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遠,傳世哥窯代表性人物,青瓷老藝人吳獻文之子。
或許吳學遠的名字不為人所熟悉,但他的父親吳獻文卻是青瓷界老一輩裡的知名人物。上世紀五十年代,吳獻文憑藉燒制「仿古瓷」好手藝,在青瓷界聲名遠揚。
吳學遠從小跟隨父親吳獻文學習青瓷燒制技藝,1987年被招入國營瓷廠工作。受父親薰陶,日用瓷難以滿足他對美的藝術追求。每天下了班,他都會嘗試去做一些仿古瓷器。
「晚上躲在房間裡偷偷地做,連鄰居都不知道我在幹什麼。」對於吳學遠來說,那是一段隱蔽的歲月,也是一段艱辛而又回味無窮的日子。
、
《膽瓶》
各大窯系中,龍泉青瓷一直被認為是仿製難度最大的瓷器。其中胎土和釉色的仿製是最難的,如同模仿一幅書法作品,你可以模仿字形,卻很難仿出風格。吳學遠努力鑽研,他製作的一些仿古青瓷受到了市場的青睞。
2004年,吳學遠將工廠搬到青瓷寶劍苑,開始製作工藝瓷。雖然北宋器型的圓潤,南宋釉色的質感,明瓷的大氣,在吳學遠看來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但工藝瓷卻是一個陌生的領域。
《三足爐》
工藝瓷,講究的是藝術性,集觀賞性、實用把玩於一體,質量上要無可挑剔,還要符合現代審美。轉型初期,吳學遠很迷惘,不知道什麼樣的工藝青瓷更受市場歡迎。他試著在古法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燒出了一批與眾不同的作品。
可以說懂得泥性的人,才是真正的瓷器手藝人。為了探究哥窯釉水的配方,吳學遠經常獨自一人去古窯址探尋,對不同礦區礦物質含量比例不同的瓷土進行系統試驗,以確定不同山脈的礦石屬性。
一窯復一窯,吳學遠逐步確定了「傳世哥窯」胎泥成分、釉料配方和窯爐的燒制曲線。2016年,吳學遠的「傳世哥窯」終於燒製成功。其中的心路歷程盪氣迴腸,撼人心動。
人們常說「畫如其人」,其實瓷器也如其人。傳統瓷器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蘊含製作者的精神,凝聚著作者的生命精華。而這其中,吳學遠傳世哥窯特有的藝術表現力,更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這「跨越千年」無法言傳的神奇魅力。
我們只需拿起一件吳學遠的「傳世哥窯」作品,撲面而來的氣息立刻讓人肅然起敬,仿佛一同逐漸撥開那神秘滄桑的遺世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