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火星最重要的是什麼?背後是什麼主義?

2020-12-24 穆人王

移民火星是近年來非常火的一個話題,自從阿波羅登月之後,NASA就在想能不能飛得更遠一點呢?於是人類就把目光投向了火星。

科技的一日千裡讓地球人的信心爆棚,認為假以時日一定能將火星改造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地球人同時也可以是火星人。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早在2016年就公布了一整套的火星移民計劃,他想在2027年就把人類送到火星安家。

做一個火星人

火星是一顆紅色的行星,在古希臘神話中是戰神阿瑞斯的化身,阿瑞斯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馬爾斯,所以火星的英文名Mars就是直接從古羅馬的馬爾斯這個名字來的。

古代的中國將火星稱為熒惑,一般是指不吉利的徵兆,科技發達的今天,火星不再是不詳的象徵而是一顆荒涼冷清的行星。

火星的個頭是地球的一半,距離太陽更遠,所以日照強度只有地球的40%,火星上白天的最高氣溫大約是35度,但是到了晚上就會降低到零下140度,平均氣溫是零下63度。這個氣溫環境和南極洲差不多,因此萬住在這個地方暖氣是一刻都不能斷的。

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稀薄的大氣成分也是以二氧化碳為主,地球人如果不背氧氣罐立刻就會熱血沸騰窒息而亡!同時,因為大氣稀薄沒有臭氧層,人在火星上面就非常容易被紫外線傷害,所以在火星上生活必須隨時躲在保護罩裡面。

更加危險的是由於大氣很稀薄,隕石就會不時地穿透大氣把地上砸個坑,不像在地球上隕石穿國大氣層的時候就被摩擦燃燒掉了,因此,如果生活在火星上就要天天看隕石警報就像在地球上看天氣預報一樣,以防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把自己給拍死!

另外一個難題就是火星上沒有流動的水,科學家認為即使火星上有水那也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的,即便把水的問題解決了,火星上也是寸草不生,是有的喝沒得吃。

改造火星

改造火星首先劉需要一個火星生產建設兵團,它需要完成三個任務。

第一個是要讓火星南北兩極兩個冰蓋融化,讓火星上的水自己流動起來,形成河流和海洋。

第二個是要重建火星的大氣層,讓其大氣成分和地球接近。

第三個是重建火星的生態系統,讓這個不毛的死亡之星變成生機勃勃,有森林草地,有花果和莊稼,也有奔跑的羚羊和獅子。

再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貫穿在這三個任務當中的,就是必須重建火星的磁場,有磁場才能夠維持大氣層,否則他就會消失,當然沒有磁場也就沒有生態系統,以上幹的那些事情也就白幹了。

其實火星原本是有磁場的,但是在幾十億年前的一次突然的發災難當中,它消失了。

改造火星的任務聽起來好像是聖經裡上帝創世一般。

創世

科學家已經證實火星上有很豐富的水資源,但卻是以冰川的形式存在的,如何融化這些冰川呢?

一個方法就是加熱火星製造溫室氣體。

方案A就是建造非常強大的反射板,反射點就集中在火星南北兩極的上空,24小時不間斷地照著融化冰川,從而釋放出水蒸氣來製造溫室氣體。

方案B就是從土星的衛星泰坦上採集甲烷,把它運送到火星釋放到大氣層,甲烷也是非常好的溫室氣體,保溫的效果比二氧化碳要好20倍。

這兩個方案製造溫室氣體是非常有效的,缺點就工程極其浩大極度燒錢,於是馬斯克就想出了一個省錢的方大,就是給火星南北兩極加兩個爐子,這個爐子就是氫彈,通過引爆氫彈製造熱量把冰穿融化掉,這個方法雖然便宜但核汙染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後果。

假設這些製造溫室氣體的方案能夠成功,那麼火星的大氣層就有足夠的溫室氣體,於是火星的表面溫度就會升高,融化更多的冰,釋放更多的溫室氣體,然後火星的大氣層慢慢變厚,火星表面的溫度也會慢慢升高,如此循環往復,火星的大氣層就會穩定下來了,不過這個過程需要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假如火星的大氣層搞定了,那麼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創造最為原始的土壤了,這樣才能夠構成生態系統,植物才能在火星上生長起來。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吐故納新,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此火星的大氣成分才能適宜人類居住,同時植物的生長也能改變土壤的結構,兩者相輔相成。

美國的億萬富豪巴斯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搞過一個生物圈二號的工程,就是想模擬火星的生態環境,看能不能夠在創造物種,改造環境方面有所突破,他投資了1.5個億,從1991年到2011年,20年時間一無所獲。

所以想改造火星想看到奔跑的獅子翱翔的鷹,那真是想起來難做起來更難!

