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傳」十五、十年淞上築仙關

2020-12-05 桐君採藥人

文/張能竟 攝影/徐根六

· 1 ·手談

子明擺好棋盤後,輕聲詢問: 「師爺 ,您用白子還是黑子? 」

公望柔和的目光停在對方臉上隨和地回話: 「你挑唄。」

子明便把細蓆草編織的黑子罐擺放在公望跟前,說: 「我先擺子了 。」 公望點點頭。

一老一少就這樣在虞山之旁的致道觀(在常熟市西南嶺下,南朝天監502年中嗣真人張道裕建。元延祐元年1314年修建。東西有棲雲堂,西北有來雲堂。)的茶堂內開始較量。

公望的心中有數,年輕人心高氣盛,初次交鋒當以守為攻。

子明認為,乃兄交代過,師爺學養淵博豐厚,跟他對弈是學習的良機,應小心謹慎以守為攻,先摸摸他的底。

如此這般,雙方行動都變得一步三回頭,有些拘束。

見子明出手小心謹慎,公望想: 「多謀者勝,少謀者敗,今天對弈只是取樂而已,應儘量放鬆。」 落子就隨意了許多。

子明見了,就想:「一流棋手搶佔『金角』,二流棋手搶佔『銀邊』,三流棋手搶佔『肚皮』,師爺怎麼去佔『肚皮』?」他也放開手腳。

雙方一來二往,不知不覺局面漸漸明朗起來。

子明臉色開始變,額頭上有些細汗,呼吸粗重了許多。

公望不想早早了局,那樣年輕人以後會縮手縮腳,不利年輕人成長,有意「見可而 『不進』」,緩和了局勢,子明見狀卻以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鼓足勇氣,想 「窮則變,險而後生」。

虞山的金秋時節,丹桂花香陣陣湧進茶堂,讓一對老少心情舒暢了許多,直到小道童來通知用午餐時,棋局優劣雖已見分明,但仍沒有最終定輸贏,子明反覆給自己鼓氣: 「善於失敗的人,即使輸了也不會潰亂。」公望見對手年紀輕輕能入神用智,心生幾分欣慰。

飯後不久,子明來到公望下榻處悄悄地問: 「師爺殘局如何收拾? 」公望笑著說: 「繼續如何? 」 說罷兩人並排進了茶堂,坐上各自的位子,公望明知故問:「該誰出手啦?」「您老。」子明禮貌地說。

公望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既然是下棋,出手該有一定的銳氣,否則哪來的樂趣?」他便決定換個下法,加強進攻的火力。

一下子,子明就亂了方寸,面對棋局不知如何是好。 他眉頭一皺,借如廁之名,躲進廁所去想下一步挽救的方法。

想了許久,腦子更亂,又怕公望疑心,就硬著頭皮回來下決心: 在高手面前不能怯陣,即使輸了也不倒黴,也加快了進攻的步伐,就這樣雙方都全神貫注眼下的棋子,忘記各自的身份。你想包圍我,我想反包圍。

有時明明認為可以呑下對方,可不經意間反而成了對方的囊中物。

子明會突然「呀」地驚叫,甚至連連跺腳,公望有時心中想著「神遊局內,意在子先」,可落子時,因為眼花卻忘了這句古訓,上了子明的當。此時子明會樂得哈哈大笑。

公望卻不動聲色,只是想,究竟是無塵真人的弟弟,行為豪爽。此次造訪雖又見不到無塵真人,但和子明相伴,也甚愉快,心想: 「值得,值得。」

這天夜裡,子明思忖: 「圍棋有些煩,路數三百六十一 ,又是周天,又是四季,又是每季的天數,又是時令的變化,又是陰陽的變化,太深奧,不如象棋,只三十二顆子,玩起來乾脆。」 他一拍手,像有什麼新發現似的決定: 「明天和師爺來象棋,或許自己能多幾分勝算。」

公望白天玩得高興,晩上很快就睡著了,,一覺醒來正是夜闌人靜之時,他就想起還居留盤桓在雲間 (松江) 的曹知白、陶宗儀、楊維楨、王逢,想起王逢的《奉簡黃大痴尊師》:

十年淞上築仙關,

猿鶴如童守大還。

故舊盡騎箕尾去,

漁樵長共雲水閒。

吹笙夜半桃花碧,

倚仗春深竹筍斑。

故我丹臺名有在,

幾時來隱陸機山。

「幾時來隱陸機山」 ? 陸機山怎能忘得了。陸機,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上海松江)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弟陸雲合稱「二陸」,少有奇才,文章蓋世。兄弟都因陸機兵敗而遭冤殺。

他倆生前就居住在松江西北號稱 「松群九峰」 的鳳凰山、佘山、天馬山、松雲山、小崑山、機山、辰山、庫公山、薛山的機山上。

這是公望與楊維楨、曹知白、陶宗儀、王逢不時憑弔和感嘆的地方。

傳說秦時的道教祖師亢桑子曾隱居在此,唐時的薛道約在此煉過丹。隱居在這平疇綠野間的山峰之上,是公望嚮往已久的。

公望翻了幾個身,見屋外灰白的月色,便起身端坐,耳邊似乎響起《洞庭曲》小鐵笛聲,那是一次和鐵崖(楊維楨的字)乘扁舟航行在東西泖之間,興頭上乘興出海,到了小金山,自己把小鐵笛交給鐵崖,讓他吹的就是《洞庭曲》;一時忘了風狂浪高,舟揖揮舞,差些出事。

公望此時想起,心頭還 「怦怦」 地跳著。他想不久就能和鐵崖見面了,端午知止堂的聚會,屆時定能見到鐵崖。想著想著公望又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飯後,子明陪公望一一瀏覽了致道觀內的丹井亭、莞爾亭、攬勝亭、雅集亭、品泉亭,最後走向知止山房。

此時公望的興致似乎更高,他把目光停在子明臉上——想進去看看。

子明會意,便把客人引進山房。

公望掃視屋內的擺設,只頷頷首,就走到東邊靠窗的小榻落坐,對著窗外一株高大的七星檜(即圓柏)發呆:雖是深秋,它仍是一身墨綠,那蒼老的虯枝左彎右拐,不斷向前延伸。枝頭的各種鳥雀舒服地梳理著羽毛。

