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隊三年
1955年9月,解放軍第一次全軍授銜儀式即將開始,這次授銜,是經過5年醞釀才定下來的,總共有1048位開國將帥,他們大都因為自己往日的功勳獲得了相應的銜位。
會場上,大家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暢想未來的光明前景,一派祥和肅穆的氣氛。然而,在這樣的氣氛裡,段蘇權將軍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在授銜儀式正式開始前半個小時,他甚至一把扯掉了自己將服上的肩章,激憤地說道:「我不去了,這玩意兒我不戴了!」
這位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將軍為何如此氣憤?故事要從1933年的一件事說起:
1933年11月,18歲的段蘇權在黔東打遊擊戰,當時他是紅2、6軍團(即後來二方面軍)獨立師的政委。由於戰略需要,紅2、6軍團要從黔東轉移到湘西,為了掩護他們的轉移,獨立師師長王光澤、政委段蘇權奉命率該師800人佯裝主力向西行軍,吸引敵人。
隨後的情況可想而知,黔東獨立師遭到了敵人主力的殘酷圍剿,最後彈盡糧絕,幾乎全軍覆沒。
11月26日,師長王光澤戰死後,段蘇權的右腳骨也被子彈打碎,通訊班長把他背到老鄉家養傷,隨後段蘇權因無法找到紅軍部隊,回到了老家湖南茶陵。
1937年9月,民族抗日戰線已經形成,這時段蘇權才從同鄉那裡知道了紅軍主力所在,他一路趕到太原的八路軍辦事處,找到了紅六軍團和紅二方面軍的老首長任弼時同志,要求重新歸隊,就這樣,時隔3年後,他終於回到了隊伍。
按理說,段蘇權率800人以必死之決心,掩護主力東進,歷經種種艱險,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完成了任務,最後受傷掉隊,這應該是可以理解的。況且彼時紅軍的三大主力都在長徵,其蹤跡連國軍都難以捉摸尋覓,段蘇權3年未能歸隊,這也應該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誰能想到,此事卻成了他在55年授銜時的一大障礙。段蘇權當然覺得此事非常不公平,甚至可以覺得有人在故意冤枉他,而他的懷疑並非沒有根據……
入朝空戰
抗戰勝利後,我軍迅速在東北創建了根據地,由於掌握了日軍遺留下來的航空器材,以及有蘇聯人的幫助,我軍迅速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學校,段蘇因此得以在哈爾濱航校裡進行過半年多的學習,成了一名合格的空軍戰士和統帥。
抗美援朝爆發後,段蘇權被任命為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不久後他率部赴朝作戰,擔任大東溝志願軍空軍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員,兼空2軍軍長。
1953年,志願軍空軍司令部在戰報中說,我軍的米格15與美軍F-86作戰,戰損比為一比一,也就是我們能與美軍打成一換一的平手。
段蘇權較為靠近前線,更懂實際情況,他覺得這顯然不是真的,於是便自行展開了調查,並得出了另一組不同的數據。
他將該數據上報後,卻遭到了上級的壓制,於是他便直接將自己的數據報給了彭總。最後的結果是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政委蕭華作了書面檢討,志願軍空軍司令部的負責人(聶鳳智等)受到處分。
段蘇權敢於說真話,但是他的這個行為也讓他得罪了人,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1953年審幹時,他當年在黔東掉隊的事就成了「歷史遺留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調查進行了3年,仍遲遲沒有結論,以至於1955年授銜之時,組織決定對他「暫授少將」。
縱隊司令
段蘇權的老首長任弼時曾評價他:「紅軍時他就是獨立師政委,還在四野八縱當過司令,也參加過三人小組,跟美國人和國民黨搞過鬥爭。這個人有辦法,能吃苦,能經受挫折,有韌性,對事業忠誠。」
別的不論,單說段蘇權在四野當過縱隊司令這一條,他就不應該僅是一個少將,因為他在東野八縱當司令員時,其他幾個縱隊的司令員分別是:李天佑、劉震、韓先楚、吳克華、黃永勝、鄧華、詹才芳、梁興初。這些人中有5個上將,3個中將,單給段蘇權一個少將,確實有些低了。
如果單純是認為段蘇權「功勞不夠」,我想這也或許是可以接受的,畢竟評低了的不只他一個,但是很顯然,給他授少將,並不是因為功勞之類,而是對他有誤解,甚至是要故意與他為難,這就讓段蘇權無法接受了,所以就有了授銜儀式前他扯掉肩章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