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2020-12-22 騰訊網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愛德華 · 馬奈的油畫作品《春天》

畫壇其實和武林差不多,有著各種各樣的流派。這其中,印象派一直都是焦點人物,從來都不缺少關注。哪怕是對西方藝術稍有了解的人,提到莫奈、塞尚、梵谷也都不會陌生。

不過印象派的發展,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又包含了很多細分的流派,今天就順著印象派的發展,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莫奈《日出·印象》

大家知道,印象派這個名字,是因為莫奈的一副名叫《日出·印象》的參展作品而得名。當時的評論家出於譏諷,將這批作品稱為印象派繪畫。正因如此,很多人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印象派就是「憑主觀想像」作畫,故意畫得模模糊糊,就是要讓人看不懂……

這其實是被「印象」二字誤導了。實際上,印象派都是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家,是畫家中的科學家,甚至帶著點書呆子般的迂腐。這個說法似乎又與我們的「主觀印象」不太符,不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達文西《蒙娜麗莎》

任何畫派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咱們還得往前說一說。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畫家們都習慣了在室內作畫。而室內一般沒有強烈的陽光,只有柔和的室內光。

因此長期以來,西方油畫的色彩不是那麼明顯豐富,大多以褐色為主調,顯得特別古雅。比如上面這幅《蒙娜麗莎》,就是典型的室內光、褐調子,甚至背後的外景也都是陰天。

希涅克的點彩畫法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西方畫家對這種流行了幾百年的「褐調子」已經厭煩了,想方設法尋求突破。那時正好是歐洲自然科學全面發展的黃金年代, 科學至上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任何事物即使是以往純人文的領域,也要拿科學來審視一番,繪畫也不例外。

尋求突破的畫家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最新的光學和生物學成果。當時的科學研究告訴人們,光是一種波,陽光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光波。

莫奈《撐傘的女人》

而物體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和亮度,是因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線的能力。人眼之所以能感受光線、辨別色彩,是因為人眼中有三種感受色彩的細胞。

人有時會被自己的眼睛「欺騙」,是因為眼睛也會產生錯覺,比如說畫家、物理學家馬赫發現的「側抑制效應」。

「側抑制效應」,通俗的解釋就是「亮區周邊顯得較暗,暗區周邊顯得更亮」,這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上圖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側中心的色塊其實是同色,但人眼會感覺黑色包圍的色塊更亮,白色包圍的色塊更暗。

有了這些科學理論作基礎,一批畫家走出了畫室,開始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並且拒絕到畫室中做後期處理。這也就是印象派的「外光畫法」。

莫奈《夏末早晨的乾草堆》

舉個慄子,一垛麥草,原本是秸稈的顏色,很單調,這叫做「固有色」。但實際上,在光線強烈的室外,環境中的各種色彩都在互相影響。比如地面的反光,使乾草堆底部呈現紅色,而草垛上部的背光面又會反射天光,呈現藍紫色。

這種外部環境造成的色彩,就叫「環境色」。有了環境色,一個畫面立刻變得豐富立體起來。這種外光效果在過去的古典畫法「褐調子」中,基本不存在。

莫奈《吉維尼楊樹林》

再比如,一棵大樹,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只覺得無非是一棵綠樹,但如果有了這個理論,立刻就能看出環境色。比如底部反射土地的黃光,頂部反射藍紫色的天光。於是每一片樹葉都是不同的色彩,簡直比禮花更絢爛。

除此之外,「補色法」也是印象派繪畫的技法之一。前面提到「側抑制效應」,人眼會對明暗對比產生錯覺。類似的道理,人眼對色彩也會有這樣的錯覺。比如一小塊白色,放在大片紅色背景下,這塊白色就顯得發青發綠。因為青綠色跟紅色正好是對立色,互為補充,彼此突出。

色盤中位置對立的顏色即為補色。其實還有一種方法很有意思,你盯住一塊顏色 20 秒,然後閉上眼睛回憶剛才色塊的位置和形狀,眼前出現的顏色即為補色。呃.... ... 我眼已瞎,你們繼續……

在印象派繪畫中,為了抓住這種轉瞬即逝的人眼錯覺,往往有意地對某些部位進行著色,比如下面這幅。

雷諾瓦《煎餅磨坊的舞會》

這幅《煎餅磨坊的舞會》是印象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畫中就是運用了印象派的「補色技法」。在這幅畫裡,你能明顯地看出陽光透過樹葉的斑駁效果。如果你再仔細看,會發現原本磚石顏色的地面,竟然是變成了紫色。

