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仕女的化身,畫家眼中的完美女性

2020-12-15 卿君策

引言

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居民人口擴大,生活內容的豐富提高了宋人的審美觀。通過考察中國女性繪畫形象的發展和演變,可以看出宋代繪畫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不僅有貴族婦女,而且還有大量平民婦女。

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居民群體擴大,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市民文化也興起。經濟和文化繁榮對繪畫的影響在於,創作的主題變得更加習慣。

宋代繪畫的題材更加開放,表達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有描繪貴族和普通階級婦女的照片,並且新出現了大量平民婦女的圖像,在底層顯示了職業婦女的生活內容。這種風格打破了過去繪畫描繪宗教和上流社會生活的趨勢。

一、從中國女性繪畫形象的演變看宋代的轉折點狀態

中國古代美畫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魏晉,漢唐,五代,宋元,明清。在魏晉時期,美麗是高雅,優雅,高雅的,唐代初期是富貴的,市場的樸素和健康是宋代的美麗,薄,瘦,弱在明清時期病倒。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熱衷於形上學,強調人的內在性格,追求超越和升華。大部分人物都是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通過女性形象的超越創造出完美的內在氣質和精神面貌。

唐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描繪了宮廷貴婦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追求,穿著華麗,豐滿而健康,氣質高雅華貴,生活低落。這些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唐代中期貴族婦女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願景。時代燦爛的審美理想。

宋代以前,大多數中國女性的繪畫作品都描繪了上流社會的貴族女性。 同時,普通勞動婦女和人民階級湧現出許多主題和內容。宋代的繪畫打破了以前朝代描繪宗教和上流社會生活的趨勢,開啟了女性形象的文明化。繪畫中的女性形象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明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繼承了宋代的傳統,題材廣泛,從宮廷到民間,甚至到下層階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精緻的,在唐朝時豐滿而華麗。

女性形象具有完全不同的風格,在美學意義和品位上形成鮮明對比。在清代,宮廷畫家和文人畫家都追求古典魅力之美,將女性的「自憐」和「感傷的憂鬱」表達為理想追求。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宋代畫院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繪畫學院畫家的主要任務是描繪皇帝和貴族的肖像和生活。

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市場文化的發展,描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油畫出現了,普通的普通女性也成為畫家的關注對象。與唐代的豐富,富裕和美麗相比,這一時期的女性形象總體上端莊樸素。

二、宋代繪畫中大量平民婦女的歷史淵源分析

(1)唐代繪畫中女性形象世俗化的傳承與發展

唐朝是中國繪畫史上成就卓著的朝代,畫家將注意力轉向了世俗的現實世界。《全宋文》也收錄十多位女作者文章,這些才女「上自皇室、貴族、士大夫之家的婦女,下至宮人、尼、道姑、侍兒、樵女、娼妓等等,為數可觀」。

儘管此類繪畫主題中描繪的女性形象主要限於上層階級,但這也標誌著畫家在現實社會中使用女性作為其創作的新主題和藍圖的開始,這些是宋代繪畫中女性形象的文明化。

(2)宋代市民階級的興起,審美品位的轉變和宋代宮廷畫院的發展

宋代政治體制改革期間,農村封建土地承包製進一步發展,減少了富裕地主的數量,增加了中小地主的數量,大大減少了地主與農民的依附關係,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宋朝是宮廷畫院的鼎盛時期。由於宋朝皇帝的繪畫重要性,繪畫學院的建立在繪畫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文士表現出對詩歌和繪畫的熱愛,繪畫風格多種多樣。

在北宋中期和南宋中期,畫家更加關注公民階層和鄉村平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因素使宋代的畫作得到了全面發展,宋代婦女中平民化的形象更多地出現了。

(3)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使世俗和平民的審美觀進入了上層社會和文人官僚階層

自唐代以來,太宗和真宗改革了科舉制度,留下了嚴重的偵查制度。在唐代,縣官員的兒子受到職級的限制,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

為了避免士紳的子弟與貧窮的門徒之間的競爭,太宗皇帝甚至排除了首相和政治事務官員的子弟。改革後,宋代的科舉考試沒有講家庭的地位,不論貧富,只問成績,為下層階級的孩子參加科舉打開了大門。

宋代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上層社會的文人,把他們對平民百姓的內在世俗觀帶入了上層社會,改變了宋代的繪畫風格。

結語

宋代的繪畫樹立了建立皇家繪畫學院的歷史先例。在繼承六朝和唐代的基礎上,人物畫開闢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畫家開始關注習俗和禮節,對女性的關注開始從宮殿轉移到平民。

婦女對女性形象的觀察和刻畫更加深入細緻,並開始與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宋代繪畫開始了女性形象的文明化,不僅可以感受到其自身的藝術美,還可以探索其作品所包含的多方面發展過程的深層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全宋文》

