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身為北洋軍閥首領,其實力自然不用多說;但孫中山先生在人心這方面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麼為何,袁世凱能從孫中山先生手中奪取大總統一職呢?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當然要客觀)。
袁世凱為什麼能夠從孫中山手裡搶到大總統的位置?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好奇,孫中山帶領推翻辛亥革命,當時很多黨派以及各界人士都支持孫中山,可以說孫中山佔據足夠的優勢,但為什麼袁世凱能竊取革命勝利的果實?
其實仔細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其一是因為袁世凱的手腕也是相當粗壯的,其二則是由於孫中山的個性使然。
我們一條一條分析推理。
1、袁世凱於1909年就因權力過大致使滿清貴族猜忌,以養痾為由被罷官賦閒。當時的北洋軍閥除袁世凱外,以「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為首。這三個人看似利益相同,實則相互掣肘,大權仍被袁世凱牢牢握在手裡。也就是說,當時袁世凱手中握著全國最強大的軍隊。
在「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時代,誰的軍隊強大,誰就有說話的資本。這個道理,就連綠林出身的張作霖都清楚,更何況袁世凱、孫中山、黃興等人呢。
2、我把帝國主義的支持放在第二條。緣由很簡單:當時國家性質如何?帝國主義勢力如何?清廷、孫中山、包括手握軍事大權的袁世凱皆可謂是魚肉,而帝國主義則可謂是刀俎。
帝國主義勢力支持誰,誰說話辦事就更有底氣,更何況,美日俄等帝國主義勢力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支持袁世凱。在這種情況下, 不管你是龍是鳳(當時中國國情的影響),都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
3、資本主義勢力在當時發展不充分。在段祺瑞聯名通電清帝退位後,封建帝制結束了,但是封建殘餘仍沒有被消滅。北方政治大權仍牢牢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中。換句話說,袁世凱不僅僅手握軍權、也一攬北方政權。
軍權、政權、第三方的支持,這些放在一起,稱為「大權」,大權在握的人,難免會利益薰心,所以他試圖稱帝,用現在的話說「袁世凱飄了」。(當然這是後話)
4、第四點原因,我認為出在孫中山先生身上。我在看一些電影也好、史籍也罷,孫中山給我的感覺不像一個霸主,更像一個聖人。他缺乏歷朝歷代「雄主」「英才」身上所有的殺伐果斷、不怒自威的個性氣質,給人的感覺不但沒有敬畏,反而親近。這類人只適合像孔子、王陽明一樣,做個聖人,不適合玩弄帝王權術。所以他們妥協讓步了。試想,倘若孫中山位置上坐著的是一個像劉邦、朱元璋、曹操之類的人物,他們哪個會乖乖讓位?
我們綜合當時所有的情況來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軍事實力上是佔據不利地位的,在政權上更是無法與袁世凱爭鋒,但在當時資本主義勢力薄弱的情況下,革命者憑藉其頑強的意志、精神滲透在中國南方各個城市,為將來的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我個人認為,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孫中山先生的個性使然,他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位慈眉善目的偉人,並不適合做一個威嚴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