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亞述帝國統治後期,兩河流域地區出現的統治危機成為帝國走向瓦解並最終滅亡的導火索,亞述帝國建立的將近4個世紀時間,其實一直沒能處理好尖銳的民族矛盾和地方社會的統治危機,這也成為亞述帝國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對於新徵服地區的民眾,帝國政府統治者一直都採取極為殘忍的剝削和鎮壓政策,與亞述核心地區的民眾進行的政策截然相反,必然會引發其他人民的反抗。
原屬於兩河流域文明中心的巴比倫尼亞在亞述帝國時期是少有的能夠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動力的地區,一方這是因為古巴比倫時期這裡已經是世界級的文明中心之一,相對來說有一定的歷史文明積澱。另一方面,巴比倫尼亞地區位於西亞地區的交通要道,並且有著頗為適宜的自然環境,這也使得該地區成為中亞、西亞以及北非地區進行國家貿易的商品集散中心,由此巴比倫尼亞的工商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到了公元前7世紀末期,隨著亞述帝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和統治危機不斷爆發,帝國統治者的有效控制力也在不斷削弱和收縮,位於帝國偏西地區的巴比倫尼亞也大有脫離亞述帝國中央政府的控制趨勢。
而且在亞述帝國推行的地方統治政策中,派往地方重要戰略城市和經濟城市的領導者通常來說都是帝國領導者的親信之人,因此他們也會得到很大的地方統治權,由此在長時間的發展中,也會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公元前626年,這種割據勢力的現象開始率先出現在巴比倫尼亞,時任巴比倫尼亞的指揮官由帝國統治者親自任命的迦勒底貴族那波帕拉沙爾擔任,並且其在巴比倫尼亞的長期任職當中已經得到了迦勒底人和反對亞述的米底人的大力支持。
那波帕拉沙爾由此自立為王,正式宣布巴比倫尼亞脫離亞述帝國的統治,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此後勢力不斷擴張,成為西亞地區又一強國。
新巴比倫王國與米底王國聯手瓜分亞述帝國
公元前626年,新巴比倫王國宣布獨立之後,在那波帕拉沙爾的指揮下,新巴比倫與當時關係甚為密切的米底人成立的米底王國政權建立起了政治軍事同盟,這成為了亞述帝國最終走向瓦解道路的致命武器。
迦勒底人能夠在巴比倫尼亞地區崛起,一方是因為亞述帝國徵服該地區是在公元前11世紀前期,此時生活在該地區的就已經是迦勒底人,也就是說迦勒底人作為亞述最早徵服的民族,被其奴役將近5個世紀。
所以迦勒底人已經難以忍耐亞述帝國對於該地區和人民的高壓統治,亞述政權於此地建立起統治不久之後就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迦勒底人起義,但是均被鎮壓。
此後隨著亞述帝國的國力愈發強盛,迦勒底人的反抗鬥爭也就不斷減少,但是他們心中的那種民族情結經常會被亞述統治者殘忍的民族仇殺和民族壓迫一次次點燃起來,也就是說迦勒底人從未放棄過實現獨立的政治願望。
隨著亞述帝國在進入公元前7世紀之後社會危機全面爆發,帝國政府應接不暇之際,迦勒底人也就看到了實現民族獨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政權的希望。
但是礙於自己勢力弱小,想要對抗強大的帝國還是心有餘力不足,迦勒底人將聯盟的目光投向了當時同樣對亞述帝國十分不滿的米底人,雙方結成了穩固的政治軍事聯盟,並且建立起了獨立政權,正式脫離帝國的統治。
新巴比倫王國與米底王國的聯合給予了本已經十分衰落的亞述帝國最後一擊,在兩國大軍的聯合進攻下,亞述帝國無法抵擋,最終在公元前612年徹底崩潰,走向毀滅。
亞述帝國巨大的軀殼被新巴比倫王國和米底王國分割,帝國之前發展比較好的並且有著深厚歷史文明基礎的西部地區成為了新巴比倫王國的勢力範圍。
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新巴比倫與埃及對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區的爭奪
亞述帝國滅亡之後,這一標誌著人類歷史上鐵器時代的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大帝國瓦解了,與此同時西亞、北非地區的國家局勢風雲變化,逐漸形成了新巴比倫、米底王國以及埃及王國並立的局面。
不過新巴比倫王國的統治基礎並不是非常穩定,一方面亞述帝國剛剛滅亡不久,向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地區的獨立性很強。
另一方面,亞述帝國滅亡之後,位於北非的埃及此時也已經逐漸強盛起來,並且開始覬覦北非地區的腓尼基諸多城市甚至是西亞的巴勒斯坦。
由此一來,新巴比倫王國在成功滅亡亞述帝國之後所面臨的強勁對手一方面是米底王國,另一個就是埃及。
與米底王國方面,由於雙方保持著良好的政治軍事同盟關係,所以此時雙方還不置於兵戎相見。儘管這種聯盟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妥協性,但是米底王國受於當時國內發展以及周邊政權勢力的牽制,此刻亦不會輕易和新巴比倫王國撕破臉皮,為自己在西邊樹立一大強敵的。
公元前604年,新巴比倫王國新王更替,尼布甲尼撒二世成為新國王,此時前文提到的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區就出現了很大的動搖性。
