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6歲孩子是怎麼一年花掉120萬的?
在《老師,請回答》節目中,有一組家庭,讓觀眾大為驚嘆。
六歲的女孩晴晴,在姥姥和媽媽的安排下,上了六七個培訓班。這些培訓班包括表演、聲樂、鋼琴、芭蕾、走T臺、珠心算等。
節目中,主持人根據姥姥和媽媽說的,列了一個費用清單:
公司籤約:約13.8萬聲樂表演:約40萬2次工體演唱會:約30萬紐約時裝T臺秀:約20萬其他零散的班:約10萬
你能想到這是一個六歲孩子的培訓費嗎?
晴晴對主持人說,他在學校屬於最忙的,要學很多,確實挺累的,他很羨慕其他同學,不用上這麼多課,可以玩。
晴晴媽媽是自己開公司,平時工作從早忙到晚,晴晴從四個半月開始就一直由姥姥帶著。姥姥十分疼愛自己的外孫女,為了讓孩子上培訓班,姥姥甚至不惜賣掉自己的一套房子。
媽媽起初也不同意對孩子投入這麼多資金,讓孩子學這麼多,可是媽媽沒有姥姥強勢,而且孩子一直由奶奶主管,媽媽覺得在姥姥跟前沒有太多的話語權,而且媽媽覺得既然孩子已經開始學了,那就不要放棄,要堅持下去。
於是姥姥和媽媽每天輪換著帶孩子奔波在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上培訓班是讓孩子選,還是聽父母的?
節目中,最讓人心酸的一幕就是,晴晴姥姥和媽媽叫晴晴去上珠心算,晴晴一度躲到桌子底下,哭著喊:「我不要去,我不要上珠心算。」
當主持人知道晴晴在學珠心算,就問六歲的晴晴:「9加6等於幾?」
晴晴竟然半天沒有回答,就連嘉賓蔡國慶的兒子慶慶都說,這很簡單,應該幼兒園學的。可晴晴卻半天沒答,還說你覺得簡單,我覺得好難。
可能媽媽和姥姥覺得尷尬,一再在晴晴耳邊小聲提醒。而晴晴卻大聲喊:「你們不要再提醒我了。」可以看的出來晴晴的內心對珠心算牴觸的。
晴晴姥姥和媽媽是我們中國很多家長的代表。我們總覺得孩子應該學什麼、學什麼有用,卻從來很少問孩子真正想學什麼、喜愛什麼?孩子總是必須按照家長畫好的路線走,這導致了孩子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孩子才會主動的去學習、去不斷重複練習。就拿現在很多女孩都學鋼琴為例吧。大家都知道要想學好鋼琴,沒有年復一年的練習是根本學不好的。喜歡學的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可能就會感到快樂、而對於不喜歡的孩子來說,那就是痛苦的折磨。
雖然晴晴的姥姥和媽媽付出了一切去培養孩子,可我們在節目中並沒有看出孩子在唱歌等方面多有天賦,反而另一個嘉賓小女孩七七讓人感覺更有唱歌的天賦。
蔡國慶是歌手,按理說他最希望兒子能在這方面有所長,而且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自己教他的兒子慶慶。可是,慶慶明確表示,他不喜歡學唱歌,蔡國慶說,既然孩子不想學,他就不會因為自己有這方面的優勢而勉強孩子。相反,他的兒子很喜歡圍棋、籃球等,蔡國慶都大力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
關於孩子上培訓班,我覺得蔡國慶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他說:「最根本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生命。」深以為然。
父母是孩子監管的第一人,祖輩教育應儘早退出
晴晴的媽媽因為工作原因,在晴晴小時候不能做到日夜陪伴,只能由姥姥帶著,作為晴晴的媽媽確實應該感激自己母親這幾年幫自己帶孩子。可是現在孩子六歲了,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多的需要爸爸媽媽參與其中。畢竟,孩子成長中,父母是第一監管人。
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姥姥的逐漸撤退。姥姥可以參與晴晴的生活養育,至於孩子的教育,可以交給晴晴的爸爸媽媽。然而這位姥姥由於不放心自己女兒帶外孫女,從而剝奪了女兒教育孩子的權利,致使這個家庭中姥姥、媽媽,角色、界限的混淆。
節目中媽媽哭了,晴晴伸手夠媽媽的臉,想為媽媽擦去淚水,安慰媽媽,可姥姥一直緊緊抱著晴晴不鬆手,孩子最終也沒掙脫姥姥的懷抱。
可見,姥姥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同時也很固執,她堅信自己愛晴晴,可以為晴晴付出一切,哪怕生命,可姥姥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更需要爸爸和媽媽。
正是姥姥的過多幹預,讓這個家庭出現了問題,讓晴晴的媽媽痛苦萬分,想改變又無力改變。
作為祖輩,我們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把育兒的重擔交給孩子的爸爸媽媽,讓他們自己學習、探索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或者進行分工,明確哪些事姥姥管,哪些事媽媽管,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限。
我們養育孩子的初衷是什麼?
節目中,晴晴姥姥自豪的說她養育晴晴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可是,什麼是有用的人,有用的標準又是什麼?這位姥姥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姥姥的心裡是想讓孩子成為有才的人吧。這樣說出去多有面子。
可是我們的孩子真的有那方面的才能或者說天賦嗎?如果沒有,我們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孤注一擲、傾其所有去付出,結果只能是陷入無地可退的境地,那時候的我們肯定會極度脆弱,容易崩潰。
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可以期望孩子成龍成鳳,但僅僅是期望,孩子不是必須要成龍、成鳳,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是我們家長必須修煉的。
寫在最後的話:
看了幾期《老師,請回答》,為節目中可憐的孩子,固執、自以為是的父母哭了好幾次,發現孩子都沒有問題,問題的根源都在父母。
「中國的教育,最該提升的是父母自身的提升。」深以為然。
從孩子幾歲開始,我們家長就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可是天外有天,孩子將來一旦走上社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優秀,強烈的心理落差,孩子能接受嗎?我們做家長的能接受嗎?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家長需要思考的。
嘉賓中的一個小女孩朗誦了這樣一段話:
「當你想到南方去,卻把車開向了北方,當你整天在為孩子的未來忙碌時,卻一直在將孩子的現在忽略,你以為你是在對他好,其實確是讓他更累......」
希望讀過的家長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