相關焦點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按照《辭源》上的解釋,所謂仕女,「1、畫家畫的美人,宋以後多叫士女,後又作仕女;2、官僚家庭的婦女」。顯然,宋代仕女畫中的仕女應指前者,但又與後者無法割開。但另一面,男性對女性又有著自己的審美需求,我們藉此可以認識到宋人對「德」與「色」關係的看法和主張。一、宋代仕女畫概況仕女畫歷史久遠,這可以追溯至漢魏時期,只不過那時的畫作多以列女為描摹對象。到了唐代,宮廷女性成了繪畫重點,宋時,題材與表現手法進一步豐富,女性形象具有多樣性。
  • 宋代的繪畫題材為什麼會趨向平民化、世俗化?
    《紡車圖》中的女性形象有兩個特點:第一是造型寫實,沒有程式化。畫中人物的表現突破了唐代以來仕女畫的造型程式,刻畫十分細膩,五官準確,各具特點。畫家對老婦人面部、頸部、手臂上的皺紋都給予了詳細的勾勒;頭髮的表現著重以線勾勒,絲絲清晰,後施以淡墨渲染,這一點與唐代仕女畫的畫法不同。衣服的表現亦是以線勾勒為主,然後以墨、色渲染,但墨、色不壓線條,或者可以說是以墨、色襯託出線條。第二是題材出新,呈現出平民化的傾向。這應該是宋代繪畫中女性主題形象表現的突破。
  • ...說教性的美的偶像」 ——巫鴻談唐代「女性空間」與女性形象再現
    濫觴於東周的女性題材繪畫發展至唐以前,在中國藝術中已佔有極為顯著的地位,其內容的複雜性與形式的多樣性遠超後代的仕女圖。然而,自宋代之後,文人畫、山水畫地位上升,女性繪畫陷入「仕女畫」和「美人畫」的狹隘定義中,逐漸縮小為人物畫中的次級畫科,為主流繪畫所輕視。
  • 充滿女性華貴之美的仕女畫,為什麼在明清時出現了「病態為美」?
    「仕女畫」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們以婦女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中國畫,形成於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它是中國人物繪畫史上一門重要的分支,其創作出的女性形象不僅反映了歷史各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點,也是畫家們的情感寄託。
  • 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明清畫家的玄妙之處
    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多以此為依據,並進一步將女性的柔弱氣質加以強化,以此來突出女子的悲愁、悽清、弱不禁風之感。明代女士繪畫的風格一般趨於淡雅,淡雅,富貴此時,以唐寅、仇英仕女畫為代表。唐寅《孟蜀宮伎圖》中的女子形象,臉部刻畫細緻,櫻桃小口、柳葉眉、丹鳳眼、溜肩細腰、身材高挑,賦色也是清淡典雅。美容畫以「弱」的狀態出現,但是這種弱是正常狀態,還沒有刻意的悲傷。
  • 富貴與清雅:清代仕女畫家筆下的佳麗
    (清)冷枚《雪豔圖》(局部)以仕女為繪畫對象是古代人物畫的重要題材,而仕女畫從專繪貴族婦女到泛指以美人佳麗為主人公的繪畫作品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自唐代以來,歷代不少畫家接觸過仕女題材的繪畫,其目的或為傳教化、或為表現古代女性生活、或為抒發作者特殊情感。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但作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之一,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獨立仕女畫作品。這也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仕女人物畫作為獨立題材便已出現。隨後仕女畫在唐代成為獨立的繪畫門類,宋代則回歸端莊嫻靜的傳統女容形象。
  • 中國傳統女性為何要「束胸」?傳統女性身體形象的審美特徵
    仕女畫是中國傳統人物畫的一種,主要是對美貌動人的女性進行描繪,並反映出時代女性的性格特徵,社會審美文化等。熊微在碩士論文《傳統仕女畫中仕女形象的造型樣式及其文化內涵》中以題材與風格的綜合為依據,將中國傳統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分為「宗教仙女」、「賢婦烈女」、「貴族仕女」、「民間婦女」這四類。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其次,明清時期在女性形象上是作為男性的一種審美出現的,表現的是一種世俗的、病態的、具有觀賞性羸弱美。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世俗文化的泛濫,仕女畫的創作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表現宮廷貴族的仕女畫不斷減少,而表現平常世俗人家女性形象的作品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青樓女子形象。
  • 青年畫家馮永強的女性人物國畫,人物眉目秀美,身姿曼妙
    「美」是人類追求的視覺享受,女性的美是歷代畫家描繪的永恆主題,中國畫中女性題材的人物形象是人們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所反映出審美認識,當代女性題材繪畫的藝術視域,擺脫了傳統仕女畫單一的審美取向,具有更加豐富的題材和藝術內容,使當代國畫中的女性形象之美具有時代性與進步性。
  • 古代男尊女卑,為何在唐朝時期,女性畫像會大量出現?
    無論是從史書記載,或是在傳奇小說裡的唐代女性形象,皆有著不遜於男性的表現與事跡。比如隋末大亂之時,李淵的女兒平陽昭公主跟夫婿柴紹舉兵幫助李淵,《新唐書》中記載她:"發家貲招南山亡命,得數百人以應…遠近鹹附,勒兵七萬,威震關中,…號娘子軍。"不僅招募軍隊,還親自徵討。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魏晉時期,衛協曾畫《大列女圖》、戴逵善畫世俗人物曾畫《阿谷處女圖》、顧愷之曾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顧愷之女性人物作品的出現,可以說明描繪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美麗女性形象的仕女畫形制已見雛形。」顧愷之評《小列女圖》:「一點一畫,皆相與成其豔姿。且尊卑貴賤之形,覺然易了,難可遠過之也。」而曹植在《畫贊序》中說:「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 仕女,看任伯年、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的不同釋義