子明想,師爺是看上這裡的清靜優雅了,那何不把棋盤移到這裡來。

當一老一小相對在棋盤落坐時,案上棋盤已布好陣,同前日一樣,公望仍選黑方,把紅方留給子明。

子明出手就是「飛相」,公望擺上當頭「炮」。

子明牢記「三步不出車就要輸」的俗語,急急出「車」。因為對象棋有興趣的人多,

入室觀棋的也多,但他們都守規矩——觀棋不語。

公望見子明行動敏捷,佯裝思索,右手三個指頭舉起「卒」停在空中,子明等急了催著說:「師爺想好了?快走!」公望才把卒放回原位,左邊走了「馬」,子明再出「車」。

公望讓「卒」挺過「河」,為「馬」奔跑讓路,悄悄地調兵遣將直逼紅方首腦。

子明一心想著「車」再走幾步可吃下對方一個「炮」,紅「炮」走幾步可端掉黑「馬」。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

不知公望是疏忽還是有意讓子,真的先丟了一匹戰「馬」。殊不料,正當子明心裡得意時,公望已布滿天羅地網,「馬」一跳就威脅了對方的首腦,他想逃,左右上下護得嚴嚴實實,動彈不得,被將 「死」 了。

子明慌忙站起連聲說: 「悔一步,悔一步。」 不等公望同意就重新調整了棋子,叉了一隻「仕」,給「帥」留出退路。

公望問:「可想好?」子明不作聲。公望又問:「可算數?」子明底氣不足地輕聲回答:「想好,算數。」令子明想不到的是「仕」一移位,黑「炮」下到底,「帥」被炸翻了。

旁觀者輕輕碰了子明的背。而公望和顏悅色地看著對方,待子明悔棋。

他常以老聃的「光而不耀」自律,讓內在的光照亮自己的人格,絕不咄咄逼人。

就這樣,子明稀裡糊塗地丟了局,他很不甘心,覺得這比圍棋輸得更快,更慘。

第二局開始前,子明想避避風頭,換換氣氛,就有意說: 「師爺是生而知之,還是學而知之? 」

公望接過話後略停片刻,告訴對方自己是 「困而學之」。

把自己幾十年以前在黃公身邊如何背棋譜、如何觀摩高手廝殺、如何被對方「吃」得只剩下一個寡「帥」的往事講了個大概,,意思是說不經歷多次輸棋的無知或少知階段,棋藝是不可能有長進的,並且再三表示,自己的棋藝遠不如你兄無塵真人。

第二局,公望也換了策略:布好防守方陣後,只讓「卒」與「馬」衝鋒陷陣。

不管子明如何小心謹慎走一步想三步耗對方的精力,黑「馬」出其不意的行動都左右著對方的安危。

子明舉棋斟酌,公望便閉目養神,有時山房內還會響起微微的鼾聲,可當子明的棋子落地時,對方立馬亮起年老昏花的小眼珠,移動自己的棋子。

子明則心中念著 「明車暗馬車吃炮,暗馬最難料」,步步設防,棋藝進步頗快。

在虞山旁致道觀的二十天裡,公望與子明朝暮陶醉在手談 (下棋) 的快樂之中。

在此之前公望曾接受了好友——翰林學士承旨危素家藏的極品宋紙二十方,要他作畫。

公望面對宋紙往往一站就是半天,在心中謀劃著,冬去春來,一直無法下筆。

直到六年以後的至元元年( 1335 )他六十六歲時才正式動手,三年以後才陸續畫成《柳氏桃源》《春林列岫》《江深高閣》《雪山旅思》等數十幅作品,成了他山水畫創作的第一高峰。

經致道觀的二十天的調整休息後,公望計劃邁開創作新的步伐:仿李思訓、李照道、楊升、項容、王維、盧鴻、荊浩、關仝、黃荃、董源、巨然、李成、範寬、王詵、郭熙、米氏父子、趙大年、王士元諸人原作,作《仿古二十幅》,系統地把握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脈絡,了解各位畫家創作的經歷與心路歷程,作為自己創作的永久借鑑。

在公望即將告別道觀時,子明先是懇求公望指點棋藝,公望見他虛心好學的態度,思索良久,便把前朝高僧濟公(1148——1209,原名李修緣)大師的詩—— 《下棋》寫在紙上相贈:

無為堂上,敵手相逢。移來一座水晶盤,,傾下兩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奪角爭先。

靜悄悄向竹塢松軒,冷靜靜對茅亭菊檻。

排成形勢,黑叢叢萬裡幹戈;擺定機關,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國手,謾說神仙。

遍九州奪利於蠅頭,布三路圖名於蝸角。

縱橫在我,敲磕由他。箇中訣破著精神,要使英雄滿天下。

子明雙手接下《下棋》詩,興高採烈地朗誦幾遍,仍不滿足,他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筆墨紙石現又向他求畫。

公望二話不說,就痛快地在山房內信筆揮毫。臨了他在畫的左上角題跋說: 「無塵真人領致道,而餘留杭,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錢塘,獨乃弟子明留方丈,比(近)來假榻二旬,朝暮與子明手談之樂,臨行出此副徵拙筆,圖之以當僦金之酬。 他日無塵老子觀之一笑雲。至元戊寅( 1338 )閏八月一日,大痴道人靜堅稽首。」

公望告別致道觀前,子明依依不捨地陪他在觀前逗留,望著前方的青龍巷、白虎弄,踞高臨下,遙望朱雀,雙方都沉默著。子明望著師爺,公望只遙望遠處,不知想些什麼,就是不開口。

事隔四百餘年以後的清朝,有位號蘇齋(翁方剛)的書法家,見到當時的畫,特地在畫上題詩一首,對畫作的內容、意韻作了高度評價:

大痴本事學佛人,

靈山山寺住兩旬。

僦金也是佛偈語,

信筆所觸來天真。

密林陡壑雖未見,

見此已備諸家皴。

橫峰側嶺極重掩,

細苔遠樹皆傳神。

偶然巾佛對七檜,

聊以託意師無塵。

……

我以其實書髓證,

嘗於顏楷晉法論。

靜堅之名遺書譜,

稽首至元閏戊寅。

當如休公句呈佛,

蘇齋一笑君應聞。

·2·超越

元至正二年( 1342 )年五月,年已七十三①的黃公望滯留在雲間(松江)玄真道院為自己的《芝蘭室圖》題跋時曾寫下「自己年老體衰,目力昏花,手不應心」的感受。同年孟夏題自畫《夏山圖》時,哀嘆「今老甚,目力昏花,不能復作矣。」

但在這一年的七月,他仍然創作了《秋林煙靄圖》。同年十二月廿一日在題倪瓚的《春林遠岫》詩時,又記下老眼昏甚,手不應心,聊塞來意」的感受。

元至正四年( 1344 )八月廿九日,七十六歲②的公望在題自畫《溪山小景》 時,情緒更為低落,說「僕留雲間三四載,每常落魄,凡親識朋友,出絹紙以徵惡畫,往往不能奉命……」,此時公望畫名已轟動當時,是什麼原因使他的身心如此疲憊?如此「落魄」?

