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國北鬥:創新超車

2020-12-12 新華社客戶端

北鬥組網模擬圖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供圖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充分展現了我國的長遠戰略布局和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北鬥系統已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服務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北鬥系統將持續推進產業化發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百姓日常生活,為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破解星載原子鐘、導航晶片、星間鏈路等「不可能」,歷經160餘項核心關鍵技術和世界級難題的攻克、500餘種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研製的突破,中國北鬥閃耀著三種軌道混合星座、短報文通信等獨有的中國智慧火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到2035年左右,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北鬥系統,建成之後主動向世界開放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袁元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意味著,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開通,中國北鬥邁進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

從創造性地提出「雙星定位」構想、繪下「三步走」發展藍圖,到在衛星導航頻段即將逾期的最後時刻完成首次衛星發射、拿到進軍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俱樂部的「入場券」,再到兩年多時間18箭30星的高密度發射、完成全球組網,創造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新紀錄……26年間,幾代北鬥人接續奮鬥、數十萬建設者聚力託舉,一次次刷新了科技強國的「中國速度」,展現了自主創新的「中國精度」,彰顯了開放包容的「中國氣度」。

北鬥全球服務信號在無形時空傳播開來。寰宇蒼穹、星羅棋布,世界民眾的指端和人生旅程,真正有了「中國北鬥」的導引和陪伴。

為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全新範式

起步晚、底子薄,中國要獨立建成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曾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上世紀90年代,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已完成全球組網,牢牢佔據先發優勢,實現「一步建全球」。此時,國際局勢複雜多變,讓我國愈發強烈地意識到,擁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對於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多麼重要。

在建設之初,有人曾問: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建設已打好樣板,北鬥系統模仿複製,豈不簡單?但這顯然不是一個開卷命題,當時的國情,要求中國只能不走尋常路。

中國北鬥人探索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三步走」戰略,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有源到無源、從區域到全球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也為世界衛星導航事業貢獻了新的發展路徑。

1983年,「兩彈一星」元勳、「863計劃」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創造性地提出「雙星定位」構想。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實現「從無到有」。

之後,「兩彈一星」元勳、北鬥系統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進一步組織研究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決定先建試驗系統、然後再建區域系統,最後建成全球系統。

2000年建成北鬥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年建成北鬥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鬥三號全球系統,開通全球服務。

北鬥系統用20多年走完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40多年的發展之路,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後,第三個建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採取單一軌道星座相比,北鬥系統獨樹一幟,選擇走混合星座的特色發展之路。北鬥二號系統充分繼承北鬥一號系統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定位的成功經驗,在國際上首創以地球靜止軌道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為骨幹,兼有中圓軌道衛星的混合星座。北鬥系統高級顧問、原工程副總設計師李祖洪說,對於區域衛星導航系統而言,這種「混搭」組合可以用最少衛星數量實現最好覆蓋效果,已獲得國際認可。

北鬥三號系統繼承並發展了「混合星座」,創造性實現並應用全星座「星間鏈路」等全新理念,建成由24顆中圓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提供了全新範式。

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自主創新

關鍵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自主創新的過程註定是艱苦的。在2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面對沒有自己的原子鐘和導航晶片、全球建站困難等條件下實現全球服務等難題,北鬥人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追求極致的發展道路。

北鬥一號系統解決了導航衛星最基本的問題,如供配電的太陽帆板等,實現核心產品的國產化。

北鬥二號系統率先提出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混合星座新體制,攻克了以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

北鬥三號系統攻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間鏈路、自主定軌等關鍵技術,建立了國產器部件從研製、驗證到應用的工作體系,實現了北鬥導航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100%。

可以說,北鬥系統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於其強大的自主創新體系能力和舉國體制優勢,並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

——攻克無「鍾」之困。

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其性能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北鬥二號系統建設之初,國內星載原子鐘技術比較薄弱,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研製高性能星載原子鐘,而進口又存在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為儘早「讓中國的北鬥用上最好的鐘」,工程總體組織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成立三支研發隊伍同步進行攻堅,終於三支隊伍全都取得成功,自主研發的星載原子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北鬥二號系統首發衛星上便搭載全國產化星載原子鐘,並實現「雙鍾」相互備份,衛星可靠性和在軌壽命大幅提升。

