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印象派畫家們初次登臺後,批評家就迅速為他們的藝術貼上了「女性化」的標籤。他們的畫布尺寸小小,色彩輕薄如紗,筆觸松鬆散散。在道德教化的歷史場景中,充斥著日常瑣屑——海景、英式花園、母親和女兒們。
在19世紀的法國,大部分女性無法接受正規美術教育,學習裸體畫可是件丟人醜事。對女性的限制也不止於畫室之中。未婚女子如無監護人陪伴不能離家,待在家中料理家務或向年長婦女學點裝飾藝術打發時間才是正道。不過,一些女性印象派畫家,她們突破了社會限制,創造出同樣精彩的作品。1894年,法國著名的藝術史家亨利·福西永(Henri Focillon)選出其中三位,貝爾特·莫裡索、瑪麗·卡薩特和瑪麗·布拉克蒙德,稱她們為印象派運動中「三位偉大的女性」。這三位女性與當時最知名的印象派畫家都是朋友。馬奈就十分欣賞莫裡索大膽的筆觸,據說在馬奈的臥室中就掛著幾幅他收藏的莫裡索畫作。
以下,為大家介紹印象派繪畫的女性先驅,以及追隨她們的其他知名女畫家。
貝爾特·莫裡索 (Berthe Morisot, 1841–1895)貝爾特·莫裡索,《莫勒庫爾的花園》(The Garden at Maurecourt) ,約1884年,COURTESY TOLEDO MUSEUM OF ART
貝爾特·莫裡索是最知名的女性印象派畫家,2018年,她的個人回顧展在歐洲和北美洲巡迴展出。1841年莫裡索出生,25歲時,在巴黎沙龍展覽上初露頭角。1874年,作為唯一受邀的女性,她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1874年到1886年的8屆印象派展覽,她7次參展。莫裡索與馬奈過從甚密,還與他的哥哥成了親,兩位畫家彼此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使莫裡索後期的作品風格更為大膽和抽象。她用鬆弛而大膽的筆觸畫畫,強調表現力勝於自然主義。當時一位批評家寫道:「她的繪畫充滿即興創作的坦率,是用眼睛捕捉風景、用筆忠實描繪的印象。」在1884年的《莫勒庫爾的花園》(The Garden at Maurecourt)中,她畫出一位母親正看著自己的孩子,眼中流露的感懷或許出於乏味或疲勞。對於畫中人物的心理刻畫,顯示出莫裡索的藝術感悟力。1895年,54歲的莫裡索因肺炎去世,留下的畫作暗藏著她的蓄勢待發。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瑪麗·卡薩特,《划船派對》(The Boating Party),1893–1894,COURTES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在最初的印象派畫家中,瑪麗·卡薩特是唯一的美國人。出生於匹茨堡的殷實家庭,使她從小便接受了正規藝術教育。卡薩特最初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學習,在費城學畫裸體模特的願望落空後,她前去歐洲。在歐洲期間,她跟隨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érôme)等學院派導師,並臨摹了柯勒喬、委拉斯凱茲、魯本斯等大師經典。1874年,卡薩特定居巴黎,並定期在沙龍中展示肖像畫。1877年,德加邀請她加入印象派畫展,卡薩特參加了8屆印象派展覽中的4屆。卡薩特聲稱自己不適合婚姻和成為母親,她依靠出眾的肖像繪畫和版畫製作自食其力。 儘管如此,母親和孩子的主題卻常常出現在她筆下。與莫裡索大膽的表現性筆觸不同,卡薩特擅長刻畫面部特徵,她往往精確地畫下她的朋友和家人。在《划船派對》(The Boating Party)中,男子的表情被半藏起來,女子和孩子成了畫面的中心。卡薩特曾說,她的目標是把女性描繪成「主題,而非客體」。
伊娃·岡薩雷斯 (Eva Gonzalès, 1849–1883)伊娃·岡薩雷斯,《義大利劇院的包廂》(A Box at the Theatre des Italien),1874,© MUSÉE D'ORSAY
伊娃·岡薩雷斯從未參展印象派畫展,卻與莫裡索在內的一些印象派畫家交好,畫風也與他們相似。與不少19世紀法國女性藝術家一樣,岡薩雷斯也無緣巴黎美術學院,不過富足的成長環境使她有機會在私人畫室學習藝術。1869年,岡薩雷斯在巴黎結識馬奈,成為他唯一的正式學生,馬奈對她的影響充分顯示在《義大利劇院的包廂》(A Box at the Theatre des Italien)這幅畫中。兩人相識那年,馬奈為岡薩雷斯畫了一幅肖像,作為回應,岡薩雷斯也為自己畫了一組肖像,她在畫中強調了自己的畫家身份,而不僅僅是一位藝術繆斯。1883年,岡薩雷斯在誕下兒子後因為血栓逝世,年僅34歲。1885年,她的個人回顧展在巴黎舉行,展出作品90件。
瑪麗·布拉克蒙德(Marie Bracquemond, 1840–1916)瑪麗·布拉克蒙德,《塞夫爾的露臺》(On the Terrace at Sèvres), 1880,
COURTESY MUSÉE DU PETIT PALAIS
不同於那些獲得家庭經濟支持,得以施展藝術創造力的同時代女性,瑪麗·布拉克蒙德的繪畫主要依靠自學。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她認識了畫家安格爾並跟隨他學習。雖然安格爾聲名顯赫,但布拉克蒙德最終離開了他的畫室,她曾說這位老畫家「不相信女性在繪畫領域的勇氣和韌性……總是布置一些花卉、水果、靜物和風俗畫的內容。」在巴黎,布拉克蒙德生動的大幅風景畫吸引了印象派畫家們,她受邀與他們一同展出作品。布拉克蒙德三次參展印象派畫展,可惜由於身為法國畫家兼雕刻家的丈夫費利克西·布拉克蒙德(Félix Bracquemond)的反對,瑪麗·布拉克蒙德被迫放棄了畫家生涯。
塞西莉亞·博克斯 (Cecilia Beaux, 1855–1942)塞西莉亞·博克斯,《新英格蘭婦女,理查茲女士肖像》(New England Woman. Portrait of Mrs. Jedidiah H. Richards), 1895,COURTESY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
出生於費城的塞西莉亞·博克斯成為了同代人中最傑出的肖像畫家之一。1880年代末,她來到巴黎,從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繪畫中汲取養分,用於她的肖像畫。她的肖像畫頗有薩金特的風格,在大膽施色的背景前,是準確描畫的人物形象。1895年,她成為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的第一個女教員。
塞西莉亞·博克斯,《追夢人》(The Dreamer), 1894
莉拉·卡伯特·佩裡(Lilla Cabot Perry, 1848–1933)莉拉·卡伯特·佩裡,《小安吉拉 II》(La Petite Angèle, II),1889,COURTESY WIKIMEDIA COMMONS
莉拉·卡伯特·佩裡在波士頓出生和長大,家庭富足的她,之後前往巴黎定居。在巴黎,她醉心於印象派的畫風,尤其是莫奈對光線出神入化的運用。佩裡收藏了莫奈的作品。在一次前往法國吉維尼小鎮的旅行中,她認識了莫奈,並成為了他的學生。學習了法國印象派繪畫後,佩裡將這股畫風帶回了家鄉美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