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正在研發新型「隱形直升機」,採用雙旋翼系統+推進器螺旋槳

2020-12-22 騰訊網

莫斯科正在努力確保其軍事力量處於最前沿。一架新直升機可以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嗎?

圖片來自卡莫夫直升機公司的新型直升機噴氣混合動力機。卡莫夫以前曾設計過功能強大的KA-50和52系列,它們都是堅固耐用的直升機。下一個機身可能只是一個原型(如果有的話),具有幾個奇怪的特徵。

像KA-50系列一樣,這個新版本還將有兩個突出的反向旋轉螺旋槳。與具有單個主旋翼和較小的尾旋翼的傳統直升機設計相比,該設計具有多個優勢。如果沒有尾旋翼,則主旋翼可提供更多動力,從而有可能增加動力和機動性。

轉子下方是兩個大型發動機進氣口,按照直升機的標準來看這是巨大的。這些大概是用於噴氣發動機的,可能表明原型機是為高速而設計的。

俄羅斯設計喜歡的功能之一是並排駕駛艙布局。這個新機型也不例外。新的Kamov設計也可能會共享KA-50的飛行員彈射系統,該系統可以在幾乎任何速度或高度下將兩名飛行員安全發射。

該原型機還具有較大的三角翼和鴨翼,就像古老的薩博(Saab)設計一樣,具有很高的機動性。鴨嘴可以提供更多的升力,也有助於提高機動性。儘管突出的鴨舌與隱秘的設計之間存在一些問題(也許是無法調和的差異)。

除了鴨舌帽,卡莫夫的設計似乎還有隱形轟炸機式炸彈艙,用於在內部安放彈藥。如果將彈藥存儲在內部而不是外部,則原型機將具有「更安靜」的雷達信號,因此更加隱身。

儘管各種設計功能顯然旨在減少直升機的雷達信號,但對於試圖更加隱身的任何直升機而言,仍然存在一個(在本例中為兩個)大障礙:直升機葉片確實是隱形的。它們為雷達反彈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目標,而這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

卡莫夫在KA-50和KA-52直升機上做得很好。兩種型號均堅固耐用,可廣泛保護其免受小型武器甚至更大口徑槍枝的攻擊。六個葉片由複合材料製成,旨在承受小型武器射擊的多次撞擊。

新的原型機具有西科斯基·入侵者之類的功能,包括隱身特徵,當然還有雙旋翼系統,儘管突襲機具有推進器螺旋槳,而卡莫夫原型機具有噴氣發動機,並且兩種設計都明顯提高了速度。