——消除缺「芯」之憂。

缺少「中國芯」,一直是困擾我國高科技領域的一塊「心病」。對於北鬥系統應用和產業化來說,擁有國產晶片,對於確保應用安全和獲得產業發展主動權至關重要。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通過揭榜掛帥,組織國內40餘家單位,創新管理模式,打破中標項目終身制,通過實物比測、產業化考核,形成「研發一代、論證一代、應用一代」的良性發展局面,成功研發了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的射頻系帶一體化導航定位晶片,北鬥擁有了自己的「中國芯」。

如今,國產北鬥晶片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性價比與世界主流產品相當,國產北鬥導航型晶片出貨量已超1億規模,年出貨量接近5000萬片,已在物聯網和消費電子領域廣泛應用。

——破解布「站」之難。

按照傳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模式,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分布均勻的地面站。為解決北鬥系統海外建站的難題,北鬥系統首創星間鏈路,創造性地提出高效解決方案。

通過星間鏈路,所有在軌北鬥衛星連成一張大網,相互間可以通信、測距,能自動「保持隊形」,不僅減小地面站規模、減輕地面管理維護壓力,而且還使衛星定位精度大幅提高。憑藉這一「絕活」,中國北鬥實現了全球服務能力,性能達到世界一流。

據了解,2035年前,我國還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構建覆蓋天空地海、基準統一、高精度、高安全、高智能、高彈性、高效益的時空信息服務基礎設施,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孫家棟院士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10年12月15日攝) 李明放攝/本刊

「北鬥+」讓生活更便利

全球定位精度優於10米、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亞太區域優於5米、授時精度優於10納秒……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北鬥系統除了可提供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外,還可提供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地基增強七種服務,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如今,北鬥三號系統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多功能一體化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種多功能集成化設計,有利於取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從功能看,北鬥系統具有有源和無源兩種體制,用戶不但可以自己知道「我在哪」,還能告訴別人「我在哪」「在幹什麼」。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例如,突發地震、海上遇險時,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況下,北鬥短報文通信可以成為傳遞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後保險。」

目前,北鬥三號系統區域短報文單次長度達1000個漢字,相比於北鬥二號系統,通信能力大幅提升。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北鬥系統已應用到各行各業,如同水和電一樣,走進千家萬戶,無處不在、觸手可及。

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基礎設施,廣泛進入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統計,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

交通運輸是北鬥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目前,國內已有約700萬輛運營車輛加裝北鬥終端,建成全球最大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北鬥正向鐵路運輸、內河航運、遠洋航海、航空運輸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縱深推進,提升我國綜合交通管理效率和運輸安全水平。北鬥系統的規模化應用使得近年來中國道路運輸重特大事故發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約50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已構建起集晶片、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北鬥產業鏈,在國家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推進標配化使用,在大眾消費領域拓展規模化應用。據統計,在中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已有80%以上支持北鬥功能。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馳援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一次完成,為醫院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北京、湖北的北鬥植保無人機被廣泛用於區域消毒防疫,一架無人機單次噴灑面積可覆蓋5000平方米,並能深入防疫車無法抵達的死角;在全國各地,數十萬臺北鬥終端進入物流行業;「北鬥+」信息產品可對感染者的行動軌跡進行精確定位,為疫情防控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孟麗靜圖/本刊

與世界分享「中國北鬥」

北鬥始終堅持「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的發展理念,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共享北鬥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共促全球衛星導航事業蓬勃發展。

2020年6月,北鬥三號系統星座部署完成後,聯合國外空司專門發來視頻,祝賀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肯定北鬥系統正在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讚賞北鬥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

隨著北鬥三號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從國內到國外,從區域到全球,北鬥服務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共享。

2013年,緬甸農業使用了500餘臺高精度北鬥終端,這是北鬥高精度產品首次在東南亞國家批量應用於農業數據採集、土地精細管理。

2015年,基於北鬥系統的高精度接收機應用於科威特國家銀行總部300米高摩天大樓建設,實現了施工過程中垂直方向毫米級測量誤差。這是北鬥首次在海外應用於高層建築監測。

