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們說日本是由劍鑄成的國家,人們說諸神把一把赤紅的劍沉在了海裡,當諸神把劍取出來的時候,四滴完美的水滴掉回了海裡,形成了日本島。而我要說,日本是由一群勇士打拼而成的……一群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生命的勇士,為了那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名節——榮耀。」
笛聲緩緩而起,圓潤而婉轉,一武士、一草坡、兩農人、兩農田,隨著鏡頭漸漸由遠及近,通過心理式蒙太奇手法將我們引入勝元(渡邊謙 飾)的思維中:森林裡,陽光透過林霧,陰暗相間,霧氣升騰,手執虎旗身穿牛角盔甲的三名武士正在與一頭猛虎搏鬥,此時,笛聲伴虎嘯,笛音深沉,意境渺遠。這時又通過心理式蒙太奇手法將畫面拉回,笛音驟然提高,勝元雙眼猛睜,笛聲漸長漸遠直至消失於幕後,「侍」字現於銀幕。
這就是電影《最後的武士》的開頭部分。《最後的武士》講述的是美國內戰結束的十年後,當年的南北戰爭英雄納森(湯姆克魯斯飾),被請到了正值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幫助日本天皇訓練一支現代化的作戰部隊去剿滅叛變武士。結果卻被武士集團首領勝元生擒,身處武士及其家屬聚居的村落裡,納森竟然發現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愛上了武士文化,從武士道的精神與肉體修煉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個戰士應有的榮譽感。
然而,武士們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最終只能如同櫻花般隨風飄落。片中帶著哀泣的笛聲不禁引起了我的關注,曾多次誤認為是簫聲。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聲添加在這部影片中可謂意境非凡。
二
音樂作為電影藝術的一個重要的視聽表達元素,在影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電影與音樂是骨肉相連的事物。當人們觀賞電影時,多是通過視聽覺來感受接納,音樂成了傳遞信息的必要載體之一,不但能推動劇情發展,保持和畫面的節奏統一,而且還把思想表達的抽象性和意象思維的可延展性表現得十分明顯,留給觀眾寬廣的想像拓展空間。在《最後的武士》中,笛聲的運用無疑為我們很好地闡釋了音樂的某些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參與劇情,組成劇情的一個部分並幫助闡釋劇中深意。影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出了這一點,如在第一次圍剿武士的戰鬥中,納森被一群武士圍困,笛聲響起,鏡頭落在擺動中飄搖的白虎戰旗上時,老虎的咆哮聲傳來,又是一段笛聲伴虎嘯,在結束了打鬥後,帶有顫音的笛聲在結尾處響起。作為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納森,在古老傳統文明面前也會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不禁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武士道的強大精神價值。
違背道義,裝備精良的西方化軍隊可以為現代化帶來保障,但這永遠也改變不了「武士」這個詞的含義——侍奉,侍奉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民族,道義,天皇或是其他。那段結尾的顫音也暗示了武士道傳統文化後來的悲慘命運,守衛終將如同晚霞般的櫻花,被歷史帶來的新風吹落。
畫面是具體的物象,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抽象的極具感受性的事物,它是對畫面的升華,觀眾在觀看精彩打鬥的時候,笛聲躲在畫面背後,輕柔悠長,使得觀眾能夠產生一種思考和理解的欲望,這笛聲就猶如講臺上的老師一樣,引導學生去思考每一個細節,從而形成每個人獨立的見解。所以,笛聲就成了這段劇情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鑰匙。
(二)面對人類複雜的情感,再出色的臺詞也顯得蒼白無力,而婉轉低回的音樂卻是對白和鏡頭的理想代言人。主要分為刻畫人物、營造氛圍和豐富視聽元素的表現類型三種,這裡主要討論笛聲在營造氛圍方面的作用。
1、刻畫人物
