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我們只會拉直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2020-12-14 騰訊網

髮型不僅僅是一種外在表現,其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風俗文化內涵。宋代女子髮型大概分為兩種,高鬢和低鬢。儘管宋代女子可以隨意打理自己的髮型,但髮型的選擇也體現著個人的家庭經濟實力,畢竟髮型的選擇影響勞作效率,因此家境殷實之人往往梳高鬢,而那些較為貧寒女子會選擇低鬢。所謂「高鬢」「低鬢」,其實只是籠統的劃分,若進一步劃分,那宋代女子的髮型就更多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宋代女性的髮型吧。

一、朝天髻

基本特徵是在頭頂梳個高髻,將頭髮在盤在頭頂辮成兩個圓柱形,然後朝前反搭,這是為了使髮髻顯得高大飽滿。這種髮型看起來乾脆利落,直接把所有的頭髮都高高地盤起來,然後再插上各式珠寶,甚至是鮮花,讓頭髮看起來雍容華貴。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種髮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所描繪的兩個貴婦,體態豐盈,都梳著高髻髮型,上面還裝飾有各種珠寶與鮮花。至宋代,這種髮髻在宮廷之中是一種流行的風尚。

二、同心髻

同心髻是由朝天髻演變而來,但其造型的步驟要比朝天髻簡單許多。梳同心髻只需將頭髮綰到頭頂,使之編紮成一個圓形髮髻即可,儘管工序簡單,但實際上依舊美觀。陸遊曾描寫蜀地三峽一帶的女性:「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六支,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見,同心髻當時也很盛行。

三、流蘇髻

這種髮型類似於同心髻,只是在扎束頭髮時,在髮根纏繞絲帶,使其自然下垂到肩膀部位,看上去非常輕盈。琴撫流蘇髻,笛橫紅頰香。流蘇髻帶給人的就是這樣一種溫婉清秀之感。

四、龍蕊髻

龍蕊髻又名「雙蟠髻」,髻心特別大。在盤完頭髮之後,還要在頭髮上紮上一些彩色的絲帶上去,遠遠看去就像是兩條龍一樣,因此別名又叫「雙蟠髻」。蘇軾曾在《南歌子》這樣描述雙蟠髻:「紺綰雙蟠髻,雲欹小偃巾,輕盈紅臉小腰身。」從外形上看,龍蕊髻典雅大氣,這種髮式感覺更能凸顯女人的韻味。

五、雲髻

這也是一種高髻,因為梳得高聳,顯得有些許蓬鬆,像雲朵的形狀一樣,所以得名「雲髻」,再搭配上簪子,使人看上去柔弱但大方文雅。宋朝晏幾道在《浣溪沙》中說:「旋尋雙葉插雲鬢。」趙長卿《醉蓬萊》中說:「拂掠新妝,巧梳雲髻。」這些詞句所詠唱的便是這種髮式。雲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紅樓夢》中曾經記載過:黛玉頭上挽著隨常雲髻。

六、墜馬髻

這種髮型的特色在於頭髮向下側垂至肩部,並抽出一綹頭髮使其自由散落,給人一種散落與嫵媚的感覺,猶如女子即將從馬上摔落之姿。因此古人稱之為「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這種髻型早在漢朝時期就已見於文字描述,起初是搭肩的垂髻的形狀,後來在各個朝代傳承演化,直到清代仍然深受喜愛,但主要為中年婦女所喜愛。從漢至明,墜馬髻的形狀在各朝代略微有所不同,但主體形式不變,基本上都是偏側,使挽結的頭髮倒垂於頭的一側或腦後。到宋朝,墜馬髻逐漸變為一種高髻,宋朝詩人洪瑹的《菩薩蠻》中就有關於墜馬髻的描寫:「蛾眉梳墜馬,翠袖薰蘭麝」。

七、螺髻

從螺髻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出,這種髮式就是形狀像螺殼的髮髻,是將頭髮盤到頭頂,綰成螺殼狀,螺髻以高、翹為特點,搭配上流蘇更顯靜美與大氣,也能彰顯青春活力。這種髮式出現得很早,其形狀和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壁畫上的髮式類似,在宋代年輕女性中很流行。有人將螺髻比喻為聳起來的峰巒,這也是取螺髻凹凸明顯的外形。比如唐代皮日休的「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既是對山峰連綿的描寫,也為螺髻在唐朝的出現提供了證明。

