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是近年來非常火的一個話題,自從阿波羅登月之後,NASA就在想能不能飛得更遠一點呢?於是人類就把目光投向了火星。
科技的一日千裡讓地球人的信心爆棚,認為假以時日一定能將火星改造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地球人同時也可以是火星人。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早在2016年就公布了一整套的火星移民計劃,他想在2027年就把人類送到火星安家。
做一個火星人
火星是一顆紅色的行星,在古希臘神話中是戰神阿瑞斯的化身,阿瑞斯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馬爾斯,所以火星的英文名Mars就是直接從古羅馬的馬爾斯這個名字來的。
古代的中國將火星稱為熒惑,一般是指不吉利的徵兆,科技發達的今天,火星不再是不詳的象徵而是一顆荒涼冷清的行星。
火星的個頭是地球的一半,距離太陽更遠,所以日照強度只有地球的40%,火星上白天的最高氣溫大約是35度,但是到了晚上就會降低到零下140度,平均氣溫是零下63度。這個氣溫環境和南極洲差不多,因此萬住在這個地方暖氣是一刻都不能斷的。
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稀薄的大氣成分也是以二氧化碳為主,地球人如果不背氧氣罐立刻就會熱血沸騰窒息而亡!同時,因為大氣稀薄沒有臭氧層,人在火星上面就非常容易被紫外線傷害,所以在火星上生活必須隨時躲在保護罩裡面。
更加危險的是由於大氣很稀薄,隕石就會不時地穿透大氣把地上砸個坑,不像在地球上隕石穿國大氣層的時候就被摩擦燃燒掉了,因此,如果生活在火星上就要天天看隕石警報就像在地球上看天氣預報一樣,以防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把自己給拍死!
另外一個難題就是火星上沒有流動的水,科學家認為即使火星上有水那也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的,即便把水的問題解決了,火星上也是寸草不生,是有的喝沒得吃。
改造火星
改造火星首先劉需要一個火星生產建設兵團,它需要完成三個任務。
第一個是要讓火星南北兩極兩個冰蓋融化,讓火星上的水自己流動起來,形成河流和海洋。
第二個是要重建火星的大氣層,讓其大氣成分和地球接近。
第三個是重建火星的生態系統,讓這個不毛的死亡之星變成生機勃勃,有森林草地,有花果和莊稼,也有奔跑的羚羊和獅子。
再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貫穿在這三個任務當中的,就是必須重建火星的磁場,有磁場才能夠維持大氣層,否則他就會消失,當然沒有磁場也就沒有生態系統,以上幹的那些事情也就白幹了。
其實火星原本是有磁場的,但是在幾十億年前的一次突然的發災難當中,它消失了。
改造火星的任務聽起來好像是聖經裡上帝創世一般。
創世
科學家已經證實火星上有很豐富的水資源,但卻是以冰川的形式存在的,如何融化這些冰川呢?
一個方法就是加熱火星製造溫室氣體。
方案A就是建造非常強大的反射板,反射點就集中在火星南北兩極的上空,24小時不間斷地照著融化冰川,從而釋放出水蒸氣來製造溫室氣體。
方案B就是從土星的衛星泰坦上採集甲烷,把它運送到火星釋放到大氣層,甲烷也是非常好的溫室氣體,保溫的效果比二氧化碳要好20倍。
這兩個方案製造溫室氣體是非常有效的,缺點就工程極其浩大極度燒錢,於是馬斯克就想出了一個省錢的方大,就是給火星南北兩極加兩個爐子,這個爐子就是氫彈,通過引爆氫彈製造熱量把冰穿融化掉,這個方法雖然便宜但核汙染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後果。
假設這些製造溫室氣體的方案能夠成功,那麼火星的大氣層就有足夠的溫室氣體,於是火星的表面溫度就會升高,融化更多的冰,釋放更多的溫室氣體,然後火星的大氣層慢慢變厚,火星表面的溫度也會慢慢升高,如此循環往復,火星的大氣層就會穩定下來了,不過這個過程需要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假如火星的大氣層搞定了,那麼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創造最為原始的土壤了,這樣才能夠構成生態系統,植物才能在火星上生長起來。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吐故納新,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此火星的大氣成分才能適宜人類居住,同時植物的生長也能改變土壤的結構,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的億萬富豪巴斯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搞過一個生物圈二號的工程,就是想模擬火星的生態環境,看能不能夠在創造物種,改造環境方面有所突破,他投資了1.5個億,從1991年到2011年,20年時間一無所獲。
所以想改造火星想看到奔跑的獅子翱翔的鷹,那真是想起來難做起來更難!
就算火星生態建設兵團十分給力,讓火星上有了河流和海洋,也有了大氣層,它還必須做到另外一家事情才算大功告成,那就是恢復火星的磁場,否則在一個沒有磁場的環境下,大氣層在100到200年之間就會消失。
火星的磁場
地球的內核主要是液態鐵鎳合金,旋轉起來自己就能才算磁場,而火星的內核是固體是不流動的,不會產生磁場,那麼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目前提出的方法是在火星的赤道鋪設一圈超導線圈,藉助這個電磁力製造人工的磁場。
不過這個設想是過於瘋狂,工程量過於浩大,超級燒錢,能不能實現,實施起來能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只能留給未來人了。
關於火星的磁場是如何丟失從而變成一顆死亡行星的問題,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被一顆超級彗星擊中受到了很大的創傷,磁場就被破壞了,火星的大氣層、河流、海洋也就逐漸消失了,這個解釋很硬核缺沒有一點趣味。
另外一種解釋是火星在遠古時期存在著超級文明,後來這些文明之間爆發了核戰爭毀掉了火星,火星上的大峽谷就是核爆後留下的創傷,此外,一些火星核戰爭留下來的倖存者來到了地球成為了某些族裔的遠祖,這些解釋硬傷很多但是非常有趣,受到了很多科幻愛好者的追捧。
背後的主義
馬斯克說他從小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移民火星,但是當他被人問道,你是不是想當第一個在火星上居住的人時?他卻說他決定把第一這個稱號留給別人,因為他想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
移民火星其實是一種西方的殖民主義思想,殖民主義是一種懶惰的思想,它並不想對社會做深層反思和改造,以便讓資源更加公平的分配和利用,而是試圖通過徵服陌生的土地獲取資源來迴避改變。
如果徵服的資源仍然不夠人類揮霍怎麼辦呢?那就繼續開發未知的土地,如此循環往復。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改造火星和改造人類的思想究竟哪個更難呢?
這可能是最容易被遺漏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