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無常,被人瞧不起時牢記這兩個字,放下怨念,方得解脫

2021-01-07 歷史國學教堂

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自以為是、趾高氣昂、瞧不起別人的人,這些人常常仗著自己的權勢為所欲為,肆意的欺壓別人。遇到這樣的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奮起與之對抗,還是默默地忍氣吞聲?其實都不是。

遇到別人的欺負時,最有力的反擊便是充耳不聞!要做到充耳不聞,首先要學會的便是這兩個字:忍辱!

「忍辱」是佛家的六度之一,是佛認為讓人擺脫苦海,到達彼岸的六種方法之一。佛家長焦的忍辱,並不是讓人有氣一直憋著。要知道,一個人若是長期沉浸在被人欺壓的情緒中時,勢必會惡念滋生,帶來無盡煩惱和苦惱,許多人為了平復怨氣衝動之下,甚至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惡果。

佛教認為,「忍辱」是一種心性的修為,讓我們不要去執著於「忍辱」的法相,這正如《金剛經》中所說的「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忍辱,不是心懷怨念的忍受侮辱,而是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超然物外的胸懷包容一切,內心因為明白而無一絲嗔恨。

塵世間的一切事物表現出來的「相」,都是虛妄,皆都不是他們本來的面目,我們何必為了這些虛妄而去煩惱呢?如果內心如此輕易的久被世間的事物所影響,聽到別人誇自己就開心,一點小事就心起波瀾,那就是修行不到位,難以超脫,更別提頓悟了。

當我們被小瞧時,如果總是與對方進行爭執,那麼心魔便會控制我們,此時惡果約會越來越猖狂,最終導致我們越來越錯。

人活一世,太在意體對我們的看法和說法,會讓我們忘記進步個前進,也會讓我們身心俱疲。因此,要適當做到充耳不聞,忘記怨念,不要花太多的心思在別人的看法和說法上,更多的要放在自己身上,保持冷靜平和。

老話常說「世事無常」,今天給你打擊的人,或許會讓你精神憔悴,憤憤不平,但是,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你開始上進刻苦,從而收穫另一番果實。看那塵世中那些聰明的人,從不會因為打擊而倒下,也不會斤斤計較,反而慈悲化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生活中,如果被人瞧不起,不要被壞情緒裹挾,要放下怨念,用寬容平和之心反思自己。不聞是非,用自己的實力讓對方臣服。這樣可減少怨念帶來的惡果,更能忘記他人的看法帶給我們的壞心情,投入到提高自身上,助自己修成正果。

最後想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你不喜歡別人輕視和藐視,也不要輕易的去看不起別人,還請牢記:瞋火能燒功德林,一時的怒氣,無心的言語,往往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誼與功德。

人這一輩子,凡事都要留個餘地,越是憤怒的時候,越是要克制自己。人生向上處,口吐蓮花時。當你輕視他人的時候,請想想菩薩的慈悲;當你嘲笑他人的時候,請想想佛陀的柔軟;當你狂妄自我的時候,請想想自己的愚昧;當你消極悲哀的時候,請想想人身可貴珍惜。