本文作者:前線風暴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共軸雙旋翼直升機有不少獨特優勢,為何僅有俄羅斯裝備?
    共軸雙旋翼直升機,是俄羅斯卡莫夫直升機設計局的一個特色產品。俄羅斯的卡-27、卡-28、卡-31(預警直升機)、卡-50/52等等型號都採用了這種共軸雙旋翼布局設計,而之所以俄羅斯人喜歡這種布局,更多的是一種技術傳承和喜好。
  • 新型航空技術,為下一代直升機帶來了什麼?
    例如,以空客歐洲直升機公司RACER、西科斯基S-97、AVX公司JMR-TD方案為代表的幾種複合推進高速直升機設計中,均採用了推進式螺旋槳,其驅動功率即由傳動齒輪箱分出的驅動軸來提供,可以獲得比普通直升機旋翼前飛矢量更大的推力,巡航速度可以提高1.5~2倍。
  • 武器大講堂:共軸雙旋翼技術的發展
    由於沒有尾槳,共軸式直升機消除了尾槳故障的隱患,在戰場上面具有較高的生存率,在後續還可以在機尾加入推進動力系統,讓飛行器具備高速飛行的特性。在1940年,蘇聯成立了第一家專門生產旋翼飛行器的工廠,由尼古拉·卡莫夫擔任總設計師,但是這家飛行器工廠由於戰爭原因,很快就關閉了,但是在這段時間之內,設計師卡莫夫積累了豐富的飛行器設計經驗,並開闢了一條研發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新時代。
  • 兩個螺旋槳同時反著轉,這架特殊直升機卻是俄羅斯的最愛
    【軍武次位面】:風林火山縱觀二戰之後半個多世紀的直升機發展史,總體來看還是以採用單旋翼帶尾槳布局的直升機為主流,這一構型在技術上也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成為研製新型直升機時技術風險最小的選擇。在10噸級直升機上採用共軸雙旋翼,其旋翼軸的轉動慣量將大大小於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因此,航向的操縱性要好於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另外,由於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機身較粗短,結構強度高,可以採用面積較大的平尾和雙垂尾,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直升機縱向飛行的穩定性,而這一特性對於需要長時間在低空飛行的反潛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來說有很大的價值。
  • 飛狼再生:卡莫夫曝光全新黑科技高速直升機,正遊說中國參加研製
    而卡莫夫設計局的方案更加夢幻,採用了噴氣技術,最高速率有望超過800公裡/小時。現代直升機由於旋翼、振動等問題,速度受到限制,一般局限在350公裡以下,所以各國都在極力追求提高直升機的速度,以提高直升機的戰術技術指標。俄羅斯卡-90「噴氣式」直升機的研發工作始於2000年代,這個項目由卡莫夫設計局負責,簡直是前無古人的腦洞大開,有望成為飛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機。
  • 卡-90「噴氣」直升機,俄研究了20年,如今想和昌飛聯合研製
    在直升機領域,國產裝備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直-20通用運輸機、直-10專用武直,直-19偵查武直。但是目前國際直升機已經開始進入下一代研發,既新型高速直升機。比如傾轉旋翼,以及共軸反槳技術都將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 從X2到SB>1,西科斯基複合式直升機之路,不只是放大而已 - 旋翼飛行器
    」ABC旋翼「技術、集成的尾部推進螺旋槳、優化的複合材料結構、電傳操縱飛行控制系統和主動振動控制系統。其中,在旋翼系統中,主要突破了高升阻比的旋翼槳葉幾何外形優化設計和低阻力的主旋翼槳轂整流罩系統設計。這所有的種種優化設計聯合起來促成了這種新構型高速直升機的誕生,採用上述一系列技術的X2(單座)驗證機就在平飛測試中達到了250節的飛行速度,之後在S-97的飛行測試中,西科斯基公司也一直在推進著這一飛行速度上限。
  • Avidrone採用有著獨特雙旋翼設計的無人機進行貨物配送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重載貨運無人機,它們幾乎都集成了6到8個水平螺旋槳。但Avidrone 210TL不同,它採用的是雙旋翼設計。210TL由加拿大初創公司Avidrone Aerospace製造,本質上採用了兩架微型無人直升機的形式,尾部由水平吊杆連接在一起。它有點像波音公司的 Chinook 重型直升機的無人機版本。
  • 雲之帆,波瀾壯闊的直升機誕生記(一)|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旋翼|雲...
    19世紀40年代,凱利開始考慮設計更大的旋翼飛行器,在他繪製的圖紙上,旋翼飛行器左右兩側都安裝了一副共軸反轉雙旋翼,但是凱利始終沒有開始製造該機,因為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發動機。喬治·凱利直升機19世紀60年代,法國貴族古斯塔夫·德龐頓·德阿梅古試飛了幾架小型共軸雙旋翼飛行器模型,這些構思巧妙的模型使用彈簧作動力,他甚至製造了一架蒸汽機動力模型,但從來沒有離開過地面。