是懷念「親識朋友」?此時趙孟夫婦、詩人畫家鄭思肖 ( 1248-1318 ) 已先他而去,好友楊載、柯九思也先後西歸,曹知白風燭殘年,倪瓚艱辛地漂泊在太湖上,道友張羽在杭州正牽掛著他;是預感自己來日無多? 還是內心有什麼重大的糾結?

儘管公望身心狀態欠佳,但他仍往來琴川、姑蘇、梁溪(無錫)、苕溪(湖州)、平江(蘇州)、臨安(杭州)、富春等地相繼創作了《天池石壁圖》《山林暮靄圖軸》《溪山雨意圖卷》《秋山圖軸》《秋山招隱圖》《墨筆山水軸》《富春大嶺圖》等劃時代的作品,登上了自己創作歷程上的第二個高峰。

《天池石壁圖》是描繪蘇州城吳縣境內天池山的景色的。天池山與靈巖山、天平山一脈相連,峰巔巨石矗立,遠望像蓮花綻放,又稱 「華山」。山一側的半山坳中常年積有一泓碧水,美名「天池」,山的這一面也稱天池山。

《天池石壁圖》畫在絹本上,線絳設色。畫面「入手雜樹林,右邊四松高起,石側茅屋,此一層甚淺,林外隔溪即起大山,層層而上,山右掖出一池,人家臨池,池上起陡壁,壁罅噴爆水下注,而被橋閣接住,不露水口,彌覺幽深,作為點題。陡壁即大山之頂,綿亙自右而削下,全幅只有這大山磅礴,頂外列小山二層,淡淡虛住,以為收結無盡的景致;小山邊左與大山連綿起伏,又有小峰參差,虛掩在後的為兩層。混淪雄厚,嵐氣溢幅,甚是壯觀。」

這是公望在至正元年十月七十三歲③時自稱是「為性之作」。

《天池石壁圖》存世的有三種版本:

1. 絹本,淺絳。縱139.4釐米,橫57.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2. 絹本,水墨、淡彩。縱126.6釐米,橫54.5釐米。日本藤田美術館藏。

3.尺寸不詳,見《支那南畫大成》第九卷。元著名道士吳全節(1269——1346),字成季,饒州(今江西鄱陽人,詩人,畫家。)曾有詩讚: 「鳥啄殘花汙草庵,一春未到兩山探。忽見痴佬圖中道,南峰翠帶北峰嵐」。明高啟在《鳧藻集》中說:「天池石壁,蓋古靈垠也。元泰定間( 1324-1328 ),大痴黃先生遊而愛之,為圖四三本,而池之名益著。此為其弟子李可道所畫,尤得意者也。」

《山村暮靄圖軸》是公望於元至正三年十月廿六日完成於梁溪(無錫)華氏的水雲閣上。

《溪山雨意圖》大約是公望於元至正元年左右在平江(江蘇)光孝寺的「信手」之作。畫面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寧靜、悠閒的自然空間。全圖不見一人,山水似真非真,卻呈現出一種恬淡飄逸、空靈寂靜的神韻,這是公望寄情山水,抒寫胸中逸趣的思想體現。 這種把人和自然,繪畫和意境視為一個整體的繪畫主張對元代文人山水畫畫風的形成起了引導的作用。

元代文人,趙孟的女婿王國器(即元四大畫家之一的王蒙的父親) 曾為畫題詞一首:

「青山不趁江流去,數點翠收林際雨。漁屋遠模糊,煙村半有無。 大痴飛醉墨,秋與天爭碧。淨洗綺羅塵,一巢棲亂雲,調寄菩薩蠻 。」

三十年後,倪瓚題跋: 「黃翁子久,雖不能夢見房山 (高克恭,元初擅墨竹,工米家山水,深得墨戲三味)、鷗波(趙孟),要亦非近世畫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甲寅(1374)春。」給予實實在在的評價。

在畫作《秋山畫軸》中,公望自題長詩一首:

阿翁結屋秋山巔,

秋色秋光紛後前。

萬軸圖書充石閣,

千章杉檜罨茅簷。

棕鞋桐帽易理料,

睡起柴門日西照。

捜奇選異忘歲華,

服術養芝顏轉少。

幾年夢想未即通,

楚水吳煙兩渺濛。

安得一躍入層巘,

握手仲嘯秋山空。

何來白鶴傳雪繭 ,

卻是阿翁松下遣。

素韻幽香裹秀函,

展時先有雲舒捲。

揮毫隨寫秋山圖,

真境未窺私範模。

風前擱筆披對久,

滿面只覺秋蘇蘇。

至正七年( 1347)八月大痴道人寫寄儲霞老人。

詩中流露出作者渴望在山林過上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情結。公望此時已七十又八,常年雲遊四方,能不感到身心勞累?

王維說「晩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公望晩年是「幾年夢想未即通,楚水吳煙兩渺濛」。可見他並不「萬事不關心」。他只嚮往有一處相對寧靜的處所過著簡樸寧靜的生活,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與友人交流。

此時,他常憶及自己與好友張雨遊杭州西山附近聽泉亭時說的話,「要知魚鳥忘情地,卻是無聲最可聽」,公望的這一想法,在他以後的《秋山招隱圖》題跋中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結茅離市廛,

幽心幸有託。

開門盡松檜,

到枕皆丘壑。

山色晴陰好,

林光早晚各。

景故四時佳,

於秋更勿略。

坐綸磻石竿,

意豈在魚躍。

行忘溪橋遠,

奚顧穿草屩。

茲癖吾儕久,

入來當不約。

莫似桃源漁,

重尋路即錯。」

此富春山之別徑也。予向構一堂於其間,每當春秋時焚香煮茗,遊焉息焉。當晨嵐夕照,月戶兩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額曰「小洞天」,圖之以報樸夫隱君同志。一峰老人黃公望畫並題。

在遠離鬧市喧囂的林中茅屋內,四周青松翠柏簇擁,晴天雨日晨嵐晩霞變化萬幹。或登高遠眺,或憑欄遐思。山中春蘭秋菊,景觀各異。在美好的金秋時節,坐在溪旁拿起釣竿,望著清澈見底的水面,魚兒追逐著爭吃餌食……此時,你還會想到人生的煩惱? 不覺得自己生活在人間仙境?