這乍一看似乎違背常理,但仔細回憶一下,在陽光強烈的午後,我們眼中的樹蔭似乎真的略帶紫色呢。這是因為黃色和紫色是一對互補色,樹蔭在陽光的強烈對比下,就會顯得發紫。

修拉《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

印象派再往後發展,又出現了新的特徵,這一派人物被成為「新印象派」,也叫「點彩派」,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人。不多說,先看上面這幅圖,大家感受一下。

點彩派實際上是對科學的更深層詮釋。當時的科學已經發現,人眼之所以能看到萬紫千紅的色彩,是因為人眼中有「紅綠藍」三種視覺細胞。換言之,任何一種景象色彩,都可以用許許多多的單色光點組合而成。這個原理跟你手裡的手機屏幕原理是一樣的。

希涅克《阿維農教皇宮》

沿著這個思路,當時的畫家就創造了「點彩」的畫法。不管什麼景象,無論是一朵雲,一棵樹,一個浪花,還是一根蘆葦,在點彩畫家的筆下,都被分解成一個一個的色點,最終由觀眾自己的眼睛,去天然地和「合成」出圖像原本的樣子。

然而,不要以為點彩油畫是「亂點一氣」,事實上點彩派的著筆是非常講究的,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甚至到了「執拗」的程度。當然,畫家作畫是無微不至,但是觀眾欣賞的時候,可千萬不能靠太近,否則什麼都不是。必須隔得夠遠,而且不要總盯住一處,要讓自己的眼睛放鬆地去看去欣賞。

塞尚《玩紙牌的人》

印象派發展到「點彩派」,由於過於追求科學,顯得機械,人們又不滿意了,於是就出現了「後印象派」。後印象派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放棄了對自然「客觀描繪」的理念,轉而強調畫家的「主觀感受」。代表畫家包括塞尚、梵谷、高更等人。

其實嚴格來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麼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

高更《兩個大溪地婦女》

從中可以看出,後印象派已經不再追求光線和透視,只突出色彩。換言之,他們已不再那麼「寫實」和「科學」了,可以說後期印象派是對印象派的「反動」。

至此,印象派繪畫,在經歷了19世紀幾十年的演變後,從「驚世駭俗」到「因循守舊」,藝術似乎又完成了一次輪迴。這之後,藝術進入了 20 世紀,形形色色的流派和主義層出不窮,讓人更加眼花繚亂。

梵谷《草和蝴蝶》

當然,再說下去就是另一個更長的故事了,且按下不表。總之,在藝術欣賞上,我們大可不必為各個主義和流派所束縛,不妨敞開心靈和眼睛,去享受藝術而不是學習藝術。

素材來源:美在高處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旗下品牌 】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相關焦點