埃及勢力此時趁新巴比倫王國內政不穩之時直接插手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區事務,並且引誘他們同自己結盟。當時腓尼基地區的推羅和西頓等城市已經和埃及取得了政治軍事上的合作,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區推理新巴比倫王國控制的趨勢不斷增強。
尼布甲尼撒二世果斷作出決策,一方面他加強和米底王國的同盟關係,以便穩固後方,對此他還娶了米底公主為妻。
公元前590年埃及法老直接出兵腓尼基,巴勒斯坦、小約旦的王公政權紛紛倒戈埃及。對此尼布甲尼撒二世進行了堅決而強硬的反擊戰爭,直接和埃及法老進行腓尼基和巴勒斯坦重要地區的爭奪。此時雙方勢力正處於激烈的膠著狀態,直到"巴比倫之囚"時,埃及才被迫退出。
"巴比倫之囚"以及新巴比倫王國徵服戰爭的勝利
正當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新巴比倫軍隊同埃及法老軍隊激戰正酣之時,一向與新巴比倫王國關係甚好的米底王國此時卻與其關係突然緊張起來。
考慮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米底王國國王看到新巴比倫此時所面臨的統治危機能夠讓自己從中獲利,並且順便打壓一下新巴比倫王國的實力,為自己今後的發展謀劃出一條平坦的道路。
正在尼布甲尼撒二世面對埃及和米底兩大勢力進攻應接不暇之時,烏拉爾圖和西徐亞人不斷反抗米底王國,很大程度上牽制了米底對於新巴比倫的軍事威脅,對此尼布甲尼撒二世立即修築了一條防禦米底王國的長城防線。
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全力進攻巴勒斯坦地區的埃及軍隊並且大獲全勝,將埃及勢力驅逐出巴勒斯坦。
為了懲罰巴勒斯坦猶太國王背信棄義投靠埃及,尼布甲尼撒將猶太國王齊德啟亞的雙眼挖出俘獲至巴比倫尼亞。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傾盡大軍圍困巴勒斯坦都城耶路撒冷,但是遭到了猶太軍隊堅守不出的防禦政策,在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軍事圍困之後,耶路撒冷終於被攻破。
數以萬計的耶路撒冷軍民被強制前往巴比倫尼亞,其中大部分都被賣為奴隸,史稱"巴比倫之囚"。
"巴比倫之囚"標誌著新巴比倫王國正式實現了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並且也將猶太人奴役在自己的統治之下,埃及勢力被完全趕出巴勒斯坦。
公元前57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又率領大軍攻伐腓尼基的推羅和西頓城市,並且戰勝埃及和當地城市的聯軍。推羅國王正式承認新巴比倫王國對於推羅的統治權,並且尊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國王。
推羅歸順之後,外約旦的政權紛紛歸順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盛極一時。
評價
新巴比倫王國的強勢崛起一方面得益於亞述帝國為其留下了十分雄厚的家底,當時新巴比倫王國與米底王國聯合分割了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獲得的勢力範圍不論從範圍還是質量上都要好於米底王國。另一方面巴比倫尼亞雖然自古以來就是戰亂頻發之地,但是其有著深厚的歷史文明基礎。
儘管新巴比倫王國在建立之初佔據著諸多優勢,但是因為其在當時西亞地區並不是一家獨大的存在,米底王國雖然與其關係甚密,但是這種聯盟關係是基於共同的國家利益基礎上建立的,所以米底王國的存在對於新巴比倫王國始終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不僅如此,被亞述帝國統治已久的埃及在帝國滅亡之後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北非地區一大強國,埃及法老的政治願望就是重新確立埃及勢力在北非地區的霸權,甚至能夠最大程度獲取在西亞地區,特別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利益。
就這樣,新巴比倫王國需要同時面對米底王國和埃及王國兩大勢力的夾擊,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能夠採取果斷措施穩定米底方面,使自己的後院免於起火。
這就使得新巴比倫軍隊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與埃及軍隊爭奪北非腓尼基和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權戰爭當中,經過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發動的大規模戰爭,最終將埃及勢力限制在北非地區。"巴比倫之囚"事件的發生標誌著新巴比倫王國正是實現了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強力統治,這為今後新巴比倫王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與埃及的爭霸戰爭中,新巴比倫王國最終笑到了最後,成為西亞地區一大強國。
參考文獻:《拿波尼度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