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類兵器可以說霸佔了全世界各地的戰場,從石器時代一直到火器時代早期都是絕對的主流。這就是長柄武器。
長柄武器的種類,那是五花八門,就咱們中國都有不少。不過有一點大家時常忽略,那就是長柄武器不等於長武器,只要是柄長超過殺傷部位的武器,都可以稱之為長柄武器。而長兵器,則專指全長相當於人身高或超過人身高的武器。
那麼,各類長柄兵器,到底都有多長呢?
首先最短的,當然是各類錘,這些武器雖然有長柄,但是都屬於短兵器。
在很多相聲和評書裡,經常提到「護駕用的金瓜」,其實指的就是金瓜錘。過去,皇帝貼身侍衛多用鈍器的確不假,但是很多細節描述,那就不靠譜了,說什麼「瓜杖一丈四,瓜頭一尺,一共是一丈五」。這是不可能的。不過上古先秦時期的確出現過比較長的鈍器,和後世的錘有些類似,叫殳,後面會單獨提到。
▲劉寶瑞經典相聲製作的動畫《鬥法》,提到護駕的金瓜總長一丈五
▲明代畫作中護駕侍衛所用的金瓜錘
實際上,古代的錘類武器都很短,一般不超過兩尺,比刀劍還短,極少數骨朵長度能夠達到三尺以上,但大多都是禮器,不作為實戰武器。
▲傳世明代金瓜錘
▲全長一米的契丹銀骨朵,為禮器,非實用兵器
然後不得不提咱們中國古代最普遍的武器:戈。在很多影視劇裡,戈被表現為長兵器,甚至在很多專業性較強的圖冊裡,都犯了這個錯誤:
▲其實古代這種長戈並不常見
小編在之前的文章曾經跟大家介紹過,古人幹戈並稱,就是因為戈是短兵器,需要配合盾牌(即幹)使用。商朝的戈長度只有一米不到,而周朝的戰戈主流也只有一米二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也不過一米五左右。
▲商朝軍隊形象
不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戰國時期水戰時用的戈會比步戰時用的戈要長許多,用來勾住敵人的船舷,殺傷敵船的人員。考古發掘也發現了少量兩米長的戈,不過數量極少。需要注意的是,這類長戈並沒有隨著歷史的發展被淘汰,一直到明朝抗倭的戰場上一直都被使用。只不過名字換成了「鉤」而已,造型也略有不同,但是其作用還是一樣的。
▲戰國青銅器的紋飾,可以看到有水戰場景,所用的戈很長
▲明代的鉤
▲傳世明代鉤頭
類似的還有長柄斧,雖然有長柄,但是長度也不超過一個人的身高。宋代的大部分戰斧長度要稍短,大約和戰國時代的步戰戈一樣,在一米五上下。清代皇宮收藏的長柄斧鉞,長度較短,只有一米一。不過相比之下,明代的戰斧則稍長,長度大約與人齊眉,已經不算短了。
▲宋代長柄斧
▲明代長柄斧
▲清宮舊藏長柄斧鉞(局部),全長一米一
不過,有些長柄斧雖然長度短,但是大多雙手使用,具備一些長兵器的特點。明代接近一人高的長柄斧差不多可以視為一個分界線,比這個長的基本上都是長兵器了。長兵器的種類五花八門,其長度也各不相同。
先秦成書的《考工記》有明確的記載:
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
這裡的「尋」、「常」,都是長度單位,尋為八尺,常為兩尋即十六尺。戰國一尺大約是23釐米,不過只是大約,不一定,因為當時秦始皇還沒統一度量衡。
折合一下,即殳276釐米,車戟368釐米,酋矛460釐米,夷矛552釐米。
前文提到過,殳類似錘,不過比錘要長得多,是先秦時期的一種鈍器。在車戰時代,殳往往為先導車的兵器,衝鋒在前,到處砸人盾牌,撕開敵人的防線,當然了,最後殳也伴隨著車兵的衰落而消亡了。
