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福州發現了南宋貴婦黃昇墓,墓葬中有許多薄如蟬翼的服飾。其中一件牡丹花紗羅背心,重僅16.7克,整件背心輕盈若羽,舉之若無,令人嘆為觀止!
紗羅是一種古老名貴的桑蠶絲織物,質地輕盈、手感柔軟,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歐根紗,但又比歐根紗柔軟。
輕薄的紗羅是夏季最好的服裝面料,尤其是南方炎熱的夏季,透氣又挺闊,深受古人喜愛。而且穿在身上優雅飄逸,衣袂飄飄,美翻!
宋代,輕薄透氣的羅織物風靡一時,從福州的這座南宋黃昇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紗羅服飾可見一斑。
那麼,如此輕薄透明的衣裙,宋朝女性怎麼穿得出去?宋朝女性就如此開放嗎?
原來,按照宋朝的習俗,人們在家裡時,可以直接穿一件羅製作的單衣,享受清涼。但是如果要出門或者在正式場合,那就要在紗羅外衣下再穿一件或者多件打底衣裙,這樣就不會太暴露身體了。
紗羅的穿法可參考唐《簪花仕女圖》,圖中仕女外披一件薄紗,背部與手臂在朦朧的薄紗中若隱若現。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寫道:「薄羅衫子透肌膚」,生動描繪了紗羅穿在身上那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
羅的織造技藝源於戰國時期。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羅織物,是河南滎陽青臺村出土的淺絳色羅織物,距今已有5600餘年。
唐朝時,輕羅深受貴族婦女的喜愛。杜牧在《秋夕》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到了宋代,織羅技術達到了頂峰。宋代羅的品種繁多,技藝精湛,被稱為「宋羅」。宋羅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越發輕薄。南宋大詩人陸遊曾這樣形容「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宋羅」的名貴品種很多,有成都的大花羅,蜀州的春羅、潤州和常州的孔雀羅等,以及精美絕倫的雲紋羅。
元代,工匠們開始將金線織入紗中,由此出現了極其奢華名貴的綃金綾羅、金紗羅等。
明清時期,紗羅品種更加豐富,羅已成為一種高貴的奢侈品,有50多個品種,並採用妝花手法織入金線。
紗羅是一種古老的製作工藝,全憑手工織造,工藝複雜獨特。由於織羅工藝繁瑣和效率低下,清朝後期受到洋布的衝擊,織羅技藝瀕臨失傳。
好在紗羅織物「杭羅」流傳了下來,「杭羅」產於浙江杭州。「杭羅織造技藝」於2009年9月30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輕盈的羅,承載著華夏幾千年的厚重歷史。它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