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高考狀元,如今卻靠400元低保度日,劉漢青經歷了啥?

2021-01-08 騰訊網

「天才與瘋子往往在一念之間。」

擱在很多年前,雙沐村的人不會想到,有一天,劉漢青也會成為他們眼裡的瘋子。

因為那時候,劉漢青還是他們心目中的天才,是他們教育孩子時隨時可以拿來說的榜樣。

但時移世易,如今人到中年的劉漢青,早就不是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天才了。

一、從「高考狀元」到「痴迷數學」

1980年,劉漢青出生在江蘇泰州南鎮雙沐村的一個普通家庭。

家中條件並不算好,但勝在家庭和睦,一家人其樂融融。

父母也對劉漢青抱有很大的期望,一直鼓勵他努力讀書,將來能做出一番成績。

劉漢青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16歲參加高考,就成為當地的高考狀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被稱為少年天才。

因為當時人才緊缺,所以大學生非常吃香,基本上只要能順利畢業,都能被分配到不錯的單位。

何況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樣的重點大學?

在周圍的人眼裡,劉漢青相當於已經是一隻腳邁入錦繡前程了。

劉家一時風光無限,雙沐村的人也非常羨慕劉漢青,時常以他作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子女,努力讀書,才能出人頭地。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前途本該一片光明的劉漢青,人生卻在上大學時出了偏差。

劉漢青從小就非常喜歡數學,對數學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

當時很多孩子還經常來向他請教數學題目的解法,他也往往能給出不錯的建議。

考大學的時候他本想選數學專業,但為了日後能更好的就業,劉漢青還是聽從了老師的指導,選擇了熱材料處理專業。

但劉漢青真正感興趣的,還是數學。他經常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數學題目。

尤其是大三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劉漢青接觸到了詩人徐遲發表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一時間,仿佛新世界的大門在他面前打開了。

劉漢青一下子就沉浸在了高等數學的奧妙裡,無法自拔。

如果說以前劉漢青還能在研究數學之餘兼顧其他學科,那麼此後,他則是一心一意地撲在了數學研究上。

他認為,數學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應該將所有精力都拿來研究數學,不應該浪費在其他事情上。

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劉漢青完全放棄了其他學科,專注於數學研究。

結果臨近畢業之際,除了數學成績遙遙領先,劉漢青其他科目全都掛科,無法順利畢業。

學校保留了人才政策,希望劉漢青再努力一年修完其他學分,爭取順利畢業。

但劉漢青意志堅決,不顧老師的再三勸說,仍然堅持專注研究數學。

1985年,不等修完學分拿到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劉漢青就拿著肄業證回到了老家。

面對外界的質疑,劉漢青表示:一切影響他鑽研數學的科目都是浪費時間。

二、從「全村驕傲」到「反面教材」

就這樣,本該順利畢業前途無量的劉漢青,因為痴迷數學,斬斷了自己所有的後路,一心只想把自己沉浸在數學這個小天地裡。

回到農村老家後,劉漢青還是專注搞數學研究。

剛開始,劉漢青的同學們也非常關心他的境況。

1989年,同學翟明還給他牽橋搭線,把劉漢青的研究報告《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的論文發表在網上。

不久之後劉漢青便收到了羅威的一位數學家的來信。

在信中這位數學家針對劉漢青的論文,提出了幾個疑問。劉漢青委託同學用英文對這位數學家的疑問做了回答,但可惜的是此後就沒有回音了。

於是在1990年,翟明又陪著劉漢青一起找到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數學家潘承彪,希望潘承彪能看一下劉漢青的論文並給出指導和建議。

剛開始潘承彪也認真看了劉漢青的研究成果。一個月之後給劉漢青寄了一封信,信中指出劉漢青論文第5頁裡有一個論點需要「證明」。如果不能證明這個論點,那麼後面的研究成果也沒必要看下去了。

但當時面對潘承彪的疑問,劉漢青卻回復到:這個論點,無需證明。

後來也沒有再麻煩潘承彪教授了。

劉漢青仍舊固守在老家,執著的研究著數學,並為此隔絕了外面的世界。

曾經有朋友同學想給他介紹工作,劉漢青也以會影響自己的數學研究拒絕了。

因為沒有工作、沒有社交,劉漢青也沒有一份正常的生活。

當同齡人都在成家立業時,他依舊還是單身一人,靠著父母的工資過活。

結果大家的日子都是越過越好,他們家卻是毫無起色。

直到2012年,國家施行精準扶貧項目。因為沒有收入劉漢青也被納入貧困戶,每個月可以領取400元的補貼,才算是稍微緩解了下家中的經濟情況。

但劉漢青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案例。

他從村裡的驕傲,淪落為村民眼裡的瘋子。

曾經他們把劉漢青當做學習榜樣,如今他卻已經成為村裡的反面教材。

三、物質是實現夢想的基礎

周星馳在功夫電影裡有一句經典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又有什麼區別?

