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別於一般的技術進步,人工智慧具有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特徵,對就業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為替代淘汰部分傳統崗位,填補人類勞動者難以勝任或不願意從事的崗位,催生新產業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最重要的影響是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人工智慧的加速發展和應用,並且在行業間和地域間迅速擴散,會造成結構性失業並拉大收入差距,但同時也會創造高收入就業崗位和緩解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就中國而言,利用人工智慧促進就業增長和優化就業結構,應重點加強人機協作相關技術研發和制度創新,加強倫理道德研究並保護勞動者權益,以及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就業;就業結構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興產業自主技術標準的導入與培育」(13CJY064);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工業技術趕超的戰略與路徑研究」(GJSCX2018-01)
一 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理論綜述
對技術進步就業影響的經濟學研究由來已久。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Keynes(1930)就成功預見了廣泛使用的科技可能導致的對人力的替代,將其稱為「技術性的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Leontief(1955)對技術進步的就業影響持悲觀態度,他認為就像19世紀機器動力替代牲畜,導致馬力過剩一樣,機器的應用也會導致勞動力過剩。然而,工業化的歷史表明,技術革命確實導致小範圍的短期失業,但並沒有造成大範圍的長期失業,長期看,技術進步的主要影響是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了結構性的重塑調整。技術進步對就業市場會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破壞效應(distruction effect),技術替代勞動力,從而導致失業;二是資本化效應(capitalism effect),技術促使生產力水平提高,從而促進行業擴張,對勞動力需求提高(Frey and Osborne,2017)。「資本化效應」又被稱為「補償效應」,工人最初因新技術造成的失業可以從多個方面獲得補償。一方面,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使用、生產規模擴張、研發新產品等均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資本—技術互補型的現代化工廠模式開始流行,電力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裝配線的自動化水平,增加了操縱機器的技術工人的需求(Goldin and Katz,1998),打字機、計算器等小型辦公設備的普及又增加了對高教育水平的管理人員的需求(Mokyr,1990),同時增加的藍領和白領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第二次革命期間的就業水平。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促使生產率提高,以一種更惠及大眾的方式對社會產生貢獻,資本家獲取大量收益,消費者獲得了更質優價廉的產品,而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增長,成了獲益最大的群體(Lindert和Williamson, 1983; Feinstein, 1998;Allen, 2009)。因此,從歷史經驗來看,歷次科技革命的正向「資本化效應」或「補償效應」均超過了負向「破壞效應」。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速度的加快,部分學者預測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將佔據很大比例的工作崗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來自Frey和Osborne(2017),他們通過對當前的自動化技術的解析,發現在未來20年裡美國約有47%的工作可能會被機器所替代。受人工智慧等新信息技術的衝擊,採用同樣的方法,Pajarinen et al.(2015)發現33%的挪威人和35%的芬蘭人的就業處於高替代風險中;Batorski et al.(2015)的研究表明,波蘭的高替代風險就業比例高達46%;世界銀行估計在OECD國家中有57%的工作可能在未來20年內被機器所替代。除了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學者們認為,發展中國家可能既受到本國人工智慧對勞動力的替代的影響,又受到發達國家製造業外包回縮的影響,未來就業惡化的風險將遠高於發達國家。Frey和Osborne(2015)認為,未來中國77%的就業崗位、印度69%的就業崗位、衣索比亞85%的就業崗位、烏茲別克斯坦55%的就業崗位面臨被智能機器替代的風險。但是,也有不少學者駁斥了以上研究,因為這些實證研究僅僅基於已有的工作崗位的技術實現的可能性,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來自Acemoglu和Restrepo(2018),他們提出,技術進步對於就業的影響不僅應從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的角度來看,還需要尋求其對就業和工資影響的均衡結果。首先,企業是否會採用以及會採用哪些技術依賴於機器替代人力的成本收益權衡;其次,新技術對於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不單有對相應經濟部門的直接衝擊,還需要考慮新創造的就業需求,以及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轉移。例如,新工業革命雖然造成製造業就業比例的大幅下降,但同時也造成服務業就業佔比的大幅度提高(Autor和Dorn,2013)。Acemoglu和Restrepo(2018)還發現,1980—2007年美國總的就業增長約為17.5%,其中約一半(8.84%)的就業增長來自於新增加的工作崗位,而這些全新崗位支撐了過去三十年美國的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和應用雖然可能短期內替代部分人類崗位,但是也會產生互補性的勞動力需求,這些新的依賴人力的複雜工作任務相比於現有技術總存在相對優勢。我們需要對技術進步的「破壞效應」保持警惕,但也要相信這是一個教育水平和科技進步水平的競賽(Goldin and Katz,2009),只要教育的發展程度超越技術進步的速度,人力資本相對優勢一直存在,就業比例在長期來說就能保持在一定水平。