《秋山招隱圖》掙脫了宋畫的具象羈絆,走向了意向的自由抒寫。技法上也從多溼筆而變為重幹筆,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

《富春大嶺圖》(見封面)圖中描繪一座高聳兀立的富春大嶺,山頂光潔明潤,山腰石隙間樹木茂盛。左側絕壁幽澗,飛流直下,一橋懸空,,連接左右兩壁。 左側山腰上,一條山道逶迤穿行在絕壁之間,向山谷縱深方向延伸而去,路邊山凹間樹蔭之下,數間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後。山道下臨江面,江水平靜,繞絕壁緩緩流動。

款題: 「大痴為復孺畫,大痴一峰道人。」

復孺為邵亨貞的字號,嚴陵(浙江桐廬)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居華亭(上海松江),卜築溪上,以貞溪自號。善真、草書,尤篆隸。他雖與公望年齡相距四十,但他是公望好友曹知白的外從孫 (曹知白姐妹的孫子),因此有機會與公望交遊。

邵亨貞在《題黃一峰畫扇》中說:

南州(南方地區)丘整無今古,東晉衣冠久陸沉(隱居)。

便欲相從二三子,滿船載酒劇論心。

可見他與公望過從甚密,對公望習性甚是了解。他在《一峰道人畫<九山雪霽>》中更稱公望為「老仙」,說:

大雪漫空暗九山,晉人遺蹟杳難攀。

老仙只在扶桑(古傳神話傳說的地名)外,借得瑤京(神仙世界)鶴駕還。

有研究者根據款題書跡及畫中展現出的若干五代大畫家荊浩、關仝的書畫風格,認為《富春大嶺圖》應屬於公望至正七年( 1347 )以前的作品。《富春大嶺圖》始作於至正七年,那麼這畫即成就於《富春山居圖》之前,是公望「皴紋極少,筆意簡遠」一類作品的代表。

倪瓚在至正廿二年(1362)《富春大嶺圖》的題跋中說:「大痴老師畫富春大嶺圖,筆墨奇絕,令人見之,長山高水長之風,宛然在目,可寶也。至正廿二年壬寅,倪瓚記。」

另一位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在《富春大嶺圖》題詩中說:

千古高風挹富春,倦遊何日見嶙峋。

先生百世稱同調(比喻志趣主見相同的人),墨氣淋璃貌得真。

筆者以為,從倪瓚的題跋、王蒙的題詩看,《富春大嶺圖》的畫面內容與思想意境與嚴子陵釣臺的關係較為密切。復孺是富春人卻居住在華亭,公望經常逗留華亭,晩年又定居富春江,畫一幅富春山水送給思鄉心切的好友,為他吹奏一支懷念故園的思鄉曲,撫慰好友不安的靈魂,是可能又可行的。

為何名曰《富春大嶺圖》? 「大嶺」當是又高又大之意,,而富春山可稱得上「高大」的應是在嚴光的「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上。富春江引來了嚴光,嚴光的高風卻豐富了富春江美麗的內涵,在世人心目中,富春山可謂是高大雄偉幽深的「大嶺」了。

細看今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富春大嶺圖》上的題跋,左上方是明祝允明的,其中的兩聯是「黃公手比愚公強,富春移來只尺長。 子陵之居今何處,千載煙雲長渺茫」。

清人吳錫麒也有兩聯點出 《富春大嶺圖》的實景所在地:

高臺兀峙千尺強,

清灘此去七裡長。

一路綠蘿懸倒影,

鰣魚不上水茫茫。

不過,還是明代嘉興人的著名書畫評論家李曄說得更客觀,他認為《富春大嶺圖》可能是一幅寫實山水圖,有人認為在桐廬富春江邊的大嶺,也有人認為在嚴子陵的釣臺一帶。天地間自有此景,惟其胸中吞茹(吃)印合者多,偶然寫之,而又分明取其熟,故蹠 實處不患逼塞,摶虛處不落空疏。千古以來,唯子久獨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①②③均引自黃公望自己的題識。

· 3 ·鑑古

黃公望曾說: 「古人云,不讀萬卷書,不知道理之淵博;不行萬裡路,不知天地之廣大。彼繪事家,特見井底之天耳。」

尤其是晚年公望在雲遊中除處處留心收集創作素材,深入觀察與認識自然,為創作提供準備外,他在訪師交友中,藉機觀賞了各地名公碩孺、望族富豪家中大量珍藏的古代名畫,他以虔誠之心虛心觀摩,悉心領悟,並寫下了篇篇感受,使他具備了學問、修養、見識的內涵,又有「望秋風,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激情。

公望研習了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秋江晴嶂圖》之後,他認為顧愷之是「寓意於畫,離塵絕俗,開百代繪事之宗」。「此卷墨法入神,傅採(著色詳細)入妙,莫知其所以始,而亦莫得知其所終,變幻百出,誠可謂聖於畫矣。」 並賦詩讚嘆:

三絕如君少,

斯圖更擅場。

設施無斧鑿,

點染自微茫。

山碧林光淨,

江清秋氣涼。

憐餘瞻對久,

疑入白雲鄉(神仙居所)。

他感到對《秋江晴嶂圖》戀戀不捨地看久了,就覺得自己身在仙境中一般。

公望在觀賞善畫佛道的南朝吳中(蘇州)畫家張僧繇的《秋江晩渡圖》 時,他十分欣賞畫家在畫中流露出來的淡定精神,說:

何處行來湖海流,

思歸憑倚隔溪舟。

楓林無限深秋色,

不動居人(居家之人)一點愁。

公望為唐代著名詩人,又精通書、畫、音樂的王維的 《春溪捕魚圖》 《秋林晩岫圖》《雪渡圖》分別題詩四首,稱讚王維「胸中伎倆,未易測識,而千奇萬變,時露於指腕間,無窮播弄,豈非千載一人哉。」

詩中讚美王維的精神境界是:

世上閒愁生不識,

江草江花俱有適。

歸來一笛杏花風(春風),

亂雲飛散長天碧。

秋嵐荏苒泛晴光,

處處村村帶夕陽。

一段深情誰得似,

故知輞口(王維藍田居住所在地)味應長。

公望在題荊洪谷(即荊浩,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常年隱居太行山。畫風表現出一種高深迴環大山堂堂的氣勢,,是北方山水畫派之祖)的《楚山晩秋圖》並序中說:「洪谷子有云:『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 吾當採二子所長,成一家之格。』 以此則知其未嘗不好古而亦未嘗不好學。」

公望在評詩中說:

