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愛德華 · 馬奈的油畫作品《春天》
畫壇其實和武林差不多,有著各種各樣的流派。這其中,印象派一直都是焦點人物,從來都不缺少關注。哪怕是對西方藝術稍有了解的人,提到莫奈、塞尚、梵谷也都不會陌生。
不過印象派的發展,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又包含了很多細分的流派,今天就順著印象派的發展,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莫奈《日出·印象》
大家知道,印象派這個名字,是因為莫奈的一副名叫《日出·印象》的參展作品而得名。當時的評論家出於譏諷,將這批作品稱為印象派繪畫。正因如此,很多人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印象派就是「憑主觀想像」作畫,故意畫得模模糊糊,就是要讓人看不懂……
這其實是被「印象」二字誤導了。實際上,印象派都是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家,是畫家中的科學家,甚至帶著點書呆子般的迂腐。這個說法似乎又與我們的「主觀印象」不太符,不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達文西《蒙娜麗莎》
任何畫派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咱們還得往前說一說。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畫家們都習慣了在室內作畫。而室內一般沒有強烈的陽光,只有柔和的室內光。
因此長期以來,西方油畫的色彩不是那麼明顯豐富,大多以褐色為主調,顯得特別古雅。比如上面這幅《蒙娜麗莎》,就是典型的室內光、褐調子,甚至背後的外景也都是陰天。
希涅克的點彩畫法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西方畫家對這種流行了幾百年的「褐調子」已經厭煩了,想方設法尋求突破。那時正好是歐洲自然科學全面發展的黃金年代, 科學至上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任何事物即使是以往純人文的領域,也要拿科學來審視一番,繪畫也不例外。
尋求突破的畫家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最新的光學和生物學成果。當時的科學研究告訴人們,光是一種波,陽光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光波。
莫奈《撐傘的女人》
而物體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和亮度,是因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線的能力。人眼之所以能感受光線、辨別色彩,是因為人眼中有三種感受色彩的細胞。
人有時會被自己的眼睛「欺騙」,是因為眼睛也會產生錯覺,比如說畫家、物理學家馬赫發現的「側抑制效應」。
「側抑制效應」,通俗的解釋就是「亮區周邊顯得較暗,暗區周邊顯得更亮」,這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上圖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側中心的色塊其實是同色,但人眼會感覺黑色包圍的色塊更亮,白色包圍的色塊更暗。
有了這些科學理論作基礎,一批畫家走出了畫室,開始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並且拒絕到畫室中做後期處理。這也就是印象派的「外光畫法」。
莫奈《夏末早晨的乾草堆》
舉個慄子,一垛麥草,原本是秸稈的顏色,很單調,這叫做「固有色」。但實際上,在光線強烈的室外,環境中的各種色彩都在互相影響。比如地面的反光,使乾草堆底部呈現紅色,而草垛上部的背光面又會反射天光,呈現藍紫色。
這種外部環境造成的色彩,就叫「環境色」。有了環境色,一個畫面立刻變得豐富立體起來。這種外光效果在過去的古典畫法「褐調子」中,基本不存在。
莫奈《吉維尼楊樹林》
再比如,一棵大樹,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只覺得無非是一棵綠樹,但如果有了這個理論,立刻就能看出環境色。比如底部反射土地的黃光,頂部反射藍紫色的天光。於是每一片樹葉都是不同的色彩,簡直比禮花更絢爛。
除此之外,「補色法」也是印象派繪畫的技法之一。前面提到「側抑制效應」,人眼會對明暗對比產生錯覺。類似的道理,人眼對色彩也會有這樣的錯覺。比如一小塊白色,放在大片紅色背景下,這塊白色就顯得發青發綠。因為青綠色跟紅色正好是對立色,互為補充,彼此突出。
色盤中位置對立的顏色即為補色。其實還有一種方法很有意思,你盯住一塊顏色 20 秒,然後閉上眼睛回憶剛才色塊的位置和形狀,眼前出現的顏色即為補色。呃.... ... 我眼已瞎,你們繼續……
在印象派繪畫中,為了抓住這種轉瞬即逝的人眼錯覺,往往有意地對某些部位進行著色,比如下面這幅。
雷諾瓦《煎餅磨坊的舞會》
這幅《煎餅磨坊的舞會》是印象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畫中就是運用了印象派的「補色技法」。在這幅畫裡,你能明顯地看出陽光透過樹葉的斑駁效果。如果你再仔細看,會發現原本磚石顏色的地面,竟然是變成了紫色。
這乍一看似乎違背常理,但仔細回憶一下,在陽光強烈的午後,我們眼中的樹蔭似乎真的略帶紫色呢。這是因為黃色和紫色是一對互補色,樹蔭在陽光的強烈對比下,就會顯得發紫。
修拉《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印象派再往後發展,又出現了新的特徵,這一派人物被成為「新印象派」,也叫「點彩派」,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人。不多說,先看上面這幅圖,大家感受一下。
點彩派實際上是對科學的更深層詮釋。當時的科學已經發現,人眼之所以能看到萬紫千紅的色彩,是因為人眼中有「紅綠藍」三種視覺細胞。換言之,任何一種景象色彩,都可以用許許多多的單色光點組合而成。這個原理跟你手裡的手機屏幕原理是一樣的。
希涅克《阿維農教皇宮》
沿著這個思路,當時的畫家就創造了「點彩」的畫法。不管什麼景象,無論是一朵雲,一棵樹,一個浪花,還是一根蘆葦,在點彩畫家的筆下,都被分解成一個一個的色點,最終由觀眾自己的眼睛,去天然地和「合成」出圖像原本的樣子。
然而,不要以為點彩油畫是「亂點一氣」,事實上點彩派的著筆是非常講究的,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甚至到了「執拗」的程度。當然,畫家作畫是無微不至,但是觀眾欣賞的時候,可千萬不能靠太近,否則什麼都不是。必須隔得夠遠,而且不要總盯住一處,要讓自己的眼睛放鬆地去看去欣賞。
塞尚《玩紙牌的人》
印象派發展到「點彩派」,由於過於追求科學,顯得機械,人們又不滿意了,於是就出現了「後印象派」。後印象派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放棄了對自然「客觀描繪」的理念,轉而強調畫家的「主觀感受」。代表畫家包括塞尚、梵谷、高更等人。
其實嚴格來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麼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
高更《兩個大溪地婦女》
從中可以看出,後印象派已經不再追求光線和透視,只突出色彩。換言之,他們已不再那麼「寫實」和「科學」了,可以說後期印象派是對印象派的「反動」。
至此,印象派繪畫,在經歷了19世紀幾十年的演變後,從「驚世駭俗」到「因循守舊」,藝術似乎又完成了一次輪迴。這之後,藝術進入了 20 世紀,形形色色的流派和主義層出不窮,讓人更加眼花繚亂。
梵谷《草和蝴蝶》
當然,再說下去就是另一個更長的故事了,且按下不表。總之,在藝術欣賞上,我們大可不必為各個主義和流派所束縛,不妨敞開心靈和眼睛,去享受藝術而不是學習藝術。
素材來源:美在高處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旗下品牌 】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