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出爐,知識付費用戶規模4年來增長近5倍.mp32:42
會議現場
今天(17日),湖北大學、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這是該校連續第7年發布文化建設藍皮書,對2019年至2020年我國文化新發展、新成就、新問題進行了描述與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
此次發布的藍皮書綜合了中國文化發展總體建設情況,並對全國31個省區市文化發展指標進行排名。其中,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分列前五位,其次是山東、四川、福建、河南和湖北。湖大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卿菁介紹,與上年相比,湖北此次排名提升1位,文化投入、供給等分項排名,較上年均有明顯提升。
「文化投入的力度是在持續的加大,文化生產和文化供給是整個文化發展的持續的動力,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提質增效,境外傳播依然是我們的短板,以及文化消費,我們可以看到持續在增長,但是消費潛力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開發。」
藍皮書
藍皮書顯示,隨著「網際網路+」「智能雲」等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產業迎來了新機遇。尤其是,在線教育等知識付費領域的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從2015年到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增長了近5倍,其中,2018年知識付費人數達2.92億人,比上一年增長了55.3%。湖大哲學學院教師陶文佳:
「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群眾對知識付費他們的意願是越來越強烈的,也就是說這個行業實際上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儘管近年來我國對文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調研中卻發現,人民群眾對身邊可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及其硬體設施的認同度較低,文化獲得感不強。藍皮書分析,這與公共文化供給不能充分貼近人民的文化需求有關,建議建立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的管理和評價機制,提升服務效能。
湖大哲學學院副教授阮航提出,在基層文化建設投入上,要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
「送文化」它從啟動到政策指導、環節設計,好像都是我們的文化部門為主的,但其實建立一個良性的機制來說的話,我們覺得應該是「種文化」,給群眾送文化種子,吸引群眾的自覺參與,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湖北臺記者何伶凌
通訊員吳珊
編輯周漫、郭新峰
【來源:湖北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