天高氣肅萬峰青,

荏苒雲煙滿戶庭。

徑僻忽驚黃葉下,

樹荒猶聽午雞鳴。

山翁有約談真訣,

野客無心任醉醒。

最是一窗秋色好,

當年洪谷舊知名。

在公望的繪畫人生中, 「荊關」 一直是他學習思考的楷模,正如他自己講的,是他 「好古」 的主要對象。那麼,他對荊浩的大弟子關仝的畫又是怎樣評價?公望題關仝的《層巒秋靄圖》中指出「關仝此卷,雖祖洪谷子,而簡以王摩詰筆法,融液秀潤,正其中歲精進之作也。人謂有出藍之美,詎(豈、怎)不信夫。」

五代南唐傑出畫家董北苑,即董源,他的畫風平淡天真,公望一直銘記在心。

董源的《夏山圖》是他在趙孟家中所初識,入目寓記,,一直到七十四歲時還能追憶摹寫。尤其是董源對於煙靄的表現,採用的是筆墨漸次減少減弱趨於虛淡以至於消失的方法與過程,而在虛淡中復呈筆墨以顯現煙靄弱處的林石、鳥群,這是尊重自然實情的表現方法。

他著眼於造化之實,在畫面上的筆墨呈現也極為精微,表現了對造化的真切理解,主要用以表現煙靄和湖水。這些技法開創了江南山水畫的新風貌,對黃公望影響極大。

公望詩讚曰:

一片閒雲出岫來,

袈裟不染世間埃。

獨憐陶令門前柳,

青眼偏逢惠遠①開。

五代著名畫家荊浩曾說: 「李將軍理深思遠,筆跡甚精,雖巧而華,大虧墨彩。」 李將軍就是李思訓,唐代書畫家,字建晛,一作建景,隴西成紀(甘肅天水地區)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他兄弟之間妙極丹青的有五人,思訓最為時人所重。他的畫作都極為超群,尤工山石林泉,得湍瀨潺湲煙霞飄渺難寫之狀。

李思訓身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貴族階層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理想,,因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隱居習尚的影響,也使他在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種出世情調。也許正是這種情調引起晩年公望的內心共鳴,他在 「題臨李思訓《員嶠秋雲圖》」 中說:

「蓬山半為白雲遮,瓊書(出家人的詩文)都城綺樹花。

聞說至人(道德修養極高的人)求道遠,丹砂原不在天涯。」

公望借題表明自己入道的目的不是為了煉不老之「丹砂」,而是為了求得內心的寧靜,以達到去情去欲,返璞歸真,得道成仙的目的。

李成熙是五代宋初畫家,擅山水畫,多作郊外、曠野平遠曠闊之景。公望對他的《秋嵐凝翠圖》《寒林圖》《夏山煙雨》《山人觀瀑》《江幹帆影》《蜀山旅思》《秋山樓閣》《翠巖流壑》《山市霜楓》《雪溪仙館》《秋溪清詠》《富春山居》等都一一題詩評點,反覆讚揚李成熙立意清新淡定,認為他的畫為 「無聲詩與有聲畫」,他的畫 「清遠高曠,一洗丹青蹊徑,是千古一人」;見了他的畫 「不覺心悅神爽,正如離塵坷而入蓬壺矣」。一會稱李成,一會稱營丘,一會稱善夫(李成的字),對這位老前輩, 公望佩服得五體投地,羨慕得入心入肺,並視他為前世知己,詩中說:「居人自有閒中伴,坐對飛流意不驚」、「詩話謫仙(謫居世間的仙人,常用以稱才學優異的人)清俊句,浩然天地與神遊」。

在為五代末至北宋初畫家郭忠恕的《萬松仙館圖》《仙峰春色圖》題詩中,公望借題發揮,對自己心目中的仙境藍圖進行描繪: 「琳(美玉)堂」 要掩映在萬松之中,遙望「絕壑寒雲」,耳邊要有泉水叮咚聲傳來,在「翠崖」之下有不會凋謝的「瑤草金芝次第開放」,仙人乘上「青雀肪」,「逍遙在鳳凰臺」下,聽松濤如曲,觀松林如氈 ,賞杏花如雪,或登高眺遠,見千山萬壑層巒疊嶂,萬頃田疇,嫋嫋炊煙……

詩中說: 「春泉汩汩流青玉,晩岫層層障碧雲。習近仙居忘日月,不知誰是紫陽君(神話中的仙童)。」最後稱讚郭忠恕: 「恕先原是蓬山客,一段深情世卻無。」

《秋村暮靄圖》是趙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所作,公望在題跋中稱作者「遊心經史,戲弄翰墨丹青,多得不傳之密,筆法清麗,景象曠絕,絕去供奉品格,常聞前人盛稱其慣為平湖曠蕩之景,,詎不信夫? 偶觀此圖,不勝仰慕,並系一絕與左。」

「筆下巒霏乍有無,千林蕭瑟遠峰孤。

王孫當日歸何處,傳得《秋村暮靄圖》。」

趙伯駒一一字千裡,是趙令穰之子,宋代著名畫家,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擅長金碧山水。

公望欣賞了他的畫作之後,寫了《題伯駒》詩:

「露溼庭松偃蓋(車篷或傘蓋)青,

一聲野鶴隔疏欞。

仙翁來往無拘束,

閒向琳宮讀道經。」

對伯駒的人品和畫品進行了中肯的點評。

「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小學生」,這是公望在至正七年( 1347 ) 七十九歲時回憶自己於仁宗皇慶延祐年間( 1312-1320,此時公望為四十三歲——五十一歲)目睹趙孟書寫情形時寫下的感受。

可見,在公望眼裡,趙孟永遠是他的老師。晩年的公望在學識修養、書畫技藝、詩詞創作、觀察世界的思想境界等諸多方面都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時他又是如何評價先生的畫作? 公望留下五首題畫詩。

《題趙子昂仿陸探微筆意》《題趙子昂仿張僧繇》《題雪松<山居圖> 二首》《題趙子昂為袁清容畫<秋景仿大李次韻>》,公望在行文中不直呼其名,而稱他的「字」——子昂與「號」——雪松,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詩中只寫「行遍曲欄人影亂,半江浮綠點輕鷗」, 「舟師欲渡頻回首,遊子經年怯袂寒」, 「幽情只許同麋鹿,自愛詩書靜裡忙」,「相逢盡道年華好,不數桃源洞裡人」,「鴻雁恰來楓葉下,山翁未解換秋衣」。而沒有涉及關於趙孟有爭議的大節問題的議論,以及由此而使他的「書畫皆嫵媚而帶俗氣」的指責。

倪雲林(倪瓚 )是元文人山水畫四大家之一,與公望的年齡雖距三十二歲,家庭背景也絕然不同,但是共同的信仰與愛好,使他兩人成為忘年知己。公望評價倪雲林畫作的詩有九首之多:

