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發展的就業影響研究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區別於一般的技術進步,人工智慧具有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特徵,對就業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為替代淘汰部分傳統崗位,填補人類勞動者難以勝任或不願意從事的崗位,催生新產業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最重要的影響是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人工智慧的加速發展和應用,並且在行業間和地域間迅速擴散,會造成結構性失業並拉大收入差距,但同時也會創造高收入就業崗位和緩解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就中國而言,利用人工智慧促進就業增長和優化就業結構,應重點加強人機協作相關技術研發和制度創新,加強倫理道德研究並保護勞動者權益,以及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就業;就業結構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興產業自主技術標準的導入與培育」(13CJY064);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工業技術趕超的戰略與路徑研究」(GJSCX2018-01)

 

    一 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理論綜述

  對技術進步就業影響的經濟學研究由來已久。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Keynes(1930)就成功預見了廣泛使用的科技可能導致的對人力的替代,將其稱為「技術性的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Leontief(1955)對技術進步的就業影響持悲觀態度,他認為就像19世紀機器動力替代牲畜,導致馬力過剩一樣,機器的應用也會導致勞動力過剩。然而,工業化的歷史表明,技術革命確實導致小範圍的短期失業,但並沒有造成大範圍的長期失業,長期看,技術進步的主要影響是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了結構性的重塑調整。技術進步對就業市場會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破壞效應(distruction effect),技術替代勞動力,從而導致失業;二是資本化效應(capitalism effect),技術促使生產力水平提高,從而促進行業擴張,對勞動力需求提高(Frey and Osborne,2017)。「資本化效應」又被稱為「補償效應」,工人最初因新技術造成的失業可以從多個方面獲得補償。一方面,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使用、生產規模擴張、研發新產品等均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資本—技術互補型的現代化工廠模式開始流行,電力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裝配線的自動化水平,增加了操縱機器的技術工人的需求(Goldin and Katz,1998),打字機、計算器等小型辦公設備的普及又增加了對高教育水平的管理人員的需求(Mokyr,1990),同時增加的藍領和白領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第二次革命期間的就業水平。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促使生產率提高,以一種更惠及大眾的方式對社會產生貢獻,資本家獲取大量收益,消費者獲得了更質優價廉的產品,而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增長,成了獲益最大的群體(Lindert和Williamson, 1983; Feinstein, 1998;Allen, 2009)。因此,從歷史經驗來看,歷次科技革命的正向「資本化效應」或「補償效應」均超過了負向「破壞效應」。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速度的加快,部分學者預測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將佔據很大比例的工作崗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來自Frey和Osborne(2017),他們通過對當前的自動化技術的解析,發現在未來20年裡美國約有47%的工作可能會被機器所替代。受人工智慧等新信息技術的衝擊,採用同樣的方法,Pajarinen et al.(2015)發現33%的挪威人和35%的芬蘭人的就業處於高替代風險中;Batorski et al.(2015)的研究表明,波蘭的高替代風險就業比例高達46%;世界銀行估計在OECD國家中有57%的工作可能在未來20年內被機器所替代。除了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學者們認為,發展中國家可能既受到本國人工智慧對勞動力的替代的影響,又受到發達國家製造業外包回縮的影響,未來就業惡化的風險將遠高於發達國家。Frey和Osborne(2015)認為,未來中國77%的就業崗位、印度69%的就業崗位、衣索比亞85%的就業崗位、烏茲別克斯坦55%的就業崗位面臨被智能機器替代的風險。但是,也有不少學者駁斥了以上研究,因為這些實證研究僅僅基於已有的工作崗位的技術實現的可能性,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來自Acemoglu和Restrepo(2018),他們提出,技術進步對於就業的影響不僅應從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的角度來看,還需要尋求其對就業和工資影響的均衡結果。首先,企業是否會採用以及會採用哪些技術依賴於機器替代人力的成本收益權衡;其次,新技術對於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不單有對相應經濟部門的直接衝擊,還需要考慮新創造的就業需求,以及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轉移。例如,新工業革命雖然造成製造業就業比例的大幅下降,但同時也造成服務業就業佔比的大幅度提高(Autor和Dorn,2013)。Acemoglu和Restrepo(2018)還發現,1980—2007年美國總的就業增長約為17.5%,其中約一半(8.84%)的就業增長來自於新增加的工作崗位,而這些全新崗位支撐了過去三十年美國的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和應用雖然可能短期內替代部分人類崗位,但是也會產生互補性的勞動力需求,這些新的依賴人力的複雜工作任務相比於現有技術總存在相對優勢。我們需要對技術進步的「破壞效應」保持警惕,但也要相信這是一個教育水平和科技進步水平的競賽(Goldin and Katz,2009),只要教育的發展程度超越技術進步的速度,人力資本相對優勢一直存在,就業比例在長期來說就能保持在一定水平。