曾經有記者問劉漢青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劉漢青回到說:「我需要什麼目的嗎?」

的確,在劉漢青看來,他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夢想,為之付出了全部的努力。

在他看來,這或許是他生活的最大意義。

但劉漢青沒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誤區。

追求夢想固然值得鼓勵,但沒有物質作為基礎的夢想,只能是空中樓閣。

劉漢青為了研究數學而摒棄了生活中的一切可能,仔細想想,就真的有利於數學研究嗎?

研究固然需要專注,卻也絕不是閉門造車,尤其是學術問題,需要更多的探討與交流。

如果劉漢青沒有過早地放棄學業,而是選擇積攢實力,進入更高的學術殿堂,利用更廣闊專業的視野去學習、去研究,或許他也不至於蹉跎半生吧。

穩定的生活並不是他追求夢想的障礙,恰恰是他追求夢想的前提和基礎。

只可惜劉漢青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如今劉漢青已經人到中年,不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但他內心仍舊懷抱著那個關於數學的夢想。

他仍然在追夢。

或許這一生沒有到達終點,我們仍舊無法去評判劉漢青的對與否;又或許即便劉漢青這一生都毫無所成,但他仍舊覺得自己的人生過得非常有意義,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夢想並為之努力了終生。

值得與否,我們不得而知,唯有當事人能下定論。

但若劉漢青當初不那麼偏執,研究數學時兼顧其他學科順利完成學業,並通過努力進入高等學府去做數學研究,會不會早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成績呢?

