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唐一代書法風格的真正確立,還是從顏真卿開始的。他不僅是中唐書法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對整個後來中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顏真卿,字清臣,因封魯郡公,故世稱顏魯公。他的書法汲取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藝術營養,並廣泛學習篆、隸、行、楷、草等各種書法的用筆特點和字形結構,取法乎上,博採眾長。顏真卿不僅善於藏鋒和中鋒的巧妙應用,而且更注重行筆的提按和頓挫,筆畫極富彈力,世稱「顏筋」。
在楷書結構方面顏真卿吸收了篆、隸的特點,以篆隸入楷,正面取勢,使左右豎畫略帶外拓弧形,且橫輕豎重,整體結構極富張力,並成為後世楷模而顏真卿的行書,不僅內含籀篆之法,更挾帶金石之氣運筆指腕並用,筆鋒轉折豐富自然,尤其是大量枯筆的運用,更增添了作品豪邁奔放的不凡氣勢,給人以剛健、力度和雄渾蒼勁的美感如代表作《祭侄稿》就突出地反映了顏真卿的這些藝術特徵。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書法史上經常將顏真卿的人品和書品結合起來進行審美,這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原因。我們僅從他們代表作品東方朔畫贊》《祭侄稿》和《大唐中興頌》的創作起因和過程中,就可以看出這都是時代鬥爭和他個人性格衝突的產物。還在盛唐一派昇平繁華之時,顏真卿就已洞悉了社會上潛伏著巨大的危機,並且發現了安祿山的反叛跡象因此,他在任平原太守時,以預防淋雨為藉口,修浚城池,招募丁壯,暗做反戰準備。
安祿山派人刺探軍情,顏真卿巧妙與之周旋,並同遊於平原的東方朔祠,寫下了早期書法的代表作《東方朔畫贊》,通篇作品給人以清雄遒逸、氣宇軒昂的感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顏真卿聯絡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河朔,合兵二十萬與之抗擊。在戰鬥中顏杲卿全家父陷子死,侄兒季明死得尤為慘烈顏真卿在悲憤中寫成《祭侄稿》,成為行書史上的千古絕唱後來,顏真卿官貶撫州,開始從神話中尋找創作的衝動,寫下了《麻姑仙壇記》這篇彪炳史冊的楷書傑作。而《大唐中興頌》《李雲靖碑》《顏維貞家廟碑》和《告身帖》等一系列作品,標誌著顏真卿書法藝術進入了黃金時代,其獨特風格的確立,在這些作品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顏真卿處在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代,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和他所處的時代不斷產生激烈的衝突,以至在他75歲高齡時還受宰相盧杞陷害,最後被李希烈杖殺。結束了他作為政治家和書法家輝煌的一生,也使他的人品和書品高度融合併臻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