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2021-01-19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胚胎發生過程中,單個細胞的聚合體是如何發育形成完整身體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各種令人著迷的疑點。迄今已知,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了多種細胞事件的發生。例如,在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極化細胞的運動是身體平面形成的主要特徵。這些運動被稱為「收斂和伸展」或「收斂性伸展」,它們使脊椎動物胚胎的中外側側面變窄(收斂),並使其前後側面伸長(延伸),從而確立其形態和功能的極性,頭在一端,尾在另一端【1】。與此同時,頂端收縮(一種細胞形態的改變,是上皮細胞的頂端一側——通常是細胞的外部或面向管腔的一側——的收縮,常常導致柱狀或立方細胞變成不規則形狀、楔形或瓶狀)也促進著組織在各種穩態和發育環境中的重塑,包括許多生物體的原腸胚形成和脊椎動物的神經管形成過程【2】。而近些年來的研究開始發現基底膜在組織形態發生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許多上皮組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迅速擴張,但仍被基底膜所包圍。基底膜是一種緻密、片狀的特化細胞外基質,主要由層粘連蛋白、IV型膠原、巢蛋白、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和基底膜聚糖組成。基底膜的重塑被認為發生在分支形態發生的過程中,以適應上皮細胞的生長【3】。

小鼠胚胎著床後早期呈現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結構,由多能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兩個毗鄰的組織構成,並被另一層胚外組織(髒壁內胚層)所覆蓋【4】。胚胎著床後,儘管被基底膜包圍,但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仍沿著胚胎的近-遠軸生長,基底膜和這些組織之間的信號對於細胞極化和隨後的形態發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基底膜在著床後胚胎發生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近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Basement membrane remodelling regulates mouse embryogenesis」的文章,闡明了在胚胎發育早期基底膜重塑的時空調控作用機制及其重要性,指明基底膜重塑的時空調控有助於胚胎生長、形態發生和原腸胚形成之間的協調,為胚胎發育之謎團的解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基底膜的不可變形性對組織的擴張有阻礙作用,那麼它勢必有著特殊的特性才能允許胚胎的生長。為了解釋這一假設,本文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小鼠胚胎從著床到原腸胚形成的發育過程,揭示了外胚層由於胚胎生長的方向而受到更大的力的作用,因而其周圍的基底膜出現穿孔現象。進一步地分析顯示,基底膜穿孔最初均勻地分布在外胚層周圍,但隨著胚胎的生長而向一側傾斜,在前髒壁內胚層(anterior visceral endoderm , AVE)區域的基底膜穿孔較少,並且在AVE復位完成後,基底膜穿孔定位於後側。與此同時,通過幹擾RhoA(對細胞集體遷移所必需的基因)抑制AVE遷移來觀察穿孔位置,結果顯示基底膜穿孔在胚胎的近端累積,未能沿垂直於胚胎近端-遠端軸而進行不對稱定位,由此表明基底膜穿孔的分布可能與AVE遷移和與前-後(anterior-posterior , AP)軸的建立有關。

AVE有助於建立橫跨AP軸的Nodal活性梯度,從而有助於原條的定位和原腸胚的啟動。基於此,本研究進一步的實驗發現AVE介導的Nodal信號調控對於基底膜穿孔的分布是必需的。在胚胎著床後早期,Nodal信號可以通過Smad2/3直接調節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和MMP14的表達,從而參與小鼠胚胎發生過程中基底膜穿孔的發生,繼而導致細胞限制的減少,允許胚胎生長。

隨後,本文研究人員使用螢光明膠作為基底膜的人工替代物培養胚胎幹細胞(ES細胞,可模擬著床後早期外胚層的轉錄特徵),通過去除多能維持因子來抑制ES細胞的多能性,在這些條件下,ES細胞可以誘導明膠的穿孔,而Nodal抑制劑則阻斷了明膠穿孔的形成,由此表明,ES細胞在消除多能性後可以直接以Nodal依賴的方式重構基底膜,也證實了在體內和體外基底膜的重塑都需要Nodal信號的參與,並且Nodal敲除引起的基底膜穿孔減少與細胞外基質成分的表達無關。

當胚胎生長並建立AP軸時,是在為原腸胚的形成做準備。本文研究人員觀察到,在原腸胚形成之前及其形成過程中,MMP蛋白的表達和基底膜穿孔定位於胚胎的後部(也是Nodal高表達的地方)。而在原腸胚形成開始前的12小時,胚胎後部開始出現穿孔,提示基底膜穿孔可能促使原條的形成。隨後的實驗結果表明,MMP的抑制導致原條擴展出現缺陷,胚胎形成不完全的中胚層,最終導致原腸胚形成失敗,由此表明胚胎後部區域基底膜的穿孔對原條的擴展和正常的原腸胚形成都是極其重要的。

綜上所述,本文首次發現了一種機制,將基底膜的重塑與Nodal信號和AP軸的建立聯繫起來(圖1)。在胚胎著床後早期,由於MMP的表達而產生的基底膜穿孔均勻分布,有利於胚胎的生長。隨著AVE逐漸向前部遷移,Nodal信號活性被限制在另一側,且MMP的表達積累,從而使得胚胎後部出現穿孔。最後,穿孔在原腸胚形成開始後持續存在,以形成預期的原條。這種基底膜在原條部位上預先存在模式對於原腸胚形成和原條擴展的正確進行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可以說,基底膜的重塑協調了胚胎的生長和形態發生,使得原腸胚得以正常發育。

圖1 基底膜重塑調控模型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64-2

作者:bioart

參考文獻

1. Keller, R. Shaping the vertebrate body plan by polarized embryonic cell movements.Science298, 1950–1954 (2002).

2. Martin, A. C. & Goldstein, B. Apical constriction: themes and variations on a cellular mechanism driving morphogenesis.Development141, 1987–1998 (2014).