就算火星生態建設兵團十分給力,讓火星上有了河流和海洋,也有了大氣層,它還必須做到另外一家事情才算大功告成,那就是恢復火星的磁場,否則在一個沒有磁場的環境下,大氣層在100到200年之間就會消失。

火星的磁場

地球的內核主要是液態鐵鎳合金,旋轉起來自己就能才算磁場,而火星的內核是固體是不流動的,不會產生磁場,那麼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目前提出的方法是在火星的赤道鋪設一圈超導線圈,藉助這個電磁力製造人工的磁場。

不過這個設想是過於瘋狂,工程量過於浩大,超級燒錢,能不能實現,實施起來能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只能留給未來人了。

關於火星的磁場是如何丟失從而變成一顆死亡行星的問題,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被一顆超級彗星擊中受到了很大的創傷,磁場就被破壞了,火星的大氣層、河流、海洋也就逐漸消失了,這個解釋很硬核缺沒有一點趣味。

另外一種解釋是火星在遠古時期存在著超級文明,後來這些文明之間爆發了核戰爭毀掉了火星,火星上的大峽谷就是核爆後留下的創傷,此外,一些火星核戰爭留下來的倖存者來到了地球成為了某些族裔的遠祖,這些解釋硬傷很多但是非常有趣,受到了很多科幻愛好者的追捧。

背後的主義

馬斯克說他從小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移民火星,但是當他被人問道,你是不是想當第一個在火星上居住的人時?他卻說他決定把第一這個稱號留給別人,因為他想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

移民火星其實是一種西方的殖民主義思想,殖民主義是一種懶惰的思想,它並不想對社會做深層反思和改造,以便讓資源更加公平的分配和利用,而是試圖通過徵服陌生的土地獲取資源來迴避改變。

如果徵服的資源仍然不夠人類揮霍怎麼辦呢?那就繼續開發未知的土地,如此循環往復。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改造火星和改造人類的思想究竟哪個更難呢?