追求夢想的路上固然需要堅持,卻也不必因此放棄其他的一切可能。

相關焦點

  • 高考狀元16歲考上985大學,曾是全村人的驕傲,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有時候理想和現實,我們必須放棄其中一個,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現實,也有少數人心懷夢想,而不斷奮進,劉漢青,16歲的高考狀元,曾經人們口中的天才少年,最終卻靠著400元低保度日
  • 16歲考進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靠低保度日,只因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16歲考進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靠低保度日,只因痴迷哥德巴赫猜想人生無常,風雲變幻。八九十年代,村裡要是出了個大學生,這絕對是件轟動的事。條件艱苦,一輩子靠種地為生的農民,家裡有人靠讀書走出了困境,任誰都會樂開懷。
  • 江蘇神童劉漢青:16歲上985名校,現靠400元低保度日,他經歷了啥
    1980年,中國恢復高考的第四年,當時全國有333萬考生,錄取名額卻只有8.4%,劉漢清以全鎮第一的成績成為錄取者中的一名,而他當年參加高考的年齡只有16歲。劉漢清考上的是985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整個村子的人都為他感到驕傲,在他上大學那一天,鄉親們都敲鑼打鼓送他去學校,盼望著這個天才大學生能給村子爭光,然而劉漢清的人生軌跡並沒有像相親們想的那樣。
  • 16歲考重點大學,為超越陳景潤瘋魔數論30年,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即便這股熱潮消散,但陳景潤的精神始終長存,其中一個人就在看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後,也是投身數論,埋頭苦幹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最終只靠400元低保生活。1980年,只有16歲的劉漢清,以398.5的優異成績,成功的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80年代一共有333萬人參加了高考,一共錄取了28萬人,錄取率還不到10%,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下,劉漢清脫穎而出,況且他才16歲。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淪為低保戶
    他的成績異常優秀,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之後卻因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學業。有人說他是個傻子、瘋子,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曉,他就是劉漢青。 劉漢青是江蘇一戶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打小起數學成績就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他的父母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也感覺出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某些過人的天賦。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天才,卻淪為低保戶,劉漢青到底經歷了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走近劉漢青,這個曾經人們口中的天才少年。或許很多人都會被這樣一個事實所震驚:這樣一個衣衫襤褸、落魄潦倒、僅靠400元的低保維持生活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曾經的天才少年呢?劉漢清,江蘇泰州戴南鎮雙沐村人,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戶家庭的他於198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年僅16歲。劉漢青成為了村裡面的驕傲,也成為了村裡面的神話。
  • 天才少年劉漢清,16歲進名校,痴迷數學成赤貧,靠400元低保度日
    1980年,16歲的劉漢清參加高考,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成為狀元,最終被哈工大錄取。 此後數十年,他一直待在家中研究數論,生活全靠父母照顧,也沒有娶妻生子。這期間,他也曾發表過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並沒有得到專家的認可。現在的劉漢清只能依靠每個月400元的低保維持生活,但即使這樣,他也依然沒有放棄對數論的研究。期待有一天,劉漢清的研究能被相關專家認可,也不枉他數十年的堅持與付出。
  • 16歲的天才劉漢青,為了破解數學難題不工作,如今50歲淪為低保戶
    今天我們要來講一位用了一生來證明自己的人,時至如今,他卻並還未成功。卻成了他人的一個笑柄。它叫劉漢青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可是他在當地,他可是早就小有名氣。因為從小的過人學習成績,讓當地村民們早已將他當成了這個地方的人才。十六歲的他,成功進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個國家兵工廠,是多少有志之士嚮往的地方。在那樣的年代裡,誰都知道進入了大學意味著什麼。
  • 11歲學微積分16歲上哈工大,卻淪落為低保戶,天才少年經歷了啥?
    01 天才少年劉漢青,考上哈工大劉漢青,出生於江蘇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家庭中。值得一提的是劉漢青父親的潔癖非常嚴重,整日不論是在家休息還是下地幹活,都只穿白色的衣服和鞋,並且絕不允許身體上出現任何汙垢,這對於一個每天和黃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很困難的。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十六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是村民嘴裡的金鳳凰,是同學們嘴裡的小天才。然而歲月如梭,已經年過五十的劉漢青,不但沒能做出一番事業,反倒成了一個靠吃救濟才能生活的低保戶。從天才到低保戶之間,劉漢青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就得從劉漢青的人生軌跡中慢慢尋找了。
  • 從哈工大退學,靠400元低保過活,數學天才劉漢清到底經歷了啥?
    但是有一個人,他30年前考上了哈工大,如今卻蝸居在農村家中,靠400元低保過活。而這個人,正是「數學痴漢」——劉漢清。1978年,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席捲了全國。該報告文學,介紹了民間數學家陳景潤數十年如一日,破解世界級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一時間激起了千層浪花。而陳景潤也由默默無聞,變得名震全國,成為了科學的化身,也成了所有有志青年的偶像。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全靠低保度日
    眾所周知,人才在任何時代都是吃香的,雖說知識與財富並不能劃等號,但是靠知識致富的例子卻比比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才還十分稀缺,大學生一畢業就被各大用人單位搶著要,前途一片光明。大學生尚且如此,代表更高學術水平的碩士、博士就更不用多說了,尤其再加上「北大」這塊金字招牌,好工作自動就會找上門。
  • 央視主持人秦方:曾是「最美」高考狀元,如今39歲仍孑然一身
    今天要說的主持人她就是曾經的重慶」最美「高考狀元,進入央視之後成為知名的主持人,現在還是單身的秦方。秦方1981年出生在重慶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她就生的五官精緻,氣質出眾,是父母和老師眼裡的好孩子,受到了大人們的寵愛。
  • 熱議:高考狀元太厲害!究竟是靠天賦還是努力?
    7月22日晚上,很多地方的高三考生就可以查詢自己的高考成績了,俗話說高考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多數考生都是正常發揮,也有少數考生可以超常發揮,但也有極少數考生發揮失常,遠遠低於自己平常的水平。但每年最讓大家關心和激動的,還是全省最高分花落誰家,這些高考狀元確實厲害至極,那麼這些高考狀元究竟是靠的天賦還是努力呢?
  • 「最美環衛工」劉漢青
    「看到可憐的人,心裡就特別難受」 1953年,劉漢青出生於蘭谿市黃店鎮劉家村,6歲那年母親去世,兄妹兩人從此就跟姥姥相依為命。長大後,劉漢青在江西開過煤礦,因為發生事故斷了右腿。回到金華後,他賣過煤餅,在廠裡做過修理工、鍋爐工。2010年9月,劉漢青成為金華市環衛處的一名環衛工人。
  • 央視主持秦方,曾是「最美」高考狀元,如今39歲仍孑然一身
    有人說撒貝寧是小說中男主配置,邊玩邊學,兩次保送北大,高考都沒有參加。但是在人才濟濟的央視,最不缺的就是優秀。就像康輝在《你好生活》中說的那樣,"在座的哪一個不是第一名"。今天要說的央視主持人秦方,也是曾經的高考狀元。
  • 從高考狀元到「數學瘋子」:被「天才」耽誤的劉漢清為啥這麼慘?
    在江蘇泰州戴南鎮,有一名56歲的男子名叫劉漢清。他無兒無女,也沒有工作,從年輕到現在也一直沒有結過婚。在2012年前,他靠父母種地、撿垃圾賣廢品生活,2012年後,他靠有關部門為他辦理的低保金生活。在農村,劉漢清可謂是已經到了生活的最底層。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都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模式,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既然是考試就必定會出現名次之分,每年高考分數線出來的那幾天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省也會陸續公布本年度的高考狀元,自然,古代科舉製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選拔人才也是層層遞進的,雖然隋唐時期就已經設立了科舉制,但是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改革,明清時期才開始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因此以清朝科舉制的模式為例子。
  • 16歲考上985大學,被稱為「數學天才」的劉漢清,如今怎麼樣了?
    劉漢清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16歲那年就考入了985大學。年少出名的他,就在大家眼中標準的天才,是每個家長都特別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或許是因為過早的成名,劉漢清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所以他特別的喜歡做自己的事情。讀大學的時候,他就放棄了自己的專業,開始潛心研究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