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 19世紀女性印象派畫家,光線與色彩的追夢人

2020-12-15 澎湃新聞
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舉辦,貝爾特·莫裡索作為唯一受邀的女性參加了展覽,此後她一連參展了8屆印象派畫展中的7屆。20世紀法國著名的藝術史家亨利·福西永將貝爾特·莫裡索、瑪麗·卡薩特和瑪麗·布拉克蒙德,稱為印象派運動中「三位偉大的女性」。

印象派繪畫的女性先驅以及追隨她們的其他知名女畫家中,雖然她們中有人英年早逝,有人被迫終止藝術生涯,也有人直至身後才迎來個人回顧展,但正如塞西莉亞·博克斯筆下的《追夢人》,她們都在有限的生命中追逐過藝術夢想。

1874年,印象派畫家們初次登臺後,批評家就迅速為他們的藝術貼上了「女性化」的標籤。他們的畫布尺寸小小,色彩輕薄如紗,筆觸松鬆散散。在道德教化的歷史場景中,充斥著日常瑣屑——海景、英式花園、母親和女兒們。

在19世紀的法國,大部分女性無法接受正規美術教育,學習裸體畫可是件丟人醜事。對女性的限制也不止於畫室之中。未婚女子如無監護人陪伴不能離家,待在家中料理家務或向年長婦女學點裝飾藝術打發時間才是正道。不過,一些女性印象派畫家,她們突破了社會限制,創造出同樣精彩的作品。1894年,法國著名的藝術史家亨利·福西永(Henri Focillon)選出其中三位,貝爾特·莫裡索、瑪麗·卡薩特和瑪麗·布拉克蒙德,稱她們為印象派運動中「三位偉大的女性」。這三位女性與當時最知名的印象派畫家都是朋友。馬奈就十分欣賞莫裡索大膽的筆觸,據說在馬奈的臥室中就掛著幾幅他收藏的莫裡索畫作。

以下,為大家介紹印象派繪畫的女性先驅,以及追隨她們的其他知名女畫家。

貝爾特·莫裡索 (Berthe Morisot, 1841–1895)

貝爾特·莫裡索,《莫勒庫爾的花園》(The Garden at Maurecourt) ,約1884年,COURTESY TOLEDO MUSEUM OF ART

貝爾特·莫裡索是最知名的女性印象派畫家,2018年,她的個人回顧展在歐洲和北美洲巡迴展出。1841年莫裡索出生,25歲時,在巴黎沙龍展覽上初露頭角。1874年,作為唯一受邀的女性,她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1874年到1886年的8屆印象派展覽,她7次參展。莫裡索與馬奈過從甚密,還與他的哥哥成了親,兩位畫家彼此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使莫裡索後期的作品風格更為大膽和抽象。她用鬆弛而大膽的筆觸畫畫,強調表現力勝於自然主義。當時一位批評家寫道:「她的繪畫充滿即興創作的坦率,是用眼睛捕捉風景、用筆忠實描繪的印象。」在1884年的《莫勒庫爾的花園》(The Garden at Maurecourt)中,她畫出一位母親正看著自己的孩子,眼中流露的感懷或許出於乏味或疲勞。對於畫中人物的心理刻畫,顯示出莫裡索的藝術感悟力。1895年,54歲的莫裡索因肺炎去世,留下的畫作暗藏著她的蓄勢待發。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

瑪麗·卡薩特,《划船派對》(The Boating Party),1893–1894,COURTES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在最初的印象派畫家中,瑪麗·卡薩特是唯一的美國人。出生於匹茨堡的殷實家庭,使她從小便接受了正規藝術教育。卡薩特最初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學習,在費城學畫裸體模特的願望落空後,她前去歐洲。在歐洲期間,她跟隨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érôme)等學院派導師,並臨摹了柯勒喬、委拉斯凱茲、魯本斯等大師經典。1874年,卡薩特定居巴黎,並定期在沙龍中展示肖像畫。1877年,德加邀請她加入印象派畫展,卡薩特參加了8屆印象派展覽中的4屆。卡薩特聲稱自己不適合婚姻和成為母親,她依靠出眾的肖像繪畫和版畫製作自食其力。 儘管如此,母親和孩子的主題卻常常出現在她筆下。與莫裡索大膽的表現性筆觸不同,卡薩特擅長刻畫面部特徵,她往往精確地畫下她的朋友和家人。在《划船派對》(The Boating Party)中,男子的表情被半藏起來,女子和孩子成了畫面的中心。卡薩特曾說,她的目標是把女性描繪成「主題,而非客體」。