這可能是最容易被遺漏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相關焦點

  • 馬斯克要移民火星,為什麼不改造地球沙漠?
    馬斯克為什麼不改造地球上的荒漠,而是選擇「移民火星」。 因為改造沙漠這種事情,不夠高大上,不夠酷,寫PPT不好看,不能騙來投資啊。但是你喊一嗓子「我要死在火星」,全世界資本家、科技宅、偽文青、投資人、都會一起高潮,豎起大拇指,說:「馬師傅真情懷」。
  • 火星救援:火星上種土豆,什麼時候可以實現?
    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抵達火星,誰知一場破壞力極其巨大的風暴向太空人們襲來,阿瑞斯3號被迫中斷任務,緊急返航。撤離途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被飛船上吹落的零件擊中,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清醒後的馬克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
  • 好奇號在火星挖到寶貝,科學家興奮不已,離改造火星又進了一步!
    在宜居帶中,有金星、地球和火星。但因為金星的地表環境太過惡劣,所以就被放棄,於是人們開始研究火星,火星是一顆火紅色的星球,很荒涼,如同沙漠一般。人們一直相信在火星上是存在生命的。但到底有沒有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眾所周知,生命之源是水,如果能夠找到火星上的水,那麼火星大概率是有生命的。
  • 火星真的適合人類生存嗎?這3個問題很重要,居住火星不是夢
    11月12日晚,星際飛船SN8在第三次靜態點火實驗中不幸失敗,這也就意味著飛往火星改造計劃即將推後,馬斯克曾計劃在火星建立殖民城市,實行完全自治,並預計在2050年建成,目前出現這一狀況不知是否能如期完成,那火星真的適合人類居住嗎?這3個問題很重要,只要解決居住火星將不是夢!
  • 火星中國古代叫什麼 火星在古時又被稱為什麼
    火星,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同時,它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也被稱為「紅色行星」。那麼,火星在中國古代叫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馬斯克要火星移民?火星真的適合人類生存嗎?我們能怎樣改造火星?
    殖民火星真的可行嗎?埃隆·馬斯克信誓旦旦要殖民火星,大量「出售飛船票」,星艦SN9原型機也即將試射,儼然一派馬上要成行的模樣……如果人類去到火星,將要怎樣生存下去?火星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嗎?我們又有哪些改造火星的可行方案呢?
  • 康恩貝集團胡季強:「長期主義 價值共生」是改造企業發展戰略的...
    在圓桌論壇環節,眾多學者企業家圍繞 「在當今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企業如何應對商業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在大變局當中如何去理解與堅守『長期主義』」等熱點話題展開充分交流,為中國企業如何堅持「長期主義 價值共生」出謀劃策。  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表示,堅持「長期主義」首先得「健康」,如果企業不能「健康」,「長期主義」就很難持續下去。
  • 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登陸火星_火星探測器飛行速度是多少
    打開APP 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登陸火星_火星探測器飛行速度是多少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4 15:08:04   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登陸火星   火星探測器,是一種用來探測火星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包括從火星附近掠過的太空船、環繞火星運行的人造衛星、登陸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動的火星漫遊車以及未來的載人火星飛船等。
  • 想在火星上種土豆,需要什麼準備工作?國外專家:只需一步
    前幾年,有一個著名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火星救援》。男主角在火星上種土豆的場景讓不少人記憶猶新,雖然土豆最終沒能收穫,許多人也有計劃著到火星上種點什麼了。不開玩笑,如果真的想在火星上種土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準備工作?
  • 火星任務——在火星的奇遇,讓你明白了什麼?
    這是一部奇幻的火星之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一場怎麼樣的奇遇,讓我們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讓我們一起看看! 蒂姆·羅賓斯愛電影開始的一半時間時就掛了。讓因為他才看這個電影的我情以何堪!總之電影還不錯,雖然結局坑爹了些,想像遜色了些,科技落伍了些。
  • 繼月球之後,人類探測火星的目的是什麼?
    它作為太陽系由裡到外的第四顆行星"火星"。其次它和地球有很多非常相似之處,可以提供給人類參考未來移居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它目前是除了地球之外的行星研究最深的行星。在最近的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已經不斷地在探索宇宙及宇宙間的奧秘,並且各國對火星的探索可謂是不相上下的尋找著機會。
  • 毅力號探測器將在火星上製造氧氣,這能幫助人類改造火星嗎?
    NASA發射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在2021年2月18日抵達火星軌道,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將會降落在火星的傑澤羅隕石坑區域,這個隕石坑位於一片衝積平原上,科學家相信隕石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是一個湖泊,毅力號探測器將在隕石坑的土壤裡尋找火星生命,NASA的科學家認為如果在傑澤羅隕石坑裡還找不到生命的話
  • 被吹爆的「長期主義」到底是什麼原理?
    陳春花說:「越是變化,越是需要長期主義。」然後,很多人說:「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長期主義」這個詞,已經成了企業PR稿、論壇主題、CEO演講的標配熱詞。但如果你認真地問一個人:什麼才是長期主義?如何做事才算是長期主義?大部分人只會哈哈一笑。
  • 火星上發現「水冰庫」,人類是否可以通過改造,加快移居的腳步?
    因此科學家們將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其他的星球上,比如金星,月球,火星等等,希望可以通過人類科技的改造,讓這個星球變成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相比於金星和月球,火星似乎是最佳選擇,因為在月球上根本沒有大氣層,人類在面對宇宙輻射的時候,根本毫無招架之力,而金星這顆星球上的溫度又高達400多攝氏度,人類的探測器登陸尚且困難,更不要說人類的皮肉之軀了,因此科學家們將火星稱為第2顆地球。
  • 人類在月球建成機器人基地的時候,才是把火星改造地球的開始
    火星與地球的相似點不少,因此,有人想把火星改造成地球了,成為人類第二個能生活繁衍的天體。(參見短文《火星大氣95%被二氧化碳佔據,卻可以冷到零下133度?為什麼?》
  • 火星任務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什麼?恐怖7分鐘?
    火星被稱為太空船的墓地,因為許多漫遊者在軟著陸時沒有成功。 2020年被稱為火星年。阿聯剛剛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中美也計劃分別發射火星探測器。許多人想知道為什麼這三個國家都在同一時期發射?火星任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為什麼人類如此著迷於探索火星? 在火星上進行軟著陸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1960年以來,人類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但其中約有一半失敗。人類已經發射了40多個太空飛行器,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八輛火星車降落在火星表面。
  • 人類什麼時候能移民火星?網易新聞《一起去火星》科普來了
    《一起去火星》大型策劃除了專題、現場直播報導外,還有八大火星知識官現身科普火星知識、七大優質知識短視頻號視頻解說人類火星探索歷史和任務,網易科技將派出小編前往文昌發射現場,第一時間發回「天問一號」的報導。
  • 從「水星」到「死星」,什麼讓火星紅了臉?
    火星今年,美國開啟了「2020年火星探索計劃」,計劃向火星發射科技最先進的「毅力號」火星車,其科學目標是尋找古老的微生物生命的跡象,記錄火星的地質和氣候,精心挑選收集巖石和沉積物樣品送回地球太陽系形成大量的證據表明,火星在形成之後和現在的地球一樣,被海洋覆蓋,然而經過幾十億年演化,為什麼地球成了一顆生機盎然的什麼星球,而火星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生命,荒蕪死寂的世界呢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該集團八院812所負責,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那麼,火星環繞器的「問天」之路都經歷了什麼?
  • 火星異種第二季13集劇情介紹 火星異種revenge放送時間
    導 讀 火星異種第二季最新13集劇情內容怎麼樣?火星異種revenge放送時間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