    二 人工智慧就業影響區別於傳統和一般技術進步的特殊性

  人工智慧作為新工業革命重要的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對就業的間接影響大於直接影響,長期影響大於短期影響。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出現一批能夠推動創新鏈升級和產業鏈上下遊產品開發,促成重大科技進步的使能技術,以及在多個產業部門得到廣泛應用的通用技術。不同於一般的技術進步主要在短期內和小範圍對就業產生影響,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對就業的影響表現出長期性和普遍性。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蒸汽機在歐洲替代傳統水力、風力、畜力成為最主要的工業生產能源用了近一百年,在一個世紀裡,蒸汽機逐步從最初的紡織、交通行業擴散到更多的工農業和商業部門,對就業的影響在長期表現得更為顯著。同時,蒸汽機對就業的直接影響表現為替代重體力勞動者、用於生產和交通運輸牲畜的飼養員,而間接影響是使得英國等國家毛紡業大發展,城市開始興起,大量農田被用作牧場,促進了就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大規模轉移,顯然後者的影響更大。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內燃機、電動機的應用對就業的影響也有類似表現,只不過時間周期大幅度縮短。信息技術是新工業革命重要的主導技術,人工智慧則是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目前已經表現出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的特點,應當更加關注人工智慧對就業的長期影響和間接影響。例如,很多研究論文、媒體分析、智庫報告給出了最容易被人工智慧淘汰的行業和崗位(Frey and Osborne,2017;MGI,2018),事實上人工智慧對這些行業和崗位的影響將是長期的,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開發,未來還將有更多的行業和崗位受人工智慧的衝擊。同時,除了直接淘汰某些崗位或者創造新的崗位,人工智慧的發展還將促進無人駕駛、機器翻譯、圖像識別分析等行業的發展,影響和改變這些行業的就業需求總量和結構,並且進一步推動勞動就業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以及改變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就業格局。

  人工智慧對腦力勞動的替代大於對體力勞動的替代,對複雜腦力勞動的替代大於重複性腦力勞動的替代。在信息技術出現之前,技術進步主要替代的是體力勞動,最初主要替代高強度體力勞動,後來替代重複性的體力勞動,在先進的自動化的製造工廠裡,機器幾乎可以替代所有的重複性勞動崗位。從信息革命開始,技術進步在腦力勞動為主的崗位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表現出比人類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最初的計算機應用於大量計算工作,雖然計算對人來說並非高智力的活動,經過中等教育的勞動者都能勝任,但計算機贏在了速度和準確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計算機在重複性腦力勞動上大規模替代人類勞動者,帶領人類工業化進入資訊時代,經濟效率得到幾何倍增長。人工智慧相對於傳統信息技術,能夠識別環境變化並作出相應判斷,「深度學習」更能夠實現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使得計算機和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需要複雜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這已經突破了Autor et al.(2003)等學者認為的計算機自動化只能實現對體力勞動和簡單腦力勞動的替代。特別是在一些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且兼具重複性和複雜性的領域,人工智慧比人類勞動者具備更高的效率、敏銳度和準確性。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由「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升級,可以勝任的複雜腦力勞動將更多,人工智慧替代複雜腦力勞動崗位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人工智慧以虛擬的信息和數據為載體,流動性強。勞動力是流動最困難的投入要素,即便是在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的地區,勞動力的流動也從來不是暢通無阻的,如果最終產品的可貿易程度較低,那麼該產業就需要在一個經濟體內部完成大部分的生產和消費,正因如此,服務業需求相對於製造業更依賴於國內供給得到滿足。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全新的、特殊的「勞動力」投入要素以虛擬信息數據為載體,理論上其流動性無窮大。如果人工智慧在經濟投入要素中所佔的比例不斷提高,全球產業分工和勞動分工將被重新定義,勞動力將在虛擬世界中打破國界的限制,實現自由流動。

