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秋,蔣介石在戰敗如山的情況下,命令國民黨主要軍政力量撤臺,終於找到了一個不能消滅的地方。退臺可以說是蔣介石一生中唯一「最明智」的決定。那麼,他什麼時候決定在戰敗後逃到臺灣?這與蔣介石預感自己會失敗有關。
蔣介石什麼時候預謀失敗的?那是解放戰爭的第二年,1948年夏天。一九四八年夏,蔣介石雖仍有百萬兵力,但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已宣告失敗。南京已經是一個悲觀失望的群體。大家都有預感,國民黨這次逃不掉,會失敗的。這也包括蔣介石本人。如果你失敗了,你就得逃命。那麼,逃到哪裡去?這個地方不僅要避免被中國共產黨徹底消滅,而且要保持一些可以撤退、可以保衛、可以先進、可以進攻的殘餘力量。如何選擇這個逃跑的地方,成為蔣介石和南京當局最迫切的問題。
在這個時候,全世界的人民解放軍是不是都跑不動了?基於這個原因,南京高層內部的秘密在哪裡出逃,在哪裡撤退,一直存在爭論。以經驗主義為基礎,以抗日戰爭為例,多數國民黨高層主張向西北、西南退卻,利用西、東、西的地理優勢,利用高級防禦的形勢,進行抵抗。這樣,雖然很難阻止解放軍進攻,但可以方便地潛入中原和東南。這一觀點似乎是有根據的,在抗日戰爭中有「成功的先例」。然而,其假設的前提仍然是那句老話:「共產黨軍隊贏不了國民軍」。最後,這一次,蔣介石清醒了。
他認為,對於失敗的國民黨軍隊來說,首先要避開解放軍的強攻,否則,國民黨軍隊和政權就會被徹底摧毀,撤到西南西北也不會停止對最擅長地面作戰的解放軍的追擊。在實戰中屢戰屢敗,使蔣介石再也不敢冒險了。因此,在本次辯論中,他沒有支持並通過向西撤軍計劃。相反,他選擇用東方取代西方。在那些主張從東方撤軍的人看來,臺灣海峽無疑是中國共產黨脫離海空力量無法逾越的天然護城河。對於有條件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可以有效地避免致命的攻擊。這個計劃是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張其雲提出的。
張起雲也充分展示了這一計劃,並認為國民黨退臺具有大陸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1。臺灣的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適合動植物生存。全島農作物和植物資源豐富,土地利用率高,生產能力和糧食產量基本能滿足約200萬人的需求。2。由於海峽的危險,臺灣島很容易進行軍事防禦。它地處太平洋邊緣,太平洋西線,美國遠東防線南北呼應,穩居臺灣。美國不會束手無策。三。臺灣島的內交通便利,產業有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基礎,經濟發展便利。此外,張起雲還運用自己的地理理論,完成了國民黨對臺最佳海路和航海圖的描繪。
因此,蔣介石最終選擇了從東方撤軍的計劃,從1948年底開始經營臺灣。1949年三次決戰結束,國民黨軍戰敗後,蔣介石等人在大陸已無生還的可能,於是大規模逃往臺灣。
有趣的是,他們使用了張其雲的圖表。後來有人說,蔣介石一生中很少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在1948年的這場秘密辯論中,他的選擇救了他和國民黨軍隊,這被稱為他一生中「最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