▲春秋時期晉國的殳頭
不過,考工記所記載的戟似乎要比後世秦漢尤其是漢代的戟要長一些,從一些出土的俑和青銅像來看,漢代的戟應當在兩米到三米之間,其長度沒有三米六那麼誇張。
▲漢代持戟青銅像
兩米到三米這個區間,也差不多是後世絕大多數奇門長兵器的長度。比如小說裡宇文成都用的鳳翅鎦金钂,柄長七尺,頭子一尺不到,長度約合今天的兩米三到兩米四之間。還有明代不常見的武器天蓬叉,制式長度為七尺六寸,長度也是兩米三左右。
▲清宮舊藏鳳翅鎦金钂(局部)
▲明代天蓬叉
相比之下,像畫戟、鏜鈀這類武器要稍長一些,就傳世的畫作、實物和記載而言,這類武器的長度接近三米,比如故宮珍藏的傳世畫戟,長度為兩米六。而展現明代御林軍的畫作《出警入蹕圖》中,鏜鈀的長度似乎比三米要長,當然也可能是儀仗,為了好看故意加長了。
▲明代御林軍的鏜鈀
相比之下,比較常見的各類長柄刀要短一些,一般只有兩米出頭。比如按照記載,唐朝的官方說法是陌刀長七尺,唐朝官方一尺大約是三十釐米,也就是說陌刀長兩米一。後世的很多長柄刀,也差不多這個長度。
比如明朝有大刀、斬馬刀兩種長柄刀,按照制式,柄加上底部的攥子為四尺四寸,刀頭二尺二寸,總長六尺六寸,明代一尺為32釐米,折合一下,長度也為兩米一。
▲明代的斬馬刀與大刀
▲侍衛所用的大刀
▲普通軍隊的斬馬刀
但是,長矛、長槍自古以來就很長。前文已經提到,先秦時期的酋矛460釐米,夷矛552釐米。實際的考古工作中,甚至發現過長度達七米的先秦長矛。這些長矛大多是列陣使用的,單兵的戰鬥力並不強,但是列成一個個像刺蝟一樣的長矛陣,威力則非常可觀了,尤其是面對車兵、騎兵的衝擊時候,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後世那種七米長矛也著實出現的少,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長矛的長度不能超過使用者身高的三倍。
根據傳世資料來看,明代長矛分為四種,一號長矛一丈八尺,約合五米七;二號長矛長一丈七尺,約合五米四。三號長矛一丈六尺,約合五米一。最短的為一丈四尺八寸,約合四米七(也就是三國魏晉時期的丈八矛)。
▲明代小說插畫裡的長矛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長矛長槍都這麼變態,只有步兵的槍會這麼長,因為要列陣對付騎兵。相比之下,騎兵的長矛都不會太長,長度和畫戟等騎兵武器類似。比如故宮珍藏的騎兵矛,長度為兩米六四。唐宋時期的騎兵槍,長度也與之相仿。
▲手持長槍的鐵浮屠
▲宋代持矛騎兵
有趣的是,這些武器的長度,也和西方的同類武器相同。比如和先秦同時代的馬其頓長矛,長度在四米五到五米,少數可達七米,驚人的一致。與明朝同時代的瑞士長矛兵,長矛長度為六米,也差不多。而瑞士人的其他兵器,比如瑞士戟,長度則在兩米三上下, 和中國明代的各類奇門長兵器在長度上也處於同一數量級。東歐的sovnya刀應當就是中國大刀影響下產生的,長度必然也是差不多的。
▲瑞士戟兵
▲俄羅斯的sovnya刀
再細算的話,埃及人的鑿斧和商朝的戈,中世紀的各種錘和中國的錘,歐洲的維京斧和中國宋代的長柄斧,長度也都一樣。畢竟人長得都一樣,殺人的武器在演變的過程中出現趨同,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