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只要激活8個基因來產生基因控制蛋白,就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細胞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

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上發現。

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

卵母細胞儲存在體內,在經歷多個階段發育成卵子後,即意味著已經做好受精的準備,這通常被認為創造新生命的第一步。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

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生命科學史上科學家認為操縱它們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體細胞克隆,將體細胞的細胞核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這一過程被稱為體細胞核轉移(SCNT)),通過人工方法激活後再移植到代孕母體,就可以產生一個新的生命,著名的「多莉」羊就是這樣誕生。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對卵母細胞及其發育的基本了解對推進生殖醫學和更好地掌握生命如何繁殖都很重要,但參與調控卵母細胞發育這一過程的基因的調控網絡目前尚不清楚。

九州大學醫學科學學院教授Katsuhiko Hayashi及其同事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確定了觸發卵母細胞生長所需的8個轉錄因子(調節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然後他們誘導這8個轉錄因子在小鼠多能幹細胞中表達,測試它們是否足以驅動卵母細胞生長。

研究結果發現,這導致了類卵細胞的產生,他們將其命名為「直接誘導的卵母細胞樣細胞(directly induced oocyte-like cells)」。

「在引入少數幾個因子,我們就看到小鼠幹細胞那麼快速而簡單地形成了卵母細胞的形態,我最初是完全不相信的,但重複實驗證明它是真的。」在九州大學官網針對該研究的一份新聞稿中,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九州大學助理教授Nobuhiko Hamazaki表示,「發現8個轉錄因子可以導致如此大的變化是相當驚人的。」

九州大學的團隊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研究人員合作後發現,無論是小鼠胚胎幹細胞,還是誘導多能幹細胞(iPS),都可以用他們的方法轉化成類卵母細胞。他們還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僅僅4個轉錄因子就能完成這一過程,但試驗可重複性下降。

Hayashi說,「幹細胞可以直接轉化成類卵細胞,而不需要遵循自然發生的相同步驟,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研究還顯示,當這項工作中獲得的類卵母細胞在體外與正常情況下卵母細胞周圍的其他細胞一起培養生長時,類卵母細胞會發育成結構上與成熟卵細胞相似的細胞,但它們沒有發生減數分裂,因此染色體的數目與正常卵子異常。

儘管出現上述情況,但研究仍然發現,成熟的類卵母細胞可以在體外受精,並表現出早期發育,有些甚至發展到8細胞階段。然而,超過這一時點的進一步發育就會受到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從長遠來看儘管類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可能不可用,但這些累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將大有可為,如生殖生物學研究和線粒體替代療法等治療。「來自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在生殖生物學和醫學中是一種無價的資源,這種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新的工具,無需任何侵入性過程就可以大量產生卵母細胞。」

