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死去之前,把我的故事帶給外面的人

2020-11-25 新京報網

撰稿丨彭鏡陶


2月9日,媒體人張暢和作家鄧安慶作為嘉賓參加了由中信大方主辦的線上活動「重讀這本書,就在此刻:《車諾比的祭禱》閱讀分享」。在這個因為疫情而足不出戶的假期閱讀《車諾比的祭禱》並不是很愉快的閱讀體驗,張暢對車諾比事件中的親歷者,一群普通人的身份和生活狀況進行了簡單介紹,討論了在蘇聯這樣一個習慣英雄主義敘事的國家,普通人怎樣成為了英雄,身在其中的普通人又對英雄的定義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在這種體制中,很難說「車諾比事件」到底是誰的錯。普通人的生死似乎不值一提,歷史事件不費吹灰之力擊碎了很多生命。在這場災難中受害的普通人想用他們的生死把他們的故事傳遞出去,成為一個族群記憶的見證。


《車諾比的祭禱》,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著,孫越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8月版


車諾比事件中的普通人

 

張暢說,在這個足不出戶的疫情期間,閱讀《車諾比的祭禱》本身並不是什麼很愉快的閱讀體驗,甚至要讀幾頁就停下來喘口氣才行。這本書沒有繞過任何困境,而是直面撞向了現實,就像一把斧頭劈向冰封的凍土,就是那麼一寸一寸艱難地前進。

 

在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捕捉心靈的常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車諾比對他們而言,不是比喻,不是象徵,而是他們的家園。」他們是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他們按下了阻斷的按鈕,按鈕卻失靈了,爆炸和核洩露還是發生了。他們,成了第一批遭受燒傷和核輻射的人。

 

「他們」還包括在核電站爆炸之後,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救火和搶險的消防隊員。他們以為只是撲滅一次普通的大火,穿的也是平常的消防服。這群最身強力壯的一群人,還是用老辦法滅火,以為澆滅了火就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回到妻子身邊。

 

但是,大火卻一直不滅,空氣裡飄著白色的顆粒,什麼東西的表面都是亮晶晶的。接著,他們的皮膚開始潰爛,流血,躺進了用塑料布隔離的病房,然後一個接一個死在那裡。


 

還有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居民,書中叫他們「疏散區的居民」,他們原本只是聽到了一聲巨響,然後看到了直升機和軍隊,卻不知道那是什麼,也沒有人告訴他們。後來他們得到了命令,需要舉家遷移,幾代人都在這片土地生活,地裡種的番茄和土豆還沒有收走,棚裡養著奶牛,他們靠它們擠的奶過生活。他們丟下寵物(這些寵物因為被核洩漏汙染,後來被集中射殺掩埋),放棄祖上的房屋和土地,在軍隊的指揮下搬走了。

 

有34萬士兵參與了清理工作,他們從電站屋頂靠手推車和鐵鍬一點一點清理可燃物、石墨塊、核電站的建築殘骸,清理完成後,他們會收到一張證書和100盧布的獎勵,然後從軍隊退役,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有3600名士兵就在事故發生的反應堆頂部作業,夜裡就睡在上面。

 

直升機飛行員需要在反應堆上空投放沙包,要進行幾百次的投放,為了精準投放還需要把頭露出機身,用肉眼觀察。那是輻射最強烈的區域。因為無線遙控機械的電路板在高輻射的情況下也會失靈,所以上面這些工作就用人力來代替。

 

這些車諾比事件親歷者的口述,組成了《車諾比的祭禱》。這些人本來都是些普通人,沒有什麼英雄事跡,但當他們的故事組合在一起,就成為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普通人怎樣成為了英雄

 

在閱讀《車諾比的祭禱》時,張暢對一個普通人被塑造成英雄的過程進行了思考,在英雄主義敘事盛行的蘇聯,這些普通人又如何理解他們被稱為「英雄的選擇」呢?

 

在書裡,有這樣一段表述:這些投入搶險工作、清理工作、消防滅火的工作人員和士兵,大多數情況下對其中的危害並不知情。他們第二天從報紙上看到了對自己「英雄事跡」的報導之後還會懷疑:這是我們嗎?這就是我們所做的工作嗎?