起初梳這種髮式的一般是孩童,崔豹曾經這樣描寫:「童子結髮,亦為螺髻,亦謂其形似螺殼。」但是經過歷代流傳與改進之後,這種髮型也獲得了女子的熱烈歡迎,而且梳這種髮式的大多是年輕女性,因為這是一種較為活潑的盤發。這種髮型紮起來以後,使得女性顯得無比可愛、幹練,很有氣質。「困倚妝檯,盈盈正解螺髻,鳳釵墜,繚繞金盤玉指,巫山一段雲委」,晁兆所描述的女子便梳著這種螺髻髮式。南宋之後,這種髮式依然得到流傳和保留,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水調歌頭 簪履竟晴晝》寫到:「螺髻梅妝環列,鳳管檀槽交泰,回雪舞纖腰。」

《知否》中的螺髻

八、包髻

包髻,顧名思義就是將頭髮紮成髻後,用手絹或是布把頭髮包裹起來,由此得名包髻。宋朝婦女可以把包裹在頭上的絹、繒等束縛成各種各樣好看的形狀,另外也會採用一些珠花加以裝飾,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精美大方的髮式。因此這種髮式多在民間流行,廣受年齡較大的婦人所喜愛,如《東京夢華錄 娶婦》記載媒人「戴冠子,黃包髻」。

文史君說

宋詞中記載的宋代女性髮髻還有很多種,如鳳髻、寶髻、多鬟髻等。其實,這和我們今天女子設計不同的髮型是一樣的,髮型的多樣是為了配合服飾,使整個人看上去更加窈窕,提升氣質。宋代無論哪種髮式看上去都給人以飽滿之感,這是由於宋朝女性的服裝特點是修身適體,一反唐代的風華美麗、雍容華貴的特點,展現出一種內斂拘謹、簡潔質樸的風格。宋朝女服沒有唐代那種寬大的袖襟,流行瘦、細、長的穿衣風格,一般平民女子仍然穿窄袖衣衫,但是較之晚唐更為瘦長,裙褲也比較瘦短。衣服的配色也不同於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傳統,多採用各種素淡的顏色。這種服飾特點顯得整個人比較瘦弱,凸顯女性的線條美,在這種情況下,梳高髻使得臉從視覺上被襯得小而修長,頭型也顯得更立體,高大的髮髻襯託的人並非清雅消瘦,在髮髻上再插上各種飾物,更顯美麗動人。

參考文獻

陸遊:《入蜀記》,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

趙長卿:《惜香樂府》,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蘇軾著、李之亮注評:《蘇東坡詞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

