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短絕對,區區4個字,說透儒家思想精髓,點醒世間無數人

2020-12-24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對於那些難度極大、構思極妙的對聯,我們稱之為千古絕對。比如,五行俱全的「煙鎖池塘柳,燈銷江壩橋」,再比如偏旁一致的「寂寞寒窗空守寡,沙漠淚海漸漲潮」

有時候,人們會誤以為對聯越長就越難,其實不然,很多最絕、最妙、最令人驚嘆的千古絕對反而是極短極短的短聯,比如著名的單字聯,上聯只一個「墨」字,下聯是一個「泉」字,「白水」對「黑土」,再合適不過。據說,這則對聯出自康熙與乾隆這對爺孫,是個家喻戶曉的對聯故事。

(康熙:我出上聯「墨」;乾隆:我對下聯「泉」。)

但是,史上公認的最絕妙的一副短聯卻是如下這副。

上聯:色難;

下聯:容易。

這副對聯,上聯下聯加在一起也不過四個字,卻足以堪當「史上最絕妙短聯」的美譽,自是有其不俗之處。

(色難與容易書法)

首先,從形式和字意上來看,「容」為容貌,「色」為臉色,恰成小類對,「易」與「難」則是一對反義詞,精準匹配,對仗工整。

再者,「色難」是說,子女對待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講的是「孝」;「容易」是說,臣子侍奉君主,指陳得失,不可輕易行事,講的是「忠」。這一忠一孝,恰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色難」和「容易」各自典有所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思想的完全闡釋,這才是這副短聯最妙的妙處。

(孔子訓道)

「色難」出自《論語·為政》,原文為:「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大意就是說,弟子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子女對待父母,長久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至於遇到事情,由子女操勞,有了酒菜,讓父母先吃,這些反而是很容易做到的,算不上是真正的孝順。」

(「」字釋義)

孔子的一句「色難」,真可謂是道出了孝道的本質。給父母買車買房請保姆,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種物質上的滿足,只能算是低層面上的「孝」,很容易做到,並不可貴。真正難能可貴的是高層面上的「孝」,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即給父母充足的陪伴以及永遠的笑臉。平心而論,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子女並不多,所以說「色難」。

再說「容易」。對聯中的「容易」,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容易」含義不盡相同,典出西漢著名辭賦家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原文是:「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於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

(《大漢天子》東方朔劇照,扮演者:陳道明)

這裡的「容易」討論的是君臣關係,強調臣子在君王面前指陳得失,不可輕易從事。由古及今,東方朔的「容易」理論仍然有很高的實用性。雖然現在沒有君王了,我們也無需像古代臣子那般謹小慎微。但是,無論在官場還是職場當中,上下級關係又何嘗不是君臣關係的一種再現?所以,容易!容易!切記!切記!