 

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在意物質的獎勵,比如幾百盧布的獎金、優秀稱號的獎狀;也有人雖不情願但不能違抗軍令,所以硬著頭皮去了。但對很多人來說,驅使他們「上戰場」的主要動力,來源於俄國人,尤其是俄國軍人一直以來信奉的英雄主義。

 

書中提到一個士兵,他認為,能把紅旗插在反應堆上方,讓紅旗在反應堆上方高高飄揚,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義」。當時在蘇聯,也的確宣傳過在核洩漏發生後的第四天,紅旗就飄揚在四號反應堆上空這件事。而且還有人會去收集被輻射燒爛了的紅旗,疊起來,放在呢子大衣緊貼胸口的位置,然後拿回家給孩子看。如果有可能,不乏有人願意做那個爬上反應堆,插紅旗的人。

 

但災難面前的「英雄主義」未必就是無所畏懼,為高不可及的信仰、道義犧牲,就是無人願下地獄而我下地獄。

 


張暢談到書中一個清理員的講述:難道事情歷來如此?人總是配不上大事件。我父親在1942年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直到數十年之後,他才從書裡、從電影中理解他所參與的事。而他只記得:「我坐在戰壕裡,射擊。爆炸弄得我們渾身是土。衛生員們把半死的人拖出來。」這就是他的全部描述。

 

這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言,他所感知到的歷史,不只是某一天一座核電站爆炸了,它還牽扯到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團結、政治的穩定、精神的傳承,而他並不是要站在廢墟上搖旗吶喊。

 

他所感知到的歷史,是他無法和平常一樣生活,他買的菜更貴了,地裡的瓜果不甜了,奶牛不產牛奶了,空氣裡的粉塵讓他不安。而在這種情況下,他樂意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不安,自己的恐懼,分享自己得到的消息,他在想怎麼拯救自己家裡的一片菜地,怎麼讓奶牛生產出更多的牛奶,怎麼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讓他們重新笑出來。他在意的是,作為一個「車諾比人」,當他們舉家搬遷到其他城市,會不會有人拿他們當人看,而不是直接躲避開,嫌棄他們的頭髮裡、身上沾有輻射過後的灰塵。

 

張暢特意提到李海鵬對「普通人的正義」的看法:這個世界需要少數精英守住道德天花板,更需要大多數人守住人性底線。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守住人性底線和職業本能,世界即使不會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壞。大多數時候,決定我們現實命運走向的,或許是那些把持話語權的體制內的精英,但決定一個社會美德與精神存續的,還是每一個普通人如何守住正義,如何在最艱難的時刻做出合乎道理的選擇。

 

 

「把我的故事帶給外面的人吧」

 

除了思考普通人和英雄主義之間的關係之外,張暢還提到了在災難中堅持活下去的信念。在書中,卡佳接受訪談時說:「假如學者一無所知,假如作家一無所知,我們就用我們的生與死幫助他們了解。」

 

「車諾比事件」發生之後,死亡的問題迅速蒙上了每個人的心頭,變成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一個人人都繞不過去的話題。但這群普通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卻是讓人尊敬的,不是我死了,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而是我死了,我要趁我死去之前,把我知道的事、想說的話講給你,讓更多人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這樣就不算白活一世。

 

一個疏散區的居民說:「親愛的,你理解我的悲傷嗎?把我的故事帶給外面的人吧,那時也許我已經不在了。」他接著說:「我在地下……在樹下……」災難讓這群人意識到,一個人的生命在歷史中是多麼「渺小、無助」,而所謂「偉大的事件會擊碎一個小生命,連眼睛也不眨」。生命的意義,就從肉體的存活變成了記憶的延續,從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變成了一個族群的歷史見證。每個人都是見證者。

 

普通人不明白,不了解,所以不知道什麼該信,什麼不該信。百姓在電視和收音機前等了幾天,終於在「五一勞動節」的領導講話中,聽到領導說「可以正常生活,局勢在控制中」,於是放心了。




 

這個時候,上層關心的是權力,每個人都在等電話、等指示,但自己什麼都沒有做,因為害怕承擔個人責任。圖書館裡相關的書籍被收走了,核專家和物理學家被噤聲了,疏散區的官員沒有發放收到的口罩,都是因為「怕引起恐慌」。車諾比人變成了一個「單獨的人群」、「全新的民族」,飽受歧視。無數人的命運就此改寫。

 

最後,他們把核電站的領導關進監獄,事情就結束了。用一位受訪者的話說就是:「在這種體制裡,很難說誰有過錯。」

 