梅堯臣:《梅堯臣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宋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仕女的化身,畫家眼中的完美女性
    宋代以前,大多數中國女性的繪畫作品都描繪了上流社會的貴族女性。 同時,普通勞動婦女和人民階級湧現出許多主題和內容。宋代的繪畫打破了以前朝代描繪宗教和上流社會生活的趨勢,開啟了女性形象的文明化。繪畫中的女性形象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明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繼承了宋代的傳統,題材廣泛,從宮廷到民間,甚至到下層階級。
  • 宋代的繪畫題材為什麼會趨向平民化、世俗化?
    這應該是宋代繪畫中女性主題形象表現的突破。此圖中的兩位主體人物都是女性,而且是底層從事勞動生產的女性,表現的也是她們從事勞動生產的場景。畫家沒有對她們進行修飾與美化,只是忠實地記錄了她們紡線的樸實生活情景。老婦人滿面的皺紋寫滿了滄桑,帶補丁的褲子訴說著生活的艱辛;中年婦女一邊勞作一邊哺乳,敘述著她們困苦的生活狀態。她們飽經風霜、樸實無華,呈現出宋代底層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 承襲唐,而勝於唐,相比與唐,宋代進奏院強在哪裡?
    不過和唐代相比,這個職位雖然名字相似,可實際負責的功能卻有著一定的改變,甚至可以說和李唐時期相比,這個職位主要功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換。 光從權力上來說唐朝的這個進奏官根本就不需要聽京城的管束,基本上只需要按照地方的命令行事。 但是到了宋代,地方上的權力被削弱,進奏官完全被換成了經常自己安排的人員,可能這些官都不知道自己負責的地方在地圖上的哪一塊。因此他們自然不可能再繼續對中央集權造成什麼威脅了。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宋代繼續秉承唐朝尊儒傳統,故而對女性的束縛很多,這可從宋代仕女畫中一探究竟,女性被道德嚴重禁錮。但另一面,男性對女性又有著自己的審美需求,我們藉此可以認識到宋人對「德」與「色」關係的看法和主張。其後,每一朝代對女性的要求皆以此為本,儘管在不同政治、文化影響下各個朝代的側重點會有區別,並衍生出新的理想,不過就本質而言並沒有脫離這一根本。除了班昭,劉向所編的《列女傳》也意在樹立各種理想女性。眾所周知,理想與現實往往並不一致,故而顯性的理想常常會與現實或人性的隱性理想有所衝突,在處理這個矛盾時古人的舉措值得關注。
  • 宋代女性日常:聊聊有錢有閒的城市女性,那些令人羨豔的趣味生活
    很多宋代女性在琵琶,簫、笙、方響等伴奏下,唱出當時比較流行的填詞。這種演唱方式從市井勾欄到宮廷宴會,都非常普遍和流行。筆者認為人們對音樂的喜愛,應該追溯的人類遠古時期。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模仿飛禽走獸的叫聲來,以及高聲唱和勞動號子,都是最原始的音樂啟蒙。到了宋代由於文化藝術,得到了長足、飛躍式發展,很多女性比較喜歡演奏音樂和唱曲。
  • 宋代女性穿衣這麼開放嗎?
    紗羅是一種古老名貴的桑蠶絲織物,質地輕盈、手感柔軟,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歐根紗,但又比歐根紗柔軟。輕薄的紗羅是夏季最好的服裝面料,尤其是南方炎熱的夏季,透氣又挺闊,深受古人喜愛。而且穿在身上優雅飄逸,衣袂飄飄,美翻!
  • 宋代婦女在夫亡後再嫁,會承受什麼後果
    整體上,宋代婦女再嫁是基本自由的。但部分受程朱理學影響的男子會試圖控制其妻子的人身自由,這也影響了元明清社會中的女性地位和命運。宋代的程朱理學創始人程頤和朱熹都秉持「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念,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 這種宋代的瓷器成了日本國寶,可我們自己家卻失傳了
    總算要把宋代的陶瓷情況介紹完了,景德鎮留到元朝說,今天介紹建窯。建窯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在宋代以盛產黑瓷而聞名於世。現在在國際上提到建盞、天目釉,大部分人認為是日本的——這也怪我們自己不爭氣,好多好東西一定要等被別人搶走了才知道珍貴。還好,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南平市建陽區還成為了「中國建窯建盞之都」,希望後面能把屬於我們自己的榮譽奪回來吧!
  • 宋代女性穿什麼抹胸?以粉色為主,有鳳紋和鴛鴦紋,比豹紋好看
