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了博山縣,或者說煙囪鎮,這是我在中國見過的最大的工業城鎮。在路上的時候就遇到了長長的推車隊伍,裝載著煤、焦炭、鐵器、陶器、菸草、穀物和一些包裹嚴實的貨物(看來是玻璃)。我數了數,一小時內就有65輛裝煙煤的車經過……」
1869年,普魯士人李希霍芬筆下的「煙囪鎮」實為誤聽,其實它真正的名稱是「顏神」。
光影輪迴,一百多年後的顏神古鎮滄桑巨變,尊重歷史的建築設計、喚醒記憶的策展布局,作為古鎮縮影的古窯村,緣何得以在多位大師的筆下重獲「新生」?
日前,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對此進行了探尋。
古窯村建築師鄭炘教授:
「是琉璃將他們與我捆綁到了一起」
光線穿過琉璃的那一瞬,所散發出的幽深而高雅的光芒,仿佛是海的柔光與金澤的重重影翳,綻放,沒有華麗的宣言,低調的沉默是世人難以名狀的驚豔。
「散落在古窯村的古窯,是整個顏神古鎮的精神坐標,成為其所在區域的核心。」穿行在古窯村之中,頭頂英國「未來建築獎」與「新與舊」單項獎得主光環,來自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鄭炘教授坦言,自己仿佛可以聽見時間在流動,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他,這是一個承繼著千百年陶瓷、琉璃文化的古村落,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的古鎮。
「我在匣缽廠入口設計了高大的圓弧拱門,與古窯的拱門相呼應,使其在視覺調性上更和諧。」
如鄭炘所說,在顏神古鎮——古窯村的護改開發過程中,他摒棄了傳統的模仿老建築的改造方式,利用新建築與傳統建築銜接的手法,使改造後的區域既保留了傳統的意蘊,又增添了當代的活力,新老建築在形態和材質上相互呼應與對話,和諧共生。
深挖之下,這裡祖祖輩輩都生活著以製作陶瓷和琉璃為生的手藝人,這裡有著明清時生產陶瓷的古老圓窯群和圍繞在它周邊的傳統民居、院落中有樹且尺度宜人,而這些傳統的民居連綴在一起,就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巷子、胡同,更有已廢棄的3000平方米的老廠房。
「是琉璃將他們與我捆綁到了一起,我將美術館等較大體量公共建築與匣缽廠毗鄰,使這片區域向小尺度的傳統民居舒緩地過渡。」
在鄭炘看來,雖然護改開發的部分修繕配套是當代建築,卻來源於傳統。傳統的匠人,用老磚砌築、用小青瓦蓋頂、窗戶或橫或豎、或大或小、即有著現代獨特的形式,又延續了古香古色的美感。
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度假產業小鎮,除卻保留的歷史文化遺存,與之相輔相成的產業支撐也是「重頭戲」。
「在古窯的護改開發工作中,我根據每個窯的特點,保留了它的原始狀態和修復痕跡,並根據其特點加入相適應的現代業態,使其得以真正參與到當代的度假生活之中。」
最終,鄭炘歷時兩年的精心打磨和業態調整,讓古窯、匣缽牆、院落得以重新煥發生機,在迎來天南海北的遊客同時,顏神古鎮——古窯村終現往日繁華。
「雙年展」總策展人李翔寧教授:
「琉璃藝術在這個多彩區域最意想不到的空間裡綻放魅力」
狹長幽深的隧道窯,仿佛是一條時光的長廊,將博山琉璃的前世今生冶煉其中,光影更替間的韻味流散,沁人心脾,讓人回味無窮……「博山陶琉藝術節·2020博山琉璃雙年展」滿載海內外人士的讚譽,於10月8日在顏神古鎮——古窯村落下帷幕,其背後的策展人也因此為公眾所熟知。
此次展會開幕式設在顏神古鎮——古窯村「第五車間」廣場,車間原來專門生產燒制陶瓷的匣缽,這裡有著高聳的煙囪,長長的隧道窯和鐵軌,彎彎曲曲的管道,如今卻成了陶琉古鎮的時尚中心:舞臺以天為幕,紅磚為牆,配以時尚的燈光、電子顯示屏……
「經過審慎的選擇,我們團隊將本次雙年展的主展區放在了『第五車間』,這是整個古鎮體量最大的建築,統領著全局,是博山老陶瓷廠專門生產匣缽的地方,充滿著工業的美感。」
