重要港口。
日本於8月10日決定投降了。這讓美國人很抓狂。日本投降的也太快了。此時,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美軍還在1000公裡之外的衝繩。鞭長莫及啊,再不行動,蘇聯就要獨佔朝鮮半島了。
美國決定先跟蘇聯談談。
三八線:一個年輕的上校30分鐘搞出來的
為了阻止蘇聯獨佔朝鮮半島,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連夜開會。商量一個可以同蘇聯談判的條件。
為了美國利益的考慮,劃線應該越往北越好。但是天知道蘇聯紅軍會在那裡停下,要求過分了蘇聯人肯定不答應。美軍距離又遠。美國人沒有底氣。
爭來爭去,毫無結果。搞了一個晚上,大家都累了,正準備散會。
助理國防部長約翰·麥克洛伊叫住了臘斯克上校和另外一位年輕的參謀,讓他們在30分鐘之內搞出來。
這位年輕的上校在地圖上看來看去,用手指了一下,美軍在這條線以南接受日本投降比較好。這條線大致將朝鮮半島平分,朝鮮的首都漢城(叫首爾是21世紀的事情)也在美軍受降範圍之內。臘斯克上校的提議得到了另外一位年輕參謀的同意,於是他用紅色鉛筆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兩位年輕人的建議得到了美國高層的認可。
這兩位年輕人大半夜的用30分鐘畫出來的紅線就是北緯38度線。
一個半島,兩個國家的命運,就在30分鐘之內有兩位年輕人給定下來了。
美國人後悔了
美國人內部雖然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是美國人並不自信。美軍距離太遠,這個條件史達林不一定能同意。
交涉之後,讓美國人感到意外,史達林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於是在美蘇的共同作用下,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就此形成。
此時的美國人一點也不高興,他們很後悔。早知道史達林這麼痛快,就應該把分界線定在北緯39度,這張中國的大連也在範圍以內。
美國人後悔的只是自己的利益沒有達到最大化。
留給朝韓的傷痛
三八線,一條美蘇私下確定的分割線。沒有任何一個朝鮮人參與。就這麼形成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自1910年8月,朝鮮被迫籤訂《日朝合併條約》,正式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到日本投降,整整過去了35年。
此時的朝鮮人民同全世界人民一樣興高採烈地慶祝勝利。
整個朝鮮半島的人們沒有意識到,這條沒有考慮任何政治、地理、水路、公路、鐵路等因素的長達300公裡分割線將在幾年之後血流成河。
日本人是走了,但是朝鮮半島從此分割,團圓、和平還沒有降臨在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