題倪雲林贈耕耘東軒讀易圖

題倪雲林為靜遠畫

題倪雲林為子章徵士畫

題倪雲林六君子圖

題倪雲林春林遠岫小幅並序

次韻(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相和)梧竹主人所和竹所詩奉簡四首

公望晩年棄人間事,據梧隱几(操琴),若忘身世,修煉身心,釋噪迎靜,其作品越到晩年越顯得溫雅、恬淡、柔和、淨化,這是一種靈氣。「氣韻必無意中流露出來,乃為真氣韻,然如此境界,惟元之倪、黃庶幾得之此中為巧妙,靜觀自得,非噪妄之人所能領會。」( 《畫學心印》) 不過,平心而論,就蕭疏淡泊這點來說,倪雲林比黃公望更為過之。

倪雲林也是全真教中人,稱公望為師,然而他又研求佛學,焚香參禪,性情比公望更為孤靜,因此他的畫惜墨如金,清逸枯淡,蕭條簡遠之致,被認為是山水畫的最高標準。

所以公望在元至正二年( 1342 )十二月廿一日七十三歲時為倪雲林的《春林遠岫》題詩說:

「春林遠岫雲林畫,意態肅然物外情。

老眼堪憐似張籍,看花玄圃(神仙居處)欠分明。」

公望又在《次韻梧竹主人所和「竹所詩」》中想起《梧竹秀石圖》的孤涼、幽怨,便勸勉他說:

「人生無奈老來何,日薄崦嵫已不多。

大抵華年當樂事,好懷開處莫空過。」

方方壺,即方從義,江西信州(上饒)人,江西龍虎山上的清宮道士,號方壺,少黃公望三十三歲。公望對他的《松巖蕭寺圖》讚美有加,認為「此卷高曠清遠,可謂深入荊、關之堂奧矣,鄙句何足以述之,愧愧」。

有人稱方方壺盡得了老子的博大、莊子的達觀的精髓,其畫通靈入神,精絕塵埃,面目如生,躍躍逼人。方方壺曾對求畫者說: 「太行居庸天下之巖險,其雄傑奇麗,皆古之名畫,餘所見者,今皆見之,而以慊(qian,滿足)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區而至也。」公望在詩的最後稱這位小弟弟為方壺老」,說「此圖此景入天機,誰能仿佛方壺老。」可見他對方方壺畫中表現的老成與老到的心悅誠服。

山水畫這門藝術形式源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觀山臨水;是中國古代山水文化的一種反映形式。「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從山的穩固厚重和水的靈動輕盈、生生不息發現了君子善德人格的象徵;莊子從大美不言的山水中,看到了人生的短促和無奈,以及感悟自然之「道」的深遠。( 一望六百年第20頁)

五代到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發展歷程中一座兀然聳立的高峰。畫家們繼承了唐代山水畫遼闊的視野和空間結構,進而又在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和寫生中,不斷地開發和歸納著用筆、用墨表現大自然結構、質地的各種可能。

到了元代,山水畫在審美追求上脫離了宋畫具象(追求外形相似)牽絆,走向了意向的自由創造,在技法上脫離了宋畫從嚴、從實的束縛,追求從松、從虛的靜謐。

元代山水畫,已經發展為山水文人畫,筆墨趣味顯露無疑。黃公望是元代文人山水畫最傑出的代表。他在《仿古二十幅》中一絲不苟地繼承了先人的繪畫技法,又在觀摩歷代名畫中體悟不同出身、不同經歷的丹青高手們畫作中的特色,上至晉的顧愷之,南朝的張僧繇到唐的王維,五代的荊關、五代十國的董源、李成熙,直到郭忠恕、趙令穰父子,趙孟以及同代人的倪瓚 、王蒙、曹知白、吳鎮等等。可謂心領神會,從中追尋生命的真諦,不斷地在心境上超越自我。

他常提醒自己 「九十求變」。正如一隻勤奮的蜜蜂飛舞在百花園裡日夜採集花粉,他釀出的蜜能不芳香四溢、甘醇鮮美? 這些是一股湧動著的鮮活之力,也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態,在與有形的筆墨形象交互中共同呈現畫面的生機與活力。

在黃公望攀上一個又一個山水畫的創作高峰之後,無意中,他的傳世名作如母腹中已懷十月的胎兒,將要呱呱落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①惠遠(334-416)晉時淨土宗高僧。少年時博覽六經,尤善老莊,二十一歲跟道安學佛,後隱居廬山虎溪三十年。公望詩中用此典,表明他對佛、道、儒三家學說掌握之深廣。

·4·先兆

元至正十年( 1350)五月初四,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上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坐落在雲間 (松江) 佘山和鳳凰山之間的夏氏知止堂,因為舉行一次特別的活動而被載入中國山水畫史冊。

這天早上,因為頭日觀看當地著名的龍舟賽事,公望高興之餘,多飲了幾杯還未起床,就有人陸續來到知止堂。年輕的主人夏浚熱情而又悄然地招呼著客人,他們是楊維楨、無用師、公望的弟子——張子政、李可道、沈生瑞、陸彥功。公望在內室聽到外面細聲細氣的說活聲,揉著雙眼知道是無用師來了,就穿衣落地,洗漱以後出來與客人見面。

主人早在餐廳準備了各式粽子、青皮鹹鴨蛋、五香茶葉蛋、雄黃酒、小米稀飯以及各樣精緻的小菜,擺滿一桌,說: 「明日是端午節,難得各位光臨,食品雖粗淡,請嘗嘗。」

因為客人都想著即將發生的新鮮事,頗有點心不在焉,匆匆地嘗了幾口,就放下筷子,夏浚知道大家的心情,不久就領客人進入了寬敞明亮的書齋——知止堂,在一張大書案旁落了座。

無用師微笑著望望眼前的好友,又望望他身旁的畫卷,顯得有些木訥。他想幾年前跟公望去富春江「小洞天」 小住,一同觀山嵐變化、潮水漲落、舟船往來,在雙方興致勃勃時,公望曾答應自己的要求,為自己的道觀作畫。三年來他無時無刻不記著這件事。尤其是前年公望在苕溪(浙江湖州)的蒲仙松聲樓,為自己畫了一卷《雲溪松屋圖》,雖然是即興之作,可凡見過此畫的,無不為他的水墨紛披、蒼翠、瀟灑的高曠境界所折服。

他目睹了公望已操心了三年即將面世的畫作的部分畫面,是那麼秀潤淡雅,那麼氣度不凡,那是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創作功力、學養境界和人生體悟,必定是一幅傑出的曠世名畫了。

