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12-17 新華社新媒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

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胸懷「科技報國志」,北理工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備學科和人才集聚優勢,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應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夢佳

這是一所從延安烽火中孕育的學校,也是1940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因培養了一批矢志科技報國的領軍人才,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路」,一條矢志國防、服務戰略的「強軍報國路」,一條開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創新發展路」。這就是北京理工大學(下稱「北理工」)。

八十載崢嶸歲月,這所大學將「延安根、軍工魂」融入辦學血液,在傳承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精神中踐行科技強國,把辦學成果寫在了共和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成為黨創辦的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實踐者和開拓者。

數據統計顯示,80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30餘萬名畢業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投身我國重要領域,孕育了一大批又紅又專的領軍人才,包括60位兩院院士和120多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如「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院士、「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院士、天基雷達總設計師吳一戎院士。

80年來,學校研製出探空火箭、輕型坦克、低空測高雷達等,創造了多項中國科技史上的第一,同時圍繞國家戰略急需,打造大國重器,在一大批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深空探測、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新材料、現代通信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過程中,研發的多項技術均有優異表現。

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北理工如何繼續勇挑重擔,創新發展,培養和塑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

骨子裡就有「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瞭望》: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回望歷史,你認為學校積澱的最鮮明、最寶貴的精神底色是什麼?

張軍:北理工前身是1940年創建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校名由毛澤東同志親自題寫。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任院長,師生們圍繞邊區經濟發展需求,發現了適宜墾荒的南泥灣,發明了馬蘭草造紙、新方法製鹽等技術,邁出了我黨創辦理工科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可以說,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瞭望》:這一紅色基因傳承至今有哪些新表現、新成果?

 張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們胸懷「科技強國志」,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勇擔使命,協同攻堅,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以徐更光、楊樹興院士為代表的三代「兵器人」,研製出新型成果,推動國家重大領域實現跨代發展;以王越、毛二可院士為代表的三代「雷達人」,在雷達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孫逢春、項昌樂院士為代表的三代「車輛人」,在新能源汽車、特種車輛研發方面走在了國家前列。

今天學校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世界科技發展中仍有亮眼表現。例如,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中,我校參與了10個空中梯隊、26個裝備方隊的裝備研製工作,多項關鍵技術直接應用於一批「國之利器」,「科技立功」已經成為北理工人踐行強國使命的最大特色。

《瞭望》:面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何讓「國家最大」這一基因釋放更大的能量?

張軍:我們將繼續發揮科技強國特色優勢,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做「脊梁柱」。這一方面需要學校持續探索更先進的科研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戰略性地開展海外引智工作。

目前我們正在探索科研的「四大」新模式。一是推動優勢工科與特色理科相結合,推進醫工融合、「兵器+」、「智能+」、數字經濟、科技法律等跨學科「大交叉」。二是瞄準前沿方向和新興技術領域,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加快建設「大平臺」,如推進基礎和前沿交叉,建設「高能量物質前沿科學中心」;聯合行業優勢力量,建設教育部「多模態智慧機器人及系統集成攻關大平臺」等。三是以國家重大項目、國家創新平臺和領軍人才匯聚創新「大團隊」,以集成攻關匯聚大團隊,完善分類評價與激勵機制,探索團隊評價與激勵制度,開闢國家重大需求領域人才特殊通道,造就「雷達系統及實時信息處理技術團隊」「高效毀傷技術團隊」「遠程火箭研製團隊」等優秀團隊。四是瞄準關係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務,謀劃和實施重大項目,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在國家戰略必爭領域,依託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從基礎研究向共性技術拓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集成攻關模式,結合傳統優勢和長期發展需要,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深空探測、新材料、凝聚態物理、計算機仿真等新興交叉領域深耕細作。

在引智方面,我們通過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機制,有效吸引到了高端人才。例如,我們全職引進的1位外籍專家,在他帶領下,北理工培育了國際微納米機器人和醫工融合領域的頂尖科學團隊,在高端醫療診治機器人方面做出了重大創新。10年來,經他推薦、培養,已有多位著名專家在北理工全職工作,形成了突出的高端人才引領和集聚效應。