    仕女,代表的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歷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歷代畫家合併者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仕女形象,但是,在男性至上的中國古代,理想的仕女更像是一件溫雅不俗的文房清供,與天理人情琴棋書畫相伴,點綴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悠閒生活。
  • 從「渡海三家」看中國仕女圖的線條美
    圖為唐寅的《王蜀宮妓圖》(局部)一般民眾對於中國傳統的人物畫,總有畫中人物面孔相似的刻板印象。其實不同畫家所畫出來的仕女,其容貌各有千秋。中國傳統繪畫,能分為花鳥、人物與山水畫三種,但在受到西方繪畫風格與審美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覺得中國傳統繪畫十分雷同,找不到欣賞的入門磚。日前臺北故宮舉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其中展示從唐代到近代以來,歷代畫家筆下姿態各異的仕女們。那麼問題來了,在人物畫中佔有相當比例的仕女圖,要如何欣賞呢?
  • 【國畫大觀】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中國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描繪的女子主要是詩、賦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的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如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畫家們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閒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閒的生活情調。如周昉《簪花仕女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表達了強烈的時代感及貴族們的審美意趣。
  • 中國畫中的女性之美
    點擊藍字品鑑藝術藝術品鑑作者:程義偉 葉立群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在中國畫中,成功地以獨特的筆墨描繪了美好的女性形象。古代畫家表現女性之美,以工筆見長,傳為唐代周昉所做的《簪花仕女圖》為此中經典;當代畫家表現中國古典女性之美,以寫意為多,魯迅美術學院教授王義勝的寫意仕女畫可謂風格獨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周昉:《調琴啜茗圖》(局部)仕女畫,又作士女畫,原指以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
  • 仕女畫裡的時尚風——在宋代看美人
    劇中的女性角色均以柔美淡雅的形象展示在銀幕前。無論是服裝、珠翠還是妝容都共同表現出美人的文弱清秀。讓人不禁產生好奇心,這一千年前的宋代的審美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右側仕女頭戴「重樓子」花冠。這種花冠據考證甚至高至兩尺。它以漆紗製成的冠還能隱約透露出裡面的髮髻,讓人感覺到輕盈精巧。左側仕女頭戴「玉蘭花苞」花冠,像極了《瑤臺步月圖》中帶團冠的貴婦,均由於裝束打扮顯現出修長而文弱的姿態。手中的圓扇子,把微風吹起,更突顯了女子「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嬌柔之美。
  • 如何快速識別出西方繪畫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們欣賞西方繪畫的時候會發現,古希臘古羅馬神話故事和聖經故事是藝術家經常描繪的題材。而在這些題材中關於女性形象的描繪又是最多的。現在我們來看看經常出現在繪畫藝術中的女性形象都有誰?波提切利《聖母子》關於繪畫藝術中女性形象還有很多比如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狩獵女神——黛安娜(阿爾忒彌斯),神王宙斯的妻子婚姻的保護神——赫拉,還有比如宙斯拐騙的眾多女子達娜厄
  • 鑑賞| 19世紀女性印象派畫家,光線與色彩的追夢人
    印象派繪畫的女性先驅以及追隨她們的其他知名女畫家中,雖然她們中有人英年早逝,有人被迫終止藝術生涯,也有人直至身後才迎來個人回顧展,但正如塞西莉亞·博克斯筆下的《追夢人》,她們都在有限的生命中追逐過藝術夢想。1874年,印象派畫家們初次登臺後,批評家就迅速為他們的藝術貼上了「女性化」的標籤。他們的畫布尺寸小小,色彩輕薄如紗,筆觸松鬆散散。
  • 《簪花仕女圖》與《浮世繪》:日本學唐代畫女人,二者有何不同?
    雖然二者的目的都是展示當時女性的審美與特點,但是也因為文化、地域等各個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一定的相同點與不同點。01:唐代仕女圖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為鼎盛的唐朝,婦女們的家庭環境都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為什麼唐朝能夠作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長久發光發亮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