    宋代女子抹胸的顏色大多以豔色為主,在目前所統計出的 34 件抹胸中,紅色抹胸有 19 件,約佔表內所有抹胸顏色的 55%以上,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關注一個現象,就是為何宋代女性在穿著抹胸時偏愛紅色。8宋代的女人們狡黠地選取紅色作為抹胸的色調,即使在不若唐朝又露且透的著裝下,依然能夠巧妙而又成功地奪取人們的目光,她們深諳審性感並非暴露和開放,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一種女性氣質,一種含苞待放的風韻。宋代女性對於服飾搭配著高度的審美和色彩對比反差有著獨到的利用。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素食文化的起興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只有信仰佛教的人才會不沾染葷食,在歷史素食發展的長河之中,佛教只食素食,也是由中國佛教而起源,早在梁代,中國的佛門就開始只食素食了,素食文化也從佛教開始,慢慢發展。但在佛教教義之中,起初是沒有隻吃素食這一條例的,佛教的素食文化是由大乘教義中引進的。
  • 宋代:茶書創作的黃金時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與茶書的原創風潮 宋代茶書著述的時間,幾乎與兩宋相始終。自北宋初年開始直到南宋中後期,一直陸續有茶書出現。 宋代可考的茶書約30種,數量遠超於唐代(12種)、清代(12種),少於明代(50餘種)。
  • 穿越宋代,在十二個時辰中品味宋人的精緻生活
    不同於唐代女子誇張的化妝手法,宋代女子的妝容崇尚清新淡雅,自然韻致。 宋代女子的髮式,既有承襲了晚唐五代奢華、誇張的高髻,又有清雅平易的低調髮髻。宋代的那些時尚妝容也赫赫有名:紅妝、淚妝、檀暈妝、梅妝、淡妝、佛妝、素妝等。
  • 《宋代足球小將》與世界盃同步播映
    與其看中國足球,還不如回到宋代,看看我們曾經的國粹,曾經的輝煌。由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原班人馬歷時五年創作的國內首部古代足球動畫長片《宋代足球小將》(原名《蹴鞠小英雄》)即將在南非世界盃期間隆重上映。
  • 宋代黑瓷器的鑑定方法。讀熟了,藏友也可自己鑑定宋代黑瓷器
    【古董鑑定方法:每天早上8點更新】 宋代黑瓷器的鑑定方法。讀熟了,藏友也可自己鑑定宋代黑瓷器 對於普通收藏者,花個幾百幾千人民幣,就能買到疑似國寶的宋代黑瓷器,這無疑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 宋代入贅婚姻:古代婦女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即"贅"本是一個會意字,從敖從貝,有抵押、放貸的意義。 可見,贅字的本來面目與並非婚姻方面的用語,而入贅一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民間經濟活動的產物,即為了借貸而進入人家成為質子,贅子一詞正指此意。 此時的贅子簡單來講就是奴婢,通常被視為歸屬於主人的財產,是沒有什麼人身權利可言的。
  • 宋代詩詞中的兒童觀
    歷史上,關注兒童,描寫兒童,莫過於宋代文人,他們寫了大量的兒童詩詞,從不同角度展示了當時的兒童觀、教育觀。現在看來,其中不少還具有先進性,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與汲取。 我們知道,宋代人尤為尊師重教,特別推崇理學禮教。他們注重家風家教,王安石每次吃完飯,剩菜也不會浪費。
  • 宋代商人生活面面觀:在重農不抑商影響下,宋代商人生活幸福嗎?
    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大幅度提升,「重農不抑商」政策開始在兩宋大行其道,商人一躍而成為宋代新貴階級。比如,原始人會有一頭羊去交換一把斧子,或者用其他物品交換生活必需品。按照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這種物物交換的原始商業模式,其實就是商業雛形建立的關鍵期。但是人們開始用貨幣購買商品,卻發生在夏朝晚期貝幣出現。
  • 細數《宋代足球小將》中的女性配音師有哪些?
    細數《宋代足球小將》中的女性配音師有哪些?《宋代足球小將》是由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原班人馬)根據電視劇《一腳定江山》歷時五年改編創作的國內首部古代足球動畫長片(原名《蹴鞠小英雄》)。
  • 宋代動物造型玉器玉器,雅俗共賞,有著濃鬱的民俗色彩
    在宋代動物造型的玉器之中比較有特色的那肯定是用玉雕刻出來的動物的形象,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宋代的玉狗可以發現整體的藝術造型和雕刻手法都是非常熟練和高級的,雕刻出來的玉狗是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很強的感染力。和其他朝代雕刻出來的玉狗相比,宋代玉狗非常明顯的不同,宋代的玉狗都是具有骨感美,雕刻出來的都是極瘦的。
  • 宋代音樂的繁榮,宮廷樂、市井文化相互融合
    宋太祖以文立國,重用文臣,推崇儒學,廣開科舉,這也就推動了全民對於文化需求的發展,也就形成了市民階級的文化需求,百姓對音樂文化的需要應運而生,有需求就會產生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市井文化會在宋代得到大發展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