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俄羅斯印象派畫家柯洛文
少女和桃(謝洛夫,1887)
在花園(柯洛文,1914)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俄國繪畫史上,阿勃拉姆採沃莊園佔據特殊的一頁,被稱為「俄羅斯繪畫藝術的搖籃」。莊園位於莫斯科東北70公裡,主人馬蒙託夫是位富商、藝術愛好者和贊助人。1870年他買下這座莊園並進行修建。
馬蒙託夫盛情邀請眾多知名畫家到自己景色優美的莊園寫生、作畫,像對待貴賓那樣款待他們。早年,列賓和瓦斯涅佐夫等大畫家經常聚集在那裡,組成「阿勃拉姆採沃藝術小組」。後來這兒的常客便是年輕一代,其中有康·柯洛文與謝洛夫。這些後起之秀才華橫溢,思想活躍,意味著一種新思潮的出現。
關於謝洛夫,筆者已作過介紹,本文想談談康·柯洛文。
一
康斯坦丁·柯洛文(КонстантинКоровин,1861-1939)生於莫斯科一商人家庭。他和哥哥謝爾蓋·柯洛文(СергейКоровин,1858-1908)從小酷愛繪畫。哥哥先考進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他在14歲時也考入這所學校。雖然兄弟倆都愛好繪畫,但性格相距甚遠。謝·柯洛文嚴肅認真,康·柯洛文活潑浪漫,因此日後各自的發展道路也迥然不同。謝·柯洛文忠實遵循現實主義藝術傳統,致力於描繪深刻的社會題材,作品中以農民形象為主;弟弟則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滿足於傳統的表現手法。
柯洛文(以下均指康·柯洛文)的兩位導師薩符拉索夫和波列諾夫都是著名的風景畫大師。在導師們的教導與薰陶下,柯洛文對俄羅斯大自然的天生麗質十分迷戀。比他高兩屆的列維坦也是薩符拉索夫和波列諾夫的學生,在全校風景畫班中最有才華。柯洛文同列維坦氣質相近,在校時就成為摯友。
他們先後畢業,開始了職業畫家的生涯。80年代正值巡迴展覽畫派興旺時期,柯洛文和列維坦加入了這一畫派。兩個窮畫家靠賣畫餬口,租住在一間小屋,共同生活,一起作畫。因為沒錢,他倆甚至共用一套禮服。
一天清晨,柯洛文醒來,看見列維坦站在窗前望著外面流淚,他驚訝地問發生了什麼事?淚流滿面的列維坦說:「你看外面的風景多美啊!」
列維坦對大自然如此熱愛與多情,令柯洛文深受感動。
他倆在阿勃拉姆採沃莊園結識了另一個年輕才子——剛從彼得堡美術學院畢業、年僅20歲的謝洛夫。三位年輕畫家從此結下深厚友誼。最年長的列維坦當時只有25歲,柯洛文24歲。謝洛夫不久也成為巡迴畫派成員。
1884年底,馬蒙託夫在莫斯科創辦了一座歌劇院。他試圖在舞臺布景上打破陳規,讓新頴別致、絢麗多彩的布景能同俄羅斯音樂一起搬上舞臺。劇院排演第一個劇目《人魚》時,聘請列維坦、柯洛文畫布景。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一切得從頭學起。畫布景需要粗獷、奔放的筆觸,隨時要遠距離地觀看所產生的效果。兩人還開展了藝術競賽。
經過這樣的鍛鍊,他們的畫筆就更加大膽、自信和運用自如了。儘管收穫很大,列維坦僅畫了一次,隨後仍去創作風景畫。而柯洛文卻從此愛上了這項工作,日後成為著名的舞臺美術家。
二
當時法國印象畫派盛行,並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流傳。印象派是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源起19世紀後半葉,一群年輕有為的法國畫家背叛學院派傳統,在繪畫技法上進行探索與革新。他們走出畫室,在外光中作畫,探求光與色的表現效果。於是出現了發揮光色原理加強表現力的新方法,使他們的作品充滿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柯洛文迷上了印象派,1883年創作的《唱詩班女孩肖像》被認為是最早的俄羅斯印象派作品。列維坦陸續用4年時間完成的《白樺叢》(1885-1889),對外光畫法的探索非常接近印象派。謝洛夫也嘗試著新的表現手法,1887年在阿勃拉姆採沃莊園畫下《少女和桃》,在外光色彩上具有印象派特徵。第二年他創作了《陽光下的女郎》:樹蔭下,陽光透過枝葉縫隙灑向女郎,用光色瞬間變化的效果來塑造人物,更具印象派手法。柯洛文和他的同伴們對新的技法充滿好奇,懷有濃厚興趣,並熱衷進行嘗試。
1885年柯洛文來到嚮往已久的印象派發祥地巴黎。他認為印象派是藝術發展的新成就,深入研究這一畫派對光與色的處理,吸取其精華,從而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突破。