Hayashi評價道,「雖然這個過程對人類來說可能仍然要複雜得多,但這些在老鼠身上的初步結果非常有希望。」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在應用角度上,。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Sci Adv:新型動態Fas信號網絡調節神經幹細胞增殖及記憶
    哺乳動物齒狀回未成熟神經元中的Fas活化引發哺乳動物帕雷黴素靶點mTOR激活及隨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持久的Fas活化誘導神經幹細胞外的信號調節酶Erk磷酸化。這種信號網絡的重複激活導致小鼠神經幹細胞增殖並短暫增加空間工作記憶。該研究證實了一種齒狀回新型Fas信號網絡,並闡明了該信號網絡對成年神經發生和記憶增強的影響。
  • 注射滑膜幹細胞可有效抑制變形性膝蓋關節症惡化保護軟骨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再生醫療研究中心的教授関矢一郎和助教大關信武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用小鼠進行的研究中,用膝蓋關節的滑膜培養出體性幹細胞(滑膜幹細胞),再定期向關節內注射,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成功抑制變形性膝關節關節症的惡化。由於給關節內注射的細胞數量會急速減少,對屬於慢性病態的變形性膝關節症來說,1次的注射效果並不顯著,而定期注射的效果明顯更好。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這是一個小鼠-人類嵌合體,顯示了17天大的小鼠胚胎(藍色)中的人類細胞(綠色),這些細胞主要是在小鼠 馮教授的團隊解決了此類嵌合體培育過程中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為了讓人類胚胎幹細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能夠交流和混合
  • 新型小鼠與人類胚胎嵌合體中 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馮教授的團隊解決了此類嵌合體培育過程中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為了讓人類胚胎幹細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能夠交流和混合,它們需要處於相同的發育狀態,如何做到這一點?胚胎幹細胞具有多能性,可以發育成體內任何類型的細胞。但是,馮教授指出,「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外觀和行為與小鼠胚胎幹細胞非常不同」,因此過去試圖讓它們融合的嘗試都失敗了。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這些神經微環境含有可以被激活以產生活躍增殖神經幹細胞(aNSCs)的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NSCs)。aNSCs具有分化為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或星形膠質細胞的潛能。NSC譜系的始端由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uiescent NSCs, qNSCs)組成,它們通常處於休眠狀態,被激活後可生成具有增殖能力的神經幹細胞。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揭開細胞表面張力與幹細胞分化的秘密
    在大多數多細胞生物的發育過程中,全能幹細胞的形狀為球形,而全能細胞分化產生的細胞的形態在成體中呈現出顯著的不同。命運的獲得和細胞形狀的變化往往同時出現。而細胞形狀是由表面力學和與細胞外環境的相互作用決定的。但是一直以來細胞內在的機械力特徵與命運調節之間的機制還不得而知。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便是小鼠的胚胎幹細胞的早期分化過程(圖1)。
  • 【Cell Stem Cell】AD細胞療法!王建枝團隊揭示pTau蛋白異常聚積...
    而增強GABA能信號傳導,可促進AD模型鼠內源性的海馬神經元新生,並改善其認知功能。這為幹預海馬GABA能神經元調控海馬神經新生在AD細胞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項研究創新性地揭示了AD患者腦內失衡的微環境已不利於神經幹細胞正常增殖、分化為新生神經元。
  • 科學家首創孤雄小鼠震驚世界:難道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2015年,上海生化細胞所的李勁松研究員的團隊,將友廣方案中的雄性化幼鼠卵子換成了小鼠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果然也一樣可以生出「輝夜姬」那樣的孤雌小鼠[9]。而這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被發現之後才有了新的進展——當彭寧格與武茲的成果剛一公布,李勁松的研究團隊就馬上想到,既然有辦法讓卵子直接發育產生成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那麼如果我把卵細胞核去掉後往裡面放一枚精子,不就能拿到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了麼?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8月21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晨院士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Immunity上發表題為「The 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 CNS6 and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如果這種相互作用發生,T細胞就會被激活並殺死腫瘤細胞。識別只在腫瘤細胞上表達的抗原是一個關鍵的挑戰,因為CAR T細胞殺死健康細胞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為了找到針對衰老細胞的抗原,Amor和同事分析了衰老的人和小鼠細胞中發現的跨膜蛋白的表達。八個最有希望的候選之一是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受體(uPAR)。
  • 視力下降重大突破,哈佛團隊採用重編程神經元法,恢復小鼠一半視力
    但是,近日有兩大海外科研團隊相繼宣布,其針對衰老和青光眼造成的視力下降問題的研究,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或可有效逆轉衰老的時鐘。研究結果發現,可通過把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其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而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則選擇將猶他電極陣列植入相應神經元,通過控制注入大腦的電流量形成眼內閃光,讓小鼠更快完成識別,從而完全繞開了對眼睛的需求。
  • 毛囊幹細胞:基礎研究匯總|毛囊幹細胞|研究|毛髮|脫髮|-健康界
    當相鄰部位受到損傷後,毛囊幹細胞可從原定位的隆突部中遷出並參與損傷部位修復,比如生發。一種新方法能夠激活毛囊中的幹細胞使其促進頭發生長,或為後期研究人員開發新藥來促進脫髮或禿頂人群的頭發生長;脫髮的發生往往和多種因素直接相關,比如機體激素失衡、壓力、老化或化療等。那麼,究竟是什麼機制在調控這個休眠和活化的過程呢?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他們證實用β-葡聚糖(β-glucan,一種從真菌中提取的化合物)「訓練」先天免疫系統,激發了先天免疫細胞的產生,特別是中性粒細胞,這些細胞在動物模型中經激活後可預防或攻擊腫瘤。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Hajishengallis和一個多機構合作者團隊早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工作---指出通過暴露於真菌衍生化合物β-葡聚糖所引起的訓練性免疫(trained immunity)可以改善小鼠模型在化療後的免疫恢復---的基礎上。在之前的那項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先天免疫系統的「記憶」保存在骨髓的造血幹細胞中。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同時激活T細胞和NK細胞,這個免疫靶點有望引領免疫治療下一個十年
    什麼是TIGIT2008年,任職於基因泰克的科學家Jane L Grogan率領她的團隊,打算在已經激活的T細胞中尋找還沒有被發現的共刺激或者抑制分子[4]。他們在基因泰克的同事於2005年構建的資料庫[5]中搜尋,偶然發現了一個在T細胞和NK細胞中特異性表達的基因。
  • 《科學》子刊:詳解阿司匹林殺死乳腺癌幹細胞的機制
    此前已知SMAR1在染色質重塑、組織特異性基因調控和組織特異性代謝中發揮作用,它已被證實可誘導腫瘤消退,SMAR1的表達減少常與各種癌症的不良預後相關。這種蛋白不僅是降低腫瘤增殖和轉移的因子,也是p53介導的細胞凋亡的誘導劑。它作為細胞周期蛋白D1、Slug和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劑,發揮它的抗腫瘤作用。
  • Advanced Science: 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取得新進展
    幹細胞幹預衰老相關認知功能下降是該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衰老相關的認知功能下降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類型,前者引起的認知能力減退的現象被定義為衰老性認知 (Cognitive aging),後者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有關。
  • Nature子刊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激活米色脂肪燃燒能量!
    2020年6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叫做嗜酸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可能是激活"米色脂肪"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未來的研究證實了這一假設,這些細胞可能會成為未來抗肥胖治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