片中兩位主人公納森和勝元,他們之所以能夠最終並肩戰鬥,根源於他們身上所共有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都想捍衛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以笛聲高亢時的清雅秀麗、急促短暫來塑造他們高尚的情操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悲壯之氣,以弱奏時的深沉柔和、細膩典雅,來描繪兩位人物的憂鬱性格,勾畫他們悲劇性的未來。
2、營造氛圍
所謂營造氛圍就是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呈現出悽婉美、浪漫美、衝突美、劇情美、真實美等。在《最後的武士》中,笛聲時而輝煌,時而憂鬱,亦莊亦諧,為故事劇情的發展和主題表現升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為觀眾提供了優美的聽覺感受和心情體驗。在影片中主要是達成了聲畫合一,具有東方韻味的笛音從銀幕深處傳來,影像的動作語言與婉回的笛音和諧的交融在一起,蒼然遼遠的意境儼然沉澱於觀眾心中。
納森被氏尾打倒後,笛聲以反覆循環的形式出現四次,前兩次為兩拍連音,後兩次為一拍斷音,和著雨聲、琴聲,猶如末路心死之人的哀怨哭泣,無不使人同情傷感。一種悽婉美便在無數共鳴聲中呈現出來。
在寧靜安詳的山村,大雪封山,在雪地裡撿拾柴火、在火旁和一群孩子學日語、高子倚門而立,這平和舒緩的笛聲讓人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恬靜,我們正在領略的是一種浪漫美,生活的浪漫。
在草地上納森與氏尾比武,在打成平手之前,笛聲時斷時續,時急時緩。輕聲舒緩之時,納森回憶著前兩回合的打鬥招式,忽然,笛聲增高,伴隨著鼓聲,變得緊迫起來,還夾雜著悠長顫音,每一次木劍相交中暗藏的殺氣都為笛聲所表現出來,比武結束後,笛聲如同煙氣般慢慢散去。笛音旋律的跳躍變換帶來一種衝突美。
當然,在最後廝殺一節也不要忽視了笛聲的存在,屍體擺滿草地,隨著敵軍的第一輪敗退,笛聲悄然而至,於嘈雜打鬥之聲中時隱時現,輕得難以察覺到,又仿佛有所猶豫,很快又低調的漸漸退去,笛聲隱沒在漫山硝煙中,暗示著下一波的攻擊即將到來,而這次將是武士們真正的終結。這裡以笛音作暗示的精妙細節安排,使得整個劇情十分完美。
3、豐富視聽元素的表現類型
視聽元素是指眼睛所看到的活動影像和耳朵所聽到的聲音效果,視聽元素包括人聲、音樂和音響效果三方面內容。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這是突出強調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之大。生活中,當我們重複一項簡單的事情時,會感到無聊和厭煩。同樣,電影觀賞也如此,視覺及聽覺上的疲勞會使觀眾逐漸產生單調甚至厭煩情緒。所以導演要想方設法豐富視聽表達方式內容,贏得觀眾的青睞。而笛聲作為古典音樂又具有成本版權低、思想表達性好、易感悟等特點,從而成了這部影片的恰當選擇。
勝元被軟禁後,納森只身前往營救,途中遇到天皇衛士阻殺。此前,鐘聲空鳴一下,在遭四人合圍寂靜幾秒後,霎時鼓聲頓起,刀刀相碰產生的清脆之聲時斷時續,刀划過空氣的呼吼撞擊耳膜,緊張到把空氣凝結,柔弱笛聲的加入不但使打鬥變得流暢舒緩,而且還如彈出水面突現忽隱的魚一樣保留住了原來緊迫激烈的感覺。這又延展了我們的感受神經,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單一的音樂種類上,觀眾能從多個視聽方式上去獲取影片感受和信息。
不過,此影片中笛聲運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武士們發起最後的衝鋒一段最為明顯。武士們紛紛墜馬,連同戰馬一道隨櫻花飄落,倒在新式武器面前,遺憾的是此時卻沒有笛聲,當勝元看見滿樹櫻花飄落時不禁噙滿淚水連說三聲perfect!可我覺得把那掉了的笛聲補上才叫perfect!笛聲卻沒有趕來送終,沒有很好地彌補畫面的遺漏,沒有達到豐滿美麗的極致。
三
從事物的延展性來看,除了笛聲上面的作用以外,我們還會想到什麼呢?至少能想到什麼呢?很顯然,那就是日本文化。
魯恩本尼迪克特在作品《菊與刀》中這樣說道:「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徵了這種矛盾。」
把菊與刀換成笛聲會怎麼樣呢?
笛聲急促短暫、高亢有力之時,我們會熱血沸騰,或是滿腔悲愴;笛音輕柔舒緩、時斷時續之間,我們會血流緩慢,或是心緒舒暢;笛聲悄然而至、漸行漸遠之時,我們又愉悅於它的可愛,失落於它的悲憐……笛,從日本人的口中吹出來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它奏出了菊的柔美,刀的堅利。「既……又……」
這種詞句用在這裡無比特殊,具有雙重性質的日本文化就好比花中藏刀,以最柔美的姿勢,劃出最深的傷口,而笛聲就是那個花間舞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