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在武漢發布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吳珊 何奇 廖文科)12月17日,《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下文簡稱文化建設藍皮書)在武漢發布。該書由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組織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喻立平,湖北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檀坤華出席發布會並講話。《文化建設藍皮書》主編、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名譽院長江暢作總結髮言。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陳榮卓主持發布會。
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湖北貢獻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以2018—2019年國家最新的相關統計數據,和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的問卷調查及其統計結果為實證依據,立足於我國文化發展現狀,從文化事業、文化生產、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國內和國際傳播與影響等六個方面,對2018-2019年我國文化的新成就、新態勢以及一些問題進行總體上和指數上的描述分析,對中國文化兩年來發展所達到的水平和競爭力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評估,對2020年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國文化建設發展進行預測。
為了助力各級文化類新型智庫建設,配合學術團隊的工作,服務有知識需求的人民群眾,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社會調查中心(以下簡稱高研院調查中心)將向社會各界公開2016至2019年部分社會調查資料庫。為了獲得客觀反映我國文化發展現狀的原始數據和一線調研資源,高研院調查中心在全國建立了14個中國文化發展狀況調研基地,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調研網絡,連續6年圍繞「中國文化發展現狀」「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開展問卷調查和調研訪談。同時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手段,依託 「中華文化發展智庫平臺」建成文化發展大型調研資料庫,並以專區形式,分題目、維度進行展示。目前中華文化發展智庫平臺中可查詢2016至2019年社會調查數據19111條及數據分析資料2182份。
喻立平對文化建設藍皮書連續7年出版表示祝賀。他說,藍皮書內容全面,結論準確,觀點高度凝練,在當前時代大背景下,文化建設藍皮書的價值意義得到進一步彰顯。他希望,學校進一步提高站位標準,拓展隊伍建設,加強轉化利用,進一步擦亮品牌,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湖北貢獻。
檀坤華介紹,湖北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文化研究方面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澱和研究傳統。近7年來,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緊緊圍繞「文化發展研究」下工夫、做文章,先後推出文化發展報告系列藍皮書、文化發展論壇、文化發展論叢、思想文化史書系、資政建言、中華文化發展智庫平臺等六大智庫產品,建成湖北省屬高校文科第一個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和湖北省委新型智庫「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成為全國僅有的6家皮書研究院副理事長單位之一。
公共文化機構應回歸文化服務功能,
藍皮書指出,公共文化機構對社會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公共文化機構發展70餘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時期建模比較發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國民經濟體量迅速增大,文化事業費投入的投資比重貢獻替代了投資總額貢獻。這說明財政預算對公共文化事業投資的重視程度越高,其經濟產出效應越好。
藍皮書指出,基層群眾性文化機構的基本建設仍然是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短板,公共文化機構的價值定位應回歸文化服務功能,不宜過度「市場化」。建設與發展基層群眾性文化機構要制定更具體的政策和更長遠的規劃,在做實、做好、達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文化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於民,促進其產生更好的社會經濟效應。
因此,藍皮書建議:一是要完善投入機制,加大中央財政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以激勵地方財政投資的積極性。二是公共文化機構發展的價值定位應回歸到公共性的價值層面,回歸其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為基層營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圍,進而為地方經濟服務。三是基層公共文化發展的社會政策導向要從基層民眾生存發展的長期利益出發,促使民眾更充分地享用公共文化資源、提升文化素質。同時,在政策和理論研究層面上,研究者需要更多地關注和研究公共文化機構發展與國家治理層面相適等重大課題。
「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藍皮書指出,我國對基層文化建設逐年加大投入,但基層文化投入的利用率不高。要改變這一狀況,從根本上提高基層文化建設的成效,就必須做到「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性部分,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送文化」,是在黨和政府相關文化政策的指導下啟動的,需要專業的基層文化工作團隊落實相應的文化目標,由此要精心設計群眾文化活動的各個環節,指導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引導群眾形成中國新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培育積極健康的群眾文化生活方式。但是,基層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充分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應該在了解群眾文化心理的基礎上予以適當引導,激發群眾文化參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讓我們要「送」的文化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得到內心的認同,群眾就會自覺地參與,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讓這個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我們的基層文化建設也就能夠真正活躍基層民眾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培育和引導網際網路時代閱讀意願
藍皮書指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設備的普及,上網已經成為人們文化消費和娛樂的主要途徑,人們上網以交友聊天、閱讀新聞、看視頻聽歌、網上購物為主,具有明顯的娛樂化、碎片化特徵。當前人們的閱讀意願、閱讀時間、閱讀數量等方面都有待增強或增加。這就需要為人們提供良好閱讀空間和更多優質閱讀內容,同時培育和引導人們的閱讀意願,提升人們的閱讀質量和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藍皮書建議:第一,加大公共閱讀的軟硬體設施建設,提供良好的閱讀空間。優化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室、農家書屋、自助圖書服務點等傳統公共閱讀空間的閱讀環境;加強數字圖書館、閱讀數字資源平臺建設,推進數位化閱讀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閱讀公共設施建設,提供閱讀服務,對實體書店實施補貼政策和扶持政策,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特色書店,打造能夠滿足閱讀需求的現代化閱讀空間。第二,加強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和推出,提供豐富優質的閱讀內容。激勵和扶持出版單位多出精品力作,多出版適應人們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加大出版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力度,創新數字出版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推進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相結合。第三,提供更多的閱讀專業指導,提高人們的閱讀能力。針對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開展優秀作品推薦活動。尤其要加強對青少年的閱讀指導,完善中小學圖書館等校園閱讀設施,加大公共圖書館中少兒館和獨立的少兒圖書館的建設,為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提供條件和支持。第四,營造良好的社會閱讀氛圍,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圍繞世界讀書日、中華傳統節日、重要節假日和重大節慶活動,深入開展系列閱讀推廣活動,營造良好的書香社會氛圍。通過電視、廣播、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平臺大力宣傳閱讀在獲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指導人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喻立平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湖北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檀坤華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文化建設藍皮書》主編、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名譽院長江暢作總結髮言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陳榮卓主持發布會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