作者丨彭鏡陶

編輯丨徐悅東

校對丨危卓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書——《車諾比的祭禱》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今天推薦的書是《車諾比的祭禱》。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治下的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這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技術悲劇之一。每個人的聲音都透視著歷史的崩塌、國家機器的隱瞞、俄羅斯人的價值觀,以及人們的憤怒、恐懼、勇敢、同情和愛。作者S.A.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家。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車諾比事故等人類 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 9萬多人死去,30萬人失去家園,車諾比曾是真實的人間煉獄
    故作淡定的工程師大聲威脅值班人員去下面查看情況,值班的只好沿著管道走,一轉眼,領頭的那個人皮膚變得奇紅,而從管道深處被救出來的人半張臉都沒了,絕望的呼喊響徹其中。以上是紀錄片《車諾比》第一集呈現的大致內容,之後的四集講述的是人們面對前所未有的災難,如何應對以及所作的犧牲。雖然是美國人拍攝蘇聯時代的紀錄片,但《車諾比》的態度是相對客觀的。
  • 車諾比,茵陳的陰影
    我記得,我們被建議吃一些藥,應該是碘。幾個月後,我記得媽媽禁止了我們到外面玩,特別是雨天,因為你的頭髮可能會掉光。我們還有時候被禁止喝牛奶或吃蘑菇。對輻射的恐懼在相當一段時間都印在烏克蘭人的腦海裡,它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長大。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在禁區裡有許多怪物。人們總是懼怕他們不知道的東西。也許這正是我2007年去車諾比的主要原因。
  • 車諾比死去的消防員:孕妻冒死守候,姐姐救弟致殘,終身未嫁
    柳德米拉與消防員丈夫瓦西裡是車諾比核事故中最感人的愛情故事,柳德米拉在丈夫成為一個輻射源,成為一個腐爛的肉體以後,仍然守在丈夫身邊,用熾熱的愛溫暖著與死神抗爭的丈夫。瓦西裡與姐姐柳達是一段感人的親情故事,姐姐為了救弟弟疾病纏身,終身未嫁。
  • 俄羅斯劇集版《車諾比》:硬生生把災難劇情拍出科幻片,不愧是...
    提起災難片,我想沒有哪一部可以比得上它,去年的爆款紀錄片《車諾比》必須擁有排名。它從寫實的角度,向人們講述了這場「核洩漏」的災難是如何發生的。面對同樣的題材,這次戰鬥民族的路子就比較野了,比起美國拍攝的電視劇《車諾比》,俄羅斯拍攝的電影版《車諾比禁區》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大開腦洞,硬生生拍出一部科幻災難片!
  • 當大火燒到了車諾比
    還有一些執行空投任務的機組人員,受到的輻射大大超過了人一生允許承受的劑量。而第一批飛往現場的飛行員,因為受到過量的輻射,骨髓退化,肌肉被侵蝕,幾天後就死去。清理人大隊每逢重大災難,人類中總有一批敢死隊,為了他人的幸福,義無反顧,犧牲自我,出生入死。
  • 車諾比 「死亡之城」30年|圖片故事
    每次離開禁區後,他們都要進行4次檢測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車諾比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突然失火爆炸,引發了人類核能歷史上最大的慘劇,輻射量相當於400顆當年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 車諾比位於烏克蘭的北部,原本有茂密的松樹與白樺樹林,流淌的河流穿過森林,野生動物隨處棲息
  • 「車諾比核爆炸」與飛碟的出現
    自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大爆炸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34年。該次大爆炸造成歐洲30多萬人受放射性傷害死去。報導稱,在車諾比核電站大爆炸期間,許多人目睹一個飛碟懸浮在核電站的上空,或許是外星人阻止了車諾比核電站的核爆炸!工作失誤造成爆炸發生這起核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核電站工作人員在進行一項實驗時,相互之間沒有溝通好。
  • 車諾比之讀後感
    車諾比,上個世紀核洩漏事故,震驚全世界。想掩蓋住事實的前蘇聯,在媒體報導上一直說謊,謊稱事故在控制範圍內,害怕被資本主義迫害。在權勢的眼裡,民眾的生命不是命,只是自己走向權力巔峰的工具。一批一批的「清理人」被送進車諾比清掃,對輻射實際數據造假,讓無數家庭希望破滅,生出畸形兒甚至死胎。成千上萬的人死在車諾比,甚至現在還在影響著人類。沒有硝煙的戰場比廣島核彈還恐怖,因為你躲不過輻射,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核輻射的「副產品」,自己也失去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成為了核輻射攜帶者。