  人工智慧將改變人與機器在工作中的關係。在人工智慧出現之前,技術和機器在生產活動中充當輔助性的角色,人類勞動者主導產品製造和服務提供的過程。人工智慧的應用使得計算機和機器不再限於提供輔助性的勞動,當人工智慧貫穿研發、製造、服務整個價值鏈,人工智慧對經濟活動和具體生產將具有主導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慧成為勞動力的競爭對手,但從另一方面看,人與機器的夥伴關係將得到加強,人機協作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模式。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作用凸顯 更多機器人上崗會影響就業嗎
    從長遠看,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呈現漸進性且大規模結構轉型趨勢。總體看,自動化替代並沒有導致就業明顯波動,重要原因之一是製造業長期處於缺工狀態,而自動化首先替代的是這些缺工崗位,並沒有對勞動力供求產生較大影響。  「小明」會寫財經新聞,「智慧專員」能辦銀行業務,「晶晶」可以指引投寄快遞……隨著人工智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扮演「主力軍」角色,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
  • 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發布的就業報告預測,未來十年人工智慧將替代掉75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創造出1.33億個新崗位,就業創造將是人工智慧就業效應的主要方面。 主持人:老師們的意思是說,從總量上看,人工智慧可以通過就業創造效應和就業破壞效應影響就業數量。請問,從結構上看,人工智慧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及不同技能水平的勞動者,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就業的加速衝擊 技能開發等面臨新挑戰
    ,人工智慧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於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於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從長遠看,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呈現漸進性且大規模結構轉型趨勢。總體看,自動化替代並沒有導致就業明顯波動,重要原因之一是製造業長期處於缺工狀態,而自動化首先替代的是這些缺工崗位,並沒有對勞動力供求產生較大影響。「小明」會寫財經新聞,「智慧專員」能辦銀行業務,「晶晶」可以指引投寄快遞……隨著人工智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扮演「主力軍」角色,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
  • 更多機器人「上崗」了,會影響就業嗎?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小明」會寫財經新聞,「智慧專員」能辦銀行業務,「晶晶」可以指引投寄快遞……隨著人工智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扮演「主力軍」角色,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焦點。近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莫榮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目前人工智慧對我國就業影響總體有限。從短期看,人工智慧對就業總量影響相對溫和,結構影響重於數量影響,但就業結構性矛盾處於上升通道,潛在的技術性失業風險在增加。從長遠看,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呈現漸進性且大規模結構轉型趨勢。
  • 中國科技丨人工智慧作用不斷凸顯,更多機器人上崗,會影響人類就業嗎
    【編輯/作者 實視洞察欄目 天光/小灰灰】 前言: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慧這一詞慢慢出現在大家生活中,人工智慧一系列產品逐漸被大家所接受,它能夠讓我們生活變得更為方便以及快捷。人工智慧是否能夠替代人類走向更多崗位呢?
  • 新時代來臨,人工智慧作用日益凸顯,更多機器人上崗影響就業嗎?
    文案:燁華 編輯:俊熙 人工智慧是世界各國均在研發的項目,人們在期待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的同時,心中多少也有點排斥。
  • 人工智慧提升就業質量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全國人社系統新聞...
    圖表內容來源:國家統計局、人社部網站  本版漫畫圖表 小米繪  人工智慧作為「三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就業崗位結構和勞動者的技能需求將發生深刻變化其具體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有797家人工智慧企業,大約佔世界人工智慧企業總數5386家的14.80%,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美國(2169家)。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2020-08-11 21:47:41同濟大學供圖 攝   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11日在同濟大學作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時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 「法律+人工智慧」十大發展趨勢
    可以說,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在開始改造整個法律行業,而改造的規模和速度將不僅僅取決於技術發展和進步的步伐,而且取決於整個法律共同體對於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接納程度,而這需要政策支持和發展導向。筆者在過去一些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對人工智慧在法律行業中的應用和影響總結出以下十大趨勢。
