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是逐步豐富起來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文言裡的詞,尤其是在漢代以前,絕大多數是單音詞;而現代漢語裡,大多數則是複音詞。從古今詞義上看,有相同的,有不同的;有大同小異的,有大異小同的。了解詞義的變化,弄懂弄通古今詞義的異同就顯得很重要。
具體我們就談談古今詞義異同的幾種情況:
一、古今詞義完全相同。如:
單音詞——人、手、心、筆、墨、書、銅、鐵、牛、馬、雞、羊、山、水、花、草、大、小、長、短、方、圓、正、直、輕、重、好、美、冷、熱、有、收、嫁、娶、放、愛、怨、吐、笑、哭、抱、掃……。
雙音詞——蟋蟀、蝴蝶、天文、地理、國家、制度、婚姻、選舉、主張、調和、商量、欣賞、聰明、正直、悽涼、寂寞、逍遙……。
這一類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都是一些基本詞彙。它們的生命最長、生命力最強,從古代一直沿用到今天,意義和用法都沒有什麼變化。文言文中遇到這一類詞,按它們在現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就不會造成文字的歧義。
二、文言中已經消失或死亡的詞。由於歷史的而發展變化,有些事物或情況,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表示那些事物或情況的詞也就消失或死亡(除非在敘寫歷史之類的材料時使用)。如:
《周亞夫軍細柳》中「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軍營裡只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喻。)句中「詔」字。《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藺相如是趙國人。他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門下的食客。)句中「舍人」字。
《韓非子.說難》中「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衛國的法令規定,偷著使用君王車的人要處斷足的罪。)句中「刖」字。
除了上述中的字,還有「囹圄」、「即位」等等,這些詞在古代用,而現代就不用這些詞表達這些人或事物。文言文中遇到這類詞就要多看註解或查找工具書。
三、古今詞義相同,而詞的形式不同。文言裡有不少這樣的詞,所表示的意義今天還在用,可是現代語裡卻用另外的詞表示了,也就是用其意,不用其詞。如:
《勸學》中「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所以木材彈上墨線就容易鋸直,刀劍拿到磨石上磨就鋒利。)句中「礪」字。
《勾踐棲會稽》中「生二人,公與之餼(xì)。」(生育兩個孩子的,國家就給他口糧。)句中「餼」字。
《鴻門宴》中「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坐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便招呼樊噲一同出去。)句中「須臾」。
「須臾」、「餼」、「礪」這樣詞,文言詞中還有很多,就不逐一列舉。
除上述情況外,文言中還有位數不得特有詞語,現代語裡沒有與其相當的詞。如「魑魅」、「魍魎」等等,建議學會《生僻字》的歌曲能了解更多。以上情況的詞語應該多讀文言文,多學些歷史知識,就可以逐漸的掌握。
三、文嚴中不少的單音詞,在現代漢語裡一般不在單獨使用,而在構成新詞時充當語素。一個是以文言中的單音詞為語素,構成現代哈努的新詞。如「窺」、「駭」、「遁」在文言中都是單音詞,在現代語裡已經不單獨使用,構成新詞窺見、駭人、逃遁等。還有同義或近義的單音詞。如衣和裳,構成衣裳,聰和明,構成聰明等。最後就是在單音詞上加詞頭或詞尾,構成新詞。如「虎」、「師」,加詞頭「老」,就構成老虎、老師等。這一類詞也很多,就不列舉了。
四、古今詞語相同而意義不同。文言中有一些詞和現代語裡的某些詞相同,但表示的意義卻不同。如:
《屈原列傳》中「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饞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秉持公心,行為正直,忠心耿耿,竭盡全力服侍懷王,進讒言的小人,從中挑撥離間,屈原的處境可以說是很艱難的。)句中「矣」字。
《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鹹陽。)句中「兵」字。
《李將軍列傳》中「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逃跑的,現在都卸下馬鞍子以示不逃跑,以堅定敵人認為我們是來誘敵深入的猜想。)句中「走」字。
像這樣古今詞語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在文言中還有許多,既有單音詞,也有雙音詞。
五、文言中的一些詞,現在還在用,但一部分意義已經消失。如:
《晏子使楚》中「左右對曰:「……王曰:何坐?曰:坐盜。」」(近臣回答說:「王您就問 :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犯了偷盜的罪。」)句中的「坐」字。
《燭之武退秦師》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晉國既然要以鄭國為晉國東面的疆界,還要想擴展它西面的疆界。)句中「封」字。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我只是在市上宰殺牲畜的屠夫,而公子屢次親自慰問我。)句中「存」字。
文言中遇到上面的情況,更要細心,確切了解古今意義或多或少的差別。
從上面的情況看,新的詞義產生了,與舊的意義並存;古義和今義交錯;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並用,構成了詞義演變的錯綜複雜的情況。從實踐告訴我們,對詞義一點也不能馬虎,文言中不怕生詞,因為明知不懂,不易放過,非弄懂不可;怕的就是似懂非懂的一些詞,容易今義套古義或隨意解釋,產生誤解。如:
《菩薩蠻》中「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鬱孤臺下緩緩流過清江水,中間夾有多少流離失所人們的淚水;我向西遙望長安,可惜無數重重疊疊的青山擋住了我的視線!)
句中的「可憐」作可惜講,就不能用今義同情講。像可憐、猖獗、失敗這些詞是我們最熟悉的常見常用的現代詞,就不能以古度今,以今套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