3. Harunaga, J. S., Doyle, A. D. & Yamada, K. M. Local and global dynamics of the basement membrane during branching morphogenesis require protease activity and actomyosin contractility.Dev. Biol. 394, 197–205 (2014).

4. Christodoulou, N. et al. Morphogenesis of extra-embryonic tissues directs the remodelling of the mouse embryo at implantation.Nat. Commun. 10, 3557 (201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5:00:20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新型小鼠與人類胚胎嵌合體中 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馮教授稱,在小鼠胚胎中成功培育人類細胞可能有一天將幫助科學家了解人體的生長和衰老過程,或者探索新冠肺炎病(COVID-19)這樣的疾病如何損傷細胞,這些嵌合體胚胎最終甚至可以作為培養可供移植器官的支架。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
    該研究揭示了一個纖毛特異性的小GTP酶Rabl2對膜蛋白運出纖毛的重要調控作用。  纖毛(cilium)是一種在人體內廣泛分布、突出於細胞表面的富含微管的毛髮狀細胞器,能通過擺動產生力,並能作為細胞的「天線」感知胞外的生物信號(如Hedgehog信號分子)、化學信號(如氣味分子)和物理信號(如光和機械力)。
  • 徐敏/李毓龍團隊揭示如何調控「困意」
    科學家們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出了調控困意的神經元,減少這些神經元後,小鼠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大大減少——相當於人類每天可以少睡1.5小時,而且還不會犯困!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行為的核心特徵是「睡眠穩態調控」:隨著清醒時間延長,困意逐漸增加,最終導致睡眠;而睡眠是困意被逐漸清除的過程。
  • 江浩團隊揭示AKAP95可通過相分離調控基因剪接和腫瘤生成
    除了有膜結構的細胞器,另一類無膜結構的細胞器也是很重要的分隔化手段。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是形成所謂的生物分子凝聚體(biomolecular condensates)和許多無核細胞器的根本推動力。
  • 下丘腦的不同亞群調控小鼠對同性或異性的攀爬行為
    下丘腦的不同亞群調控小鼠對同性或異性的攀爬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6:58:17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Anderson小組的研究發現下丘腦的不同區域調控同性和異性小鼠的攀爬行為。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上發現。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在此之前,人們僅在快照中研究了這一過程,但未使用活體成像。【2】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doi:10.1126/science.aax7890等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是發育中的裡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發生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轉變。
  • 範先群團隊揭示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
    脈絡膜黑色素瘤發病是多基因病,由多種致病因素共同參與,如GNAQ/GNA11突變、MAPK信號通路激活、miRNA異常表達等。經典遺傳學認為,基因的表達和調控元件在染色體呈線性排列,然而在實際生命過程中,染色體並不以線性結構存在,而以複雜的三維空間結構存在於細胞核中。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自然周期變化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勞作,更是對個體生理健康至關重要。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打破自然周期」,成了「熬夜君」。經常熬夜的你可能還不知道晝夜節律對生理健康到底有什麼影響。這一期,我們就來說一說晝夜節律與成體幹細胞衰老之間「錯綜複雜」的故事兒。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醫生科普:皮膚基底膜真的會受損嗎
    但是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皮膚基底膜嗎?下面幾點帶你了解什麼是皮膚基底膜,它到底會不會受損:1、其皮膚細胞的基底層是保護機體皮膚的第二道防線。一般說基底膜受損,這種說法沒有任何道理。2、不存在什麼基底膜受損,還有那些說,不能新陳代謝的講法,新陳代謝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不會因為什麼原因停止。要知道基底膜在皮膚表皮最下層,也不是隨便就會受損傷的 。
  • 【重磅綜述】衰老過程中經典和非經典的細胞間通訊
    衰老過程中這些細胞間通訊方式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另外,稱為細胞質橋的細胞質延伸也發生在細胞衰老過程中。有趣的是,衰老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之間發生的細胞質橋促進了衰老細胞的清除。細胞的融合也可以誘導細胞衰老,使融合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成為可能。此外,衰老細胞可以吞噬癌細胞作為能量來源,維持衰老細胞的高代謝需求。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Cell丨「天使」和「惡魔」的共育之地——腫瘤-胚胎生態系統
    撰文 | 鹹姐  責編 | 兮  腫瘤的發生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在最初的癌細胞轉化遇到瓶頸之後,它的最終生存依賴於它在有利的環境中定居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取決於一個極其複雜的體系,即「腫瘤生態系統」,它是腫瘤細胞在其微環境中與其他腫瘤細胞和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
  • Cell Stem Cell|脂質代謝調控神經幹祖細胞活性和學習記憶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脂質代謝對於調控小鼠成體NSPC活性和海馬區成體神經發生(Adult Hippocamapl Neurogenesis,AHN)十分重要。雖然目前關於脂類代謝對於人體NSPC(hNSPC)活性和成體神經發生調控的認識還很欠缺,但是2011年Najmabadi發表於Nature的文章報導了一個存在於脂肪酸合酶的突變體(Fasn-R1819W),而且含有該突變體純合子的個人會於幼年時期表現出顯著的智力殘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