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交公糧鮮有耳聞,『三提五統』又有多少人知曉?

2020-12-12 鄉村黑土哥

說起當年交公糧,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了解,這也不奇怪,當年農民靠地為生,種地交稅理所當然,而交公糧的那代人如今至少六十歲往上,他們的兒輩也已四十有幾了,部分趕在交公糧末尾,孫輩更是生在新時代,長在蜜窩裡,至多閒暇時聽到長輩談起此事,但至於『三提五統』,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熟悉!

什麼是『三提五統』呢?所謂「三提」,是指農戶上交給村級行政單位的三種提留雜資,包括公積金、公益金及行管費;而「五統」是指農民上交給鄉鎮一級政府的五項統籌,具體為教育附加費、計劃生育費、民兵訓練費、鄉村道路建設費和優撫費,可想當年農民為了祖國的建設立下多少功勞,之所以收取這麼多費用是因為當年國家下達了《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依照條例農民必須支付相應的稅收,不交稅就是偷稅漏稅,甚至不交稅小孩都不能上學。

這『三提五統』收入都幹啥用了呢?村提留的公積金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和興辦集體經濟企業;而公益金主要用於五保戶供養、特困戶補助、合作醫療保健以及其它集體福利事業;管理費則用於村幹部的報酬與日常管理開支,這可都是錢啊,在1998年,有的人家裡4畝地,三提五統要交200元,公糧還要交500多斤,可以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了,當時一畝地小麥才能產五六百斤,要是災年,農民就更可憐了,但是『三提五統』絕對一分不少,這就是民族擔當精神。

那『三提五統』啥時候不需要繳納的呢?這是在2006年的時候,由於農民種地受到自然災害及土地好壞影響,收成極不穩定,於是就取消了交公糧,也就是農業稅,伴之的『三提五統』也就跟著一起取消了,所以現在年輕人不了解也就很正常了,可是那個年代農民的付出卻永遠牢記在歷史的史冊上,永不磨滅。

如今,那些年愈花甲的老農,偶爾還會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坐在院門石頭上,各自點燃一支煙,聊著年輕勞作時的情景,回憶著曾經走過的歲月!