伊娃·岡薩雷斯 (Eva Gonzalès, 1849–1883)

伊娃·岡薩雷斯,《義大利劇院的包廂》(A Box at the Theatre des Italien),1874,© MUSÉE D'ORSAY

伊娃·岡薩雷斯從未參展印象派畫展,卻與莫裡索在內的一些印象派畫家交好,畫風也與他們相似。與不少19世紀法國女性藝術家一樣,岡薩雷斯也無緣巴黎美術學院,不過富足的成長環境使她有機會在私人畫室學習藝術。1869年,岡薩雷斯在巴黎結識馬奈,成為他唯一的正式學生,馬奈對她的影響充分顯示在《義大利劇院的包廂》(A Box at the Theatre des Italien)這幅畫中。兩人相識那年,馬奈為岡薩雷斯畫了一幅肖像,作為回應,岡薩雷斯也為自己畫了一組肖像,她在畫中強調了自己的畫家身份,而不僅僅是一位藝術繆斯。1883年,岡薩雷斯在誕下兒子後因為血栓逝世,年僅34歲。1885年,她的個人回顧展在巴黎舉行,展出作品90件。

瑪麗·布拉克蒙德(Marie Bracquemond, 1840–1916)

瑪麗·布拉克蒙德,《塞夫爾的露臺》(On the Terrace at Sèvres), 1880,
COURTESY MUSÉE DU PETIT PALAIS

不同於那些獲得家庭經濟支持,得以施展藝術創造力的同時代女性,瑪麗·布拉克蒙德的繪畫主要依靠自學。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她認識了畫家安格爾並跟隨他學習。雖然安格爾聲名顯赫,但布拉克蒙德最終離開了他的畫室,她曾說這位老畫家「不相信女性在繪畫領域的勇氣和韌性……總是布置一些花卉、水果、靜物和風俗畫的內容。」在巴黎,布拉克蒙德生動的大幅風景畫吸引了印象派畫家們,她受邀與他們一同展出作品。布拉克蒙德三次參展印象派畫展,可惜由於身為法國畫家兼雕刻家的丈夫費利克西·布拉克蒙德(Félix Bracquemond)的反對,瑪麗·布拉克蒙德被迫放棄了畫家生涯。

塞西莉亞·博克斯 (Cecilia Beaux, 1855–1942)

塞西莉亞·博克斯,《新英格蘭婦女,理查茲女士肖像》(New England Woman. Portrait of Mrs. Jedidiah H. Richards), 1895,COURTESY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

出生於費城的塞西莉亞·博克斯成為了同代人中最傑出的肖像畫家之一。1880年代末,她來到巴黎,從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繪畫中汲取養分,用於她的肖像畫。她的肖像畫頗有薩金特的風格,在大膽施色的背景前,是準確描畫的人物形象。1895年,她成為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的第一個女教員。

塞西莉亞·博克斯,《追夢人》(The Dreamer), 1894 

莉拉·卡伯特·佩裡(Lilla Cabot Perry, 1848–1933)