2018年,北鬥系統走進新加坡,基於北鬥高精度的靜音打樁系統可進行樁點精準管理,根據導航提示快速找到鑽點位置,每個打樁點精度可達釐米級,同時大幅提高鑽機鑽孔速度。

2019年,北鬥系統走進柬埔寨,為柬埔寨政府部門綜合規劃、國土整治監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監控等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基礎信息資料,高精度服務成為政府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

北鬥系統走進寮國,為全國性土地確權工程放樣、地形測圖等各種控制測量提供新的方法手段,逐步替代了傳統全站儀作業的方式,為寮國地籍調查、土地管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了原始依據和科學基礎。

北鬥系統走進俄羅斯,西伯利亞電力巡線實現現場人員與管理中心雙向互動,及時發現設備缺陷和危及線路安全的隱患,保證輸配電線路安全和電力系統穩定。

北鬥系統「駛入」歐洲,在中歐班列上,裝有北鬥終端的貨櫃,高精度定位導航功能讓物流更便捷,實現了傳統運輸方式的升級與轉型。北鬥實時記錄列車及貨品的運行軌跡,定位精度10米以內,實現全程跟蹤無縫中轉。

2020年以來,北鬥落地更多海外國家。北鬥安全監測系統落地緬甸萊比塘銅礦,高精度定位守護礦區安全;基於北鬥的港口智能控制系統已經在義大利、卡達、印度等20個國家的50餘個港口成功應用。