隨後柯洛文去了西班牙。1888年他開始創作《陽臺旁》,直到翌年回到莫斯科才完成。這幅畫是他在西班牙看了歌劇《卡門》受到啟發而作的,富有濃鬱的異國情調。陽臺旁的兩位西班牙女子,那瀟灑的風度和豪放的氣質折射出卡門的性格——迫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畫面色彩絢爛,筆觸流暢,受到印象派影響,但仍不失俄羅斯的繪畫傳統。在當時被看作是柯洛文最優秀的作品。
1891年,巡迴畫派的一些年輕畫家給協會的理事會聯名寫信,提出協會所有成員參加畫展的平等權利問題。他們的許多作品未獲準參展,希望能從老一輩畫家的約束下解放出來。這反映出協會領導對那些「不安分」的年輕人存有偏見。在信上簽名的有柯洛文和謝洛夫等。然而理事會對這封信並未作出任何反應,只有列賓和波列諾夫支持他們。由此可見,老一代已變得保守,思想也顯僵化。其實這批充滿創新精神的年輕藝術家,日後對俄國繪畫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呼籲是不容小窺的。
三
柯洛文於1892-1994年又一次旅居巴黎,在那裡從事創作。
1897年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聘謝洛夫為教授,他上任後全校工作煥然一新。他建議請幾位名家來授課,於是柯洛文、列維坦都回到母校任教授,三位好友一起共事非常融洽。俄國當時的著名畫家都聚集在這裡,讓學生們無比自豪。
柯洛文對學生們說:「不要以為學油畫會很輕鬆。恰恰相反,從事藝術是一件極其嚴肅、艱苦的事業。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膽量和魄力。」
談到油畫寫生練習中的問題時,柯洛文告誡學生們,最大困難是明暗相近的色彩,它們很相似,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自然界色彩豐富,但不同色彩明暗度卻常常相近,若混淆了只畫出一種顏色,畫面就顯得單調呆板。所以須仔細觀察比較,理解它們之間相近又區別的關係。經過努力,下一番苦功,就能辨別自然界中複雜的色彩,這樣畫面就會變得生動活潑。
1900年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列維坦有4幅作品參展。柯洛文的《陽臺旁》參展並獲金獎;他設計的俄國展館的中亞部分,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稱號;他和謝洛夫在阿勃拉姆採沃莊園參加設計的陶瓷圖案也獲大獎……在喜訊頻傳中卻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列維坦於這年7月病逝。
柯洛文除了教學,還在劇院工作,曾任莫斯科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舞臺經理。他最傑出的布景作品有《天鵝湖》《伊萬·蘇薩寧》《白雪公主》等。十月革命後,他繼續從事舞臺設計、布景繪製工作。1920年學生去看望他,見老師仍堅持寫生。他說:「我的愛人就是大自然,我是為它而生!」
後期,柯洛文創作了不少靜物畫,最著名的有《玫瑰》(1917),以及一系列描繪巴黎夜色和街道的作品,如《巴黎》(1933)。柯洛文畫作的特徵是色調異常豐富,在他眾多的作品中找不到同樣色調的畫。他注重色彩的整體感,總能把自然界中的各種複雜的色調關係描繪出來,在色彩運用上擁有不同尋常的天賦。
浸潤在光影中的形象是印象派畫家最愛的主題。例如柯洛文的《在花園》(1914),觀眾的注意力完全被五顏六色的生動光影所吸引;畫中人與花朵難以分辨,綠色竹椅似乎成了樹葉的一部分。柯洛文是卓越的色彩大師,在表現手法上有時甚至比法國的同行們更前衛。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思想:「處理一幅畫,就像給自己奏一支歡樂的樂曲,是對美的陶醉。」
1923年柯洛文因心臟不好,獲準到巴黎治療。後來他就留在了那裡,直至去世。
柯洛文的才華很長時間未得到公正評價。蘇聯時期排斥除「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外的任何流派,印象派更是批判的重點,因此我國貶稱他「成為印象派的追隨者」,對他介紹甚少。
進入21世紀,柯洛文的晚期作品曾到我國參展。2017年12月至今年3月俄羅斯畫展在上海舉行,展出68幅作品,其中有柯洛文的《畫室》(1892)。歷史終於肯定了這位傑出畫家。
(責編:魯婧、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