莉拉·卡伯特·佩裡,《小安吉拉 II》(La Petite Angèle, II),1889,COURTESY WIKIMEDIA COMMONS

莉拉·卡伯特·佩裡在波士頓出生和長大,家庭富足的她,之後前往巴黎定居。在巴黎,她醉心於印象派的畫風,尤其是莫奈對光線出神入化的運用。佩裡收藏了莫奈的作品。在一次前往法國吉維尼小鎮的旅行中,她認識了莫奈,並成為了他的學生。學習了法國印象派繪畫後,佩裡將這股畫風帶回了家鄉美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9世紀,給歐洲繪畫帶來了顛覆性變革的印象派
    印象主義繪畫是19世紀最重要的藝術成就,該流派給歐洲繪畫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揭開了現代藝術的開端。印象派畫家讚美沐浴在自然光線下的各種微妙的自然景觀。後來,修拉大膽地將「點彩法」發揮到極致,使原本的捕捉瞬間色彩的意圖不復存在,反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寧靜感。19世紀末,後期印象主義出現在法國畫壇。該流派倡導藝術家應該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對繪畫形象進行再創造,徹底擺脫客觀物象的束縛,拋棄作品中情節化的因素和文學情感,只通過繪畫語言本身來表現大千世界的美感。
  • 義大利印象派畫家弗朗切斯科·迪·馬裡諾油畫作品欣賞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
  • 典型印象派特點的印象派畫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國印象派大師,生於安的列斯群島的聖託馬斯島,1903年於巴黎去世。卡米耶·畢沙羅,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畢沙羅是唯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是印象派的先驅,有印象派「米勒」之稱。角落讀畫印象派是繼古典油畫之後西方油畫流派裡面的一個最偉大畫派。
  • 簡述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印象派是19世紀晚期在法國興起的一種藝術風格,強調捕捉轉瞬即逝的印象,常以自然為主題,色彩純正、用色斷斷續續,形成明烈而幻化的效果。印象派畫家一改前人忠實於原物的傳統,而抓取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在頭腦裡留下的獨一無二的印象。
  • 印象派畫家莫奈十大名畫 —— 每一幅都十分名貴!
    克勞德·莫奈是法國一個有名的印象派畫家,他畫的畫真的非常美,他比較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的作品光和影以及色彩描繪得比較出色。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天才。
  • 法國印象派女畫家,貝爾特·摩裡索特,油畫作品欣賞
    印象派女畫家貝爾特·摩裡索特(Berthe Morisot),1841年元月生於布爾日(Bourges),1895年三月死於巴黎,法國畫家。摩裡索特是第一位加入印象畫派的女畫家,曾受教於柯羅(Corot),好友兼大伯的馬奈(Manet)對她的畫風有絕對的影響。
  •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莫奈是一個偉大的繪畫藝術大師,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有著高質量的藝術價值,值得欣賞和品鑑。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除此之外,莫奈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突破了傳統題材和構圖的限制,完全以視覺經驗的感知為出發點,側重表現光線氛圍中變幻無窮的外觀,這是莫奈眾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印象畫派的開山之作。
  • 後印象派:深海裡的星空,創造奇幻色彩的實驗室
    19世紀80年代末期,印象派的發展讓很多畫家和藝術商人感到迷茫,好像這朦朧又印象的作畫方式讓人突然不知道怎麼用色,也突然抓不住形象的拿捏。摒棄一成不變的客觀描繪,色彩不再只是物體原本的固有色,表達畫家的性格、情感和思想,讓繪畫變得更加大膽。《夜間的咖啡館》是1888年,梵谷搬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後完成的作品。作品以一種不合理的透視效果呈現,畫中物體因奇怪的扭曲好像要滑出到觀眾面前。
  • 俄羅斯印象派畫家柯洛文:畫畫是對美的陶醉
    在花園(柯洛文,1914)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俄國繪畫史上,阿勃拉姆採沃莊園佔據特殊的一頁,被稱為「俄羅斯繪畫藝術的搖籃」。印象派是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源起19世紀後半葉,一群年輕有為的法國畫家背叛學院派傳統,在繪畫技法上進行探索與革新。他們走出畫室,在外光中作畫,探求光與色的表現效果。於是出現了發揮光色原理加強表現力的新方法,使他們的作品充滿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柯洛文迷上了印象派,1883年創作的《唱詩班女孩肖像》被認為是最早的俄羅斯印象派作品。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人眼之所以能感受光線、辨別色彩,是因為人眼中有三種感受色彩的細胞。 人有時會被自己的眼睛「欺騙」,是因為眼睛也會產生錯覺,比如說畫家、物理學家馬赫發現的「側抑制效應」。 有了這些科學理論作基礎,一批畫家走出了畫室,開始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並且拒絕到畫室中做後期處理。這也就是印象派的「外光畫法」。