畫作使人感到隱藏在山水背後的巨大而深遠、持久而無孔不入的力量,使人從內心深處產生認同和依戀。他異常擔心畫作一旦面世難免有人豔羨,甚至巧取豪奪,所以他多次請求公望公開先行題跋,表明此畫是送給自己的,以防他人覬覦。

此時公望也沉默著,他想: 無用和自己一樣師從過金蓬頭的,是一位出色的全真道士,他還和自己一道為師父金蓬頭畫過像,是自己和張羽的好朋友,是值得信賴的。

楊維楨見兩位主角不知在打什麼算盤,就輕輕地提醒公望說: 「子政已研好墨,可道早鋪好紙,快動手吧! 下午還有更精彩的龍舟賽要看呢。」公望微笑著點點頭,環顧各位,緩緩地走到案前,提起中鋒狼毫在硯臺上沾了墨揮寫起來:

「至正七年( 1347 ),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娓娓,布置如許,逐旋填札。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還行李中,早晩得暇,當為著筆。無用師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未,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 1350),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題識」交代了 《富春山居圖》 創作的緣起、時間、作者的心情、經過以及今後的歸屬。閨女在娘腹中,就為她找婆家,這在婚姻史上是有的,可是為一幅未完稿的畫作定歸屬是少見的。 這表明公望與無用師之間關係的特殊,也預示著這幅畫作的不同尋常的價值和今後可能出現的不同尋常的坎坷經歷。

為什麼結尾特別交代「雲間夏氏知止堂」?公望與「知止堂」主的祖輩(夏世澤 )、父輩(夏浚)、孫輩(夏文彥)都有交往,「知止堂」是公望在雲間雲遊、會友、作畫時的主要落腳點。

這裡環境優美,文化積澱深厚。就以「知止堂」的來歷而言,其中就隱藏有人生的哲理。夏世澤原為當地「監漕官」,負責監管水運事宜,應是美差,可仕途不順,他便勇退回家過起平民百姓日子,並將自己燕齋的房子取名為「知止堂」。牢記先人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長生久世之道」、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 「大智知止,小智為謀。謀有窮而道無盡」。公望每當走進「知止堂」,就感到格外親切,除了它的淡定深意之外,還有「知止堂」三個鬥方典雅秀麗的墨寶出自恩師趙孟之手。

為什麼點名時間為 「歜節前一日」,而不像以往的直寫年、月、日。據說晩年的公望常憶及幼時的一些不平常的經歷: 大約在他六七歲時,到雲間叔叔陸居仁家小住,剛巧遇上端午節,叔叔牽著他的小手去看龍舟競賽。現場人山人海,他在人群中只能見到前面大人的臀部,望見有的小夥伴騎在大人的肩上,抱著大人的頭觀看,他羨慕極了。這種感受至今忘不了。長大後知道端午節與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他對端午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下午,像卸下了一副重擔,公望覺得渾身輕鬆,便和主人一道去觀看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可是不知怎的中途又以想「獨處」為由提前回到知止堂,竟留下自己出獄後的一段心路歷程:

眾人皆黠我獨痴,

頭蓬面皺絲鬢垂。

勇投南山刺白額,

飢緣東嶺採青芝。

仲雍①山趾歸休日,

尚餘平生五色筆②。

畫山畫水畫樓臺,

萬態春雲妍坳出。

只今年已八十餘,

無復再投光範出③。

留得讀書眼如月,

萬古清光滿太虛④。

不知怎的,黃公望放下筆後,似乎有酒的幽香在鼻端飄動,耳邊又響起黃公的話: 釀酒的同一批原料要經過多次攤涼、加曲、堆積、發酵、蒸煮,多次取酒的生產過程。新酒烤出後,還要按批次用酒罈封裝入庫陳釀三年以上,再用貯存時間更久的老酒勾調。全憑勾酒師的眼觀、鼻嗅、舌嘗分辨品位,心靈手巧地勾兌出妙不可言的好酒。

公望起身把目光集中在窗外遠處的鳳凰山,想起山上的泉水,沉默著。他想,黃公僅僅在說酒? 不,他是暗示我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一幅畫的成長過程多麼不容易。他提醒自己,四年了,答應無用師的畫還沒完工,還得花多少時間才能「勾兌」出「妙不可言的成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①仲雍,此指仲雍歸葬地常熟虞山。