五四青年節前夕,北理工師生用歌曲歌唱偉大祖國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培養共和國的脊梁是最大使命

《瞭望》: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北理工也啟動了新時期最大規模、最深層次的人才培養改革,請你介紹一下這輪人才培養改革的總體定位和目標。

張軍:進入新時代,北理工人才培養新定位是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領軍領導人才。

具體來說,「胸懷壯志」,就要為國家作貢獻,做共和國的脊梁,這是我們最大的使命。「明德精工」源自北理工的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前者強調「立德」「求善」,包含人文情懷,後者強調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可以精簡為「明德精工」。我們還要讓學生「創新包容」,因為任何一個技術的突破已不再是單項技術、單個領域所能完成,也不再是「個人包打天下」,而是要以包容的態度開展團隊合作,同時要有獨立的品格和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時代擔當」,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瞭望》:北理工採取了哪些務實舉措來實現這一育人目標?背後的設計邏輯是什麼?

張軍:我們首先構建了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之所以如此構建,是因為一直以來,高校的課程體系都只重視「知識養成」部分,忽視了「價值塑造」和「實踐能力」,學生不知道為何去學,也不知道學的東西用到了什麼地方,面對實際也不知需要掌握什麼知識。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實施了本科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的人才培養改革,推進了「SPACE+X」(寰宇+)計劃,建設了精工、睿信、求是等9大書院,實現了跨學院、跨專業大類招生與培養。同時構建了「四類型七維度」本研一體貫通培養體系,優化了課程體系,強化了課程銜接,也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和國際視野。

目前,我們已把原來的38個專業變成9大書院9大類招生,實行通識教育,促進不同專業間的交叉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我們還通過「SPACE+X」(寰宇+)計劃,擬打造6個「100場」講座,邀請百名科學家、百名藝術家、百名外交家等來校授課,同時舉辦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我們這幾年通過發揮特色學科優勢,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實踐和科技創新氛圍,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實現了提質升級。這方面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北理工學子在創新創業大賽上奪魁、奪冠、奪金「年年不間斷」,其中本科生獲省部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2000多項,研究生獲國際國內競賽獎450餘項;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還獲得冠軍、季軍和金獎,創了賽事紀錄。

《瞭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高校的重要關切,北理工在這方面的驕人成績得益於哪些經驗?

張軍:這些優異成績背後是學校對科教深度融合理念的堅守,更重要的是學校打造了一條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條體系主要有四個特點,代表了北理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經驗。一是打通了「優質生源、課程培養、實踐培養、社團活動、創新競賽、產業轉移、市場轉化」的雙創人才培養全鏈條;二是構建了「學客與創客、自主與團隊、教學與科研、國內與國外、課上與課下」的協同創新機制;三是依託國家級科技創新實驗「大平臺」,發揮以院士等為首的高層次人才團隊作用,立足學科優勢特色,推動了「工科+理科」「工科+文科」的學科交叉,催生了具有北理工特色、享譽全球的創新創業貢獻;四是推動雙創實踐環境升級,促進創客空間學客化、學客空間創客化,以「科研平臺助雙創、產業平臺引雙創、市場平臺撐雙創」,支撐了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理工大學校園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構建「五維教育」

實現師生「有價值地成長」

《瞭望》:信息社會、智能社會催生了混合教學實踐,重構著教學的環境與方式,此次疫情更是加速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變革。你推動北理工作為這一變革的先行者,在創造未來教育模式方面有什麼心得?