  • 法國畫家新印象派大師Henri Edmond Cross
    為了以區分自己的著名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 ,他在1881年改了他的名字。他的工作一直受到如儒勒·巴斯蒂安-勒帕熱和愛德華·馬奈 ,以及印象派畫家明顯的影響 。19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畫的純景觀顯示, 莫奈 , 畢沙羅的影響。
  • 「印象派之父」畢沙羅的素描作品
    到了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人們開始反對傳統,去追求關注自身的感受。這時候的法國畫壇對傳統的反叛由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義發端,到庫爾貝,米勒的現實主義,再到畢沙羅,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乃至凡高,高更,塞尚的後印象主義,整整半個世紀內,法國乃至歐洲畫壇星光燦爛而熠熠生輝,可以這麼說,印象派的出現不僅是歐洲近代繪畫史上,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 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油畫作品欣賞——黃昏系列
    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 英國印象派風景畫家,阿爾弗雷德·西斯萊,風景油畫作品欣賞
    阿爾弗雷德·西斯萊(1839年10月30日-1899年1月29日),是英國印象派風景畫家,是印象主義畫派創始人之一,住在法國。西斯萊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英國家庭。1862年後與莫奈、雷諾瓦和巴齊耶等畫家交往密切,受其影響很大。
  •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作品欣賞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EuropeanArt:19thCentury Orientalist Art 12Decemb:19世紀西方藝術在18世紀的基礎上又有著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跟多的藝術流派的產生
  • 簡述後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後印象派是19世紀末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其代表人物有保羅·塞尚、保羅·高更、文特森·梵谷等。後印象派畫家受印象派吸引,但最終又脫離印象派,走上了自己的創作道路。他們的藝術理論和實踐都不同於印象派,他們不滿印象派過於客觀的描繪世界,停留於對物體表面光色的興趣上。與印象派不同,在藝術表現上,他們主張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認為藝術應當忠實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以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並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 印象派大師莫奈油畫作品20幅,色彩與意境,你更喜歡什麼?請欣賞
    ||印象派大師莫奈油畫作品20幅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出生於巴黎,幼年移居至法國勒阿弗爾生活,並跟隨風景畫家布丹學習繪畫,並聽其建議,專攻風景畫。這也為他日後成為印象派的代表畫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長大後,莫奈到巴黎求學,並與畫家畢沙羅有著深厚的友誼之情。而後進入格萊爾畫室學習,並在那裡認識並結交了雷諾瓦、西斯萊等畫家。他們以戶外風景寫生為主,側重對於自然風景的藝術表達,而擺脫對於物象本身的關注,使每一物體的色彩表達不斷地變幻,從而達到色彩與光的完美融合。
  • 西班牙最重要的印象派畫家之一,霍金·索羅亞,畫陽光的人
    霍金·索羅亞(1863—1923)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印象派的畫家之一,一生作品超過2200幅。與瑞典的左恩,歐洲裔美籍的莎金特被齊譽為三大外光派油畫大師,將世界美術史傳統繪畫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索羅亞的筆觸自然地表現了地中海耀眼的光線灑在人物身上的色彩效果。他的畫中散發出陽光和熱力,豐富的色彩使畫面鮮豔明快,不僅捕捉了色彩與光線之美,也傳達了對生命無盡的喜悅。羅馬,古典的薰陶他的一幅以獨立戰爭為題材的畫作在瓦倫西亞獲獎。
  • 俄羅斯後印象派畫家 戈爾巴託夫,用色彩帶你走進童話世界!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色彩像炸彈一樣具有威力 戈爾巴託夫 (Gorbatov) 傑出的俄羅斯後印象派風景畫家
  • 傳奇女畫家、「中國印象派第一人」潘玉良展覽成都博物館開幕
    這些畫作,不僅體現了上個世紀初以來,中西藝術碰撞融合的高峰,也展現了一個女性掙脫時代局限,通過不懈奮鬥實現自我價值的動人傳奇。展廳現場中國首位舉辦個展的女性油畫家潘玉良(1895~1977)是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被譽為「中國印象派第一人」和「中國早期西畫運動中的第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