  • 印象派中國畫和其他繪畫有什麼區別
    他們與黛荷翁先生「印象派中國畫」不同,不僅在剪紙的科學尺寸上,黃金的比例構成或主要描寫對象的布局上,採用數字編號的方式儘量禁止大的書法題名,尤其是在「印象派中國畫」中主要根據「太陽光譜七種顏色,並描繪景物的瞬間印象」來命名。因此兩者在視覺效果上有明顯的差異。
  • 簡述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印象派是19世紀晚期在法國興起的一種藝術風格,強調捕捉轉瞬即逝的印象,常以自然為主題,色彩純正、用色斷斷續續,形成明烈而幻化的效果。印象派畫家一改前人忠實於原物的傳統,而抓取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在頭腦裡留下的獨一無二的印象。
  • 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真實關係
    其實,早在1903年德國專門研究印象派的學者邁耶爾-戈瑞夫就已做出過這種推測,在他看來,「當時歐洲所看見的日本美術品,最早可能是作為貨物的包裝紙進入歐洲的。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和法國的百貨商店裡,如果運氣好的話就能撞見最漂亮的日本畫」。顯見,當時日本向西方開放,中國沒有。這就導致一般歐洲人當時更容易接觸到的東亞工藝美術,主要來自日本,而不是中國。
  • 法國印象派繪畫大師克勞德·莫奈,一生都在探索光與影的繪畫技法
    睡蓮了解了這些,對我們欣賞印象派藝術作品非常有幫助。其實印象派只是一個同傳統藝術一脈相承的畫派。只不過傳統藝術主要是在遵循模仿寫實的道路上發展,印象派並未放棄這個基本點,它的目標不過是更真實地從光和色的角度認識和再現對象。不同之處僅在於傳統藝術只注意了對象的明暗關係變化,印象派卻研究了光在物體上造成的豐富的色彩變化效果。
  • 美術研究|淺談印象派人體繪畫對攝影藝術的影響!
    而印象派繪畫出現的時間明顯要早於攝影藝術出現的時間,可以這樣說,攝影藝術的行為模式是借鑑印象派繪畫的創作模式而發展得來的。 由此可以得出,印象派繪畫對於攝影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19 世紀的印象派是歐洲繪畫的轉折期,也是現代印象派繪畫的發展初始階段。 在這一時期,印象派繪畫主要體現的是大自然的光色的變化,描繪出大自然的真實場景,畫家對大自然中的某一事物的瞬間印象激發了其繪畫的本能,這一瞬間的印象就是印象派畫家繪畫創作的源泉,著名印象派繪畫莫奈和雷諾瓦重視對大自然光色變化的直接觀察進行風景畫寫生。
  • 19世紀,給歐洲繪畫帶來了顛覆性變革的印象派
    莫奈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被譽為「印象派之父」;雷阿諾是印象派中的色彩大師,也是個女性肉體的崇拜者與讚美者;德加的藝術風格非常獨特,尤其喜愛刻畫美麗的芭蕾舞女郎。印象派表現手法之一的「點彩派」曾經風靡一時,畢沙羅是這一技法的開創者。這種技法大大增強了色彩的質感。
  • 簡述後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後印象派是19世紀末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其代表人物有保羅·塞尚、保羅·高更、文特森·梵谷等。後印象派畫家受印象派吸引,但最終又脫離印象派,走上了自己的創作道路。他們的藝術理論和實踐都不同於印象派,他們不滿印象派過於客觀的描繪世界,停留於對物體表面光色的興趣上。與印象派不同,在藝術表現上,他們主張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認為藝術應當忠實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以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並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 現場|莫奈《日出·印象》終於來了,印象派開山之作首次來華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而法國藝術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則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在藝術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天,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三樓開幕,將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其中包括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鎮館之寶《日出·印象》等9件莫奈畫作。澎湃新聞獲悉,這也是《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
  • 欣賞印象派大師莫奈作品,謹記3點創新思維,開啟繪畫的色彩世界
    對美的理解不同,決定了畫家表現的內容不同,印象派畫家一反傳統繪畫的觀念,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形式,給繪畫藝術開闢了嶄新的領域,賦予了繪畫以新的活力,給世人呈現出來美麗的色彩。我們後世學畫人,欣賞莫奈的色彩魔力,羨慕他神奇的畫筆,如果大家也想畫出印象派的顏色,就要先從他的畫作中探尋大師心靈軌跡,以給我們啟迪。印象派繪畫從一開始就是一種革新。
  • 如何看懂印象派(中)
    (接上) 我們先來看看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的克勞德·莫奈,莫奈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光影效果,有人稱之為「光的詩人」。關於莫奈,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他的《印象·日出》這幅畫,被記者諷刺「太粗糙了,還不如一幅未完成的草稿,可能是憑印象畫出來的」。