  • 交叉雙旋翼直升機在戰後的發展,查爾斯·卡曼和卡曼直升機
    前文中我們說到德國早期直升機採用了一種獨特的交叉式雙旋翼布局,二戰結束後這種布局沒有成為直升機設計的主流,這項技術實際上壟斷在美國的卡曼公司(Kaman Corporation)手中。
  • 幾十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這兩種直升機
    (俄羅斯卡-52武裝直升機)共軸雙旋翼直升機,一直是世界直升機界的"另類",目前只有俄羅斯的卡莫夫設計局一直堅持採用這種氣動布局設計直升機,除此以外世界絕大部分直升機都採用單旋翼+尾槳的設計方式。在2019年的印度國際航展上,印度政府和俄羅斯籤署協議,計劃在印度本土生產俄制卡-226T型共軸雙旋翼直升機,與此同時印度海軍正在計劃招標購買多達111架直升機,而如果卡-226T型直升機能夠在印度國產化,那麼毫無疑問它將比其他直升機更有競爭優勢。
  • 美國直升機視頻引熱議,號稱可以摧毀S-400?俄羅斯專家回應
    圖為直升機從發布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架超級直升機正在進行一場高科技戰鬥。不難看出,貝爾360直升機採用了隱形設計,甚至配備了先進的無人機系統,可以在偵察目標之前開始探測威脅。圖為五角大樓在俄羅斯軍事專家看完美國軍火商發布的視頻後,給出了相應的評價。俄羅斯專家表示這些關於隱形技術都是虛假的。
  • RACER初長成:歐洲下一代高速複合式直升機布局露崢嶸
    ▲在X3直升機的研製過程中,為了加快研製進度,當時的歐洲直升機公司採用了大量現成的部件」拼湊「出了這架新型複合式直升機說RACER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它的前身——空客直升機的X3複合式直升機——其知名度就高多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X3不是讀作「X 三」,而是讀作「X立方」(也就是X3)。
  • 【科普文章】紙折螺旋槳和直升機的自動降落
    直升機在設計時,都會要求其具有在失去動力時,能得到有效控制並以合理的速度返回地面的能力. 直升機在發動機停車時,若控制及時得當,旋翼會繼續旋轉,直升機慢慢下降,能避免快速墜地、機毀人亡. 旋轉的紙折螺旋槳下落時間較長,落地速度較小的特性中蘊含的力學原理正是現代直升機自動降落安全性保證的重要理論依據.
  • 人類第一架火星直升機升空!
    我們知道竹蜻蜓的結構為旋翼、中軸杆兩個,玩的時候要用力搓動杆,旋翼就可以旋轉了,旋翼產生了升力,就飛了起來。中國的竹蜻蜓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1800年前,比歐洲要早得多。共軸反轉技術就在竹蜻蜓上又增加了一副旋翼,形成雙旋翼,但技術原理與竹蜻蜓是一致的。一直到1754年,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設計出世界上第一種共軸雙旋翼飛行器,實現了該設計的機械化進程。
  • 為什麼傾轉旋翼機發展比複合式直升機更快?成敗皆系剛性旋翼
    事實也的確如此,傾轉旋翼的技術發展從誕生之初就比複合式直升機更具挑戰,畢竟這種「轉換式飛行器」的誕生是建立在許多新技術的開發之上的,其難度確實要高過複合式直升機。而複合式直升機無非就是常規直升機加裝輔助機翼或者輔助推進系統或者兩者皆而有之,不過無論是輔助機翼還是輔助推進系統,本質上也都是現有的技術。
  • 俄「超級暗夜獵手」直升機 欲當未來10年空中戰場的主角
    它加裝了先進的夜視裝備、解析度很高的雙波段雷達以及自動跟蹤、航路規劃、航線障礙和目標顯示等系統,能在黑夜甚至連微弱星光也沒有的惡劣氣象條件下作戰。防護能力也有了相應增強,比如採用了陶瓷裝甲,起落架安裝了減震器,座艙配備了防彈玻璃,重要部件/部位加裝了防彈屏蔽等。
  • 武裝直升機還是戰鬥機?三具螺旋槳,戰鬥力超強,空戰吊打阿帕奇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誕生之前,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曾經開發出一種叫做AH-56「夏延人」的超級武裝直升機,與「阿帕奇」一樣都採用了印第安部落的名稱來命名。這種武裝直升機罕見地使用了三具螺旋槳,即主旋翼、尾槳和尾部的推進螺旋槳,擁有「阿帕奇」所不能比擬的高速性,使其成為直升機中的戰鬥機。
  • 美國真的有「隱形」直升機?如何靜音成為最大難題之一
    隱形戰鬥機,無疑是目前最先進的戰機。在越來越發達的雷達探測系統下,隱身的概念也從戰鬥機開始蔓延,現在也有了隱形戰艦,隱形坦克的概念。然而,如果我跟你說直升機也能隱形,你相信嗎?在坊間的傳聞中,美國就擁有一款隱形直升機,它就是著名的「沉默黑鷹」——RUH-60隱形直升機。
  • 西伯利亞上空的運載巨獸,蘇聯米-26多用途重型直升機
    一、米-26直升機的研發歷程七十年代初,蘇軍在V-12項目失敗之後痛定思痛,重新提出了任務代號為「90計劃」的重型直升機研發項目,軍方要求新型直升機的飛機自重必須小於起飛重量的一半,也就是說其承載量要大於自身重量,這對設計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