二 人工智慧就業影響區別於傳統和一般技術進步的特殊性
人工智慧作為新工業革命重要的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對就業的間接影響大於直接影響,長期影響大於短期影響。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出現一批能夠推動創新鏈升級和產業鏈上下遊產品開發,促成重大科技進步的使能技術,以及在多個產業部門得到廣泛應用的通用技術。不同於一般的技術進步主要在短期內和小範圍對就業產生影響,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對就業的影響表現出長期性和普遍性。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蒸汽機在歐洲替代傳統水力、風力、畜力成為最主要的工業生產能源用了近一百年,在一個世紀裡,蒸汽機逐步從最初的紡織、交通行業擴散到更多的工農業和商業部門,對就業的影響在長期表現得更為顯著。同時,蒸汽機對就業的直接影響表現為替代重體力勞動者、用於生產和交通運輸牲畜的飼養員,而間接影響是使得英國等國家毛紡業大發展,城市開始興起,大量農田被用作牧場,促進了就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大規模轉移,顯然後者的影響更大。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內燃機、電動機的應用對就業的影響也有類似表現,只不過時間周期大幅度縮短。信息技術是新工業革命重要的主導技術,人工智慧則是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目前已經表現出使能技術和通用技術的特點,應當更加關注人工智慧對就業的長期影響和間接影響。例如,很多研究論文、媒體分析、智庫報告給出了最容易被人工智慧淘汰的行業和崗位(Frey and Osborne,2017;MGI,2018),事實上人工智慧對這些行業和崗位的影響將是長期的,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開發,未來還將有更多的行業和崗位受人工智慧的衝擊。同時,除了直接淘汰某些崗位或者創造新的崗位,人工智慧的發展還將促進無人駕駛、機器翻譯、圖像識別分析等行業的發展,影響和改變這些行業的就業需求總量和結構,並且進一步推動勞動就業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以及改變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就業格局。
人工智慧對腦力勞動的替代大於對體力勞動的替代,對複雜腦力勞動的替代大於重複性腦力勞動的替代。在信息技術出現之前,技術進步主要替代的是體力勞動,最初主要替代高強度體力勞動,後來替代重複性的體力勞動,在先進的自動化的製造工廠裡,機器幾乎可以替代所有的重複性勞動崗位。從信息革命開始,技術進步在腦力勞動為主的崗位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表現出比人類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最初的計算機應用於大量計算工作,雖然計算對人來說並非高智力的活動,經過中等教育的勞動者都能勝任,但計算機贏在了速度和準確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計算機在重複性腦力勞動上大規模替代人類勞動者,帶領人類工業化進入資訊時代,經濟效率得到幾何倍增長。人工智慧相對於傳統信息技術,能夠識別環境變化並作出相應判斷,「深度學習」更能夠實現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使得計算機和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需要複雜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這已經突破了Autor et al.(2003)等學者認為的計算機自動化只能實現對體力勞動和簡單腦力勞動的替代。特別是在一些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且兼具重複性和複雜性的領域,人工智慧比人類勞動者具備更高的效率、敏銳度和準確性。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由「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升級,可以勝任的複雜腦力勞動將更多,人工智慧替代複雜腦力勞動崗位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人工智慧以虛擬的信息和數據為載體,流動性強。勞動力是流動最困難的投入要素,即便是在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的地區,勞動力的流動也從來不是暢通無阻的,如果最終產品的可貿易程度較低,那麼該產業就需要在一個經濟體內部完成大部分的生產和消費,正因如此,服務業需求相對於製造業更依賴於國內供給得到滿足。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全新的、特殊的「勞動力」投入要素以虛擬信息數據為載體,理論上其流動性無窮大。如果人工智慧在經濟投入要素中所佔的比例不斷提高,全球產業分工和勞動分工將被重新定義,勞動力將在虛擬世界中打破國界的限制,實現自由流動。
人工智慧將改變人與機器在工作中的關係。在人工智慧出現之前,技術和機器在生產活動中充當輔助性的角色,人類勞動者主導產品製造和服務提供的過程。人工智慧的應用使得計算機和機器不再限於提供輔助性的勞動,當人工智慧貫穿研發、製造、服務整個價值鏈,人工智慧對經濟活動和具體生產將具有主導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慧成為勞動力的競爭對手,但從另一方面看,人與機器的夥伴關係將得到加強,人機協作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