張軍:我們需要審視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的教育新矛盾,還要體驗智能技術重構的教學新環境和新方式,從智慧社會發展整體視角和框架出發,思考未來教育。

應該說,當下以「人」為中心,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空間協同重構,正在形成新的教育生產關係。因此,我們需要以智慧、互聯為理念,基於智聯網技術框架重塑「人機物環」關係,通過「智聯教室」建設,打通空間、時間、知識之間的壁壘,形成三維空間與時間及知識兩個維度協同融合的「五維教育」,推動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生產關係以及新時代教育生產力的變革,釋放教育潛能,實現學生和教師「有價值地成長」。

「五維教育」將空間三維、時間一維、知識一維融合貫通,將推動傳統教室到智慧教室再到智聯教室的更迭衍新。其核心引擎是覆蓋感知、網絡、計算和服務的智聯網技術,通過多元全面持續的協同感知、多尺度超帶寬的泛在網絡、知識自主驅動的智能計算、多元個性精準的智慧服務,實現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慧的教育生產新模式。在這一模式變革進程中,將引導學校和教師進行適用於虛擬學習空間與傳統課堂融合環境的教學方法創新。

為此,我們學校建立了整個五維教育和智聯教室的一套體系。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推演,構建了個性化的定製服務,真正做到數據共享、知識互聯、群智協同、教育智學。

比如,我們為了讓思政教學「活起來」,推動思政課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開發了基於VR技術的軟體課程《重走長徵路》。通過VR技術模擬紅軍長徵過程中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紅軍遭遇的圍追堵截、生離死別,過雪山草地的艱辛,更好地理解長徵精神,學習紅軍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品質。我們還改造了上百間「智慧教室」,通過使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幫助學生實現了「知識穿越」,並建立了校內樂學平臺,開發了2000多門線上課程,包括實驗課。

目前,整個智慧教育進程都在紮實推進。我們通過名師授課、智聯融動、育教衍新,激發學生的自主潛質、好奇追求和個性特質,而教師也在積極適應新的授課方式變化,以淵博知識及好的品行來帶動、影響學生,提升育人質量。

做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脊梁柱」

《瞭望》:你如何研判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對高校提出的挑戰?

張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多變,新冠肺炎疫情也帶來了深刻影響。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創新的源頭、學術和學者匯聚的重鎮,必須堅守教育報國初心,勇擔興國強國使命,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奮進在時代前列。

但是要看到,當前中國高校還存在一些普遍短板,第一個短板,也是最大的短板還是人才。我們真正需要的具有國際化視野、「又紅又專」的人才現在還比較稀缺,要加速培養,同時要下大力氣把國外更多先進的人才引回來。第二個短板,是我們雖然強調高校要真正把教育回歸到人才培養上,但如何達成這個共識,目前還有一些觀念上的桎梏,仍需在教育的體制機制方面不斷創新。第三個短板就是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未來亟待加大科技創新,發揮高校的學科和人才集聚優勢,在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不當「旁觀者」,要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