  • 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滴滴發布《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報告...
    為了幫助政府及業界更好地了解我國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現狀及其對傳統就業結構和模式帶來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滴滴發展研究院發布《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 人工智慧發展簡史
    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試圖用各種機器來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以提高人們徵服自然的能力,其中對人工智慧的產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早在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就在他的名著《工具論》中提出了形式邏輯的一些主要定律,他提出的三段論至今仍是演繹推理的基本依據。
  • 大批機器人上崗,會影響工作嗎,為何我們必須發展人工智慧?
    而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加盟」,這樣的情況是否會繼續下去,從而影響人們的就業呢?不可否認,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 不少崗位的確受到了影響。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營業員以為,一些高危的工作也被機器人取代。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被取代」未曾不是一件好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從這個行業離開,或許能夠為你打開新行業的大門,甚至獲取更多的財富與自由。
  • 人工智慧列國志|這十件大事記錄了人工智慧發展的64年
    影響:這幾位年輕的學者討論的是當時計算機尚未解決,甚至尚未開展研究的問題,包括人工智慧(AI)、自然語言處理和神經網絡等。也正是在這場會議上,人工智慧這個詞首次被提出,並逐漸成為一門學科。2.影響:機器學習概念誕生,得益前輩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才讓DeepMind公司在60年後成功開發了圍棋AI,挑落了人類棋手。機器學習也成為了人工智慧領域裡最為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3.
  • 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高松助理教授多年來致力於GeoAI的相關研究,他在學術論文《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的近期研究總結與思考》中簡要回顧了GeoAI發展的歷史淵源,介紹空間顯式與隱式的人工智慧模型,總結近期研究熱點話題和應用方向(包括空間表徵學習、時空預測和空間插值、對地資源環境監測、地圖學、地理文本語義分析),思考並提出地理空間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幾個重要挑戰和研究方向
  • 網際網路+靈活就業成為直銷發展新形態
    12月15日,針對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環境變化對直銷發展的影響,探討直銷行業靈活就業模式,研究新形勢下直銷行業在就業方面的作用和貢獻,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了「直銷在保就業中的作用」研究報告發布研討會。
  • 從「深藍」到「阿爾法狗」, 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大步
    2016年3月15日,谷歌圍棋人工智慧「阿爾法狗」(Alpha 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對弈並以4:1的成績獲勝,這場「人機大戰」成為人工智慧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也再次為人工智慧技術做了科普——   從「深藍」到「阿爾法狗」,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似乎也在預示著,人工智慧終將改變人類的生活。
  • 這些專業畢業後不愁就業,不僅待遇高發展前景好,研究生更有優勢
    就業不愁的5個專業,不僅發展前景好,研究生畢業待遇也很高1、人工智慧專業說起人工智慧專業,可以算得上是最容易就業的專業之一了,人工智慧最近幾年發展迅速,並且應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小到冰箱,洗衣機都是人工智慧,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都是非常好的
  • 多國人工智慧產業加速發展
    當前,以人工智慧(AI)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人工智慧應用技術正加速普及,特別是在醫療健康、教育、金融、安全防務等專業服務領域。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疫情防控以來,傳統經濟加快智能化轉型,加速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轉化速度,預計到2030年約有30%的工作崗位將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人工智慧分論壇探討人工智慧...
    中國網訊(記者 董寧 倫曉璇)11月24日上午,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人工智慧分論壇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枕水廳成功舉行。本論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協辦。論壇以「人工智慧:育新機,開新局」為主題。
  • AI發展熱點透視:《2019人工智慧發展報告》出爐
    近期,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評選基地聯合發布了《2019人工智慧發展報告》,遴選了13個人工智慧的重點領域,包括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人等熱點前沿技術的基礎及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