這樣的時尚蝶變,出自於此次活動的主策展人李翔寧教授,這位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總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依託豐富的國內外策劃經驗,將世界級大型展會藝術理念與博山陶琉文化緊密融合,讓這些工業記憶在改造後全部得以保留,也讓顏神古鎮的街區、建築和院落煥發全新活力。
必須承認,顏神古鎮——古窯村的國際範處處可見,讓人感受到時空交錯的美感。
「琉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建築、陶瓷、遊玩也是此次雙年展和顏神古鎮——古窯村護改開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按照李翔寧的理解,古窯村「第五車間」一樓空間以動植物造型的琉璃作品和絢麗多彩的燈光建立起了琉璃的自然世界;二樓空間既有博山傳統名貴的琉璃作品,又有旅美琉璃藝術家盛珊珊設計精美的代表作品《算盤》和《生生不息的竹林》。他坦言,本土技藝與流行作品同臺碰撞,為博山琉璃文化走出去、博山琉璃藝術品走出室內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提供了藝術參考和路徑樣本。
「在古窯村漫步,琉璃藝術在這個多彩區域最意想不到的空間裡綻放魅力。」
在李翔寧看來,顏神古鎮——古窯村的護改開發不僅打造了陶琉藝術與產業體驗、融合、交流的平臺,滿足傳統與現代碰撞的需求,更凸顯了博山發展文化旅遊的信心和決心,千年古鎮的保護與活化也因此在「中國陶琉之鄉」——博山,盛然綻放。
以古窯村為載體
共建「鄉愁」守望地未來
數百座明清建築組成的建築群落,保存完整;用匣缽壘出的牆體,獨具特色;街巷縱橫交錯,錯綜複雜,更有侯家大院、劉家大院等隱藏在傳統民居中的深宅大院煙火猶存,在顏神古鎮——古窯村流連穿梭,隨手一拍即是大片。
以上,是幾乎所有探尋過古窯村的遊客的共同心聲。
「一座古城或古鎮保護的成功與否就是看街上有沒有席地而坐發呆的遊客。」
「古城衛士」阮儀三教授非常關心顏神古鎮——古窯村的護改開發工作走向,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領域內的泰鬥,在他眼中,保護古城古鎮就是為年輕人守住一條回家的路,給他們留住「鄉愁」的影子,那些有修養、有擔當的年輕人將是這地方文化的承繼者。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匠人與大師生活在悠悠顏神古鎮,它的空氣中充滿著迷人的藝術氣質與時尚氣息。作為此次顏神古鎮——古窯村保護改造開發的總執行者,阮儀三弟子李亞明也表示,自己將與先生保持密切聯繫,為古窯村後續的護改開發工作出謀劃策。
建立健全適宜新時代古鎮古村保護與發展需要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彰顯顏神古鎮——古窯村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態勢,將古窯村塑造成為博山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
未來,顏神古鎮不僅有民間地方藝術品收藏博物館群、大專藝術院校實習培訓基地、以陶琉文化為主題的少年兒童藝術教育研學基地和藝術家聚集群落,更有陶琉精品展示、交易市場,美食街區以及度假酒店、民宿等配套設施,功能齊全。
顏神古鎮——古窯村是博山美麗「鄉愁」的重要載體,凝聚了老博山人勤勤懇懇的兢業精神、理念和智慧。加強古窯村工業遺存、舊居的保護,對於傳承博山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讓古窯村成為代代博山人的「鄉愁」守望地,活態傳承、突出特色,原住居民和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珍惜這份寶貴財富,將文化的傳承、展示與特色塑造融入顏神古鎮——古窯村護改開發工作的全過程。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景陽 姜濤 見習記者 孫良棟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