②古代中國傳說中有法力的神筆。

③光範書,求職書。

④空寂玄奧之境;真如福地;宇宙本源;老、莊指的「道」。

相關焦點

  • 黃公望的山水畫《層巒曉色圖》,倪瓚在上題詩,「連環畫」十二
    章節插圖1.至元五年(1339)十月,黃公望回到蘇州,在藏書鄉遊天池山景,作《天池石壁圖》2.十月四日,黃公望作《層巒曉色圖》,倪瓚在其畫上題詩:「上溪山也自佳,黃翁摹寫慰幽懷。3.十月中旬,黃公望為好友作《天池石壁圖》。這一年,黃公望再作《天池石壁圖》。畫中「山峰頓筆直皴,峭聳陡立,有巨靈鑿山之勢,左下大松三株,松針細剔,飄飄拂拂」。4.時年歲末,黃公望才遊歸虞山小山自己的茅廬。
  • 紅星閃耀飛仙關
    在飛仙關,它又與發源於大相嶺的滎經河和起源於二郎山的天全河會師,更顯水勢壯大。與飛仙關一河相隔的地方是多功鄉。民間傳說中,大禹治水時,把山從中間鑿開,形成飛仙峽,將水流導出。由於大禹在此治水用功太多,得名「多功」。過去,多功與飛仙關雖只是一河之隔,往來只能依靠渡船。1950年,毛澤東主席向人民解放軍發出「進軍西藏」的偉大號令,並指示「一面進軍,一面修路」。
  • 龍狼傳-山原義人「1-37卷」+中原繚亂篇「1-17卷」
    1992年獲月刊《少年MAGAZINE》的「作品挑戰大賞」,翌年開始在該雜誌上連載長篇作品《龍狼傳》。
  • 蘇州淞澤社區黨群攜手勠力同心抗疫情
    在前方,無數醫護人員奔赴一線對抗疫情,而在城市的大後方,還有成千上萬的社區工作者築起了一道群防群治的堅實防線。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十多天來,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淞澤社區的社區工作者毅然「逆行」,放棄與家人團聚時刻,投身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
  • 子久契友,黃公望與危素、倪瓚的往來
    倪瓚對子久的畫藝讚賞有加,在二人歷時十年合作完成的《江山勝覽圖》上,倪瓚題道:「子久契友,雅志丘壑,潛心於繪事,而能獨造其妙……固為知已……」在題子久《溪山雨意圖》時,又言:「黃翁子久雖不能夢見房山(高克恭)、鷗波(趙孟頫),要亦非近世畫手可及。」二人均以董源為宗,有共同的藝術愛好,相近的審美情趣,所以經常在一起合作、切磋,相互在畫作上題寫詩文,關係非比尋常。
  • 「黃公望傳」十六、生命形式的最後轉換
    文/張能竟 攝影/徐根六· 1 ·長卷面世從富春山回到小洞天以後,黃公望常常呆在南樓,德宏不提醒,他就忘了吃喝。他在長時間地端詳著一幅畫像: 此人腦門開闊,頭髮後披,,眉毛稀疏,烏黑眼珠遙望遠方,神態莊重地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 「津玉良言」學「四史」 守初心 傳薪火 築夢想
    內容提要:日前,昆明路小學少先隊大隊邀請校外輔導員、區軍休所關工委孫志才爺爺,為隊員們開展了一堂「學『四史』 守初心 傳薪火 築夢想」學習教育宣講活動,進一步引導隊員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立志聽黨話、跟黨走。
  • 京都近郊「丹波之國」的優美名城,明智光秀所築之「福知山城」
    日本戰國史上的名將多不勝數,近幾年也愈來愈多旅遊玩家開始尋訪與戰國武將們有關的各地遺蹟,而在京都北部的福知山市,就有一座由明智光秀所築的「福知山城」,雖然舊有的城池範圍已經大為縮減,但是經過整建的復興天守與城區公園還是相當優美,也在2017年被選定為「續日本100名城」
  • 講述「火影忍者」新世代故事,為什麼大家都不看好「博人傳」?
    雖然漫畫版作者·池本幹雄的畫風佔據很大因素,但不得不承認「博人傳」也有很多其他要素導致不被很多火影迷接受,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吧:從熱血變為家庭倫理「博人傳」講述鳴人當上火影之後的故事,對比起「火影忍者」中的鳴人,「博人傳」中他更像是一個為事業家庭忙碌的普通大叔。
  • 2020「因劇翻紅」9位電視劇明星!成毅憑《琉璃》熬十年大火
    2020有許多憑著大熱劇竄起的新星,像是《傳聞中的陳芊芊》趙露思和丁禹兮,而其實還有不少憑著熱劇翻紅的明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琉璃》成毅了,在演藝圈苦熬十年終於爆紅,另外還有《三十而已》也捧起江疏影、童瑤、毛曉彤,這三位在演藝圈打滾多年的女演員,以下「因劇翻紅」9位電視劇明星,果然有好作品加身才是最重要的!
  • 《新瑪奇英雄傳》放出「S3EP14」全新篇章
    NEXONTAIWAN旗下營運的臺灣ARPG線上遊戲《新瑪奇英雄傳》,22日遊戲更新正式放出「S3EP14」全新篇章,內容除了包括:新任務、Raid戰役與令人感到戰慄恐懼的BOSS外,也因應萬聖節的到來,推出節慶相關系列活動。來自深層的不安躁動!戰役「地底實驗室」登場!
  • 妖妖子小新聞:「俺物語」漫畫完結、「博人傳」大賣!
    妖妖子小新聞:「俺物語」漫畫完結、「博人傳」大賣!   一、「俺物語」漫畫完結!撒花!( ̄▽ ̄)o*★   河原和音的「俺物語」從2012年開始在集英社「別冊瑪格麗特」上連載,在8月號(7月13日發售)上將迎來最終回,正式完結,最終話有100頁!
  • 全真教眾黃公望,50歲學畫,84歲完成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他的養父盼望能得個兒子很久了,一直盼到九十多歲,因為「黃公望子久矣」,就取名黃公望,字子久。黃家是讀書世家,可惜時運不濟,科舉制度被廢除。人到中年,45歲黃公望才成為一個文吏。他上司張閭激起民怨,導致農民聚眾起義。受到張閭牽連,黃公望蒙冤入獄兩年,出來時經47歲了。一日,黃公望正在屋裡寫字,做官的朋友來了。
  • 七張圖讓你知道「魔神英雄傳」新舊動畫片頭差別
    上:「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下:「魔神英雄傳」上:「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下:「魔神英雄傳」上:「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下:「魔神英雄傳」上:「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下:「魔神英雄傳」上:「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下:「魔神英雄傳」
  • 一個十年 iPhone 使用者的「重新體驗 iPhone」之旅
    這篇文章,則是借著參與愛範兒旗下的「糖紙眾測」之「iPhone 和它的協作夥伴」評測最新使用 Apple 設備的機會,好好總結和對比一下,十年來圍繞著 iPhone 體驗的變化,也算是對當下的移動數字生活做一個快照。
  • 用AirDrop傳照片!安卓被嫌「幹嘛不用iPhone」
    用AirDrop傳照片!安卓被嫌「幹嘛不用iPhone」 ▲iPhone無法透過AirDrop傳照片給安卓手機。iOS和安卓(Android)系統各有各的擁護者,兩者都問世已久,除了有一定的穩定性,缺點也一直都有在改進,不過,iPhone的「AirDrop」卻是安卓手機到目前都還沒有的,如果想要傳輸檔案,iPhone可以直接透過AirDrop來進行,而安卓用戶則只能在一旁乾瞪眼。一名網友就好奇,「一群iPhone在AirDrop,安卓仔在想啥?」
  • 黃公望: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這其中,就包括被後世評為「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為平民憤,元仁宗將張閭逮捕,黃公望受牽連一同入獄。 期間,儘管科舉考試得以恢復,但獄中的黃公望只能無奈錯過。兩年後, 47 歲的他才從監獄裡走出來。出獄後的黃公望徹底對做官失了興趣,開始一邊旅行、一邊賣卜作畫。到目前為止,他的人生不值一提。
  • 從小白到「果粉」,十年回首
    作為來自小城市的小白女生,成長中信息獲取與經濟水平完全後於同時代「科技數碼愛好者」,時常迷惑於如何走上這條「果粉」之路,甚至任由其決定工作方向。這大概要從十年前說起。自鍵盤上敲下第一個字起,回憶不斷閃回到多年前那個第一次觸摸到 iPhone 的下午。
  • 「火影忍者 疾風傳」波風水門粘土人登場
    「火影忍者 疾風傳」波風水門粘土人登場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延期播放
    「魔神英雄傳 七魂龍神丸」延期播放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