相關焦點

  • 轉眼四十年過去了,你還記得七八十年代交公糧嗎?
    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或者更早的農民都記得,當年種地是要交公糧的,那時農民所有的生活開支就是靠種地,年景好的時候糧食就能多打點,不好的時候就慘了,也許當時年紀小,不懂得世事艱辛,每天只想從母親鞋筐子裡翻出一枚硬幣,到貨郎那裡買一塊月牙糖果美美的品嘗,對於交公糧仍停留在那個穿著大褲頭,第一次跟著父親一起去糧站的情景
  • 90年代的中國農業稅是怎麼樣的?三提五統又是什麼?
    但進入90年代後,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但中西部絕大多數的農村凋敝,農民的生活再次出現困頓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農業稅制度,封建時期的就不贅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實行了階級而別的稅費政策,土地革命時期實行向剝削者徵發和籌款的政策,以及保護貧困農民的累進稅和免稅政策。
  • 70年代中國老照片:圖3交公糧的場景,圖9推薦上北大的工農兵學員
    【練習射擊的學生們】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的老照片。從這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幾個關鍵消息:1、當時人們穿衣打扮差別很小;2、貧富差距很小;3、當時的人們精神狀態頗好,臉上笑容不斷,而且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想像;4、當時能吃飽就是幸福指標;5、滿大街以瘦子為主,看不到肥胖者。
  • 時光荏苒,在六七十年代的縫紉機現在還值多少錢?老農告訴你
    但是那時候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很多人生活並不富裕,這個「三轉一響」基本上都不會完全擁有。但是作為縫紉機而言,基本上農村家庭的人們在結婚時都會購買。由於當時農村經濟條件大都比較落後,那種「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常態也伴隨著他們。因此縫紉機在六七十年代農村就顯得更加重要。
  • 交公糧時說「視同繳費」,為啥現在不能領養老金?一字之差引歧義
    「王大牛同志,請於元旦之前上交公糧,送到孫會計處,否則後果自負」20年前,跟父母去交公糧的日子至今難以忘懷,每年糧食收割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生產隊的公糧,按時交給鄉鎮府的糧庫。
  • 哈哈哈該交公糧了!
    哈哈哈該交公糧了!2.相信大家在老人的家裡面總會看到這樣的配置吧,老人總是喜歡在桌子上面放一塊巨大的玻璃,然後在玻璃底下還放著各種各樣的東西,這是為了什麼呢?收納不是有柜子嘛!3.這外賣小哥真的是叛逆啊,人家都讓你不要敲門了,你竟然還非得敲門,是不是這一單的錢不想要了啊,而且人家還會給你一個差評。
  • 農民公糧沒白交,400每月的退休金是真的?_農視網_三農...
    對於農民來說,在以前種地大豐收時,需要留出一部分交給國家,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交公糧。並且所交的公糧要拿出最好的成分,剩下的才能歸自已所有。隨著現在農業稅的取消,大家種地不僅不需要交公糧,而且國家還會有種地補貼。兩會政協委員提出:以前交過公糧的農民每人每月有400元的退休金,這是真的,但是真的能否實現呢?
  • 我感覺還是舊書好,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書
    作者 | 智者明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近日,從孔夫子舊書網上訂購了約有10多冊書,其中柯南.道爾的作品集《福爾摩斯探案集》五冊,雨果著《悲慘世界》三冊,雷馬克著《裡斯本之夜》一冊,《苦鬥》一冊
  • 據說結過婚的才能懂這張圖含義,有誰懂我的苦?今晚又得交公糧了
    1、未來的賽車高手2、據說結過婚的才能懂這張圖含義,有誰懂我的苦?今晚又得交公糧了3、沒耐心的人是這麼塗指甲油的,管他三七二十一,一筆過!真是中看不中用啊6、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大方7、每日一個脫單小技巧8、不讓踢球,爺就跳舞,走起。
  • 這部致敬香港六七十年代粵語片的電影,不是港片迷的人可能看不懂
    致敬演藝前輩影片中羅嘉良飾演李奇,實際上就是對標了呂奇,呂奇可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很紅的演員,尤其是後來拍了一些那種電影,嘿嘿嘿。張可頤飾演程寶珠,實際上對標的是陳寶珠。另外,電影開頭重現了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裡舞臺劇的表演風格,很是懷舊了。同樣的,陳百祥飾演牛達華,對標的是曹達華。
  • 六七十年代老人可真難啊!
    我們六七十年代老人,真的是好忙碌好辛勞啊!經歷了時勢的變遷,經歷了改革的浪潮,經歷了歲月的蹉跎,經歷了酸甜苦辣……好不容易熬到了老年,想的該好好享享清福了!未曾想,帶孩子成了我們老兩口的唯一!現在的年輕人好浪漫,我們六七十年代的老人太難太苦啦!不過,雖然忙得不亦樂乎,看著孩子成長,苦中也有無限快樂哦!
  • 主播Quin熬夜播《最終幻想7重製版》,粉絲熬不住勸他去交公糧!
    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感覺,2016年之後主機遊戲幾乎進入野蠻增長階段,每個月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大作推出,讓玩家非常過癮。例如:近段時間全球疫情鋪天蓋地,但依然推出了《仁王2》《騎馬與砍殺》《集合吧!動物森友會》等多款大作。
  • 女主在六七十年代種田、養娃的小說,強推《回到1981》
    吖吖今天給大家推薦四部女主在六七十年代種田、養娃的小說《重回六零:種田發家養崽崽》《回到1981》《八十年代記事》《六零年代好媽媽》,每一部都是吖吖收藏了很久的小說,書荒的小夥伴們趕緊收藏起來呀!《重回六零:種田發家養崽崽》 作者:南方荔枝
  • 嫦娥五號探月成功,六七十年代,太空宣傳畫什麼樣?
    六七十年代,探索技術有限,人們是怎樣幻想太空的呢?圖為1962年,乘坐飛艇遨遊太空。幾個小娃娃乘坐飛船穿雲過月,面對浩渺的外太空興奮不已,嫦娥仙子友好地伸出雙手打招呼。神話傳說與現實技術的結合,相得益彰,同時一些細節也反映了認知的局限性,比如孩子們沒戴任何呼吸頭盔。月宮小客人,上世紀70年代的太空宣傳畫。
  • 農民以沒有機會交社保為理由,需要政府承擔養老,這合法嗎?
    交社保屬於國家政策,每個人交十五年,我們這裡每個人一年交一百。我不知道你們是哪裡人,難道都不知道嗎?國家正策一樣,只是地方的經濟條件不一樣,現在是社會好有說話的權力,以前連你說話的機會都沒有。80年代以前,中國農業確實為中國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由之擴大了工農業的剪刀差,這是新中國建立後必須要走的一個過程,所以在政策的制定上,農民是吃了一些虧,現在社會富裕了,80年代後就逐漸反哺農業,如取消農業稅,糧補,由國家興修水利等,農村並有基礎養老金。當然,你如想領較高水平的養老金則需要按政策交納社保金才能享受到。
  • 80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賣180塊,放到如今是多少錢呢?
    當年有一個風靡全國的自行車品牌永久牌自行車,那麼當年價值180元的永久牌自行車,如今相當於多少錢呢?一、一輛當年風靡全國的自行車,如今究竟價值幾何?在80年代有一輛自行車,絕對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自行車的價格與稀少,讓大多數的普通人都望塵莫及。當年物資相對匱乏,自行車產量本來就不多,物以稀為貴。
  • 他打敗過李小龍,成龍欠過他恩情,卻一直不被人知曉
    他打敗過李小龍,成龍欠過他恩情,卻一直不被人知曉每次一提及國內動作電影巨星,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肯定都是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他們的每部電影都是堪稱經典。乾淨利索的功夫動作,驚心動魄的請勿模仿,都讓我們驚嘆。
  • 六七十年代她們曾紅極一時,卻不料為情所困、紅顏薄命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影視業蒸蒸日上的年代,那時候,香港拍出了很多好的影視作品,備受歡迎。影視繁榮的同時,自然就會有一些湧出一些驚豔美麗的女明星。喵喵今天要說的這三位在六七十年代驚豔了時光,卻不想卻為了一個情字,最終慘澹收場。
  • 幸虧你沒生在《好萊塢往事》裡的60年代,否則一定輸很慘
    本文轉自【時尚COSMO】;雖說晚了3個月,可作為去年年度電影,它連遲到都絕對有底氣。昆丁的作品,皮特小李子的同框,李小龍的亂入,震驚好萊塢聳人聽聞的血案……所有過癮又上癮的元素,它湊齊一副王炸。畢竟,褒獎也好,吐槽也罷,三個月時間,大家多少有所耳聞,自然也有著各自的期待。相比之下,光是劇照裡1960年代的畫面,已經是戒不掉的毒。說來奇怪,人們似乎對這段年代充滿迷之熱愛,有關它的作品,往往自帶爆款潛質。只是,這樣的上癮,究竟是作品自身的毒,還是沾光1960這個黃金年代的獨特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