《瞭望》:面對這一挑戰,你認為要從哪些方面來突圍?請你結合北理工的實踐,談談如何在新時代擔當好高校的興國強國使命。

張軍:應對挑戰的關鍵還在於實現高校的高質量內涵式科學發展。結合北理工而言,我覺得未來一是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現代教育理念轉化成自覺行動。二是在實踐過程中更加開放,更加創新,不斷更新觀念,不能固步自封。三是加強廣泛的國際合作,不能孤立辦校。近年來我們持續拓展開放辦學格局,加快建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推進中英創新學院、中德學院、中西學院建設,還和「一帶一路」沿線29個國家的65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參與了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大學聯盟、中國—東協工科大學聯盟等,加強了人文交流與合作紐帶,深化了高等教育資源共融共享。四是以師生為中心,激發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高校自我驅動下的高質量發展。最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傳承好80年來北理工的傳統精神和文化,把我們的論文寫在祖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寫在祖國發展的事業中,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上貢獻「北理方案」,同時在國際合作中唱響北理聲音,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院士領銜,北科大面向全校學生開講《大國鋼鐵》
    4月23日,北科大全新打造的《大國鋼鐵》課程正式開講,該課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攜眾多知名專家主講,全校學生不限專業、年級均可選修。這是北科大「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嘗試之一,將向大學生展示我國鋼鐵工業強國之路。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高材生,空空飛彈研究專家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高材生,空空飛彈研究專家洛陽是千年古都,基本上就是濃縮版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洛陽不僅誕生出了趙普、元稹、賈誼等文學大家,也是我國近現代的科學重鎮,湧現出了李恆德、陳俊武、李俊賢、李圭白等院士。江山代有才人出,當代科學家中,洛陽人也有一席之地。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再加上,能源安全與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大國有責任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汽車行業作為能耗和排放大戶,更面臨著嚴峻的減排挑戰,低碳化進程刻不容緩。國家對低碳化與新能源汽車的重視,讓我國這樣的汽車使用大國對新能源技術的使用和改進迫在眉睫。 在汽車行業深化改革的現階段,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都嶄露頭角,並有望實現換道超車。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多名汽車人入圍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名單
    引言 | 過去那些年真的是很難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是指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即便是教育改革後,當今能成為教授依然是了不得的事,如果能當院士那就是上天了。日前,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名單公布,汽車行業有多達三人入圍。
  •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中國工程院於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下面一起來看看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有哪些知名院士吧!何德全中國信息安全評測中心管委會主任何德全,中國工程院院士。1933年生,從事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領域研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0項。
  • 專訪管延安:從「大國工匠」到「全國勞動模範」
    多年來,管延安先後榮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全國最美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質量工匠」「齊魯大工匠」等榮譽稱號。聆聽著總書記的話語,管延安全身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力量。管延安說,這種信心,這種勇氣,這種氣勢磅礴,是屬于堅信中華民族會屹立於世界之巔的自信,是屬於億萬中國人會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仰。「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 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11月30日,校黨委書記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羅公利對李德仁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近期發展情況,希望李德仁院士為學校測繪學科提供支持與幫助,幫助相關學科發展和提高。李德仁院士對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成就表示讚賞,表示願意與山東科技大學加強交流與合作,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測繪學院黨委書記秦昌盛、院長陽凡林參加會見。會見後,李德仁院士應邀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
  • 北京科技大學《大國鋼鐵》課程開講—新聞—科學網
    4月23日,北京科技大學全新打造的《大國鋼鐵》課程正式開講。
  • 3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話「廢棄礦井變寶」
    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安徽理工大學、中國煤炭學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合肥工業大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第31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採協同創新組織
  • 中國科協評出52名中科院和172名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3月20-24日,中國科協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評審會、中國科協提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評審會先後在京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在講話中指出,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是中央交給中國科協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 「走遍中國.回望延安」——中國(延安)文化傳承產業博覽會開始招展...
    「走遍中國.回望延安」——中國(延安)文化傳承產業博覽會開始招展工作 發布時間:2019-09-16 09:34:12 來源: 延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中國工程院院士——食用酵素髮展之管見!
    關於酵素,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在《食用酵素髮展之管見》這樣說到: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中國民間的地位,中國作為飲食之邦,其飲食文化可謂豐富多彩。食用酵素最早起源於中國傳統發酵食品,擁有幾千年的歷史。
  • 臺網友流傳「孫中山年輕帥照」,臺媒闢謠: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臺灣社交網站上流傳著幾張「孫中山年輕時帥照」,但臺媒「中央社」12月4日報導指出,這幾張照片均不是孫中山本人,其中一張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年輕時的照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大學入學照片新華網曾刊發王德民大學入學照片報導指出,這3張照片中有兩張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專家王德民年輕時的照片,包括一張王德民1955年就讀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的註冊入學照片,目前該照片陳列在中國石油大學校史館裡,大陸主流媒體也都報導過;另一張則是電視節目刊出的王德民高中時期的照片
  • 管延安:「超級工程」走出的「大國工匠」
    為了找到這種「感覺」,他擰螺絲時從不戴手套,經過數以萬次的重複磨鍊,找到了最佳的「手感」,練就了左右手擰螺絲均能實現誤差不超過1毫米和聽「音」辨隙的絕活,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的名號從此落在了管延安的頭上。3小時的搶修紀錄
  • 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
    新材料領域方面, 中國工程院2019年組織研究的製造業26個領域中外對比分析報告顯示,新材料領域與製造強國相比差距大,屬於對外依存度極高的8類產業之一。」在12月18日的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在演講中列了上訴數據。他也從多個維度和案例展現了中國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三峽發電機組蒸發冷卻技術超越國外水平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三峽發電機組蒸發冷卻技術超越國外水平   12月13日,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