  • 6個技巧來幫助您像印象派畫家一樣繪畫 中國數字油畫網油畫公開課
    中國數字油畫網 譚明剛 數字油畫軟體 蚊香畫軟體 釘子繞線畫定製 我愛印象派運動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但是,您如何精確地以印象派風格繪畫? 許多藝術家似乎以此為藉口來畫馬虎。但實際上,在我看來,印象派只是一種輕鬆的現實主義形式。
  • 如何看懂印象派(下)
    保羅·塞尚,後期印象派的主將,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塞尚是後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喜歡將所畫的事物抽象成為拼接的幾何形狀,對於現代主義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印象。描繪現實對塞尚來說已經不是主要目標,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在努力揭露「除去現實之外的東西。」
  • 其實你根本不了解印象派丨隱秘的傑作
    提起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莫奈、雷諾瓦、塞尚、凡高、高更等藝術大師,以及《印象·日出》《草地上的午餐》《向日葵》等傑出的油畫作品,構成了我們大多數人對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全部認知。線條的節奏明快(即使是那些重新上色的線條)並且筆鋒尖銳突出,創作出人物的穩固和平衡感,只有紗裙的飄逸感與此相互中和。到了19世紀80年代初,德加運用更柔軟的繪畫媒介,如木炭、粉彩、水粉和蛋彩,來更為精細地描繪芭蕾舞素描作品。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不管是在繪畫理念還是繪畫表現技法方面均有所差異,但是在西方印象派風景油畫形成之後,使中西方繪畫在繪畫表現技法以及繪畫理念上出現了一定的相似性,使兩者之間形成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的趨勢。本研究就對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進行探討分析。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這一過程的最後一階段便涉及依據真人模特兒來繪製素描,通常這些模特兒是按照古典風格來擺姿勢的。這種被緊緊控制的體系給當時的學者灌輸著一種對傳統的嚴格尊崇,以及將所謂正確的繪畫風格等同於道德的正直性。基於真人模特兒繪製的素描作品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類別,稱為「académies」,其崇尚藝術家的繪畫技巧而不是主題的表達。
  • 「印象派之父」畢沙羅的素描作品
    色粉《市場》在嚴謹的古典主義法則中,素描和油畫沒有區別。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素描作為豐富藝術家看待物象的方式和加強形態結構的重要手段,並非只是簡單的摹擬。而到了印象派的時候,儘管沒有其色彩表現的豐富程度那麼強烈,但無論是從造型特點還是對自然的描繪上仍然是各種繪畫的源泉和本質。印象派畫家在面對自然物象寫生時,為捕捉瞬息萬變的色彩感覺,不再注重物形的表象而獲得筆意的自由,應當說這是素描造型上的解放。似乎畫筆不受約束的由工筆轉向寫意。
  • 後印象派:深海裡的星空,創造奇幻色彩的實驗室
    ,好像這朦朧又印象的作畫方式讓人突然不知道怎麼用色,也突然抓不住形象的拿捏。也正因如此,有了文森特·梵谷(Van·Gogh)、保羅·高更(Paul·Gauguin)、喬治·修拉(Georges·Seurat)和保羅·塞尚(Paul·Cézanne)這四位藝術家的系統研究,他們通過鑽研線條、形式、色彩的特性,在印象派的繪畫風格上進行了演變,從而被後人稱之為「後印象派」。這四位藝術家也是後印象派的四大代表人物。
  • 印象派的油畫研究,跟畫家學習這4個方面,畫起來簡單而且快樂
    2 印象派練習的選景不同印象派繪畫同傳統寫實繪畫的選景很不一樣,傳統寫實繪畫一班都有個繪畫主題,根據這個主題來選擇表現的風景,而印象派則不需要這樣做,印象派選景通常會根據光線的效果,或者色彩的搭配了選擇風景,對主題的要求不是必須的。
  • 帶你認識抽象派,別再和印象派搞混了
    它們和印象派究竟有什麼關係?是否像一些朋友所想的那樣都差不多呢?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家在這篇文章中都能找到。首先,我們先來解決抽象派和印象派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的問題,答案很顯然不是,當然小編知道造成混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名稱。但是如果你要問二者之間有沒有關係,也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有很大的關係"。西方美術是從什麼時候、哪個畫派開始變得不再執著於具象呢?就是從印象派開始的。
  • 印象派 | 春天裡的第一縷暖風
    「繪畫」 也是如此。充滿抱負的印象派畫家們無法滿足於他們學到的繪畫方式,一心想創造一種全新的繪畫,一種符合正在到來的新時代的繪畫。可他們的遇到挑戰並不少,最艱難的一點,是讓他們的作品被巴黎看到並接受。既然要打破那傳統的構圖,何不做得徹底一些:德加消除了任何可能的「刻意」,把主人公推到畫面的一邊,「不小心」讓路人和馬車闖進來;把不穩定感布滿畫面每一個角落,好像下一秒大家的位置就要走亂,主人公會離開畫面,背景的馬車和路人會佔據視覺中心;哪怕大家都站著不動,互相之間的關係的割裂也使得這幅畫講不出一個故事來,好像只是乘著馬車經過廣場時的一瞥所留下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