目前,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地得到成功應用。

「北鬥應用只受想像力限制。」面向未來,北鬥應用發展將有無限可能和廣闊前景。□

相關焦點

  • 中國北鬥:創新超車
    這意味著,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開通,中國北鬥邁進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在2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面對沒有自己的原子鐘和導航晶片、全球建站困難等條件下實現全球服務等難題,北鬥人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追求極致的發展道路。  北鬥一號系統解決了導航衛星最基本的問題,如供配電的太陽帆板等,實現核心產品的國產化。  北鬥二號系統率先提出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混合星座新體制,攻克了以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
  • 中國北鬥獲得137國力挺,美國GPS被彎道超車
    6月23日,隨著第55顆北鬥衛星成功發射,北鬥三號正式組網成功。這意味著經過26年北鬥人的努力,北鬥導航定位系統正式加入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的大家庭中。 根據中新社11月25日報導,蒙古國已成功籤署北鬥應用合作協議。
  • 超級工程,中國北鬥!
    攝影:胡煦劼(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攝影:胡煦劼(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收官之星」開始升空!(圖:央視新聞客戶端直播)▲ 成功星箭分離▲ 太陽翼展開▲ 來自於三級發動機上的鏡頭:以地球為背景,送衛星遠行中國北鬥,為你驕傲!◆北鬥三號系統強在哪兒?
  • 100多個國家接連發聲,外媒:中國再次實現超車
    不過,近幾年隨著我國北鬥衛星的逐漸完善並已經開始使用,美在全球定位導航的霸主地位或將易主了。原因就是,中國的北鬥定位系統比起GPS定位,無論是在精準上,還是先進程度上,都是大幅度領先!從美衛星公司Trimble在今年公布的數據中,可以看得出,中國北鬥定位比起美GPS要精準許多。
  • 長大隧道+北鬥,中國鐵建新增兩大鐵路科技創新基地
    長大隧道+北鬥,中國鐵建新增兩大鐵路科技創新基地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鬥人」焦永濤 科技創新的弄潮兒
    全國政協委員北鬥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委員曾提到,中國已有70%入網智慧型手機提供了北鬥服務,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那麼,什麼是北鬥服務?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呢?北鬥系統是我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
  • 成功超車!日媒罕見承認:中國北鬥比美國GPS更好用
    美國自從上世紀80年代發射導航衛星以來,GPS就是全球導航系統的領軍系統,中國也在努力研製自己的導航系統,北鬥導航系統徹底完工之後,GPS的一家獨大局面已經出現變化。據《日經亞洲評論》近日報導,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性能以及使用量正在反超美國GPS,在全球195個主要國家中,北鬥衛星系統對165個國家的觀測頻率要比GPS更高,這也說明北鬥比GPS更受到這些國家青睞,而且他們也願意使用中國的導航系統。
  • 面向未來,北鬥應用只受想像力限制
    「中國精度」,彰顯了開放包容的「中國氣度」。北鬥全球服務信號在無形時空傳播開來。寰宇蒼穹、星羅棋布,世界民眾的指端和人生旅程,真正有了「中國北鬥」的導引和陪伴。文 | 袁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首發於2020年12月7日,原標題為《瞭望丨北鬥:創新導航》,原文刊於《瞭望》2020年第49期。
  • 活動資訊|新華小記者走進中國北鬥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
    8月6日下午2點,新華小記者來到了中國北鬥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以下簡稱「北鬥西虹橋基地」),走進「北鬥的世界」,探索「世界的北鬥」。合影留念北鬥西虹橋基地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北鬥導航」為特色產業的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圍繞「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產業發展要求,以「創新時空、賦能產業」為使命,按照「一核兩翼」產業定位,立足定位導航對智能無人系統和空間信息服務領域的支撐和引領帶動作用,積極打造基於專業化創新孵化支撐體系、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北鬥導航科創中心和產業生態圈
  • 北鬥衛星第二次亮相習主席新年賀詞 微小衛星創新院再出發 北鬥...
    圖說:北鬥導航衛星效果圖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這些成就凝結著新時代奮鬥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採、中國力量。」
  • 「瞭望之友」徵集號
    這一年,我們將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華通訊社同賀90華誕,《瞭望》也將迎來創刊40周年。40年歲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足夠一個孩子成長至「不惑」,足夠一棵幼苗苗長成大樹,足夠見證一本刊物的不變初心、赤誠堅守。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6集:中國北鬥 創新前行
    10月19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的總設計師林寶軍先生一起對北鬥系統的意義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今年的7月31號上午,習近平主席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 第十一屆 「北鬥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首次定向越野比賽在...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指導,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學術交流中心、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聯合會主辦的第十一屆 「北鬥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首次定向越野比賽在成都市大源中央公園成功舉辦。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備學科和人才集聚優勢,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應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夢佳這是一所從延安烽火中孕育的學校,也是1940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因培養了一批矢志科技報國的領軍人才,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
  • 【長城評論】致敬北鬥,致敬中國創造
    &nbsp&nbsp&nbsp&nbsp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從一出生就註定要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國之重器」,它的建設發展不僅體現著中國智慧、中國速度和中國精度,更飽含著近代以來中國對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殷切期望。
  • 瞭望|新時代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認識——專訪中國生產力學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遵循的原則、主要目標和各項工作任務,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北鬥精神」託起小衛星: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故事
    這個年輕的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走進這個小衛星的世界,從一扇扇深夜燈火通明的窗戶中,從一個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項目團隊中,處處感受到「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
  • ​「北鬥+鐵路」,為中國鐵路注入「芯」動力
    2月15日,2020年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正式公布,由國家鐵路局評審並認定,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北鬥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北鬥+鐵路」意味著新平臺、新模式、新成果。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意味著更先進的技術和鐵路聯繫在一起。
  • 除了導航,北鬥還有啥創新應用?三位院士給出答案
    目前,全球應用北鬥系統導航的手機已經超過3.72億部。少有人知的是,助力疫情防控是今年北鬥應用的新亮點。北鬥系統在疫情防控的「武漢保衛戰」中發揮了極其特殊的作用: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應用到方艙醫院的改造,從醫療物資的調配到生活用品的保障供給,從病毒的流行病學調查到武漢健康碼的應用都有北鬥的身影。國慶前夕,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李德仁、劉經南、譚述森三位院士分享了北鬥的諸多創新應用。
  • 瞭望與杭州共建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揭牌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駱曉昀編輯黃琳由瞭望周刊社與杭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共建的「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11月18日下午在杭州揭牌。2007年,瞭望周刊社旗下的《瞭望東方周刊》首開「城市幸福感」調查與評價,迄今已連續14年成功舉辦「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累計推選出了包括成都、杭州、寧波、廣州、長沙等在內的60餘座幸福城市,全國10億多人次參與調查,使「城市幸福感」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