相關焦點

  • 佛說:活得自在的人,皆是想通了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
    人的一生不能奢求太多,人生幸福與否,取決於自己。這世間沒有不幸福的人,只有得不到滿足的心。知足的人,能常樂。所以佛說:若想活得自在,便要想通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01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世間事,人間情,最怕的就是人的執念。所以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 佛教:「人生無常,因果不虛」,了解這3個「真相」,就解脫了
    導語人生無常,每個人的一生總是充滿著各種變數,我們也不能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人們常為了生活得更好,費盡心思,用盡手段,結果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人活一輩子,其實功名利祿並不重要,窮人有窮人的樂趣,富人有富人的憂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所以活著,滿足開心最重要。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 一位老僧說:人生無常,放下3個「執念」,你就無敵了
    」,帶著各種執念活著,就如同身背千斤巨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曾經我也有心結,也執著一物,想不開、看不透、放不下,之後有幸遇到一位老僧,他給我一番教導之後,我徹底想開了,人生終於走上了正規。一位老僧說:人生無常,放下3個「執念」,你就無敵了!執念一:讓所有人滿意。
  • 讀懂這兩個字,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來此世一趟,總會經歷過困難、挫折、酸甜苦辣等等,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什麼金錢,權力,富貴,地位,事業,不過是過眼雲煙。看透得失,坦然面對,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好好地活在當下,參悟人生。 所以,看透,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讀懂這兩個字,便讀懂了人生。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放下,是擁有,是解脫,是頓悟,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塵世間,煩由心生,愁從心來,唯有放下,便得從容!人生好事壞事,皆成往事,世間本無物,何處染塵埃,面對過往請你學會接納生活,所有的一切不愉快此刻已經煙消雲散了,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你抱著過去生活一輩子,錯過了太陽不可惜,可惜的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太陽也錯過了月亮,生活到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放下過去才可以看到未來,放下苦惱你才可以接納快樂,放不下昨天,今天再美好你也看不見,所有到苦惱都是源於得不到但是又想得到茅盾的心理
  • 佛經常說解脫,到底怎麼解脫?
    一切的事物,從宇宙到人生,沒有一樣是永恆不滅的,所以也沒有一樣是值得依戀的,人的痛苦,卻是由於不解緣生性空的道理而來!未得的好處想得到,已得的好處怕失去;已得的不幸怕它不走,未得不幸又怕它要來。人對於人,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為什麼?
  • 佛說:人生無常,成為一家人,有5種緣,看看你是哪種
    人生無常,得失有常,活在人世間,人人都說煩,人生一場,比的就是個心態。佛教的人生態度是少欲知足,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每個人今生的遇見,其實都是上天的安排,早已命中注定,各有各的因果。人與人之間相遇相處,你不問,我不說,是距離;你問了,我不說,是隔閡;你問了,我說了,是信任;你不問,我說了,是依賴,人就是這樣的。佛教注重於「緣分」二字,人生能遇到彼此,無論時間長短,都是命中注定有緣才相遇。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 歸於本心,當下即在彼岸,這就是「無我」的解脫境界
    「放下和空性」的道理,經常令人不解,甚至與自我觀念相衝突,因為人們總是想要擁有得更多。縱使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仍然捨不得或放不下,只因害怕失去而一無所有。事實上,放下才能真正感到解脫、輕鬆與舒暢,這時才會了解心中的煩惱、垃圾,是多麼沉重的負擔。
  • 佛說:苦、空、無常、無我,在自己的身心就能體驗得到,不妨一試
    佛在《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苦、空、無常、無我;苦、空、無常、無我,是佛教最基本的佛教用語,在佛所說的多部經典中,都有引用和論述;苦、空、無常、無我是我們生活意識的常態,每一個在世俗中生活的人都會感受得到,體驗得到,每個人都不妨去認真體悟和感受。
  • 冢間修行|人生百態,無常之理,了無牽掛…
    一人一個,想多要沒有,也不能不要,人死了,埋在墳墓裡,安安靜靜的,不管你一生多麼榮華得意,抑或是窮困潦倒,到頭來都得鑽進土饅頭裡,土饅頭可不是誰人的專利,這是誰也逃不脫的事實!這首詩有著很深的含意,究竟人的一生,爭名爭利爭權,為了什麼?
  • 人生無常之下,誰能逃脫死亡?
    每個人都有童年,兒時的言行舉止出自天然,發乎本能,大人會說孩子還「不懂事」。可能就是因為「不懂」才快樂的吧?那快樂來自無憂,無憂來自無知。對錯不得而知,但童真的快樂著實令人懷念。隨著成長,往往在某個機緣下,我們突然會知道人是會生老病死的,那算不算是開始「懂事」了呢?
  • 佛說,「人生有八苦」,看看你正在經歷哪一苦?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種苦,沒有誰能逃得過?任誰都要去嘗一遍。只不過各人福報大小不同,則所受痛苦的深度也會不同。人來此娑婆世界,苦大於樂,眾苦充滿,「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走的路。
  • 佛學:歷史上釋迦牟尼一生的緣起緣滅,向世人詮釋看破放下和解脫
    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俱悲智,而未能究竟,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能仁寂寞」。釋尊為北印度迦毘羅衛城淨飯王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裡克附近,拉布提河東北。國土面積約320方裡,為憍薩羅國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為領導者,淨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
  • 佛說:拜佛時牢記四句話,默念多次,福報好運自來,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拜佛時牢記四句話,默念多次,福報好運自來,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每個去過廟裡上香的人啊,在上香的時候都會想一些事,但是但是要想什麼事?是該想自己應該祈求佛像保佑,還是乞求保佑誰?要燒什麼香?燒多貴的香?
  • 放下心中的欲望,你若心安,這世界靜好
    佛說:一切唯心造。你若心安,這世界靜好。你若不放過自己,這整個世界都會與你為敵。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間,都會享受陽光空氣和水,每一顆最微小的塵埃,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每一棵小草,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一個生命都是自由的平等的,時間是平等的,死亡也是平等的。
  • 念「阿彌陀佛」時,牢記這2個字,能獲無量福報,花開見佛!
    如果一個人,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了嚮往之心,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花開見佛,那就是淨土法門一直推崇的念佛。大勢至菩薩也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就是說,只要你念佛,最後就能見佛。可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念佛一生,也未曾見過阿彌陀佛呢?
  • 一位老僧的告誡:佛前供花果,這3點千萬牢記,功德無量!
    「供養」一詞為佛門術語,意指用飲食、香花、水果、幡蓋等等美好之物,供給諸佛和善知識。佛是世人的無上福田,種下一念善心,就是為將來得度培植善因。所以,佛經中講,即便以細微之物供養佛,亦有大福報。若能「不住於相」而行供養,則有功德。
  • 讀了這三首詩詞,才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兩個字
    《菜根譚》裡有這樣一句話「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很累,是因為背負了太多東西。我們都是俗人,無法像佛家所言「四大皆空」,但是我們可以修煉一顆淡泊心。放下是一種解脫,看淡是一種灑脫。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菩薩有心渡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得渡,不是每個人都與佛有緣,有善根、有大福報。沒有善根的人,他根本不聽聞正法,甚至心生詆毀,誹謗三寶,障深慧淺,這樣的人苦海輪迴、不得解脫。所以佛門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