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總會遇到一些生字難詞,如果不了解這些生字難詞,它就像攔路虎一樣,成為閱讀文言文的障礙。要掃除這些障礙,能夠獨立解釋生字的能力,提供二種辦法,一種是要學會使用工具書;第二種要掌握辨析詞義的方法,尤其是同義詞的辨析方法。
文言中的同義詞很多,它跟現代語中的同義詞一樣,大多數同義詞的意義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們之間往往是大同小異,或同中有異。同義詞的細微差別,大體上可以從詞義和用法上體察辨析出來。
一、弄清詞義上的差異。
同義詞詞義上的差異,是要細心體察的。如「視」、「望」、「見」、「觀」、「瞻」、「窺」等,都有「看」的意思,但是具體情況卻不一樣。
《嶽陽樓記》中「予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勝景,集中在一個洞庭湖上。)
句中「觀」,是從不同方面有目的的(de)看。
《曹劌論戰》中「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下戰車仔細察看齊軍的車轍,又登上戰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
句中「視」是俯首仔細察看;「望」是登上高處舉目眺望遠看。
《詩經.伐檀》中「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huān huán)兮?」(你不打圍不打獵,為什麼看到你庭院裡有掛著的貆子呢?)
句中「瞻」是舉目抬頭看。
《勸學》中「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曾經踮起腳尖來遠望,但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句中「見」是看見或看到。指看的結果而言。
《黔之驢》中「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老虎看見了驢,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傢伙,把它當作了神,躲到樹林裡偷偷地看著它。)
句中「窺」願意是用夾縫看。引申為偷看。
二、弄清用法上的差異。
同義詞用法上的差異,需要從結構上認真探求,從表意上去細緻體察。如「言」、「語」,都是「說」的意思,但用法上卻有差別。
《鄭伯克段於鄢》中「公語之故,且告之悔。」(鄭莊公告訴他自己沒有母親的自己緣故,並告訴他後悔的事。)
句中「語」是告訴。
《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的很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國君,秦國的軍隊肯定會撤退。」)
三、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文言中有不少的詞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反映一定的等級觀念和對人的不同態度。如「若」、「汝」、「爾」,都是第二人稱代詞,但是,由於對人態度不同,帶有感情色彩,用「若」,還是用「汝」或「爾」也有差別。
《捕蛇者說》中「若毒之乎?」(你把捕蛇這個差事當作毒害嗎?)
《陳涉起義》中「若為傭耕,何富貴也?」(你給人家當僱農,怎麼能富貴呢?)
《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太過分了,你不聰明!)
從以上例句中看看出,古代同義詞不論是在詞義、用法、感情色彩上都有著不同的差異,平時如果遇到同義詞時候,更加應該仔仔細細察看,根據同義詞在詞義、用法、感情色彩上的辨析,更好的理解文言文和閱讀文言文,體會古人智慧,成就現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