  • 《車諾比》:這部迷你美劇何以成為評分最高的電視劇之一?
    電視劇開場以倒敘的方式描寫車諾比事故處理委員瓦列裡列加索夫(傑瑞德·哈裡斯飾)自殺,為整個電視劇奠下一股沉重哀傷的基調:這不是一部救世主英雄熱血拯救世界的故事,而是英雄們為了集體決策的錯誤背負責任,踏入地獄犧牲自己換取希望的贖罪自白。
  • 車諾比一日遊:沒有傳說中的碩鼠和變異大魚
    但從2011年起,根據烏克蘭政府的決定,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地區對普通遊客開放。其實在此之前,私自進入這一區域考察的遊客就已存在。  到此之前,遊客們大都聽過某些傳聞,諸如這裡的老鼠在遭受輻射後變得碩大無比。  但是,想要看到怪物的遊客們要失望了。這裡沒有傳說中的碩鼠,也沒有變異的大魚,偶爾能見到一些動物,但看不出什麼異樣。
  • 《車諾比》編劇:《最後的生還者2》是我玩過最好玩的遊戲
    今年5月,HBO宣布,遊戲製作人Neil Druckmann將與《車諾比》編劇Craig Mazin合作,一起改編電視劇版《最後的生還者》。近日,《車諾比》編劇Craig Mazin發推表示,《最後的生還者2》是我玩過最棒的遊戲。
  • 車諾比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俄羅斯,新濟布科夫,維克多•斯特尤科夫,40歲】曾經生活在車諾比的我的兄弟,你們在哪?1986年4月最後一個周一下午的3時左右,在距離車諾比核電站約200公裡的地方,俄羅斯新濟布科夫突然下起暴雨,正在為五一節日排練的人們四處躲避。傾盆大雨裹挾著強勁的風勢,下了40分鐘。
  • 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鳳凰網特別策劃
    她滿眼淚花地說,自己叫安娜(Anna Shapovalova),「我想了很多很多辦法,無法證明我這一身的病都與車諾比有關,做那些檢測需要好多好多錢,我們需要藥!我兒子1990年出生,一生下來就一身的病,直到現在生活還無法自理。我給州長寫信,我給總統寫信,沒有人理我!」她轉頭繼續朝他嚷嚷,已帶了哭音:「既然你知道有問題,為什麼不告訴大家?應該馬上禁止所有人出門!」
  • 當年車諾比核電站洩露事故有多嚴重?大片土地淪為人類禁區
    在這次意外發生後,有203人被立即送往醫院治療,可還是有31人很快死去,其中有28人死於過量的核輻射,他們大都是參與搶險的核電站工作人員以及消防隊員,這些人在趕赴事故現場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面臨著超強輻射的危險。
  • 《車諾比》並非針對蘇聯,不想販賣悲劇
    由於《車諾比》是由英美團隊聯合製作的劇集,它西方「血統」讓一些至今還沒有走出冷戰陰影的人對它的創作動機產生質疑。接受《好萊塢報導者》採訪時,《車諾比》編劇製作人克雷格·麥辛對此作出了回應。《車諾比》的故事在當下仍有時代意義麥辛表示他們並不想講述一個對當下沒有現實意義的故事。
  • 車諾比上空出現「異象」?蘑菇雲狀的雲層,難道是核試驗?
    車諾比上空出現「異象」?蘑菇雲狀的雲層,難道是核試驗?對車諾比的印象大多人都停留在美劇當中,那血肉模糊的情節,讓人不寒而慄。更悲哀的是,車諾比事件卻是在烏克蘭地區真實發生的,這是發生在1986年的一起和爆炸事件,也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最為嚴重的,時至今日,車諾比就是核災難的發生地,這裡沒有人長時間的居住。植物已經覆蓋了建築物,在這裡還可以見到一些悠然自得的動物在散步。34年前的核災難在34年之前,一場核反應堆的爆炸導致了大規模的輻射洩漏。
  • 大自然接管車諾比:野馬跑過 常見蜥蜴_鳳凰網重返車諾比...
    如今他父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卻扔掉了自己的俄羅斯護照(「我討厭俄羅斯」),獨自一人在基輔討生活。「每次人們問我是哪裡人,我總讓他們猜,最多人猜我是美國人,」英語流利的他,說自己看了大量美劇和好萊塢電影——這也許是他總把太多「F詞」掛在嘴邊的原因。「輻射?他媽的我一點也不在乎。車諾比現在已經清理得相當乾淨了。」他毫不在意地聳聳肩。
  • 迷你劇《車諾比》還原33年前「真相」
    關乎人性、真理和謊言的故事麥辛說,他和許多西方人一樣,對三十多年前發生的事只有粗略的了解,「我們知道,費迪南德被殺是一戰的導火索,鐵達尼號出事是因為撞上了冰山,李·哈維·奧斯瓦德殺死了甘迺迪。我們都知道車諾比爆炸了,但沒人了解它為何會爆炸,我想要還原真相。」「我們儘可能還原事件真相,選擇最真實的部分呈現,我們沒有為了讓故事跌宕起伏而改變事實。
  • 車諾比災難,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什麼?
    但對於那些最接近危險的人來說,這個消息來得太晚了。事件發生幾十年後,儘管該地區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生機,但有害的影響依然存在。 那些在核電站工作或居住在周邊地區的人們,講述了車諾比災難剛發生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