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與瘋子往往在一念之間。」
擱在很多年前,雙沐村的人不會想到,有一天,劉漢青也會成為他們眼裡的瘋子。
因為那時候,劉漢青還是他們心目中的天才,是他們教育孩子時隨時可以拿來說的榜樣。
但時移世易,如今人到中年的劉漢青,早就不是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天才了。
一、從「高考狀元」到「痴迷數學」
1980年,劉漢青出生在江蘇泰州南鎮雙沐村的一個普通家庭。
家中條件並不算好,但勝在家庭和睦,一家人其樂融融。
父母也對劉漢青抱有很大的期望,一直鼓勵他努力讀書,將來能做出一番成績。
劉漢青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16歲參加高考,就成為當地的高考狀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被稱為少年天才。
因為當時人才緊缺,所以大學生非常吃香,基本上只要能順利畢業,都能被分配到不錯的單位。
何況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樣的重點大學?
在周圍的人眼裡,劉漢青相當於已經是一隻腳邁入錦繡前程了。
劉家一時風光無限,雙沐村的人也非常羨慕劉漢青,時常以他作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子女,努力讀書,才能出人頭地。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前途本該一片光明的劉漢青,人生卻在上大學時出了偏差。
劉漢青從小就非常喜歡數學,對數學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
當時很多孩子還經常來向他請教數學題目的解法,他也往往能給出不錯的建議。
考大學的時候他本想選數學專業,但為了日後能更好的就業,劉漢青還是聽從了老師的指導,選擇了熱材料處理專業。
但劉漢青真正感興趣的,還是數學。他經常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數學題目。
尤其是大三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劉漢青接觸到了詩人徐遲發表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一時間,仿佛新世界的大門在他面前打開了。
劉漢青一下子就沉浸在了高等數學的奧妙裡,無法自拔。
如果說以前劉漢青還能在研究數學之餘兼顧其他學科,那麼此後,他則是一心一意地撲在了數學研究上。
他認為,數學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應該將所有精力都拿來研究數學,不應該浪費在其他事情上。
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劉漢青完全放棄了其他學科,專注於數學研究。
結果臨近畢業之際,除了數學成績遙遙領先,劉漢青其他科目全都掛科,無法順利畢業。
學校保留了人才政策,希望劉漢青再努力一年修完其他學分,爭取順利畢業。
但劉漢青意志堅決,不顧老師的再三勸說,仍然堅持專注研究數學。
1985年,不等修完學分拿到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劉漢青就拿著肄業證回到了老家。
面對外界的質疑,劉漢青表示:一切影響他鑽研數學的科目都是浪費時間。
二、從「全村驕傲」到「反面教材」
就這樣,本該順利畢業前途無量的劉漢青,因為痴迷數學,斬斷了自己所有的後路,一心只想把自己沉浸在數學這個小天地裡。
回到農村老家後,劉漢青還是專注搞數學研究。
剛開始,劉漢青的同學們也非常關心他的境況。
1989年,同學翟明還給他牽橋搭線,把劉漢青的研究報告《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的論文發表在網上。
不久之後劉漢青便收到了羅威的一位數學家的來信。
在信中這位數學家針對劉漢青的論文,提出了幾個疑問。劉漢青委託同學用英文對這位數學家的疑問做了回答,但可惜的是此後就沒有回音了。
於是在1990年,翟明又陪著劉漢青一起找到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數學家潘承彪,希望潘承彪能看一下劉漢青的論文並給出指導和建議。
剛開始潘承彪也認真看了劉漢青的研究成果。一個月之後給劉漢青寄了一封信,信中指出劉漢青論文第5頁裡有一個論點需要「證明」。如果不能證明這個論點,那麼後面的研究成果也沒必要看下去了。
但當時面對潘承彪的疑問,劉漢青卻回復到:這個論點,無需證明。
後來也沒有再麻煩潘承彪教授了。
劉漢青仍舊固守在老家,執著的研究著數學,並為此隔絕了外面的世界。
曾經有朋友同學想給他介紹工作,劉漢青也以會影響自己的數學研究拒絕了。
因為沒有工作、沒有社交,劉漢青也沒有一份正常的生活。
當同齡人都在成家立業時,他依舊還是單身一人,靠著父母的工資過活。
結果大家的日子都是越過越好,他們家卻是毫無起色。
直到2012年,國家施行精準扶貧項目。因為沒有收入劉漢青也被納入貧困戶,每個月可以領取400元的補貼,才算是稍微緩解了下家中的經濟情況。
但劉漢青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案例。
他從村裡的驕傲,淪落為村民眼裡的瘋子。
曾經他們把劉漢青當做學習榜樣,如今他卻已經成為村裡的反面教材。
三、物質是實現夢想的基礎
周星馳在功夫電影裡有一句經典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又有什麼區別?
曾經有記者問劉漢青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劉漢青回到說:「我需要什麼目的嗎?」
的確,在劉漢青看來,他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夢想,為之付出了全部的努力。
在他看來,這或許是他生活的最大意義。
但劉漢青沒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誤區。
追求夢想固然值得鼓勵,但沒有物質作為基礎的夢想,只能是空中樓閣。
劉漢青為了研究數學而摒棄了生活中的一切可能,仔細想想,就真的有利於數學研究嗎?
研究固然需要專注,卻也絕不是閉門造車,尤其是學術問題,需要更多的探討與交流。
如果劉漢青沒有過早地放棄學業,而是選擇積攢實力,進入更高的學術殿堂,利用更廣闊專業的視野去學習、去研究,或許他也不至於蹉跎半生吧。
穩定的生活並不是他追求夢想的障礙,恰恰是他追求夢想的前提和基礎。
只可惜劉漢青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如今劉漢青已經人到中年,不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但他內心仍舊懷抱著那個關於數學的夢想。
他仍然在追夢。
或許這一生沒有到達終點,我們仍舊無法去評判劉漢青的對與否;又或許即便劉漢青這一生都毫無所成,但他仍舊覺得自己的人生過得非常有意義,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夢想並為之努力了終生。
值得與否,我們不得而知,唯有當事人能下定論。
但若劉漢青當初不那麼偏執,研究數學時兼顧其他學科順利完成學業,並通過努力進入高等學府去做數學研究,會不會早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成績呢?
追求夢想的路上固然需要堅持,卻也不必因此放棄其他的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