綜上,「色難」與「容易」,短短四個字,卻說透了孝與忠、家庭與事業的真諦,有很深的哲理性與思想性,確實是一副難得一見的絕妙短聯,堪稱千古絕對!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歷史最短對聯:「色難、容易」,點透無數世人
    中國歷史上有一副最短的對聯,僅僅4個字,卻飽含著人生哲理,點透無數世人。 上聯:色難 下聯:容易 這副對聯只有四個字,非常簡潔利落。
  • 儒家一直是主流思想,佛教為何還能流傳至今,6個數字看其精髓
    儒家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但道家和佛家卻長期伴隨其左右,這兩家雖然不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主流,但也一直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今天,曉生把佛家思想的精髓簡單概括一下,你就明白為什麼它能流傳至今了。佛家思想的核心是修心和修身。
  • 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字卻成經典絕對,點醒無數世人
    對聯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趣味性的一種文學形式,我們也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一些構思巧妙的對聯,它們讀起來總令人拍案叫絕。不過,想出一副好對聯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求你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知識儲備,有時候,越短的對聯,越難對好。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忠誠、信用」的信徒儒者們看重忠誠、信義而非金銀財寶,他們也不貪圖廣袤的家田而是把信任當作自己的家產。
  • 為什麼說,管仲是古代法家思想的先驅?這五個字是其思想精髓
    在上一篇「版法」中,我們也講到了,要兼愛無私,正直法度、與民同利,是墨家、法家、儒家思想的融合,而這一篇也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其中德、義、禮,是儒家思想治國理念的核心,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主張用道德禮儀來教化老百姓,實現對老百姓的治理,而法家思想主張用「法、術、勢」三個方面的結合,來治理百姓。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敬畏生命,捨生取義,談儒家思想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中的作用
    4月5日,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31156例,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3萬人,累計死亡病例9458例;英國確診病例新增5903例,累計確診病例超過4.7萬人,累計死亡病例接近5000人。其他諸如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多國防控形勢仍然嚴竣。為什麼中國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控制住新冠肺炎的發展?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辛亥革命前後,張謇樹立了立憲的政治思想,積極從事立憲運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張謇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改革開放意識並付諸實踐的先覺之士,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最傑出的代表。(二)張謇是時代的弄潮兒、歷史的傳奇者。縱觀張謇波瀾壯闊的一生,他走過的是一條先儒後商、在商向儒、商儒相濟的人生之路。
  • 孔子逝世之後,儒家竟從內部「分離」,成了這副景象!
    孔子創立了儒家,他的思想理論成為太平盛世時,統治者鍾愛的一種治國方法,漢武帝甚至還接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至尊的地位。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儒家思想就是孔子一個人的學說,其實不然。
  • 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書中8個字,說透「成大事」的人的特質!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有勇氣讀完這部書,也算是我幾年來的一大進步,書中有8個字,算是說透了「成大事」的人的特質!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資治通鑑》能讓我們了解歷史,更能讓我們的思想穿越在各個朝代,與當時的人感同身受,讓我們考慮一下,如果我們在那些朝代,我們能比其中的人做得更好嗎?或者我們能有更大的智慧去處理那些歷史大事件嗎?這種與書中的交流,就是讀這部書的快樂所在!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後面還有很有哲理的8個字,為何少有人提
    而且這個成語,我們通常只看到了前面這部分,忽略了後面還有八個字。而真正的精髓,其實在於後面8個字。這8個字就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八個字富含哲理,也十分重要。完整地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絕對不是僅僅和我們探討聰明人也有失誤,愚蠢人也能正確這個淺顯的道理。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很多時候,甚至相互吸收對方的學說,在包容之中謀取發展,速歸同途,形成中國人特有的複合人文思想,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為什麼西方人做不到的,中國人能做到,實現三教合一呢,關鍵一個字,和。所謂儒家衣,在於儒學文化是中國文化建築的主幹和基礎,推崇「和而不同」的境界。
  •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的勝利(局部與偏見)
    三、即使在一個國家、城邦、文明的內部,人與人之間也充滿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達米亞人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消除各種潛在的衝突。《漢謨拉比法典》是其中最傑出的一部。(摘自《全球通史》。)當時的社會,人與人,人與外族人,人與自然環境始終處於一種劇烈衝突的狀態中,生活中的和諧——和平,幸福與安寧,是極其奢侈罕見的。人們不斷思考是什麼造成的這些衝突與不安?
  • 《易經》:人生最關鍵的3個字,每個字只差一筆,說透人生大智慧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易經》中上、止、正,這三個字。《易經》:人生最關鍵的3個字,每個字只差一筆,說透人生大智慧!上:上進在東漢許慎先生的《說文解字》裡講到,「上,高也」。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再無上進的位置,這時候就要開始思考退路,否則就要遭到禍患。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也在這種情形下誕生。各種思想的出現,都是為尋求一個目的,那就是治世。能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例如秦國採取了商鞅的法家治國方針,最終使得國家強盛,嬴政時期一舉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可是法家並不是十全十美,法家最觸動的是上層的貴族階層,而且法家過於嚴酷,毫無人情。
  • 儒家思想與神話: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漢代思想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和神話有關的也是層出不窮。例如在漢代儒家思想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天命理論和神權政治;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思想和神道理論;讖諱中和神話有關聯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儒家思想與神話一、董仲舒的天命思想董仲舒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內容和特點的唯心主義目的論。天人關係是其哲學思想探討的基本問題。分析董仲舒的思想,首先要對他的「天論」進行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中,有一系列的天命鬼神思想。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前言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基本上可以說是是在儒,道兩家文化的共同影響下發展的。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 黃奇帆《結構性改革》,總結出9個字,說透多少幹大事的人的本事!
    黃奇帆《結構性改革》,讀完這本書,我算是心服口服了,總結出9個字,說透了多少「幹大事」的人的本事!人可以分為兩類,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追求穩定,不平凡的人追求改變,穩定固然好,但改變卻更能讓人激情澎湃,成為不平凡的人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夢想不能只存在於想像當中,去實現夢想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怎麼去實現,第一步當然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讀一本好書是提高自己能力最快的捷徑,比如這本《結構性改革》就是一本徹徹底底的好書!
  • 以物理學看國學:熵增定律佐證儒家思想
    早在1947年,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就曾高瞻遠矚的指出,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的身體也遵循熵增定律。基於人體的物質性,如果用熵增定律理解人生,我們發現它竟然能讓我們茅塞頓開,大徹大悟,更為神奇的是它還與兩千多年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它們都認為人生應當去積極的作為,用力的活。